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建立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一:古代中国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史实梳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材料2: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中外历史刚要(上)P15页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历史纵横】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知识拓展】宋代户籍制度宋代,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人们划分为坊郭户或乡村户。这是中国最早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宋代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等级。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辛勤劳作、积累田产后升为上等户并非不可能。材料:(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材料: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大明会典》卷二十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态【历史概念】里甲明清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形式,以相邻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其中丁、田最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里长和甲首轮流服役。每到编审之年,再按丁田的变化重新编排。里甲人户载在黄册,遇有差役,凭册佥派。2.基层社会治理【知识拓展】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乡里制度真正地由乡官制转变为了职役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社会救济2.优抚政策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趋势探究点一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探究点二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的。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人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答案】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与科举制密切结合。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要点总结】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4)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学习任务三:知识总结与训练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一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答案】D2.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B.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C.商业地域限制被打破 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答案】A3.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