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现象,所涉数据、图表与模型之抽象,常常让普通公众望而却

步。而口述史则可以通过呈现真实的个人故事和经历,将气候变化相关的抽象概念与定量信

息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与情境,使之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触发情感连接,口述

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与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当个人分享他们如何受到气候变

化影响的故事时,受众被邀请站到他们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愤怒、恐惧、沮丧和希望。这种

共同的情感经历创造了一种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共鸣,是传达气候危机

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而当人们通过听取个人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和紧迫感时,他们对

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共情上,而是渗透到积极的行动意愿中,希望通过自己的

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

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于改变气候传播模式。传统上,气候专家通常将

相关信息与知识单向传递给公众,使得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口述

史可以鼓励相关个人和社区通过自主开展气候口述史计划来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

进而提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另外,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但其影响却极不均衡。正是如此,联合国全

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

一个正义问题。穷人和边缘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日益严重的气候危害的打击

最为严重。解决气候危机也意味着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确保发展中国家

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

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那些在决策和行动中最需要被考

虑的群体,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妇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

社区等却往往受到忽视。而当我们仔细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时,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

事。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

这场风暴只是灾难的开始,因为波多黎各和美国政府救援不力而引发一系列次生危机。群岛

上的很多居民数月里一直面临电力短缺、饮用水困难、食物匮乏以及医疗服务不足等困境。

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社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

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减轻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基于此,通过

分享17位幸存者有关飓风及其长期后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从风暴中幸存下来:来自

波多黎各的声音》一书尝试将口述史作为点拨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的一种手段。该书呈现

了一种多声部的灾难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灾失败以及受到这些失败影响的群体。

概括而言,作为放大边缘化声音的重要手段,通过揭示气候不公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与挑战气

候变化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口述史有助于促进气候正义。首先,口述史可以追踪西方殖民主

义、种族歧视等如何导致全球气候影响的不平等分布。这些故事揭示了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

后果之间的联系,阐明了造成气候不公正的系统性力量与根源。其次,口述史赋予那些遭受

气候变化不成比例影响的边缘化群体以能动性。通过口述史挖掘和记录边缘化群体在减缓和

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独特知识体系与应对策略,有助于凸显他们在塑造自身命运和应对气候

挑战方面的努力。

再者,气候决策需要基于准确的科学研究、全面的信息来源与积极的公众参与,以确保采取

的政策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记录与分享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

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通过收集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气

候变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个人和社区的应对策略与利益诉求,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

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与前瞻性的气候政策。

总之,随着口述史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认可,研究者、决策者与其他利益相

关者应努力探索最佳做法和维持最优标准,进而确保与促进口述史的潜力与价值得到充分开

发与利用。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合力保护人类共

同家园的过程中,口述史将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摘编自杨祥银《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

L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史通过呈现个人故事和经历,让抽象、复杂的气候变化科学现象更贴近人们的日常

生活,也可以激励气候行动。

B.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所以其更注重科学数据和技术解决方案,

可能会忽略边缘社区居民的经验和情感。

C.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的危机和挑战是共同的,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等都应该

得到关注和倾听。

D.口述史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人类挖掘边缘化群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策

略的强有力工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口述史作为一种叙述、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

B.气候变化是一个正义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的影响极不均衡,穷人和边

缘化人口受到的危害打击往往最为严重。

C.口述史通过追踪,揭示西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影响不平等分布、造

成气候不公正的系统性力量与根源。

D.口述史收集了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经验教训,就能制定出科

学、全面、公平、前瞻的气候政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气候变化的真相》告诉人们,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引导人们积极行动,

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B.胡利奥•里奥斯在《是中国在破坏气候吗?》中表示,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应对,中

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C.美国学者主编口《大地在说话:口述史与环境史交汇处的新声音》,通过关注个人和社

区经历,揭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D.《气候变化的故事》一书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讲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并警示人类善待自然,保护家园。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针对“玛丽亚”风暴灾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丽亚”风暴侵袭波多黎各,是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危机应对不力的一个典型例证。

B.面对风暴灾难,美国和当地政府都暴露出种族歧视、不能够积极作为的问题。

C.这次灾难主要反映出群岛居民地位低下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如何提升地位的思考。

D.出版呈现“17位幸存者”多声部的灾难史的书籍,提出了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LB2.D3.C4.A

5.①通过对比口述史和气候专家在传播模式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肯定口述史作为一种创新

性的教育手段,有助于提高人们参与改变气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引用联合国全球传播部

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的有关话语,表明“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

义的有力工具”的观点。③借助“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的实例,证明在气候决策

和行动中需要通过口述史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等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

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

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第六段中的“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通过收集这些故事,可

以……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的气候政策”可知,文中说的是有

利于帮助制定政策,而非绝对肯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口述史有助于改变气候传播模式,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进而提

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A.说的是电影艺术,与口述史无关。

B.是外国专家对我国正确做法的肯定,也与口述史无关。

D.是说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的讲述,也不是口述史。

只有C项是讲“口述史与气候变化问题”。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种族歧视”错误,此次风暴灾难暴露出由于政府救援不力而造成的一系列次生危机,

“种族歧视”不明显。

C.“主要反映出群岛居民地位低下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如何提升地位的思考”理解错误,

原文是说“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社区处于二等公民的

地位,使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减轻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

表明那些在决策和行动中最需要被考虑的群体,却往往受到忽视。

D.“提出了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错误,与原文"……尝试将口述史作为点拨全球层面

气候正义问题的一种手段”的说法不符。

故选A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传统上,气候专家通常将相关信息与知识单向传递给公众,使得公众在气候变化问

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口述史可以鼓励相关个人和社区通过自主开展气候口述史计划

来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进而提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知,

通过对比口述史和气候专家在传播模式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肯定口述史作为一种创新性的

教育手段,有助于提高人们参与改变气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结合“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不仅仅

是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正义问题……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

候正义的有力工具”可知,引用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

来的有关话语,表明“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的观点。

③结合“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

知,借助“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的实例,证明在气候决策和行动中需要通过口述

史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等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不尽的大运河

裘山山

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

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

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

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

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了。去的时候竹篮是空的,我拎;回

来的时候装满了东西,姨妈拎。有时候姨妈会给我买个糯米油条解馋,热乎乎、软糯糯的,

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时它们停在那里不动,好像还没醒。那时候只知道拱宸桥是

故乡的桥,很亲切。

后来,生活又为我翻开了第二页。我们搬迁到石家庄,又住在运河边,河上也有一座桥,就

叫运河桥。从江南来到华北平原,我感觉这是另一个世界,但妈妈指着运河说,这条河是和

杭州连着的。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我们坐火车来都坐了三天。桥头有一家副食品

商店,那时候叫服务社,是我常年打酱油的地方。桥很宽,桥下却没有船。或许是因为北方

水少,河道不深,已经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们的乐园,我们爬到树上摘槐花,摘榆钱,折

下柳枝做口哨。有时候也在树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们的百草园,我就是运河的

孩子...

①反反复复地走,我才对运河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三页。

运河上的桥,仿佛是运河之书的插图。运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我没去查过。我只知道在杭

州段,有卖鱼桥、大关桥、江涨桥等。其中,拱宸桥名气最大。从它的名字来看,“拱”是

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寝的地方,以此二字表达对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桥,

很高,尤其中间那一孔,高达16米,宽也有16米。显然是考虑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

不行。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几经垮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力保护,总算没再

垮塌;200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为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出镜率很高。

不过,当我来到塘栖古镇,站在广济桥头时,不知为何,觉得广济桥更可爱。不仅仅是因为

它建造的时间更久远,也不仅仅因为它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还因为,它是为老百

姓修建的。据说当年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简易桥,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

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

的困扰。塘栖人爱它,亲切地称它为塘栖的龙鼻。

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

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

抢修桥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阳光下,百姓们络绎不绝地从桥上走过,一定

会觉得这才是桥梁该有的样子。

②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大运河这本书新的一页。我以为只要一页一页读下去,总是可以读完

这本大书的。但是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

加新的篇章。

临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大运河;中间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

古运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则横卧着曾经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东

边又开掘出了运河二通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

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随着经济的高

速发展,大吨位的船只越来越多,老运河的水运设施,如航道、船闸等,已难以满足通航的

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护等,也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改善。

在这种情形下,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

航。这条运河二通道全长26.4公里,是从临平的土地上凿出来的,成为京杭大运河与钱塘

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庞大的千吨级船舶,满载着煤炭、粮食、油品、钢材、矿建

材料等大宗物资顺水前行,将杭州内河的运力,直接提高了40%。

③大运河之书更厚重了。

我们来到这条崭新的运河边。阳光下的新运河如古运河一样碧波荡漾,宽阔而平静,很难想

象这里曾经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条全新的、非同凡响的河。

新运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两条地铁、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条道路和

管线;新在它有23座极富现代美感的跨河大桥,从而确保运河通航后不会对两岸居民造成

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宽的双线船闸,足以让千吨级货轮驶过。

它还新在水面上纵有千吨级货轮驶过,水面下的万条鱼儿仍在繁衍生息。为了不让噪音影响

鱼儿生长,建设者们在河道两壁打了许多圆筒仓式的小孔,供鱼儿在大船通过时有个地方躲

清静。

说到底,新运河新在高科技,它汇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数字挛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

高科技不仅拓展了古运河的功能,更赋予了运河“生态环保”“智慧化”“数字化”等新特

点。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双手,赋予了运河全新的面貌。

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④我愿意成为它永远的读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借“卷帙浩繁”一词表达了对大运河厚重历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

成千上万创造大运河历史的劳动者的赞美。

B.文章通过叙述“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拱宸桥旁姨妈家的童年生活,描写故乡的桥给“我”

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大运河的亲切及难忘。

C.文章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以及借妈妈的口交代这河是“和杭州连着的”,

都是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

D.作者和塘栖人都爱大运河上的广济桥,是因为它建造时间久远,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

孔石桥,且是为老百姓修建的,让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的“反反复复”写出作者与大运河接触的多,而“些许”“算是”侧面突出了大

运河的“厚重”

B.句子②的“高兴”表现了“我”看到大运河在新时代增加新篇章一一临平东边开掘了运

河二通道的心情。

C.句子③单独成段,但句子的语义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也照应了开头;语气凝重,表达

了真挚的情感。

D.句子④卒章显志,表现了大运河对“我”的吸引力,借“我”的意愿来表达对大运河的

赞美。

8.作者在写桥时又写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请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

【答案】6.C7.B

8.①广济桥是明代僧人为了百姓四处募捐修建,而父亲作为铁道兵工程师也曾在战场上抢修

桥梁,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的赞美。②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正是

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所追求的,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

9.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

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

的书,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祈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C.“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并不是在“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

原文说“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是对运河之长的惊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B.“我”高兴是因为看到了广济桥为百姓带来了便利,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

再受过河的困扰”“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

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

梁”可知,作者是站在广济桥上,想到广济桥是是明代僧人四处募捐,为老百姓修建的,进

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设桥梁建,这种无私奉献的

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赞美。

②结合“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

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

桥梁”作者由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自然联想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正

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架桥、修桥,菜有了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宁,表达了对和平

生活的歌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文学短评的关键词是“书”,考生应扣住“书”来表达对大运河的理解和感受。

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文中说“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一一‘卷

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作者重

点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见到的运河上的桥,有拱宸桥、运河桥、广济桥,又写了新运河,从

古至今,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可见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

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文中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广济桥,

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写铁道兵工程师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写建设者们勇于挑

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

地哺育着两岸人们。

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文中说“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

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

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

新面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目:“国法废不一,则有国

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

故日: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

故日“法”。

明王之所恒者二:一目明法而固守之,二日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

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

也。

(节选自《管子•区言》)

材料二:

问者曰:“徒术①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对目:“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申

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谪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

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

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

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

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

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

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

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注】①术:《韩非子》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

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设告相A坐而责其实B连什伍C而同D其罪E赏厚而信F刑G重而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训,动词,指教导训诫,现代汉语中的“教训”也常作名词,指从错误之中取得的经

验。

B.谪其辞,诡辩,其中的“谪”指变化、变幻,与成语“风谪云诡”中的“谪”词义相同。

C.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文中“万乘”指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是说韩国兵力的

雄厚。

D.去上指退,与白居易《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中口“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书》认为,国法如果废弛多变,国君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人民不守法、官员脱

离法度办事,都是不祥的。

B.法与私是相对立的,法,是自上而下用以管理百姓的;私,是自下而上会对君主造成扰

乱的,圣君要以法克私。

C.韩昭侯时,晋国旧法没有废除,韩国新法已经公布,两套法令的存在,使行事的标准难

以统一,从而贻害无穷。

D.秦国的许多实权者都利用秦国的富强,长年攻打其他国家,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

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2)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

14.材料一、材料二都写“法”的治国理念,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EF11.B12.D

13.(1)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

(2)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

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

14.①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②材料二强调“法”

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

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设告相坐而责其实”与“连什伍而同其罪”结构相似,中间B处断开;

“赏厚而信”与“刑重而必”结构相同,单独成句,前后EF处断开。

故选B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

B.错误。“濡”指狡诈、欺诈,不是“变化、变幻”的意思。句意: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

辩。/风云怪诞,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

C.正确。

D.正确。句意: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错误,“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

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可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

“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而是“主无术于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于法”,状语后置,应为“于法出”;“所以",用来……的;“一”,统一。

(2)“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明王之所恒者二:一

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日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可知,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

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

②由原文“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

主无术以知奸也”可知,材料二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

(或“法”“术”要兼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周书》上说:“国

法废弛不统一,国君不祥;人民不守法,不祥;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不祥;

百官办事人员脱离法度办事,不祥。”所以说:法是不可不永远坚持的,它是国家存亡、治

理好坏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来作为治理天下最高的标准。无论君主或群臣、上层或下层、

责者或贱者,都必须遵守,所以叫“法”。

圣明君主必须永远坚持的有两条:一是明确宣布法度而坚定地执行它,二是禁止人民行私而

管束役使他们,这两条是君主应当永远坚持的。法,是君主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管理下属的。

私,是属下用来侵犯法度扰乱君主的。所以,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着它,这样,

那么所谓能干的人、懂法的人、多识博学的人们,就不可能扰乱法度了;人多势强、富贵而

有私勇的人们,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圣明君主处理事务的

法宝。

材料二:

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那是为什么呢?”

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晋国的旧

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

的事就增多了。所以奸人认为旧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令行事,认为新法令对自己有

利,就依照新法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

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

经过十七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

顿法令所造成的危害啊。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

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

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使得秦

国的富强也不过是帮助群臣罢了。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

国,经过五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应侯范雎攻打韩国达

八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从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

一类的人物。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

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所

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

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但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

钧如发。硬语盘空②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④?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

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①同父:陈亮的字。②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③渠侬:对他的

称呼,指南宋当权者。④离合:分裂和统一。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⑤中宵舞:东晋名祖

逖“闻鸡起舞”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答之”可知,本词是写给朋友的唱和之作,词人用两个典故表明朋友具有元龙、

孟公般的气质,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B.“记当时”回忆词人患病、朋友探望的情形:二人痛饮高歌、彻夜谈论雄文,但无人欣

赏,只有窗外的月亮照着二人。

C.下片词人对当政者进行批判: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收买骏马

的骸骨,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不珍惜。

D.结尾用“我最怜君”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闻鸡起舞、坚决抗金北伐的同情;同时期待

朋友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贡献。

16.这首词的上片除用典外,还运用哪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15.D16.①“惊散楼头飞雪”运用拟人(夸张),写雪受惊飞散,表现“我”和朋

友的豪气。②“笑富贵、千钧如发”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表现“我”和朋友对功名富贵

的蔑视。③“只有西窗月”,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④“重进酒,

换鸣瑟”,运用动作细节描写,通过频频斟酒,换曲表现二人谈话的投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同情”理解错误,原文“怜”是爱的意思,并非同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惊散楼头飞雪”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喷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

这种拟人(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

②“笑富贵、千钧如发”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

如同毫毛一般轻。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表现“我”和朋友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③“只有西窗月”,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

氛,用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

④“重进酒,换鸣瑟”,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音乐。运

用动作细节描写,通过频频斟酒,换曲表现二人谈话的投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两句,运用对偶修

辞说明了《国风》和《小雅》的特点。

(2)高适《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开篇“,

"两句指明了战役的方位和性质。

(3)古诗中写景,常常借“枫(叶)”这一意象渲染气氛或表情达意,唐诗中相关的

诗句如“,"即是。

【答案】①.《国风》好色而不淫②.《小雅》怨诽而不乱③.汉家烟尘在

东北④.汉将辞家破残贼⑤.沼阳江头夜送客⑥.枫叶荻花秋瑟瑟(停

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

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淫、诽、残、涪、瑟、映、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谚说:秋冬吃三酸,一年病不沾。山楂,一直稳居秋季“三酸”美食榜榜首。不过,山楂

的酸,虽能爽口生津,A最常见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发的胃结石,特别是那

些肠胃功能较差或有脾胃疾病的人。山楂的有机酸对牙齿和胃部刺激较大,特别是空腹时,

胃酸较多,在胃酸作用下,这些成分会和蛋白质结合成糅酸蛋白复合物,糅酸蛋白复合物很

难溶于水,B,就会和山楂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最终形成植物性结

山楂的甜,同样也是有些人担心的食用风险点。有说法称,①山楂虽然口感偏酸,②但含糖

量为22%—25%左右,③因此升糖特别快,④尤其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⑤实际上,山楂所

含的大量果胶、有机酸和多酚类物质,⑥能减轻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⑦所以,山楂不会快

速升高血糖。⑧而且山楂的脂肪含量较低,约为0.6g/100g⑨也常被用于减肥降脂的一些产

品O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也可能带来食用风险B沉积在胃内后

19.②但含糖量为22%-25%;⑥能降低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⑨也常被用于一些减肥降

脂的产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面说“虽能爽口生津”,此处语意转折,下文“最常见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发的胃结石”

说的是食用的风险,应填:也可能带来食用风险。

B.前面说“特别是空腹时,胃酸较多,在胃酸作用下”,强调在胃内的反应,后面“就会和

山楂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最终形成植物性结石”说的是在胃内沉积的结果,应填:

沉积在胃内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合逻辑,“22%—25犷表范围,“左右”表约数,不能用在范围词后面,二者矛盾,删

掉“左右”;

⑥搭配不当,"减轻……速度”动宾不搭配,改为“降低……速度”;

⑨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减肥降脂”前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

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①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

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

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我好奇地走到田边:“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

②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

布满田间的小道。

20.下列对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将牛与狗、鸡等日常事物进行对比,可体现老人对牛的语重心长。

B.①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指出了牛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C.②句中的“游动”,将老人脸上的皱纹写活了,也凸显了老人乐观的形象。

D.②句语言满含温情,其中的比喻生动、贴切,也折射出老人的历经沧桑。

21.画外音,是话剧、电影以及电视节目中采用的一种技巧,往往是对剧中人物或事件的议

论、解说,以便人们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画面。如果你所在的社团要将以上材料中的场景

拍一段10秒左右的短视频,请以整句的形式为这个短视频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语言流

畅,不超过60个字。

22.老人唱的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与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

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意相似而语言风格不同,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20.A21.示例:老牛用苍老的身躯翻动着古板的田地;老人用深情的言语演绎着

人生的沧桑;生命以坚毅的姿势谱写着动人的篇章。

22.①表意上,都表达了对皇帝邀请的拒绝之意。②老人的歌词是通俗质朴的,“做女婿”

“我不去”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征和民间气息;杜诗的语言是豪放洒脱的,“不上船”“酒

中仙”等洒脱恣肆,突出了李白的形象特征。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A.“将牛与狗、鸡等日常事物进行对比”理解错误,应是“类比”。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画外音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场景,所给材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主要描绘了老牛和老人两个形象,“我

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随

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两句歌词一一”。老牛的形象是用苍老的身

躯犁地,老人的形象是用歌词和吆喝与老牛对话,两个生命融合在一起,画面温馨动人。

拟写画外音时注意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两个形象的特点,还有用整句表述出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内容上,老人唱的歌词是“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是“天

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者都表达了拒绝皇帝邀请之意。

语言形式上,老人的歌词“做女婿”“我不去”使用纯民间口语,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符

合老农身份,民间气息浓烈;杜甫的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有口语特点,

但更显豪放风格,“不上船”“酒中仙”等更加洒脱恣肆,体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特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这两年,当大家谈论到工作时,就会忍不住提起一个关键词——'卷'。"其实,

不仅是工作,在学习、生活之中,企业、国家之间,“卷”无处不在。对于“卷”,人们往

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抵制,认为“卷”不是正确的努力方式;一种是赞同,呼吁大家都“卷”

起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内卷当前,理性应对

如今,“卷”似乎已经变成人人都会不自觉提起的话题,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归结到内卷

上。由此带来的焦虑、无奈等负面情绪,也充斥在聊天记录和网络平台中。但是,在我们哭

天抢地后,内卷的现实依然存在,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不会消失。

所以,在无法逃离的内卷面前,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能够做些什么,才能避免“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的尴尬。

本质上,内卷是“人人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