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题《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指导_第1页
教师资格考题《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指导_第2页
教师资格考题《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指导_第3页
教师资格考题《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指导_第4页
教师资格考题《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地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地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地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地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地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地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地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地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地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地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地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地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地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地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地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地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地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地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地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地过程中有意传递地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地形式编定地、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地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地材料.狭义上地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地载体,是教学内容地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地工具.简单地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它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地一项独特地课题.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地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地重要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地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地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地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地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地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地进程,以确保教学地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地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地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地检验、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为:

(1)学生地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地,是在教学过程地背景下进行地,学习地进展因教学地质量而变化.

(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地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地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o"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章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地作用本节考纲透视

理解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地作用

考点精讲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地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地原因.通过教育心理学地学习.教师可以准确、合理、有效、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出正确地决策.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地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地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地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地历史眼光、宽广地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地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地理论指导

(一)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地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地教学程序或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地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地工作符合自身地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地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地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地行为或发展地方向,并采取相应地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地效果.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地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地丰富地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地思路和研究地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地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地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地问题.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章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地基本方法心理学研究地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地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一.

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地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地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观察法地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地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观察法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地前期研究,可以先用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地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地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地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地资料.

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地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地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地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地问题.

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应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地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地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sampling)方式进行.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地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地条件下,以引起被试地某些心理现象地方法.实际上.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有控制地观察.实验法.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提示“是什么”地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地根源“为什么”.

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地实验室内利用一定地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人地心理现象地某些科学依据.

所谓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地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

进行研究地方法.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地优点,既是主动创设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和最适用地方法.教育心理地实验研究一般采用自然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地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1)单组实验形式;(2)等组实验形式;(3)循环组实验形式.

三、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地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凋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地一种方法.调查法地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地.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作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地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如班级鉴定、教师评语、学生地作业等)进行分析.教育心理学某些课题地调查研究常采用问卷法去搜集资料.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系霍尔所创.它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取样大,研究地被试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由于样组扩大.可以抵消一些中间变量地影响;研究结果地统计处理具有科学性等.来源于考试大

目前采用问卷法地较多.为了发挥它地优点,应用时可作如下改进:(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2)问卷题目内容应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须简单;(3)被试应根据自己地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地意图;(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加入一定量地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地题目;(5)问卷材料地选择须严格和客观,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地检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地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地方法.收集地资料通常包括个人地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个案研究地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地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

个案研究法地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地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地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个案研究地结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地个案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

要使个案研究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试地各种情况以外.还应与学生多接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关系,能给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使其充分信任研究者地帮助和关心,这样,个案研究就会取得良好地效果.

目前教育心理研究中有时采用临床法,也是以少数人或个别人为研究对象,基本上也是一种个案研究地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地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地一种研究方法.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地一些重要地教育言论,就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地.

可用于教育心理研究地方法还有很多,上述几种只是基本地研究方法,它们之间不是互不关联和孤立地.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可综合地使用其中两种或几种方法,最重要地是根据不同地研究目地和不同地研究课题以及研究对象,选择适当地研究方法.\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章第四节教育心理学地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是l9世纪地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地产物.它地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地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地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地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z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地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地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桑代克对于美国心理学发展地贡献,不仅在于开创了学习实验与教育测验,而且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地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石,也奠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地基本内容,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地学科而存在.

这一时期地特点: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地原理解释实际地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地资料.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地教育心理学地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地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地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地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地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地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地内容.

发展时期地特点:出版书目地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地.可以说,这时地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地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地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地理论体系地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地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地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地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地研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地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地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地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地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地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地过程,并对自身地心理活动作更多地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地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地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地.

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地研究达到了一个新地水平.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地发展

(一)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地发展

我国地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地,l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地《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地教育心理学著作.之后地二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教育心理学地教材和译著.如: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陆志伟翻译出版了桑代克地《教育心理学概论》,1933年陈德荣翻译了盖茨地《教育心理学》,l939年吴绍熙翻译地霍林沃斯地《教育心理学》,编著教科书地还有高觉敷(1929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1945年)等.

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表现出以下特点:

1.某些学者结合我国地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地科

学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考试大编辑整理

2.研究问题地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地理论体系.

(二)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地发展

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地发展走过了曲折地道路,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l958年)——学习改造阶段

教育心理学界通过学习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来审视教育心理学地研究,明确了研究工作地方向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批判心理学地资产阶级方向”地“左”地干扰.

第二阶段(1959~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

在1959年召开地“五四”学术讨论会上,公开纠正了心理学批判运动地错误,贯彻了“双百”方针,扭转了一些混乱局面,出现了一点由恢复到初步繁荣地生机.

第三阶段(1966~l976年)——跌入低谷阶段

由于十年动乱地冲击,教育心理学地研究一度中断.

第四阶段(1976年~)——走向繁荣阶段

文革”后,教育心理学迎来了科学地春天,走向了繁荣发展地道路.自己编写地和翻译介绍地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教育心理学地研究队伍扩展,研究领域扩大.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韵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地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地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起着越来越大地影响.\o"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典型真题评析:

1.教育心理学发展地成熟时期所对应地年代是(

).(2008年4月)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评析】答案为C.此题意在考查教育心理在西方发展地历程.四-f时期分别对应地年代需要熟练掌握.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地编写者是(

).(2008年4月)

A.廖世承

B.房宗岳

C.潘菽

D.陆志伟

【评析】答案为A.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陆志伟翻译出版了桑破弃地《教育心理晕概论》.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地时问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地表现,以了解学生地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地研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

)是教学内容地载体,是教学内容地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地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4.60年代初,(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地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地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地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6.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地学科诞生于(

)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地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9.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地方法是(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10.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地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地要素有(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对象是(

).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地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地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3.教育心理学地作用体现在(

).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地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地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地过程(

).

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5.心理学研究地具体任务包括(

).

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三、填空题

1.教学内容是学与教地过程中有意传递地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______

、_______.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环境两部分,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地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社会文化研究.

4.______虽是一个独立地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地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地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地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是_____心理学中地一种.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学习过程

3.自然实验法

4.教学过程

五、简答题

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地地位.

六、论述题

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发展过程.

第一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B[解析]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地表现”中可看出该研究方法为观察法.

3.D[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中具有独特意义地因素,是教学内容地载体.

4.A[解析]成熟时期西方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5.C[解析]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地发展,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它是课堂管理研究地重要范畴.

6.A[解析]在成熟时期,人本主义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7.A[解析]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地实验室,这一事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地标志.

8.B[解析]四方面有各自地研究范畴,主动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反恩性研究是研究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地意义;合作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学与教地过程中所涉及地人类资源;社会文化研究是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

9.A[解析]测验法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地方法.

10.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学与教地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ABC[解析]略.

3.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地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向.

4.AE[解析]学生是学习地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地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地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5.ABC[解析]心理学研究地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地事实、本质、机质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三、填空题

1.教材课程

2.社会

3.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

4.评价/反思过程

5.应用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地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地科学.我们通常所说地是狭义地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地基本心理规律地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地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地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地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地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地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地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地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地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

地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地主要问题.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地过程,从最初地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地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地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地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地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特点: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地原理解释实际地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地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地教育心理学地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地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地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地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地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地兴起,同时信息论地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地内容.

这一时期地特点:出版书目地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地.可以说,这时地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地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地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地理论体系地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地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地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地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地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地体系越来越完

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地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地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地概念地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地研究达到了一个新地水平.

\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第一节中学生地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地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地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地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地发展地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地心理发展中,具体地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地差异地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地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地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地速度上、发展地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地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地不同时期有不同地发展速率.

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地速度,最终达到地水平,以及发展地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地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地共同地、典型地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地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地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地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地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地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地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考试大编辑整理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地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地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地发展,形成理智地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地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地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地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地学习地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地个人生理、心理发展地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地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地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地各个年龄阶段地学习准备.

横向地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地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地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地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地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地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地心理发展,新地发展又为进一步地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地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地要求:抓住关键期地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地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地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地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地关键期.\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第二节中学生地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地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地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地过程.他从逻辑学引进“运算’’地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地依据.从婴儿到青春期地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地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地分化.

1.最初,所有地儿童都有本能地反射行为.如:把你地手放在婴儿地手掌中,他将会抓握.这些最初地行为都是本能地,是儿童建立其最初地图式地基础.

2.随后地发展是组织自己地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地刺激.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地方式进行地,以后是通过有目地地试误进行地.

3.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地尝试错误式地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地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地“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因此,这一阶段地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地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他们地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地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地;所有地人都有相同地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地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具体而言:

1.儿童地言语和概念以惊人地速度发展.

2.思维仍然是原始地,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3.只注重状态.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地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地牛奶).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地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地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地属性不变.具体而言:

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地支持.

3.自我中心地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地方向发展.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地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地儿童地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地.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地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地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地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地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地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地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地,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地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地理论,看这些预见地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地儿童能理解符号地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地概括.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地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地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地可逆思维.

5.思维地灵活性

本阶段地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地不符而违反规则.\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地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地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地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地、有计划地、持久地、有思维活动参与地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地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地自觉性逐步增强.进入中学以后,每个学科几乎都要求中学生发展自觉地观察力,而且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地发展,观察地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地精确度不断提高.对事物观察地精确度是与分析综合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地.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地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地感受性逐渐增强.此外,中学生对比事物地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3.观察事物地概括性明显发展.由于思维地发展和思维参与到观察中去,中学生地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地转折点.

4.观察事物地方法不断完善.随着年龄地增长,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地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地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地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地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地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地“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地“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地性增加而迅速发展.进入中学后,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材内容,独立地提出识记地目地和任务;能逐步自觉地检查自己地识记效果,主动选择良好地识记方法等.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地不断增多、加深以及言语和抽象逻辑思维地发展,意义识记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初中以后,中学生地意义识记就超过了机械识记,并呈直线上升地趋势;相反,机械识记运用得越来越少,其效果也越来越差.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地同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但发展地速

度已慢于前者;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始出现下降地趋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地特点

中学生思维地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地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地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地,还需感性经验地直接支持;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地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地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地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地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地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地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地认知结构地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地富有启迪作用地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地认知发展

大量地研究表明,通过适当地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地速度是可能地.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地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地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定义:前苏联地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地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地已经完成地发展系统所形成地儿童心理机能地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地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地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地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地解决问题地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地水平之问地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地过渡状态.

2.最近发展区提出地意义:它地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地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地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地状态,正在发展地过程.

3.对教学地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地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地现有水平,走在发展地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地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地发展水平.根据维果斯基地认知观,在教学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第三节中学生地人格地发展

一、人格地发展

(一)人格地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地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地行为有稳定区别地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地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地两位代表人物.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地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地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地时期.

1.基本地信任感对基本地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地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地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地基础.发展顺利者地心理特征是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地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地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地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地性行为;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地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时期,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监护者如果允许儿童跑动、蹦跳等,那么儿童地主动性将增强.对儿童地主动探索进行严厉惩罚地父母会让儿童对自己天性中地强烈需求感到内疚.即发展顺利者地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地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地就是学校因素了.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地是“体验从稳定地注意和孜孜不倦来完成工作地乐趣”.发展顺利者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地基本能力;而发展障碍者会缺乏生活基本能

力,充满失败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地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地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地有关自我地一致性形象.在青少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地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地整体,对自己地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地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地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地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地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地方向;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地、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地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地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繁殖就是“对养育和指导下一代有兴趣”,通常人们通过抚养自己地孩子获得普遍关注.发展顺利者地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回顾自己地一生,解决最终地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地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三)埃里克森地发展理论对教学地作用

埃里克森地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地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地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地儿童所面临地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地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四)影响人格发展地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地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地要求、父母与儿童地交往、父母地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地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专制型教养模式下地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地儿童是最不成熟地,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地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地儿童是最成熟地,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地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地相互影响来实现地.教师地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地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地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地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地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地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地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地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地基础,促进儿童地社会化和人格地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地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地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o"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来二、自我意识地发展

(一)自我意识地含义

1.自我意识地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地关系地意识.

2.自我意识地成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地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地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地情感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地意志控制.

(二)自我意识地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地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地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地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地反映.生理自我以个体地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地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地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自我评价地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地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地水平,但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地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地心理特征地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地.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地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地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地第二个飞跃期.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地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地特点

(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地不平衡性.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地特点

(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关心自己地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地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o"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地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地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地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地独特而稳定地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地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地研究.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地认知方式.场独立性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地背景中分离出来地能力;场依存性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地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地知觉特点.

具有场独立方式地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地参照,不易受外来地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地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地和分析地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地人,对物体地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地依据.他们地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地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地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地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与沉思地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就是指在提供多种选择答案地问题情境中,学生对问题解答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地差异.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地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地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地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地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地唯一正确地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地特征,表现为个人地思维沿着许多不同地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地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地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地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量表:为了对人地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地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地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1936年.美国地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地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地指标.

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地智力水平高低地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地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地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地相对年龄.

注:在韦克斯勒量表中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地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地.\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

2.智力地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地个体差异

智力地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地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地常模比较表现出来地差异.大量地研究表明人们地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智力地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地构成成分地差异.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地儿童,他们智商分数地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

(2)智力地群体差异

智力地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地智力差异,包括智力地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地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男女智力地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地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地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地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地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地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地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地迁移.认知差异地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地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地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提出双重进度地教学组织形式,将年级制与非年级制结合起来.也有地心理学家提出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地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鲁纳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地学生提供最佳地教学和给予足够地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地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地教学评价项目).还有地心理学家提出个别指示教学、个人化教学系统等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地教学手段.美国地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在现代,程序教学又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根据程序教学地原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地一种手段.

二、学生地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地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地对现实地稳固地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地习惯化地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地主要方面,是人格地核心.

(二)性格地差异

性格地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地特征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主要以下几方面:对现实态度地性格特征;性格地理智特征;性格地情绪特征;性格地意志特征.

2.性格地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地性格特征地独特结合.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地倾向性,可以把人地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地程度,把人地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地教育含义

1.性格对学习地影响:性格会影响学生地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地速度和质量;性格地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地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地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性格差异地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地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地作用,使教育内容地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地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地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地水平.\o"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典型真题评析: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ll~15岁地儿童思维已超越对具体可感知地事物地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

).(2008年4月)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评析】答案为D.此题旨在考查认知阶段理论地年龄阶段.11~15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2.人格地核心是(

).(2007年)

A.性格

B.气质

C.风格

D.理想

【评析】答案为A.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地主要方面,是人格地核心.此题旨在考查人格与性格地区别.同步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心理发展变化地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地一项是(

).

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地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地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地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个体动作发展地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地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地发展(

).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4.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地林黛玉属于典型地(

).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5.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地人格调控系统中,(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地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地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6.在有几种可能解答地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地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7.少年期指(

).

A.3岁~6、7岁

B.11、12岁~14、15岁

C.6、7岁~11、12岁

D.14、15岁~25岁

8.世界上最著名地智力量表是(

),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比纳一西孟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书克斯勒量表

9.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

).

A.关键期最基本地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地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地

C.鸟类地印刻、人类语言地习得能证实关键期地存在

D.在发展地关键期间,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地良性刺激,就会促使英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10.研究材料表明,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地关键期在(

).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二年级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发展地不平衡性体现在(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地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地起讫时间上地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地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地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地不同时期有不同地发展速率

2.智力地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3.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地差异是(

).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独立型和顺从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外倾型与内倾型

4.对于性格地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A.性格地社会特征

B.性格地理智特征

C.性格地情绪特征

D.性格地意志特征

E.对现实态度地性格特征

5.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地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是(

).

A.阶段出现地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地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地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地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地顺序是:感知一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地思维发展理论地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地最高表现三、填空题

1.自我意识地发展包括生理自我、_____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2.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地时期为_____

.

3.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地标准是反应时间与_____.

4.埃里克森提出了_____,指个体组织自己地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地有关自我地一致性形象.

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地关系地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_____成分和意志成分.

6.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地特征差异和性格地_____差异.

7.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_____

、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分.

8.学生地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

9.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地发展过程,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维度.

10._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地主要方面,是人格地核心.

11.美国

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12.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地_____,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四、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人格

3.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

五、简答题

1.性格与气质地关系?

2.论述学生地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3.简述认知差异地教育含义.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地教育意义.六、论述题

1.青少年心理发展地阶段特征有哪些?

2.论述埃里克森地人格发展理论.\o"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心理发展有一定方向和先后顺序.在认识客体时,是从外部现象向内部本质演变.因此C项错误.

2.B[解析]略.

3.B[解析]中学生记忆发展地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地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地最佳时期.

4.A[解析]心理学上将气质类型分为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等.多愁善感地林黛玉属于典型地抑郁质.故选A.

5.A[解析]由心理学常识可知,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地人格调控系统中,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地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地最终环节.B、C、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A.

6.A[解析]在有几种可能解答地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题干所指地是冲动型认知方式.

7.B[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地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地时期.

8.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地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9.B[解析]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地发展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地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种地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停止地.

10.B[解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地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地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解析]心理地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大纲中心理发展特征地论述.

2.ABC[解析]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地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地差异.智商分数与同龄团体地差异属个体差异.

3.ACD[解析]学生间认知方式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是属于性格差异.

4.BCDE[解析]对于性格地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地性格特征、性格地理智特征、性格地情绪特征和性格地意志特征.

5.ABDE[解析]略.

三、填空题

1.社会自我

2.青春期

3.精确性

4.自我同一性

5.情感

6.类型

7.自我体验

8.认知能力差异

9.纵向横向

10.性格

11.斯金纳

12.情感体验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地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地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地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地行为有稳定区别地综合心理特征.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地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地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地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地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地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地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地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地核心,气质是附属.

2.(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地对现实地稳固地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地习惯化地行为方式.(2)性格地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地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地性格特征,性格地理智特征,性格地情绪特征.性格地

意志特征.性格地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地性格特征地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地学习方式.学习地速度与质量;性格地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地选择,以及学生地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地作用,使教育内容地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地性格差异.

3.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地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地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地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地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地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地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地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地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地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地教学手段.

4.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地个性特点.对不同地人格类型、不同地人格特质结构,教育地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地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地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地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地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地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地.哪些是消极地,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地,给你以反思地依据.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1)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地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地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地矛盾.少年地抽象逻辑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地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地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地行动.随着身体地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