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用书-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用书-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用书-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用书-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用书-人教版高三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专题三稳态系统“稳态系统”专题,重点探讨生物个体稳态的维持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系统”内部稳定的原因及其调控机制。以“系统”的观点分别从个体的非生命系统——“内环境”以及宏观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阐述,但二者之间并非孤立、割裂的,它们是从不同层面印证生命系统稳态的两个实例。因此,以稳态为主线,建立个体和生态系统两个视角间的联系,对于培养整体性思维十分有益,并有助于形成认识生命活动所应具有的动态观。本专题按照生命系统的层次性,顺次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编排。对每一个层面我们都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去考量它们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发展变化过程。1.模型构建2.模型分析本专题仍然可以依照“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分析:(1)对于生物个体的稳态(以人体为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稳态系统的组成;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等器官是稳态系统的结构基础;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是系统的功能;内环境的失调及恢复是系统的发展变化。(2)关于群体的稳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物体外的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系统的结构包括种群、群落等;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发展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可见,以稳态系统为线索,运用系统思想阐释生命稳态,把握专题架构,对我们理解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性和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系统——稳态与免疫第1课时稳态及其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C.内环境的稳态仅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解析:选CA项中的三种物质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由于Na+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而K+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所以它们分别是维持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重要物质。内环境的稳态不仅指温度、pH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还指各种物质的含量(如血糖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酸碱度不会明显下降。2.乳酸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碱制剂可选用NaHCO3、Na2HPO4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CO2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D.人体出现乳酸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解析:选B据题意,乳酸酸中毒者血液中乳酸较多,可用碱性缓冲物质NaHCO3、Na2HPO4中和;丙酮酸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乳酸,不产生CO2;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偏高,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补充胰岛素的目的是加速血糖的利用(氧化分解、合成糖原);人体出现乳酸酸中毒症状,说明人体内的缓冲物质未把乳酸中和,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3.(2016·绵阳二诊)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90.7葡萄糖0.08Cl-0.36血清白蛋白4.4脂肪0.14Ca2+0.01血清球蛋白2.1Na+0.38I-极其微量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两种血清蛋白B.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C.血浆中的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D.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解析: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对渗透压的贡献大于血浆蛋白,表中数据虽然显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球蛋白的含量较高,但由于这两种物质是大分子,所以物质的量并不高,而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溶质微粒的数目,而不是质量;从表中看出血浆中脂肪含量高于葡萄糖,而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故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血浆中的Ca2+浓度偏低时会导致肌肉抽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偏低,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偏高。4.下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乙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B.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甲中的水分会增加C.图2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D.图2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解析:选C图1中丙是淋巴,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丁是细胞内液。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即甲中水分增加。图2中③过程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图2中的④代表O2和养料,⑤代表CO2等废物。考点二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5.如图是寒冷时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E→F过程中,效应器为垂体B.寒冷时E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C.C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释放激素D.D战栗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热解析:选C图中C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冷觉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因此效应器为下丘脑,而不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的;下丘脑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释放激素;骨骼肌战栗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热。6.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eq\x(\a\al(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eq\x(甲)→eq\x(乙)eq\o(→,\s\up7(释放))eq\x(\a\al(抗利尿,激素))→eq\x(丙)→eq\x(尿量)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解析:选D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分析图示可知,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垂体;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合成;结构丙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则减少。7.下面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解析:选D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C表示肾上腺素;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支配胰岛A、B细胞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此为神经调节,血液中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B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此为体液调节,故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其分泌方式是胞吐。8.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B.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C.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释放到细胞外D.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解析:选A题干已经说明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又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岛素,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或转化为非糖物质或合成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考点三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型9.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解析:选D如果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甲与乙之间应当是神经中枢,而不是血管;如果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乙分泌促激素;如果甲是胰岛A细胞,X应当是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乙(肌细胞)中储能物质肌糖原水解;如果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是甲状腺激素,能加快乙的新陈代谢。10.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右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接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解析:选D由于d、e为拮抗作用,其余直接相邻激素之间都是协同作用,故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控,因此切除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影响较大。考查综合迁移应用能力11.下图1为正常成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图,其中m、n为相关激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与之相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____________机制。(2)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当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时,c→d时段该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增强,最终维持渗透压平衡。(3)图2中的n由胰腺中的____________合成和分泌。m和n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________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组织细胞将________(填“加快”和“减缓”)摄取血糖。解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若X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最终维持渗透压平衡。(3)图2中的m可使血糖升高,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n可使血糖降低,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拮抗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作用于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减缓摄取血糖。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2)升高对水的重吸收(3)胰岛B细胞拮抗减缓12.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________,此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_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增加,提高血糖含量,从而维持血糖平衡。(2)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解析:(1)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2)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弱。答案:(1)胰岛素神经效应器(负)反馈胰高血糖素(2)自身免疫减少摄取、利用和储存13.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调节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b指的是________。在图中“○”内画上“+”或“-”,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当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使该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请在图中用虚线箭头及“⊕”或“⊖”表示相应的调节。(3)为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器官A而不是脊髓,请完成以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并测量三组小白鼠的体温;②甲组____________,乙组破坏器官A,丙组破坏脊髓;③将三组小白鼠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并比较体温是否变化。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器官A为下丘脑、器官B为垂体,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2)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来维持机体内激素的相对稳定。(3)甲组为空白对照,即不作处理。三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寒冷环境中,比较体温的变化情况。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所以甲组和丙组小白鼠体温不变化,而乙组小白鼠体温变化。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2)(3)实验步骤:②不作处理③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预测实验结果:甲组小白鼠体温不变化,乙组小白鼠体温变化,丙组小白鼠体温不变化在本课时复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加深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2)借助网络图识记内环境的物质组成及相互关系。(3)构建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模型,理解相关原理和过程。(4)能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生理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考点一eq\b\lc\|\rc\(\a\vs4\al\co1(\a\vs4\al(内环境及其稳态)))[明考向—不走弯路]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转化、稳态的维持及意义等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生常因不能准确识别内环境的物质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图而失误,如课前诊断卷T4。[联知识—简洁串记]1.明确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填空)(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内环境成分。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2.巧用单、双箭头判断体液转化关系(填空)[示意图]只有单方向(箭头)的eq\b\lc\{\rc\(\a\vs4\al\co1(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具有双向箭头的eq\b\lc\{\rc\(\a\vs4\al\co1(①细胞内液组织液,②组织液血浆))因此,可根据单向箭头先判断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淋巴指向的是血浆,与组织液双向交换的是细胞内液和血浆,即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防易错—无障通关]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3)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6)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7)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8)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9)体液就是内环境(×)(10)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考点二eq\b\lc\|\rc\(\a\vs4\al\co1(\a\vs4\al(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明考向—不走弯路]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的原理过程及相关激素的生理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结合细胞代谢、人体健康考查血糖调节更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联知识—简洁串记]1.理解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填空)(1)图示:(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②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2.澄清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填空)误区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误区2:误以为温觉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觉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误区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误区4: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析考法—命题扫描]以流程图为载体,考查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典例1]如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冷觉的A是____________。(2)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调节,③对B的作用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激素④的主要靶器官(细胞)是________,与其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4)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人在冬天比在夏天排尿量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故产生冷觉的A是大脑皮层。(2)由“下丘脑”、“甲状腺”可推知,图中B为垂体,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当③(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B(垂体)时,可抑制①和②的分泌,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可提高靶细胞的代谢速率,故③(甲状腺激素)作用于B(垂体)的效应为: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细胞提高代谢速率。(3)饥寒交迫时,人体内血糖含量较低,机体会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此可推出:C为胰岛A细胞,④为胰高血糖素,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相互拮抗。(4)人体的摄水量和排水量处于动态平衡,在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人在冬天几乎不排汗,基本依靠排尿来排水,故冬天的排尿量比夏天的排尿量多。[答案](1)下丘脑大脑皮层(2)反馈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3)肝脏细胞胰岛素(4)汗液分泌较少以模式图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与糖尿病[典例2]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图2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中曲线________表示的是胰岛素浓度变化,胰岛素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器参与。(2)图2中靶细胞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细胞癌变后该物质的含量会________。(3)图2中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类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4)图2中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1中曲线甲先上升而曲线乙后上升,所以曲线甲表示的是血糖浓度变化,曲线乙表示的是胰岛素浓度变化。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运输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于本小题只涉及胰岛素加工和运输,所以不必答出核糖体。(2)图2中靶细胞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癌细胞的特点之一就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减少。(3)从图2中可以看出,Ⅰ型糖尿病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较少,从而使得血糖浓度较高。由于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所以应注射而不能口服。(4)从图2中可知,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从而使得含量正常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答案](1)乙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2)糖蛋白减少(3)胰岛素分泌不足注射胰岛素制剂(4)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eq\a\vs4\al(备考锦囊)理清血糖浓度变化的原因(1)升高的原因:①摄取了食物中的糖类;②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2)降低的原因:①胰岛素促进血糖的三个去路,抑制两个来源;②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而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即时练—举一反三]1.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0mL,尿量在短时间内将显著增多,其原因最可能是()A.肾小管中液体渗透压增高B.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速率增加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加解析:选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项错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速率增加会导致尿量减少,B项错误;该过程与胰岛素无关,D项错误。2.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B细胞无关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D.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解析:选B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被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以降低血糖。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发生变化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进行反馈调节,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据图分析,分泌物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分泌物乙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甲是胰岛素,乙是胰高血糖素。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转化为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考点三eq\b\lc\|\rc\(\a\vs4\al\co1(\a\vs4\al(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型)))[明考向—不走弯路]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不同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不同,但都有“感知刺激—作出反应—发生效应”三个阶段。从共性的角度归纳整合繁杂的调节过程,有助于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深思维—纵引横连]用知识联系法解读生命活动调节模型(1)联系水平衡调节: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2)联系反射弧结构: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则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3)联系二次免疫: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c表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4)联系血糖调节: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表示胰岛,则b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会迁移—题组练通]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仍然能够产生感觉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C.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若a为下丘脑,b为脑垂体,c为胰岛A细胞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为B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解析:选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为效应器,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兴奋仍然能传到大脑皮层;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表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也能发生在线粒体中;胰岛A细胞不受脑垂体控制,直接受下丘脑调节;B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是T细胞和效应T细胞。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解析:选B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及释放符合图中方式乙;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大量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图中方式丙中激素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一、练全国卷高考真题——知考查重点1.(2016·全国甲卷)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解析:选D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多。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故可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2.(2016·全国丙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解析:选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饮水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3.(2015·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解析:选A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4.(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5.(2014·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选A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6.(2016·全国丙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2)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此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再分解,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避免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持续升高,防止内环境的pH下降。答案:(1)高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二、练各地市调研试题——知命题热点1.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量增多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D.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强解析:选B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上升,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不参与免疫调节。2.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减少会使肠道吸收内毒素脂多糖增加,导致正常数量的胰岛素不能有效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致使小鼠患糖尿病。小鼠以植物或植物的果实等为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与小鼠为寄生关系B.双歧杆菌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同化的能量C.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离不开胰岛素受体的识别D.双歧杆菌减少会使小鼠患糖尿病解析:选A双歧杆菌减少会导致小鼠患糖尿病,因此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有助于小鼠血糖平衡,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小鼠以植物或植物的果实等为食物,因此小鼠为初级消费者,而双歧杆菌和其是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双歧杆菌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离不开胰岛素受体的识别。由题干信息可知,双歧杆菌减少会导致小鼠患糖尿病。3.(2016·衡水调研)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如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尿液血浆体积(mL/单位时间)Na+K+Na+K+(mg·kg-1)(mg·kg-1)(mg·kg-1)(mg·kg-1)注射食盐水前25153515545注射食盐水后40123013537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解析:选B由表格分析可知:血浆中,注射食盐水后Na+浓度降低了,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注射食盐水后尿液的体积增多了,说明尿液多了,则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该过程无关。4.血糖是人体各组织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图1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给人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1图2A.出现丙种异常抗体的糖尿病病人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取得治疗效果B.图2中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D.图2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从图1可以看出,出现丙种异常抗体的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的,该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靶细胞上缺乏胰岛素受体,故通过注射胰岛素不能治疗该类型的糖尿病。图2中横坐标表示的是血浆胰岛素浓度,所以b代表血糖消耗速率,a代表血糖补充速率;血糖消耗的原因是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被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可通过体液运输运至全身各处。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消耗速率大于血糖补充速率,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降低。5.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分。如图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字母表示体液,罗马数字表示过程)。(1)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图中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抗利尿激素可以与X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3)研究发现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X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产生的________(物质)可与X特异性结合,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能力改变,从而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4)食物过咸时,过程Ⅱ会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5)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的机制是: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6)若某人因基因突变导致受体结构改变,不能接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则此人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比正常人________。解析:(1)抗利尿激素的本质是多肽,其合成和分泌器官是下丘脑,是由下丘脑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刺激,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2)X为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可以与抗利尿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3)由于X结构与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相似,当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会把X当作相应的抗原,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疾病是由于抗体不能区分抗原和自身结构,造成自身组织器官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4)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图中Ⅱ过程即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过程加强。(5)原尿中的水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的机制是: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6)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若某人因基因突变导致受体结构改变,不能接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则此人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比正常人高。答案:(1)下丘脑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2)(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3)抗体自身免疫病(4)加强(5)水通道蛋白的合成水通道蛋白的数量(6)高第2课时稳态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解析:选B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浆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D.记忆B细胞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分化出的浆细胞会分泌相应抗体解析:选D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记忆B细胞遇到同一抗原时能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3.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B.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D.感染病毒后,通常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病毒解析:选D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感染病毒后,通常需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扩散,若进入细胞后,需通过细胞免疫起作用,故通常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病毒。4.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会患自身免疫病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解析:选B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细胞分化,导致细胞膜上的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增多,因此,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变化;第二次选择后,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保留下来的不是浆细胞;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机体就会产生抗体,可能攻击自身正常组织而患自身免疫病;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受环境影响。考点二特异性免疫与免疫失调症5.下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蛇毒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2、3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细胞1、4、5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C.细胞2、4的高尔基体特别发达D.物质a有特异性,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解析:选B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细胞1~5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能分泌抗体,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物质a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6.如图是人体感染某种病毒以后所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可以作为抗原B.病毒多肽转移到细胞膜上不需要经过高尔基体C.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不需要吞噬细胞就能完成D.图示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A表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可以作为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就能完成。病毒多肽转移到细胞膜表面离不开被感染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7.科学家最新研制的一种黏膜疫苗可以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产生淋巴因子“作战”B.该疫苗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能与艾滋病病毒结合的浆细胞C.该疫苗能刺激人体的T细胞合成特定mRNA分子D.该疫苗使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解析:选C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浆细胞本身不能与抗原结合,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结合;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因此会有特定mRNA分子的合成;接种的疫苗使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抗体。8.如图①②③表示三种免疫异常,可引起人体患糖尿病,对此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表示的患病机理不同B.抗体3(Y3)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C.某类细胞可代表不同的浆细胞D.Y1、Y2、Y3的加工场所依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解析:选B据图分析可知,Y1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而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受损。Y3作用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靶细胞不能获得胰岛素降血糖的信息,但不会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Y1、Y2、Y3代表不同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加工场所依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9.如图表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B.注射疫苗能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方式属于被动免疫C.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D.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解析:选B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所以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也不同。注射疫苗能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方式属于主动免疫。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甲表示初次免疫,丙表示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使机体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二次免疫)。10.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解析:选A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考查综合迁移应用能力11.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2)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为免疫活性物质。(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过程发挥免疫作用,其特点是____________,从而表现出抵抗力增强。(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过程发挥免疫作用。(5)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细胞。解析:(1)吞噬细胞直接杀灭抗原是第二道防线,即①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由T细胞和B细胞参与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即②③属特异性免疫。(2)能和靶细胞作用的A是效应T细胞,浆细胞产生的B是抗体,其中抗体为免疫活性物质。(3)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快而强。(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主要是通过②⑥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5)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攻击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酿脓链球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答案:(1)②③(2)效应T细胞抗体抗体(B)(3)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4)细胞免疫(5)自身免疫T12.如图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其促使机体产生的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后者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之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的____________作用于骨骼肌、汗腺等器官,同时甲状腺(或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同时减少机体散热,体温升高。(2)图中不具有识别抗原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_(填“细胞甲”“细胞乙”或“细胞丙”)。细胞乙中与抗体合成、分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丙中的“小泡”是________(细胞器)。(3)在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受到抗原刺激后的细胞甲增殖分化形成细胞乙和________细胞。解析:(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其促使机体产生的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者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之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汗腺等器官,同时甲状腺(或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同时减少机体散热,体温升高。(2)细胞甲是B淋巴细胞,可以识别抗原。细胞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该细胞中与抗体合成、分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丙是吞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其中的“小泡”是溶酶体。(3)在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作用下,接受抗原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答案:(1)体温调节中枢神经递质(2)细胞乙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3)淋巴因子记忆13.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回答问题:(1)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_______,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该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2)桥本氏病是一种________病。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是________,细胞X是________。当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细胞Y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3)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________,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________;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病变可能在________;③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病变可能在________。解析:(1)图中左侧部分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据题意可知,桥本氏病患者是由于出现了能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因此患者体内的TRH分泌量增加。(2)由于桥本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了能破坏自身正常结构的抗体,所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T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细胞X)。细胞Y是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二次免疫中,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3)Grave病患者甲状腺机能亢进,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但桥本氏病患者由于甲状腺相关细胞被破坏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以,如果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浓度持续偏低,则不可能患Grave病。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可能是下丘脑分泌TRH的功能障碍,也可能是垂体分泌TSH的功能障碍,还可能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障碍。如果TSH浓度高,则排除垂体功能障碍的可能,受损结构可能是下丘脑或甲状腺,因注射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故受损结构为甲状腺。如果TSH浓度较低,且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说明垂体功能障碍,受损结构为垂体。如果TSH浓度较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说明下丘脑分泌TRH的功能障碍,受损结构为下丘脑。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多(2)自身免疫淋巴因子B细胞B细胞和记忆B(3)低①甲状腺②垂体③下丘脑本课时内容繁杂,多为识记内容,因此在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归纳总结淋巴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通过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及应用。(3)结合生活实际,掌握免疫失调症的发病原理及预防。考点一eq\b\lc\|\rc\(\a\vs4\al\co1(\a\vs4\al(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明考向—不走弯路]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生常会因识记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不准确而失误,如课前诊断卷T2、T4。[联知识—简洁串记]1.熟记免疫系统的三大组成(填空)2.理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来源(填空)(1)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也几乎完全丧失。(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3)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4)能增殖分化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5)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3.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填图)[防易错—无障通关]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2)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3)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4)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5)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6)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考点二特异性免疫与免疫失调症[明考向—不走弯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三种免疫失调症的原理、特点等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生常因不能准确识别免疫过程图而失误,如课前诊断卷T5、T11。[联知识—简洁串记]1.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过程(填空)2.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填空)(1)自身免疫病:①病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②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过敏反应:①病理:②免疫类型:是异常的体液免疫。(3)免疫缺陷病:①病因:防卫功能过弱。②类型eq\b\lc\{\rc\(\a\vs4\al\co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HIV入侵T细胞导致,的艾滋病))[析考法—命题扫描]借助流程图,考查特异性免疫过程[典例1]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D.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据特异性免疫过程识别特异性免疫类型和细胞名称:[答案]Deq\a\vs4\al(备考锦囊)三看法界定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考查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典例2]eq\a\vs4\al(课前诊断卷第9题)如图表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B.注射疫苗能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方式属于被动免疫C.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D.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思路点拨]本题以免疫预防为素材,考查对二次免疫反应曲线图的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从坐标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答案]Beq\a\vs4\al(备考锦囊)妙用“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1)看产生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2)看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3)看患病程度:初次免疫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即时练—举一反三]1.研究发现癌变前衰老的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C.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的肝细胞不会积累D.细胞癌变后将脱离正常分化,细胞内酶活性进一步降低解析:选B对癌变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由题干可知,同一免疫反应既可清除衰老的肝细胞,又能清除肿瘤,因此可确定衰老肝细胞中有与癌细胞相似的抗原。2.人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以下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受到相同抗原再一次刺激时,细胞B的来源有两个B.该图表示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既有细胞免疫也有体液免疫C.物质Ⅱ和物质Ⅰ可以特异性结合D.如果没有细胞A,体液免疫全部丧失解析:选A图中的细胞B能分泌抗体(物质Ⅱ),所以该细胞为浆细胞,在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浆细胞有两个来源,一是B细胞,二是记忆B细胞。图中的细胞A是T细胞,能分泌物质Ⅰ即淋巴因子,物质Ⅰ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图中只有体液免疫而没有细胞免疫。抗体与抗原可发生特异性结合,但抗体不能与淋巴因子结合。如果没有细胞A(T细胞),有一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以体液免疫不会全部丧失。一、练全国卷高考真题——知考查重点1.(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析:选D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和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2.(2013·全国卷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选A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分化形成后的B细胞和T细胞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中。抗体为蛋白质,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 3.(2013·全国卷Ⅰ)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解析:选D从图甲中RNA→DNA的过程可知,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从图乙可以看出,HIV感染一段时间内,实验动物体内抗HIV抗体水平增加,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从图丙可看出,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的数量上升,说明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从图丁看出,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继续上升,说明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4.(2016·全国乙卷)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二、练各地市调研试题——知命题热点1.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人体艾滋病病毒天然屏障有了新了解,新研究提示了艾滋病病毒在感染人的过程中朗格汉斯蛋白组成了第一道屏障。朗格汉斯蛋白存在于生殖器黏液中并由免疫细胞产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自身免疫病B.朗格汉斯蛋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体液免液和细胞免疫D.朗格汉斯蛋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解析:选A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而不是自身免疫病。朗格汉斯蛋白由免疫细胞产生,艾滋病病毒在感染人的过程中朗格汉斯蛋白组成了第一道屏障,可判断出朗格汉斯蛋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启动来消灭艾滋病病毒。朗格汉斯蛋白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2.2016年1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宣布,我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的原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后,发生的反应有()A.埃博拉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模板和酶完成增殖B.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机体开始进行细胞免疫应答C.抗体与埃博拉病毒结合,能够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导致宿主细胞坏死解析:选C埃博拉病毒增殖时,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为模板;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就开始了细胞免疫应答;当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导致宿主细胞凋亡。3.B细胞必须接受Th细胞的辅助才能增殖、分化,Th细胞的活性由Bc1­6和Blimp1两个基因调控,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活性降低eq\o(→,\s\up7(Blimpl基因))Th细胞eq\o(→,\s\up7(Bcl­6基因))活性升高A.在Th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就能增殖、分化B.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与Bcl­6基因的活性被抑制有关C.只要Th细胞活性正常,机体就不会患免疫缺陷病D.Bcl­6基因和Blimpl基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体液免疫功能解析:选D在Th细胞的辅助下,同时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反应过强导致的,Bcl­6基因活性被抑制会导致Th细胞活性降低,将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会导致免疫缺陷;Th细胞活性正常,但是该细胞如果数量过少也会导致机体会患免疫缺陷病;从图中看出,Bcl­6基因和Blimp1基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体液免疫功能。4.经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能力是通过其表面产生的PDL1蛋白质实现的。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蛋白结合(如图所示),使T细胞功能被抑制。科学家们发现一种抗PD1抗体,该抗体使得PD1和PDL1不能发生结合,从而可使T细胞正常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有PDL1基因和PD1基因,并都会表达C.PDL1蛋白和PD1蛋白均可与抗PD1抗体结合D.T细胞在人体内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解析:选D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人体所有的细胞都有PD1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PD1基因只在T细胞内表达,PDL1基因只在癌细胞内表达,可能只存在于癌细胞中;抗PD1抗体能与PD1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