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_第1页
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_第2页
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_第3页
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_第4页
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政策法规专题

课程介绍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专题二: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专题三:法律责任专题四:法律救济

专题一: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一、教育法学概述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一、教育法学概述(一)什么是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以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为基础,是法学和教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因此,教育法学是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有机结合。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法学的分支学科。教育法学的属性

1)综合属性: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学科的综合属性。教育法学既要有法学、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也与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基础,教育法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尤其是法学和教育学。教育法学的属性

2)应用属性:教育法是是调整教育法律关系的法律,研究教育法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了解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二)研究对象1.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案例一:齐玉苓一案案例二:罗彩霞一案齐玉苓一案

1990年,原告齐玉苓与被告之一陈恒燕都参加了中等专科学校的预选考试。陈恒燕在预选考试中成绩不合格。而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给齐玉苓发出录取通知书,由滕州八中转交。陈恒燕从滕州八中领取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并以齐玉苓的名义到济宁商校就读直至毕业。毕业后,陈恒燕仍然使用齐玉苓的姓名,在中国银行滕州支行工作。

1999年,齐玉苓发现陈恒燕冒充其姓名后,向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001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被告陈恒燕停止对齐玉苓的姓名权侵犯,以及被告人和单位需赔偿齐玉苓总共人民币十万元。

真假罗彩霞罗彩霞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灵官殿镇人,因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因身份证被盗用造成2009年本该毕业的她无法毕业。成为新闻热议的话题。

2004年高考后,她没有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宣判

2009年10月26日,法院对湖南省邵东县学生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事件案作出一审宣判,王佳俊的父亲原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干警王峥嵘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与原犯的受贿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学校到底该不该收这5名学生某校刚录取的高一新生中有5名男同学因初中时参与社会盗窃而被公安机关查获。案发后,这些学生都很害怕,有的想逃避,有的不敢承认犯罪事实,有的不敢检举揭发。学校得知这消息后,立即派人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同家长一道做学生的工作,动员他们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坦白交代问题,争取从宽处理。学校还积极协助公安机关调查案情。5个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均在十五、六岁),犯罪情节又不很严重,所以公安司法部门免于追究刑事责任,建议学校允许这些学生继续回校学习。对此,学校争议很大。不同意他们回校学习的领导、教师的理由是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有劣迹,参与盗窃时也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这个包袱不能背。再说,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他们又是高中生,将其开除既不违反上级的有关规定,也不算过分。否则,以后对学校的荣誉影响很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规定:学生中如有被刑事处分的,则年底该校将不能被评为文明单位)。学校应该收这5名学生。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有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义务,即学校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这5名学生已经被该校录取,按照《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被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学校应该予以保护。这5名学生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按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于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也不得随意开除。作为已经被该校录取的这5名学生,更不能因为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行为(即有的教师所谓的“劣迹”)就随便开除或不收学生。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但是在教育法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确认。受教育权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应当承担哪些责任?这些都是教育法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二)研究对象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

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核心内容)学生状告母校的十大原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考试不及格被取消学位

退学大学生状告教育部一审败诉朱泓原是沈阳工业大学99级一名全国统招本科生。2000年9月,因考试不及格,他被学校以“沈阳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为依据勒令退学。朱泓认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高等学校无权勒令依法招收的学生退学,沈阳工业大学的行为严重违法。他向辽宁省教育厅提出申诉,得到的答复是:沈阳工业大学勒令朱泓退学依据正确。朱泓又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但教育部再次维持了学校的退学处分决定。英语未过四级被取消学位证

状告母校一审被驳回两大学生再上法庭“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未能达到55分就不能得到毕业证”、“考试作弊不能获得学位证书”,遭遇此规定的两名大学生对这两个规定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将学校告上法院,在一审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后,又提出了上诉。学校侵权或未尽义务不满母校用其形象作宣传北大学子状告侵犯肖像家住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北大学生向剑波对中学母校不经过本人同意,就擅自把照片张贴在学校宣传栏上,并刊登于学校网站、报纸广告等媒体上的做法不满,一纸状书将母校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2万元的精神损失费。学校侵权或未尽义务“大学生状告母校”有理由近日,上海有大学生把自已的中学母校(复兴高级中学)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校方把其在中学时在教室接吻的镜头在全校播放,引得其它班级的学生前来寻找指认,由此认为校方此举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在学校宿舍被强暴就在学校宿舍里,两名女生被一名歹徒抢劫强奸,为此,从云南来京求学的张芸和王可(均为化名)将自己就读的北京一家民办高校告上法庭。但在庭审中,学校却对抢劫强奸的事实提出疑问。一审宣判,张芸和王可的要求只得到了部分支持:退学费但没有赔偿。一审宣判之后那名入室抢劫强奸的歹徒落网,并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有一个法律援助热线,她们马上找到援助热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对方很快就表示愿意帮助两人以法律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于是,张芸和王可向海淀区法院起诉了学校,要求退还学杂费,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每人十万元。2003年12月24日,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判决书下来了:解除学院与两人的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学院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退还两名原告的学费、报名费、住宿费、代收项目费;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在校期间怀孕被退学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续:学生状告母校索赔百万

张静与李军是西南某学院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两人相恋一年多。去年暑假期间,二人外出旅游时同住了一晚,发生了性关系。10月1日,张静突感腹痛,便到校医院看病,被诊断为宫外孕,旋即自费住进了地方医院并施行了手术。10月15日,张静手术刚刚出院,即被通知要写检查交待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地点、次数、对象等,并承认自己犯有“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发生“不正当性行为”的错误。两个学生不同意学校的这种说法。10月30日,学校以学生对错误“认识不到位”、“狡辩”为由,将二人处以勒令退学处分。然而,二人却不服学校的处理决定,准备将母校西南某学院告上法院。非典时间勤工俭学被开除“非典”时期勤工俭学被开除一大学生状告学校

勤工俭学的河南大学生黄某,因违反了学校“非典”时期的有关规定,被开除学籍。他一纸诉状将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推上被告席,要求法院判令学校恢复自己学籍,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了此案。不堪同学辱骂跳楼西北师范女大学生不堪同学辱骂跳楼状告母校获得赔偿2002年11月6日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16岁的女大学生娜娜(化名)因不堪5位女同学的辱骂、殴打从4楼跳了下去,造成创伤性气胸、肋骨骨折、颈椎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2003年9月30日,娜娜一纸诉状将5位同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推上了被告席。2004年1月15日,安宁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西北师范大学和其他5被告赔偿原告娜娜精神损失费4万元,医疗等其它费用22058.31元。非法定原因未被学校录取录取后遭劝退山西一残疾生状告中医药大学(图)

去年9月,当山西农村残疾考生郝永靖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报到时,没想到自己却吃了“闭门羹”,该校以“不符合招生条件”为由将他拒之门外。几经努力仍未能如愿入学的郝永靖,在律师的法律援助下,因北京中医药大学违约向朝阳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其进入该校就读。1月28日,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学校乱收费这几起案件的起因,都是因为学生对学校依校规校纪作出的处分决定不服,认为其规定不符合有关法律精神。政府官员的观点管理者的观点法学专家的观点(二)研究对象3.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法律责任的基本问题、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一)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法是国家意志的结果,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例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把我的学费还来!”半年校名换4次“招生简章上图文并茂称教学设施一流,但进校后学计算机的没有电脑,学焊工的没有电烙铁;明明说读两年书实习一年,结果现在才读了半年多,就要我们出去当收银员、服务员,工资450元,还不包吃住……”最小学生13岁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某联合办学教学点,一名女生百无聊赖地呆在寝室里。因为大部分床位突然不翼而飞,开学半月来大多数学生们只好打地铺睡觉。没有老师上课,学生们只好天天“放羊”。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这所办学不规范的民办学校,竟然悬挂“四川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校”招牌。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机关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史玉清,32)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将民办教育的立法工作列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1999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了民办教育立法领导小组,开始起草工作2002年6月《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正式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性是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案例一:孟母堂“孟母堂”案例“孟母堂”案例上海松江居民区内擅设“私塾”限期不改正:教育部门下发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上海一所擅自开办在居民小区内的全日制“私塾”被主管部门叫停。上海市松江区政府6日宣布,这个区新桥镇一居民小区内以全日制“私塾”为形式的擅自办学行为,在2年多前被“叫停”后,当事人不但不停办,反而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严重影响小区居民正常生活;为此,区教育局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办学行为。法律依据《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理(3)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并非所有的教育关系必须是要用法律来规范的关系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社会;受教育者与社会(二)教育法的特性教育法的特性是指教育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社会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1)调整教育活动中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2)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三)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首先应与我国总体法的原则相一致:即合宪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等总体原则教育法还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共性、平等性、终身性(三)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公共性:教育法存在的基础《教育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公共性原则的主要表现:第一,《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二,《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如何理解教育的公益性?1)要在法律规范中明确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无论任何性质的教育机构均应如此民办教育航母“南洋教育集团”案例:南洋教育集团1994年创办第一所山西南洋国际学校大连、济南、大同教学设施奢华,高薪招聘教师2005年12月,拖欠工资三个月2005年底到2006年初,各地10所15年制的学校接连倒闭南洋教育集团北京南洋教育投资公司北京南洋教育管理公司大连南洋学校青岛南洋学校成都南洋学校昆明南洋学校山西南洋学校大同南洋学校洛阳南洋学校江苏沭阳学校济南南洋学校北京兴华大学

青岛南洋学校昆明南洋学校身陷官司家长讨3700万储备金

非法集资:以“储备金”名义“圈钱”

教育储备金“南洋”创始人任靖玺采取向学生家长收取教育储备金的融资方式办学,即在入学时向学生一次性收取8万元到32万元不等的资金作为“储备金”,许诺学生毕业时全部返还。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费、伙食费全免,若半途退学,甚至可以将免费资格转让他人。2004年10月,在即将到来的“储备金”归还高峰前,任靖玺将南洋教育集团转让给佳木斯金帝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帅建伦,自己举家移民新西兰。2005年9月,太原、大同、济南、大连四所学校又被以共1万元的低价,转至北京中亚财富投资有限公司蒋国斌名下。如何理解教育的公益性?2)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以积极的行为保证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对违反国家法律的的教育行为追究责任。弱势群体妇女儿童残疾人彝族女孩子不上学;不会说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等如何理解公益性?3)要求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为每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你是小猪”“门把某某同学打坏了。”4)强制国家履行义务,为保证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两基”聚焦】工作不力部门负责人将被问责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省政府近日下发《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将对“两基”迎国检工作中未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问责。各市、县、乡政府出现没有建立“两基”迎国检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落实;当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等未达到国家标准;教育经费未做到“三个增长”,城市、地方教育费附加未拨付到位等情况之一时,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各地中小学出现未按安排部署落实“两基”迎国检措施等情况之一时,都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2)平等性: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保障的前提教育法坚持平等性原则包括保证教育者之间的权利平等、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利平等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利平等。在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权利关系。法律条款《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起点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结果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起点的机会平等主要是指入学机会平等,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移民现象(案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被令休学四名大学生状告母校(案例二)高考移民区域内高校多且相对在当地招生较多的区域,如北京,上海等地考生相对较少或教育质量较低等因素,如海南、新疆、贵州等地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高考移民”博士后子女海南28名"高考移民"被取消报一本资格法律依据《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高等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乙肝病毒携带者被令休学案乙肝病毒携带者被令休学四名大学生状告母校.doc法律依据教育部、卫生部及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规定: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可以正常入学。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者享受教育资源条件的机会平等。案例:绵阳教师连打学生十几耳光不买复习资料不准进教室.doc法律依据《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受教育结果的机会平等接受教育后享有公平、公正评价的权利案例:女博士状告母校北大.mp4法律依据《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3)终身性: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原法国总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的埃德加·富尔(EdgardFaure)(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终身教育思想还是学习型组织理论,都揭示出一个重要的原理:学习是人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因此教育过程的中心必须发生转移,应当“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也就是说,“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因此,“每一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地学习。”

(3)终身性: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3)终身性: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一)教育权概述教育权不是直接的法律概念过去法的职能:阶级斗争的工具忽视法调整其它社会关系的社会公共职能受教育权是直接的法律概念,宪法权利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是教育法调整的最普遍的关系,具体体现于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公民等等不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关系中。”1.教育权的概念台湾学者的理解狭义:指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广义:指人民在教育上的权利。包括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权利,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权利,还包括家长选择教育的权利。(教育之上权利)最广义:除以上权利外,还包括国家及其政府、公务员行使教育权力(教育之上权利和教育之上的权力)我国大陆的理解教育权指负有施教责任的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施教对象进行教育、指导的一种权利。2.教育权的演变家庭教育权公共教育权宗教教育权国家教育权2.教育权的演变家庭教育权人类最早的教育权,教育是私人事务基于血缘关系的天然权利,道义上的权利没有公共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权是第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权原始社会的家庭教育权是一种道德权利,不是法律权利2.教育权的演变公共教育权随学校产生而兴起奴隶社会:公共教育权是统治者所享有和把持古希腊的斯巴达把教育视为公共事务;亚里士多德鼓吹私立学校公共化我国西周教育: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公共教育权与国家权力紧紧结合在一起2.教育权的演变宗教教育权宗教教育权的兴起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形成独尊一统的地位,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权力,长期为教会所垄断举办教会学校;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或教会委任基督教会是教育权的主体,教会统治教育活动,教育法是教会法的一部分教会教育权的衰落中世纪晚期,教会与封建主、新教与旧教、贵州与平民争夺教育权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自治权),教会教育权衰落国家教育权的萌芽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资助与控制学校国家教育权兴起最早的国家:德意志,英格兰,苏格兰1410年,英格兰《格娄赛斯特文科学校法案》:“教育只是一个未确定的部门,教会不得垄断教育,任何人经过政府批准备备案,都有权开办学校,家长有权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法案肯定了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否定教会教育权2.教育权的演变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的兴起欧洲各国建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法国: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国家教育权与教会教育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国家教育权的强化资本主义正式确立:受教育成为权利,教育成为国家的义务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产生及福利国家理念兴起,国家权力被强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政府统一制定学校法律与制度)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由联邦政府直接拨款支持教育美苏冷战,扩张政策,核垄断;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星上天,12月美小卫星不成功改变联邦政府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3.教育权的分类从教育权利的构成主体来看: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父母教育权)学校教育权与教师教育权的法律性质公立学校的教育权是国家教育权公立学校的教师教育权也是国家教育权权利行使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私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师的教育权属于社会教育权或家庭教育权的委托,是私权;行使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国家教育权的界定学界观点“国家教育权是国家领导和实施学校教育事业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是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对教育实施发展、举办、领导、管理等活动的公权力”“国家教育权是国家依法行使的公权力,它包括国家的施教权和对教育的统治权、管理权”两个共识国家教育权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教育权是一种公权力“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领导和管理的权力。”补充:“依法施教”国家是否具有教育权?国家教育权国家拥有统治权,基于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性,国家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任何统治者都不会放弃这一权力。因此国家拥有教育权是自然的。要保证全体国民,特别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公权力必须介入其中。教育的内容及方式由议会及政府决定。国民教育权在民主国家,一切权力来自国民,国民拥有教育权乃当然之物。国家教育的合法性根源,是由国民所选出的国会制订的教育法令。教育事项应该由儿童、家长及教师所构成的国家来决定。国家不应任意、强制介入教育内容,而只能就教育外在条件及环境等事项,发挥公权力作用。国家是否有教育权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是否有教育内容的决定权,而在教育外在条件的配备方面,并不否认国家权力介入的合法性从现实层面看,国家拥有教育权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家教育权在现代各国教育制度中的存在当属无疑。国家教育权的结构1、国外几种典型的教育权结构中央集权型分散管理型合作伙伴型中央集权型代表国家:法国、日本、瑞典特征:教育权严格受控于中央政府。学校基本上由公立学校构成,政府能像配置公务员一样配置教师、任命校长和干部、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中央政府,或由其控制的地方政府承担的教育经费。大学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以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为宗旨。分散管理型代表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特点:横向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纵向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控制所有学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联邦政府对学校没有直接的管理权,而是一个服务机构。教育权主要由各地方(州)政府行使。所有公立高等学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承认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力量。合作伙伴型代表国家:英国特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教育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如大学通过《大学宪章》保证大学的学术自由、自主管理,政府很少干预大学。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对大学拨款。允许公立高等学校收取学费,接受社会捐助,在财政上的学术上保持独立。大学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走势集权制国家适当分权。如法国,在1968年“五月学潮”运动的推动下,提出以“参与”的做法管理学校,并且于1981年颁布了《权力下放法案》,提出了以“放权、现代化和适应”为目标的改革指导思想。分散制国家适度集权。如英国,1990年起,设立各种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对大学的教育质量等方面实施监控、评估。在控制与自制之间寻求平衡。如德国,明细政府与大学各自的职责。社会教育权除国家教育权、父母教育权以外的教育权利都属于社会教育权。所以社会教育权的主体比国家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的主体宽泛许多。社会教育权的特征权利主体是非政府机构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范围属于“法不禁止便自由”的社会习惯权利,因此社会教育权的自主和自由行使的范围较大。在法律授权的前提下,接受国家和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但国家和政府不得超过法律规定,随意进行干预。社会教育权主体与其受教育对象之间,主要依赖于契约法或习惯法调整。社会教育权的权利结构主体分析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个人社会教育权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权利结构举办者通过董事会对办学者实施依章管理。制定章程任命校长办学者按教育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管理。法律对社会教育权的规限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县级人民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工负责。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允许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制。学校自行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但需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家庭(父母)教育权父母教育权的性质父母教育权的内容父母的教育选择权父母的教育参与权父母的教育拒绝权我国在家教育第一案案情:王某(母)与侯某(父)2000年离婚,孩子明明归王某抚养。2006年6月,侯某将在幼儿园上学的儿子带走,在家自行教育。明明在家教育期间,与父亲关系融洽,身心健康,英语、汉语的阅读能力超越同龄人。王某认为侯某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对抚养孩子不利,向法院讨回孩子的抚养教育权。法院:通过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次判决:认为明明在王某抚养期间,关系融洽,身心健康,说明教育好取得一定效果,王某不能证明孩子在侯某抚养期间身心受到不利影响,侯某抚养方面并无不当,于是驳回王某请求,维持侯某抚养权。

但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父母的应尽的义务,也是我国《宪法》和《义务教育法》对父母规定的法律义务,为了保证明明的全面发展,应该让明明到学校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男子坚持在家教育女儿

前妻不满将其告上法庭案情被告李铁军,四川泸州纳溪区人,七化建的一名退体职工,爱好广泛,自学摄影、天文、医学、音乐等知识。自认“虽然学历不高,但知识面还是很广。”被告因对现行教育制度有诸多不认可的理由,坚持自己在家教育9岁的女儿李静(化名)(2006)李静的母亲李安树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代李静向纳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李铁树违反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剥夺女儿受教育的权利,请求法院帮助女儿重返课堂。2011年,“宁可坐牢也不送女儿入学”:一个沉默少语的女儿;年龄越大,朋友越少。与同龄人的“PK”单纯依赖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生活(一)父母教育权的性质父母教育权属于亲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亲权是为子女的利益而为之,所以父母教育权是一种利他的权利。父母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二)父母教育权的内容1、选择权父母有为其子女选择学校的权利2、参与权父母有知晓其子女在学校教育的状况,并对学校发表意见的权利3、拒绝权父母可以基于自己的哲学和宗教信仰拒绝某种特定课程的权利“皮尔斯案”案由:原告——修女会,被告——俄勒冈州议会修女会,成立于1880年,俄勒冈州的一个教会组织,从事私立教育,经营小学前八年的教育。所教课程包括:州公立学校同年级的所有科目、宗教教育和道德训练。1922年,俄勒冈州议会通过《义务教育法》,8~16岁儿童都必须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并于1926年生效。这一法案使修女会的学生陆续退学,办学困难,收入下降。于是修女会提起上诉:宣称俄勒冈州的法案与父母按其意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的自由冲突,也使修女会的经营和财产受到损失,请求颁布禁止令。法院判决:确立父母择校自由地方法院:俄勒冈州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违宪,因为它未经正当程序剥夺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权利,但也否认父母选择学校的权利,禁止州政府实施该法令。州政府不服,向最高法院起诉。联邦最高法院:宪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财产未经正当程序之前不得被非法剥夺干预。修女会运营学校的权利是一项财产,而父母为其子女返校是一项自由,他们的权利未经正当程序不得被剥夺。修女会的私立学校并非是不合格的,其所教课程与公立学校要求学校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致。州政府有权力管理所有学校,但父母也有选择学校的自由。自由理论不允许州政府强制父母只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儿童不只是国家的创造物,父母也有权利和责任养育儿童。所以判决俄勒冈州的《义务教育法》不合理地干涉了父母养育并教育子女的权利。我国父母教育选择权的现状与思考我国法律不提倡父母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公立学校,也没有明文禁止。但尊重父母选择民办学校的自由,我国法律提倡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第12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第12条第4款:父母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在其父母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的父母有更多的择校自由。可以在普通学校就学,也可以在特殊学校就学,还可以选择在家接受教育。现状与思考父母可以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择校费选择公立学校,这是一种以“金钱”为条件的择校。择校虽然迎合了父母的选择自由,但必须造成以金钱为条件接受教育的局面,同时还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解决择校问题,根本的办法是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这是解决择校的重要前提。在家教育问题!美国教育部的调查:现状:1985年5万儿童在家接受教育,1999年85万,占学龄儿童的1.7%,2003年111万,占2.2%,在家教育数量4年增长了29%。原因:1、对学校环境担忧,2、父母的宗教信仰、道德认知,3、不满学校的学术教育。态度:1985年,16%的人认为“它是件好事”,73%的人认为“它不是件好事”。2001年,41%的人认为“它是件好事”,54%的人认为“它不是件好事”。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不提倡在家教育,但对残疾儿童除外。《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第11条第2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父母的教育参与权内容:根据参与主体分:父母个人参与权;父母集体参与权根据参与内容分:知情权、提案发言权、共同决定权。美国《家庭教育权与隐私权法案》规定:父母有对学校教育信息的知情权和对其子女教育记录享有其他相关权利。父母的个人参与权方面,美国《康复法案》规定学校给残疾儿童的父母下达一个《父母及学生权利通知书》,里面列出了父母及学生的具体权利。父母的集体参与权方面,许多国家规定了父母参与的项目。台湾的父母参与面较大。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父母的知情权,只间接承认父母的知情权。《教育法》第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教育法》第29条第4款规定:学校有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12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五)父母的拒绝权美国“约德案”(1972年)被告:约德(JonasYoder)、米勒(WallaceMiller),阿们派成员。其孩子上完8年级后(分别14岁、15岁),就拒绝上公立小学,领回家过简单的基督教徒生活,只学习一些基本的务农技能,拒绝社会影响,与现代社会隔离。这是阿门教三个世纪延续下来的传统。原告:威斯康星州政府,威斯康星州义务教育法要求父母就将自己16岁之间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判决:国家有权利制定义务教育规则,但所制定的法律不能与阿门教的习惯相冲突。最后判决原告败诉。父母的教育义务抚养教育。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送适龄的未成年人上学。

《义务教育法》第11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父母未尽义务的法律责任训诫、劝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49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第50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违反本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立即改正。《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53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批评教育《义务教育法》第58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监护资格第62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三种教育权的关系教师教育权教师接受学校的授权,故属于国家教育权教师教育权,特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中所享有的自主性权利,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享有教育教学权、指导学生权、评价学生权、惩戒权等教育自主权。批评教育权利宝马女打女教师耳光致其流产女教师被打流产事件调查.flv“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惩戒权无德老师校车逼学生互扇耳光(1).f4v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力。作为教师,有权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和控制,有权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性行为。这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利之一,也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权力之一,是由教师这一专业身份的获得取得的。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极易异变为教师随心所欲的一种惩罚,失去了惩戒的教育意义。惩罚权不等于体罚权惩戒权的法律依据《教师法》: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育法》: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教师惩戒权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职能。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提出“禁止体罚学生”,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将其扩充为“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法律明文禁止体罚,但并未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案例一:2001年,山东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m1)25号)作出判决,其判决书写道,“这种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其实质是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各被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三、受教育权三、受教育权案例二:2002年,青岛两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平等受教育权。该两名考生认为,国家教育部以制定招生计划的形式,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的不平等,教育部的这一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权。(一)受教育权的概念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侠义:接受教育的权利(therighttobeeducated)或(therighttoreceiveaneducation),权利主体仅限于受教育的公民本人广义:常用的概念,(therighttoeducation)《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等官方通用译法,“接受教育的权利”“教的权利和选择教育的自由”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受教育权受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一)受教育权的概念(二)受教育权的历史演变受教育权的产生与发展,与国家介入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密切关系。如果把教育与国家的关系看作是权利的发展过程,则受教育权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除阶段: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国家虽有学校,但不积极介入,教育与国家目的没有直接关系,教育基本上属于私人事务,国家并不立法。受教育既不是法律上的权利,也不是法律上的义务第二阶段:中世纪欧洲城邦结合成国家组织,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国家认识到教育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国家开始立法干预教育;公共教育的兴起,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受教育成为人民的义务第三阶段:二战以后,各国宪法逐渐承认受教育为人民的权利,强调教育是为个人目的而存在,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义务第四阶段:学习权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学习权宣言》中被确认,成为目前受教育权的主流思想学习权受教育权的本质生存权说(为了更好的生存)公民权说(为了参与政府的民主政治)学习权说(为了发展自我潜能与完善人格;日本)学习权体现公民的主体地位学习权>受教育权自己学习;借助政府提供的条件实现(受教育权)外延和内涵宽泛,不适宜作法律概念(要有确定性)(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共同点:第一,二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第二,二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第三,二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不同点:主体不同(国家、机构和组织;公民的身份)来源不同(源于权力;源于人的生命权)(二)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依托第一,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第二,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教育关系、管理关系转化为权利与义务关系时,成为法律关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因受教育者生命而存在。)第三,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案例一:9岁学生上课讲话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2001年12月19日下午,某小学三(1)班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如果再讲话,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但9岁的王同学没有听老师的话,又开始自言自语。这回,丁老师火了,立刻站起来,走到王同学跟前,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而此刻的王同学却大哭起来,但丁老师见状,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就这样,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大半截音乐课,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一路哭回了教室。案例中的丁老师因学生王某上课说话,在“警告”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用胶带纸把王同学的嘴巴封了起来,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也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法》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尽管学生王某上课说话,在履行学生的义务方面做得不够,但作为教师应当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不应采取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学生的权益。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学生有权对教师用胶带封其嘴巴的做法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对自己违反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也应改正;教师应加强法律意识,履行教师的义务,对自己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行为承担责任。此案发生后,学校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丁老师已经一起向学生及学生家长致歉。案例二原本在吉林一所乡镇中学读初一的小弘,刚刚13岁就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2003年10月的一天,小弘的母亲被学校领导叫去,说是小弘太淘气,刚上学一个月就在学校打了两次架。“校长说孩子影响了学校的秩序,不能再留在学校。我哭着求校领导,可最后学校还是没留他。”关于吉林某乡镇中学小弘的案例,学校一方面没有依法保护小弘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关于“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的规定。小弘“太淘气”、“在学校打了两次架”,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案例三:65名中师生状告教育局不分配工作胜诉1999年,20岁的胡洪峰从山东省新泰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时,遭到当地教育局不予分配的回应。胡洪峰和另外64人将教育局告上法庭,尽管从一审到终审他们都胜诉,但是这65人仍然在等待。在这11年间,中国的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各地的中师被逐步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发生于过渡期的这起案件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最终,胡洪峰和另外64人选择了用法律维权。1996年中考,胡洪峰如愿以偿考上了新泰师范学校的统招生。“不仅因为它培养专职老师,而且承诺统一分配工作。”在胡洪峰眼里,分配工作也就意味着户口能够“农转非”,这是当时不少农村籍优秀学生的选择。依据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任务招生的学生,原则上仍由学校按照招生计划协议,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定向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委托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应按照学校制定招生计划时与用人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