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二)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二)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
控制。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
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人们用物理方法(如
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
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正是
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
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
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
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工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
物制品——牛痘疫苗。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
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
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
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
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
的记载,其中“治卒瑚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数之,后不复发。”杀
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工世纪中国就
有接种人症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症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
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
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
“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力
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症新书》记载:“种症
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瘟接种:“我听
说工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
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梅州日报》《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
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
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
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工OO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
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
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
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
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储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
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
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新浪新闻》《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来自腾讯新闻网《胡家志:疫苗的免疫系统激活记》)
材料四: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
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
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r^ioo年那次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i.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表现出极高智慧,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
苗。
B.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
苗。
C.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
-LX
JAjo
D.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且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人痘接种得到伏尔泰的高度赞
扬。
2.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
上。"这句话中“80%以上”,说明了这场天花瘟疫致死率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严密。
13.本文介绍的内容,按照北宋到明代,再到18世纪......进行说明,说明顺序是逻辑
顺序。
。本文主要说明,现代疫苗确实出现在欧洲,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
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D.本文题目《对抗病毒,我国宋代就有了“疫苗”》,态度鲜明,强调了我国有悠久的
对抗病毒历史,充满了自豪感。
3.下面不能说明材料一中“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的
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就发明了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当时称“痘苗”。
B.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7代后火毒汰尽,再
用来给健康的人接种,这样就非常安全了。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
了“熟苗”接种法。
D.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4.根据对材料的分析,下列图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S.请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抗疾病的可贵精神。(6分)
工、【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错,其研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狂犬病疫苗有相同的地
方,都用到物理方法。故选3。
2、【答案】1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说明文的能力。
B项,“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有误,很明显,这是时间顺序。故选B。
3、【答案】P.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D项,根据末段中的“工4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
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可知选顶中的事实能说明大规
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并不能说明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
故选D。
4、【答案】8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自然长出的痂”“养苗、选炼”"熟苗”“接种人体”错,时苗用的是自然长出的痂,而
熟苗用的是通过接种长出的痘作为种苗。故选B。
5、【答案】①以毒攻毒的创新精神;②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精神;③坚定地抗击疾病
的精神;④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
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
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
方式”概括出:以毒攻毒的创新精神。
结合“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
发病死去……如此重复试验工。。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
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概括出: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精神。
结合”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
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概括出:坚
定地抗击疾病的精神。
结合材料四"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
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
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q。。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
中感染身故的”概括出: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精神。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
成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颛预军官的唯一的韬
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
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
“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硬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
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
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
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
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她吐出这
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
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
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
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
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
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
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
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
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
To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感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
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
“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
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成卒的鼓噪,现在
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
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
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
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
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
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
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
顺!地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
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工93。年工。月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
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年夏,由于深深
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
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
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
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
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
现实生活斗争。
(摘编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
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8.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
戍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
C.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
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
义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
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
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
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
P.从日本回国的茅盾思想上已经经历了低沉期,在写作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
8.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q.茅盾研究者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文
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分)
6、【答案】B
【解析】本题学生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错误。原文中说“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
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表明
戍卒希望所奉的“王”能够分给他们土地。
故选Bo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使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比拟”错误,这是运用了比喻修辞,不是比拟修辞
手法。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错误,在
真实的历史中,大泽乡起义中的军官和戍卒本就是阶级对立的关系。
D.“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于深深厌恶自
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
故选Ac
8、【答案】①雨下了七天七夜时,戍卒们逆来顺受(温顺、沉着);②继续下雨、粮
食缺乏时,戍卒们骚动、怨嗟;③当想到可能拥有土地时,鼓噪、嚷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心理状态分成几个阶段。同时还要分析两个军官的心理活动和所听所见,从侧面分析成
卒的情绪变化。
结合“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颗预军官
的唯一的韬略”“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
'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
下”'分析,雨下了七天七夜时,戍卒们逆来顺受。
结合”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
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
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分析,继续下雨,营
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结合”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
驯顺!地下火爆发了”“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分析,当想
到可能拥有土地时,高声怒吼。
q、【答案】①文本一相关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秦朝黑暗统治时期,这与:年中国
处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相似;②文本一中农民起义暗指共产主义革命
兴起,文本一中陈胜、吴广和成卒们的抗争精神激励人们勇敢斗争,争取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
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向现代发言”指的是什么,阅读文本二可知,”向现代发言”指
“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
斗争
文本一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新编历史小说,选取大泽乡起义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运
用大胆想象,描写了起义前两个军官与九百个成卒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作者由此折射
1^3(9年中国所处的社会现实,表达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抗争精神的鼓励。
然后据此梳理文本一中的内容,寻找大泽乡起义这个历史故事与茅盾写作此篇小说时中
国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思考这个历史故事对于现实生活斗争的作用等。首先,大泽乡
起义中的九百戍卒暗指年时期的共产主义革命兴起,当时革命面临重重困难,
矛盾于是从历史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具体
到本文就是用陈胜、吴广和戍卒们的抗争精神激励人们勇敢斗争,争取胜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工。~14题。
材料一: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
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
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
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
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僚见秦献公
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僚即老子,或曰非
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
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纯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
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
W.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工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老莱子A亦楚人也B著书C十五篇D言E道家F之用G与孔子H同时云。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和“名”是有某种联系的,古人自称主要用“名”,称呼他人常用“字”。
B.为,文中指当作,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为”词义不同。
C.“强为我著书”与“自胜者强”(《(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词义不同。
D.“政善治”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词义相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向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问礼,老子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还斥责了孔子。
孔子说自己见到的老子就像一条龙。
8.老子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于是
老子写了一本讲述道德的含意的书。
C.老子修道养身,他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周太史僧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
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D.《老子•修身》中说,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
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4分)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分)
14.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
种认识的看法。(3分)
工。、【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工工、【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治”词义不同,前者为“治
理”,后者为“国家安定”。
故选Po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还斥责了孔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可
知,应是“劝诫”。
故选Ao
工3、【答案】(])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子”“朽”“独”翻译正确各工分,句意工分)
(2)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
(“争”“所恶”“几”翻译正确各工分,句意工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工)句:子,尊称,您;朽,腐烂,这里可
以理解为死;独,唯独,只有。第(2)句:争,争夺;所恶,厌恶的地方,指低洼之
地;几,近,接近。
工4、【答案】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②材料一中老子
说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告诉孔子要去掉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志向。材料二中说上善的
人说话遵守信用,行动把握时机等。③可见“无为”不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而是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形势,尊重规律。(每点工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相关内容并分析评价的能力。根据原文“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问礼。老
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
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
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
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
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
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
的学问,他的学说把隐秘不求名声作为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
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
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人知道
他的下落。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作用,他与孔子是同时
代的人。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他因为修道养身,所以
长寿。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健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
朝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后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僚就是
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隐居的君子。老子的儿子
叫李宗,李宗做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世人学老子学说的就排斥儒家学说,学儒家
学说的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吗?李耳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材料二: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
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之度外,
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
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
宁静,结交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q分)
市中得旧琴囊而予无琴也
【明】黎民表
锦样已模糊,何时混世沽。
柢馀空橐在,多半古音无。
携可缄诗草,闲将覆局图。
勿言无所用,五石泛江湖。
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琴囊图样己经模糊不清,可见琴囊的破旧,诗人因此担心它的使用年限与价值。
B.结合颔联可知,古琴已不知踪迹,诗人也无琴可藏,但他仍欣然买下了旧琴囊。
C.作者认为琴囊用途多样:随身携带可用来盛装诗稿,搁置在家可用来覆盖棋盘。
D.从全诗看,诗人题咏旧琴囊,是为了表现他高雅的生活志趣和通达的人生态度。
16.尾联用典,请说明其出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6分)
1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诗人因此担心它的使用年限与价值”说法错误。由诗句“锦样已模糊,何时混世沽”
可知,作者写琴囊图样已经模糊不清是写此琴存世时间之长。
故选Ao
工6、【答案】出处:《庄子•逍遥游》
含义:"五石指"五石之瓠”,代指大而无用之物。“五石泛江湖”喻指琴囊虽无琴可收
藏,但它可以派别的用场。作用:诗人借助典故,表达了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诗的尾联“勿言无所用,五石泛江湖“中,“五石”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中"五石
之瓠”,指巨大的葫芦。在《庄子》中,代指大而无用之物。庄子认为“五石之瓠”被认
为无用之物是因为不会正确使用,如果将它绑在腰间做成腰舟,就可以渡过大海。所以
诗中“五石泛江湖”一句,就是用“五石之瓠”这一典故,喻指琴囊虽无琴可收藏,但它
可以派上别的用场。面对这看似无用的旧琴囊,词人却很乐观,“勿言无所用,五石泛
江湖”,借助典故表达了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工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说的是士人不
可以不胸怀宽广并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却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
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人的两句是“,”。
(3)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曹植为例,表面上在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
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两句是“,"。
【答案】(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每空工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逐”‘‘恣""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q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工8~2。题。
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
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
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①。
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o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②。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
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
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
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底线,对应的是一
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了③。
18,请在横线上填上成语。(3分)
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
事。
20.插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3分)
A、极限永远在远方
B、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
C、着眼极限的人不在少数
D、底线容易突破
工8、【答案】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语境中意思是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越来越差,可用“每况愈下”。
②语境根据后文“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
浅,失之于功利”,可用“高枕无忧”。
③语境根据前文“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可用“善始善终”。
工q、【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泛指,指代任何人。B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C特指,指代句子中
“他”。D特指
故选Ao
2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句子衔接和复位的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再看括号前的句子“与底线相反的是
极限”,可见“底线”和“极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此“极限”是“人生的另一个
极点”最恰当。故选Bo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工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工~22题。
古代关于雪的诗歌数不胜数,在古人眼里,。一则,雪代表着圣洁,象征着一尘不染的
灵魂。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不仅可杀死一些在表层越冬的害虫,而且雪水中
氨化物的含量高,融化后能增加土壤的水分,供作物生长。三则,雪能吸收灰尘,净化
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
伤的单方。四则,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天然饮料,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将枝头新雪扫下煮
沸沏茶。
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
这三个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袭,。
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来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
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
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俗话说:
“三九补二冬,来年无病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
构完整、逻辑严密。(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
不超过5。个字。(S分)
21、【答案】①雪是吉祥的征兆②雪水亦是一味良药③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空,结合后文“一则,雪代表着圣洁”“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可知,在古人
眼里雪代表着圣洁、"护身符”,可见雪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是吉祥的征
兆”。
②第二空,结合下句“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
单方”可知,雪水可以治疗疾病,说明雪水是一味良药,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水亦是一
味良药
③第三空,结合上文“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
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袭”可知,天气寒冷,身体容易受寒
邪的侵袭,应该注意保暖,所以此处可填写“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22、【答案】因为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所以冬季是
进补的好时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三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讲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第二句话讲冬季进补能提高人
体免疫功能,第三句讲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
题干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能提高人体免疫
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是原因,“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是结果,得出答案为:因
为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所以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分)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
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X这句话指的事件是:玛
丽•安托瓦内特进入巴黎,成为王后,她的美貌和气质倾倒了这座城市,民众的欢呼簇
拥让车队无法前行。她身为王后却沉迷享乐,拥有权柄但无所作为,更干扰朝政,误国
误民。20年后,她被民众送上断头台。
而作为即将走进高三的学子,此刻的你,经历过十几年的人生,正走在起伏不平的青春
路上,必将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你会如何看待“命运的礼物”呢?或许你收到过,或
许你正在收,又或许你将收到……你考虑过“礼物的价格”吗?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题干所给材料是茨威格《断头王后》中的名言和名言对应的事件。名言的核心信息是
“命运赠送的礼物”“标好了价格”,前者是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其实是命运所给予的,
后者是说这些礼物是有价格的,我们要珍视这些礼物,展现其价值;事件中,"进入巴
黎,成为往后”“美貌气质”“民众欢呼”等都是命运赐予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礼物,但是
她没有珍视这些礼物,“沉迷享乐,无所作为,干扰朝政,误国误民”,最终被送上了
断头台。由此可知,茨威格对玛丽•安托瓦内特持批评的态度,因为她辜负了命运的礼
物,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个反面的素材,借助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惨痛事件告
知我们正确对待这些命运礼物的态度和做法。
第二段引入现实,针对即将成为高三的学子,来泛谈命运的礼物及价格,告诫学子们要
珍视命运的礼物,活出人生的价值。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何为命运的礼物,它可以指
生命中出现的某些机会,也可以指我们拥有的天赋特长、物质条件、成就、健康等等,
当然也可以指挫折、不幸;接着要思考如何看待或者对待这些“命运的礼物”,比如面
对困难不顺,要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砥砺前行,执着追求,比如面对命运的厚爱,我
们要珍惜所拥有的条件,充实自我,展现生命的价值。
从文体来看,考生可写记叙文,生动再现某次命运礼物的相关故事,哪个方面不限,正
面反面均可,由此生发人生感慨;也可写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及典型
事迹的感喟来表达心声;也可以写议论文,对命运礼物进行价值探讨和利弊分析,透过
表象看本质,通过前因析后果,对人生价值问题进行深挖广拓;也可围绕某个中心,综
合利用各种表达方式,娴熟地抒情说理。
行文构思上,如写作议论文,可以概述材料,并由材料引出话题,如“所有命运馈赠的
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这是公平的交易,你想得到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期房买卖合同协议书(含精装修)3篇
- 工作简历模板应届生
- 平行四边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谢)
- 2024版砌筑工程分包协议模板版B版
- 大连中考几点考数学试卷
- 常熟一中数学试卷
- 水塘开挖的施工方案
-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四心问题
- 初一内卷数学试卷
- 2024版离婚手册:权益保护与新规定2篇
- 8站小车呼叫的plc控制
- _ 基本粒子与宏观物体内在联系
- 象棋比赛积分编排表
- 小学赣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十课向往和平课件(16张)ppt课件
-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 DPP4抑制剂比较篇PPT课件
- 中药饮片购进验收记录表格模板
- TCM远红外发展初析
-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 继教脉图分析 0
- 医院各科室规章制度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