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论文_第1页
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论文_第2页
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论文_第3页
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论文论述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人类与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远古时期的人们中间出现了对数字的神秘性认识。在上古及夏、商、周时期,我国东方民族崇拜偶数,西方民族则崇拜奇数,对数字的崇拜意识存在差异。春秋以降,华夏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对数字的崇拜意识日趋一致,并逐渐富于哲理性。一、古代社会与神秘数字的产生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数字。远古时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计算捕捞的数量、人口等,这不可避免地使用数字。人类自身亦与数字有密切关系,如人有两只手、十个手指,两只脚、十个脚趾等,这些在古人的头脑中会产生1、2、3等数字的概念。郭沙沫先生认为,数字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手指而产生的。数字与人类社会相辅相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古代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理解,因此相信这一切都由神主宰。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人们对数字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某些数字主吉,某些数字主凶,赋予数字以灵性。如"一"被认为是万物生成、天地分化之始,是最初、最先、最早的事物或人。二、数字崇拜的具体表现《易·系辞》认为,"分而为二"是两个相同的数字,称为"双"。人们把"三"当做众多之意,如甲骨文中"三人"表示"众"。"三月"、"三秋"、"三岁"中的"三"并非确切的量词,而是表示"一些月"、"一些秋"等。总之,中国古代人们对数字的崇拜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水平。这种崇拜意识不断深化,富于哲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我国古代东、西方民族崇拜世界上许多民族皆有自己崇拜或忌讳的神秘数字,由于生存空间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对数字崇拜的意识也不相我国古代东西方民族崇拜不同的.神秘数字,东方民族崇拜偶数八,西方民族崇拜奇数九中国古代把今山东半岛以及淮河流域称为东亮南淮夷地区,在古人的意识中,这一带属于东方;而把西方黄土高原一带称为西亢东、西方民族的数字崇拜反映在他们所遗三数字崇拜意识的统一。西周王朝自周公东征,在中原及东夷地区分封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周王室的子孙及姻亲带着他们的族人以就封国,东西部文化开始融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于是诸侯霸主国齐楚、晋秦兴起,从而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争霸战氧战争和往来加强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东西方民族对数字的崇拜意识开始统爪。春秋时期,人们把西部民族崇尚的奇数与东部民族崇尚的偶数两种巫术思想意识相结合,产生了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相和,才能生成万物的富于哲理的思想《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氰”《易》是一部记载的扎我国卜/.-/r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易经》的成书可能在春秋时欺《易经》的序、象、系、象、说卦、文言等,称为《易经》的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这种说法可能有附会的成份,但“十翼”当出现在春秋以后至战国时欺《易经》及“十翼”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字崇拜意识的统成《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七”《京房易传》卷下云:“故《易》六十四卦,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数,取之乾坤。乾坤,阴阳之根本”又云:“初为阳,二为阴,三为阳,四为阴,五为阳,六为阴。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二、四、六、l}.十,阴之数”奇数和偶数被附会成阳阴之数春秋以降,人们开始用奇数、偶数解释天地万椒把奇数作为阳数,象征天、君、父、男;把偶数当做阴数,象征地母、女等我国东西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亦出土一套完整的九鼎八篡九个鼎,形制花纹大小完全相同,八个篡亦完全相同。墓中还出一套七鼎四篡的礼器③。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的春秋时期的掳国太子墓,出土七个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六个篡,形制花纹大小完全相这是一套七鼎六篡的典型形式。数字崇拜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殷商和西周时期,我国东部民族崇拜偶数,西部民族崇拜奇数春秋时期,我国东西部文化融合,华夏民族的数字崇拜意识开始统爪这个时期以奇数、偶数象征天地阴阳之数,使用时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说明世界万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在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