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17-人教课标版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17-人教课标版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17-人教课标版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17-人教课标版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17-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年月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文章——《荷塘月色》。(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年出版诗集《踪迹》,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年月病逝于北京。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郁达夫: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佘树森: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解题】师:下面,让我们怀着对朱先生的崇敬,一起走近他笔下的那一片荷塘月色。首先,我想问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作文,你会怎么写呢?单从题目看,它至少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生:有荷塘,又有月色。师:大家说得有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关于荷花的诗文呢?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很好!大家没有把学过的东西轻易抛弃,这点值得坚持下去哦!(展示一些关于荷花的图片)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个题目既有荷塘,又有月色。自古以来,关于月亮的传说、诗文更是层出不穷的。老师相信大家随口就可以吟诵出不少写月亮的诗篇了。生:(回答)(展示一些关于月亮的诗篇)师:很好!写荷花的诗篇很美,写月亮的诗篇更美。这里的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的夜晚。当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又会擦出怎样美妙的火花呢?事不宜迟,我们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寻找答案吧!【把握文脉】师:下面,咱们一起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听读之前呢,老师提几个问题,待会大家就带着问题,边听边寻找答案。大家看大屏幕,第一个问题,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呢?(提示:可以找出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句进行概括)第二个问题,结合课文线索,文章可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第三个问题,请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好,下面请欣赏配乐朗诵。师: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生:(回答)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他(她)帮我们理出了一条线索,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圆形结构。(板书,外结构图,家──小路──荷塘──家)师:有了这条线索,给文章划分层次就容易多了。大家说,该怎么分层呢?能不能试着用每一层中的几个字来概括大意?生:(回答)师:(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颇不宁静”——点明作者的心境,交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第二部分:第—段:“荷塘月色”。第四部分:第—段,“惦着江南”——怀想江南采莲,惦念江南。)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作者游荷塘月色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一成不变的吗?咱们一段一段,一起寻找。【情感发展】师:看第自然段,大家找到哪些句子是抒写作者心情的?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呢?(历来评论界对此主要有这几种种说法:、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愤懑而又苦闷彷徨之中。、源于思乡之情,因为作者在文中结尾处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妻子不满,与父亲不和,孩子的学习又令他操心等生活繁琐之事令他心里不宁静。)对于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师:评论家们历来把这句话看作这篇文章的文眼。(副板书,文眼)什么是文眼呢?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那么,为什么这句话可以看作文眼呢?因为,首先,它是夜游荷塘的缘由,没有“颇不宁静”,就不会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就不会有夜游荷塘月色的经历了。另外,这句话也是全篇的感情基调,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贯穿始终的。师:下面我们看第自然段。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生:(回答)(明确: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树、月光。)师:你们说说,这条路有什么特点?生:(回答)曲折、幽僻、树多。(明确:幽僻是这条小煤屑路最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是构成这一特点的重要条件。)师:那大家说,这一段哪些句子是作者主观感受的体现呢?生:“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为什么“路上阴森森有些怕人”,但作者却觉得“很好”呢?我们继续看第自然段。师:大家觉得,这段话里写到作者心情的语句多吗?生:多。师:的确如此。这一段可以说是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的心灵独白。请大家看大屏幕,思考这几个问题:.这时候的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如何理解作者说的“到了另一个世界”?生:(回答)(明确:.答: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因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师:所以,此时此刻,作者感受到了独处的妙处,于是决定怎么做呢?生:“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师:可想而知,接下来作者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内容呢?生:荷香月色。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呀?生:承上启下。师:很好!这是一个过渡句,告诉我们,下文将重笔写荷塘月色啦!那到底朱自清如何给我们呈现荷塘月色之美呢?是不是下文全部都写的是荷塘月色呢?这些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解决。我们继续寻找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哪位同学跟大家分享分享,除了刚才的句子,你还找到了哪些?生:(回答)师:(引导、点评和归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师:大家基本上把握了作者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变化同样形成了一条线索,同样也是一个圆形结构。(板书,内结构图,不静→求静→得静→失静)【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呢,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探讨出了课文的内外两层结构。从表面上看,作者是根据夜游荷塘的过程写下这篇文章的,而实际上,从更深层次看,作者心情的变化恰恰隐藏在游踪里。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将有利于我们在接下来的课时里更好的感受《荷塘月色》之美。【布置作业】师:.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阅读全文,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思考《荷塘月色》在写作手法运用上的特点。第二课时【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上节课我们也共同品读了全文最精彩的第—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什么图画呢?请同学们说说。生: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面。师:很好,说明大家都能认真复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文中第段,写到荷塘的四面,这时候的作者还是站在荷塘边上一动不动的“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吗?还是说他的视角已经有了转移呢?生:有了转移。师:怎么知道作者的视角发生了转移?生:荷塘四周,小路,树。师:大家说得不错。在第段,作者其实又重新走在来时的小路上了,与第自然段遥相呼应,只是这时候是在往回走了。全面地观察荷塘的全貌,难舍塘中塘上的梦景,却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远山”和“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上心头,“蝉声”与“蛙声”也就难引起人丝毫的兴致,只感到缠人的烦闹又伏上身来。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什么事情来了?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美文鉴赏】师:那到底采莲的事情是如何迷人,以至于作者会“忽然”想起它呢?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剩下的部分。生:(齐读课文)(读到《采莲赋》和《西洲曲》节选时老师可跟读)师:评价及纠音。师:作者是怎样想起采莲的事情来的呢?是他曾经亲眼见过采莲的情景么?生:不是,是从诗歌里知道的。师:很好,作者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歌?生:《采莲赋》和《西洲曲》。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师: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引用这两处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去阅读这两处选文,并理解其大意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先看《采莲赋》,讲了什么内容呢?生:(回答)(明确:《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师:江南采莲,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师:没错,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遥想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内心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师:于是作者又记起了什么?生:《西洲曲》里的句子。师: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生:……师:“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生:道是无晴却有情。师:对了。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í呀?生:感情的情。师:同样是表达爱情的歌,现在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中国的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跟这些流行歌曲,还是有区别的吧!生:……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所以,大家说,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的主题都是?生:爱情。师:没错,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终于,作者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生:(回答)(明确:清华园里的莲花也是过人头的,但却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师:是啊!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生:(回答)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第三课时【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上节课我们也共同品读了全文最精彩的第—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什么图画呢?请同学们说说。生: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面。师:很好,说明大家都能认真复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文中第段,写到荷塘的四面,这时候的作者还是站在荷塘边上一动不动的“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吗?还是说他的视角已经有了转移呢?生:有了转移。师:怎么知道作者的视角发生了转移?生:荷塘四周,小路,树。师:大家说得不错。在第段,作者其实又重新走在来时的小路上了,与第自然段遥相呼应,只是这时候是在往回走了。全面地观察荷塘的全貌,难舍塘中塘上的梦景,却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远山”和“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上心头,“蝉声”与“蛙声”也就难引起人丝毫的兴致,只感到缠人的烦闹又伏上身来。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什么事情来了?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美文鉴赏】师:那到底采莲的事情是如何迷人,以至于作者会“忽然”想起它呢?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剩下的部分。生:(齐读课文)(读到《采莲赋》和《西洲曲》节选时老师可跟读)师:评价及纠音。师:作者是怎样想起采莲的事情来的呢?是他曾经亲眼见过采莲的情景么?生:不是,是从诗歌里知道的。师:很好,作者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歌?生:《采莲赋》和《西洲曲》。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师: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引用这两处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去阅读这两处选文,并理解其大意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先看《采莲赋》,讲了什么内容呢?生:(回答)(明确:《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师:江南采莲,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师:没错,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遥想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内心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师:于是作者又记起了什么?生:《西洲曲》里的句子。师: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生:……师:“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生:道是无晴却有情。师:对了。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í呀?生:感情的情。师:同样是表达爱情的歌,现在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中国的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跟这些流行歌曲,还是有区别的吧!生:……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所以,大家说,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的主题都是?生:爱情。师:没错,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终于,作者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生:(回答)(明确:清华园里的莲花也是过人头的,但却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师:是啊!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生:(回答)(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体会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的情怀。明确:过去多家评论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