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1、若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开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政权在长期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开展的。秦汉时期,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秦汉陆续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在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幅员之内。从此,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隋唐完毕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根基上建设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阔、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这个时期,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有的还直接设置道、府、州,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互相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历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并设宣政院直接收理xx,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幅员,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开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朝取代明朝后,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开展。在北方,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在新疆和xx地区,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维护和稳固了对新疆、xx地区的统一。同时,为对抗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xx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幅员之内。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明确了边疆地区的归属,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从沿海翻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成了一体。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有蒙古、满、藏、羌、彝、土家等各族士兵奔赴前线与汉族军民共同战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炮台的满、汉守军和蒙古族骑兵,迎头痛击英法联军。xx军民在隆吐山战役和江孜战役中,先后给英国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在中法战争中,壮、彝等族人民坚决还击法国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东北地区的满、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族人民,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族人民,先后同沙俄等入侵者进展了坚决的斗争。在新疆各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迅速击溃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的侵略,收复了新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建设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自觉联合起来,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完毕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党和政府领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开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世界的东方。总的看,自秦汉开创多民族统一中国以来,统一始终是国家开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实现并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奉献。因此,我国宪法庄严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为什么说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我国各民族开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开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前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四分五裂,断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一盘散沙,绝无希望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国力强盛、经济兴旺、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开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开展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开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不同社会开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严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开展、共同进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天翻地覆、举世瞩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祖国,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祖国好比母亲,为各民族提供衣食之需,使他们免受冻馁之苦;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是各民族之祸。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场了崭新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缺乏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跨越,各族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海内外中华儿女严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3、为什么说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严密相联我们伟大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开展的情况各不一样,但总的方向是会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严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开展的主流。自秦汉开创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设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维护统一。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开展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现在,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兴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基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存在开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今天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55个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没有各民族的艰辛创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弘扬开展,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没有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伟大祖国前进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坚决足迹;伟大祖国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各民族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祖国的开展强大,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江泽民指出,"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祖国最强盛。在前进的道路上,任何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动摇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建设强大祖国的坚决信念,都不能阻挡严密团结的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决步伐。4、为什么说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民族凝聚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属于硬实力,民族凝聚力属于软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灵魂所在。不管经济实力也好,科技实力也好,国防实力也好,如果没有民族凝聚力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等于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凝聚起来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团结一致的国家才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抵御外来侵略,赢得独立和解放,靠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加快自身开展,走向繁荣富强,也要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只有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形成民族团结和睦的结实精神纽带,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才能把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严密联系才会更加稳固,安定团结、繁荣开展的大好局面才能得到有力保障。民族凝聚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激发出来,会聚起勇往直前、开拓奋进的民族伟力,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凝聚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量。越是困难时刻、越是挑战面前,民族凝聚力越能彰显其独特作用。近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夺取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的胜利,生动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5、为什么说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著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铿锵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鼓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表达,是中华民族繁荣开展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织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珍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开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抑制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各民族团结友爱。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展现出宽广灿烂的光明前景。6、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2009年3月28日,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各族干部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隆重庆祝百万农奴翻身纪念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xx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开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2008年,xx经济总量到达39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达3176元。xx的历史性巨变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选择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艰辛探索、反复对比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民族围绕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进展了种种探索和斗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进主义,旧式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既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无法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着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实立,为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和制度根基。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繁荣进步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启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新纪元,各族人民开场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着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稳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够引领中国开展进步,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的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局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顺利开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安康开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开展,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安康素质明显增强;我国的民族关系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挑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稳固和开展,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民族复兴大业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各民族、解放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开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7、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若何形成和开展的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膜、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开展,各民族正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膜,党和国家通过派出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设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地位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地主经济等众多社会制度下的各民族,共同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由此开场形成,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基本性变化。一位瑶族干部形象地说:旧中国,我们瑶族被称作"猺",是"动物";解放了,我们被称作"傜",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我们被称作"瑶",变成了"玉"。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真正表达了新旧社会少数民族地位的不同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明确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在此根基上,我们党把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稳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开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也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开展变化,明确把民族自身的开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提出加快开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开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根基。我们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开展现状,集中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的考验,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稳固和开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开展。我们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把"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顺应少数民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展催促检查。这些措施,进一步稳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果。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都肩负着重要责任,都应该为之共同努力。回忆过去,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风雨同舟,并肩奋进。展望未来,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一定会谱写中国民族关系开展的崭新篇章!8、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兴旺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安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这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过去,人们一提到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2008年,民族地区GDP总量已到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根基设施建设面目一新。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旧xx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到达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这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播送、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安康水平不断提高。这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基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到2008年,民族地区人均GDP从元增加到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和%分别下降到%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3389元,人均预期寿命从岁提高到岁。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局部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这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开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立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稳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历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严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决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9、为什么说当前民族地区的开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09年8月22日,"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xx自治区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一张张图片、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模型、一件件实物,尺幅万里地展现了我国民族地区60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如果说"翻天覆地"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开展的形象概括,那么"流光溢彩"则是对当前民族地区开展的生动写照。当前这一时期,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把加快民族地区开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区域协调开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颁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决定》。制定关于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事业等三个"十一五"国家专项规划,相继制定了关于支持xx、新疆、宁夏、青海等藏区、云南边境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民族地区加快开展的文件。帮助建成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修建了一批机场、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根基设施工程,为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快开展奠定了根基。2008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到达18453亿元;兴边富民行动补助资金由2000年的1500万元增加3.6亿元,受扶持的边境县增加到120个;4年来已投入人口较少民族开展扶持资金25.06多元,建设工程8000多个。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经济开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到达2684亿元,是1978年的51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30年前、60年前相比,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38:41:21变为2008年的16:47:37,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实现了经济构造的历史性转变。民族地区特色优势经济不断开展,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迅猛开展,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沙进人退等生态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老百姓的"人民币包"更鼓了,"家产"更多了。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民族地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开展之路。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展最好的时期。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的力度。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工程占30%。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文化根基设施不断改善,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5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国家法定活动。2009年6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假设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的优惠政策措施。2009年8月1日,《人民日报》藏文版开场在藏族聚居区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史上的第一次,少数民族文化迎来了大开展大繁荣。国家大力开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实施"两基"攻坚。现在,全国已有674个民族地区县级行政划分单位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以民族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个个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通过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地开发和社会帮扶等措施,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吃饭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加大民族地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吃水难"问题逐步解决。200多万世世代代喝涝坝水的南疆百姓喝上了卫生甘甜的井水。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民族地区茅草房、危旧房改造,"住房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截至2009年6月,仅新疆就有890余万各族群众住进政府资助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的支持力度,"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加快建设覆盖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收入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正在逐步解决。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开展规划〔2005-2010年〕》,解决22个人口较少民族开展滞后问题,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从基本上得到改善。大力推行兴边富民行动,实现所有边境县和边境团场全覆盖,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桩桩民生措施,一个个巨大实惠,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正实实在在地共享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这么多"最",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最"--当前民族地区的开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10、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开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民族的产生、开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开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长远。〔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开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开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展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开展程度上下,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开展时机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稳固和开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开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开展。〔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开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安康素质。〔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基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领实,又充分考虑了各民族在开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领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历,又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既保持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连续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开展而不断充实、更新、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基本保证,对比系统地答复了什么是民族问题、若何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我国民族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开展,是我们党的珍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这一点上要坚决不移、毫不动摇。11、为什么说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毛泽东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深刻提醒了一个道理: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项事业,政策正确了,才能充满活力,胜利前进;政策错误了,就会失去生机,遭受挫折。生命所系,存亡一线,政策的作用可谓极其重大。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标准和准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芒照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开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芒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开展的基本保证。我们党在探索民族政策方面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迅速翻开了民族工作的局面,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但在1957年开场的"大跃进"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民族工作中出现了无视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一刀切"现象,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律视为陈规陋习加以破除。1961年以后,中央和有关地方采取措施,纠正了"大跃进"以来民族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调整和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理论指导下,党的民族政策遭到严重践踏,民族工作机构被撤销,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被当作阶级敌人加以打击迫害。十年动乱使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遭受严重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民族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我们党彻底否认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实现了民族工作上的拨乱反正。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快乐地说:"党的民族政策又回来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得到坚持、完善和落实,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历史昭示现实,过去启示未来。制定并严格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但凡民族政策正确并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工作就顺利开展,民族团结就不断稳固;但凡民族政策失误或者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工作就遭遇曲折,民族团结就会受到削弱甚至破坏。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必然结论。严格执行民族政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民族政策,党的民族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才能畅通无阻、生机勃发。12、若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开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严密联系,集中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犹如满天星斗散布在中华大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会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徒、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织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保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开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开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开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我国各民族在开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开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方,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三个离不开"思想是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有力武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段,进展反动宣传,竭力挑起事端、制造动乱,煽动民族对立、民族仇视,妄图从民族关系上翻开缺口,以到达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在长期的反分裂斗争中,早已根植于广阔各族人民心中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强大武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开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开展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开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民族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结实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形成中华民族磅礴伟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推向前进。13、若何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开展、合作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开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开展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惧势力这"三股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泼,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连照应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稳固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开展,民族地区面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加快开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影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更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两个共同"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这是建设在各民族基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一致根基之上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共同繁荣开展,就是要结实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切实抓好开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展成果。这是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则立场,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根基。开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必须一手抓开展,一手抓团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历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开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表达。这个主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表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开辟了我们党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开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14、为什么说坚持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基石。在我国,各民族不管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开展程度若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一样,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一样的权利,承当一样的义务;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任何民族的权利也没有被限制。各民族没有上下优劣之分,都为社会开展和历史进步做出过自己独特的奉献。每个民族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民族而长期生息繁衍,都有自己存在开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社会开展阶段的差异,经济文化开展程度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开展上的差距的状况,既需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艰辛奋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兴旺地区的支援帮助,经济兴旺的民族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经济落后的民族,以使他们得以实现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否则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差距,无法到达真正的事实上的民族平等。党和国家把民族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载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贯穿于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之中,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各种平等权益的实现。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规定,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都有本民族的全国政协委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展民主协商。以第十一届全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987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13.8%;全国政协委员共有2237名,其中少数民族委员250名,占11.2%,均高出少数民族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政府的主席、州长、县〔旗〕长和人大的主任或副主任;建设了12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以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党和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开展的大政方针和规划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强调区域间、民族间的协调开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自主制定本地区经济文化开展的规划,并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可以依法变通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文化开展的政策。党和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权利。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方便。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展诉讼和辩护。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国家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事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因此,我国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是全面的、真实的、彻底的。各民族在享有各项平等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包括对国家和社会义务、各民族之间相互的义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义务。17、为什么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了各族人民没人能想到,60年前,众多中国人还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经总体到达了小康;没人能想到,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很多人的追求,如今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开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的提升,综合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几十年来,各族人民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开展的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党团结带着全国各族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坚持共同富裕道路,把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的基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表到达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康水平上,表到达不断提高各族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表到达充分保障各族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开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不仅惠及了汉族群众,也惠及了广阔少数民族群众。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开展,积极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的支持力度,从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政策、根基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更多福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0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3389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从大面积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巨大飞跃。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到达年,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民生问题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更加便利,2008年末,电视拥有率到达台/百户,普及率到达部/百人,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超过90%。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2008年,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城镇居民家庭为%,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更多地用于文化艺术、健身保健、旅游出行等方面。有些民族,经过国家多年的重点扶持,整体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方,基诺族是1979年才经国家确定的民族,人口仅2.2万,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基诺山乡。解放初期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就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那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103元。如今基诺山的面貌焕然一新,平坦的柏油路从城区直通乡政府,摩托车穿梭在柏油路上,两旁盖起了许多新的楼房,农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最快的3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变化最大的30年,是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胡锦涛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人民,让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18、若何正确对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同沿海兴旺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经过新中国60年的开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开展根基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开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兴旺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同沿海兴旺地区的差距,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旧中国,由于统治阶级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群众受到压迫和剥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根基薄弱,经济总量小,造血能力差,大大限制了经济社会开展所能到达的高度。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不便,影响了主要农业作物的生产和其他经济产品的流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运用地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超常开展,进一步拉大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差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同沿海兴旺地区的差距,是开展中的差距。2008年民族地区GDP总量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30626亿元,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最近几年,民族地区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7年GDP增速位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可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同沿海兴旺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开展水平整体获得巨大提高根基上存在的差距,是动态的差距,是前进中的差距。地区开展不平衡,是许多国家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差异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开展过程中不可防止会出现区域开展不平衡。区域开展不平衡,既是经济开展过程的一种现象,也能通过科学开展得到逐步解决。对此,要以科学的眼光、开展的眼光理性对待。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加快民族地区开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党和国家为缩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同沿海兴旺地区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方,在帮助民族地区开展经济方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优先开展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和与开展生产有密切联系的现代工业,优先开展民族地区交通事业和牧区建设,实行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贸易"三项照顾",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对口支援,努力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加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力度等政策措施。在帮助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事业方面,制定实施开展各类民族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加强民族文化基本建设、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的提高。尽管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基本改变民族地区与沿海兴旺地区的开展差距,但从长远看,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差距一定会得到缩小和逐步消除。19、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对比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开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作法,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客观需要。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文化开展相当落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现代教育和现代医疗,根基设施建设很差。一些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局部地区铁器尚未得到普及。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生活在广阔山区和荒漠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普遍缺吃少穿,很多人吃野果充饥,披蓑衣御寒,生活十分困苦。少数民族开展受到严重阻碍,有的少数民族甚至濒临灭绝。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状况,既需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艰辛奋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兴旺地区的支援帮助。党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经济兴旺的民族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经济落后的民族,以使他们得以实现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否则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差距,无法到达真正的事实上的民族平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扶持照顾,不但没有违背民族平等的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开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开展,力争早日到达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贯方针。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时,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积极扶持照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祖国边防稳固,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凝聚力向心力,坚决了各民族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重要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20、为什么说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开展胡锦涛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开展来解决。当前,民族地区经济根基依然较弱,自我开展能力不强;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扶贫难度相当大;社会文化事业开展滞后,教育投入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医疗条件较差,"看病难"问题对比突出;少数民族适龄劳动力人口就业形势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较为普遍。总的看,现阶段民族地区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与开展问题严密相连。开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族的基本途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展。做好这项工作,是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稳固祖国边防的大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开展,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集中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开展,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开展先进生产力、开展先进文化、实现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上来。要科学确定开展思路和开展目标,既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兴旺地区的开展差距,又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开展差距;既要大力开展经济,又要大力开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既要支持开展水平较高的民族有更快的开展,又要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开展步伐,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开展成果;既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开展,又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走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开展之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开展,国家要继续从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方面予以帮助,在根基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优势资源开发、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政策、工程、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夯实民族地区开展的根基,培育和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开展能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辛奋斗的精神,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开展。沿海地区、内地兴旺地区加强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横向联合与合作,帮助民族地区提升开展水平。21、若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开展作出了独特奉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开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开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会聚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场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开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的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苦练》听评课记录
-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 110kv电网课程设计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及答案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考前冲刺试题含解析
- 《光电式光栅改》课件
- 学雷锋纪念日模板课件97
- 《不锈钢水槽最终》课件
- 《IPQC稽核技巧》课件
- 《数据库培训》课件
- 普通动物学第15章-脊索动物门课件
- 打造军人般的执行力课件
- 超星尔雅学习通《法律基础》章节测试含答案
- 软件项目监理通用表优质资料
- 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京东商城精准营销问题和策略(论文)12000字》
- C语言课件完整版(精华)课件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PPT
-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文学理论专题》期末考试题库
- 2009-2022历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街道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4
- 装饰、装修安全教育培训试卷+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