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

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

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爆火出圈,“逃出

大英博物馆”更是连续两天登上多平台热搜。

这大概和一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说法有关,也和近期

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消息有关,但若只谈论这些,显然并不足以形容这部短剧的火爆。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情并不复杂,煎饼果仔饰演的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碰巧撞上了奇异的“同

乡”一一夏天妹妹饰演的在大英博物馆中幻化成人后逃出的玉壶精灵。一开始记者并不相信玉壶精灵所说

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渐渐地知道,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中华缠枝

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居然是自己逃出来的。

这第一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就贡献了颇多金句。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

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人并不喜欢短剧的简

单直接与频繁反转,因为它放弃了各种铺垫,简单而粗暴。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

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比如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等,但这

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

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在我看来,这部剧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惊喜之处,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其画面结构、镜

头语言,呈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故事的叙述上,拟人化手法的呈现,让无生命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等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

的抽象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

当然,更重要的在于,这部短片以拟人化手法,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相关评论区频繁出现

的玉壶图片,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各类文物,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

文物。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

文化的共鸣。有网友就说,如果文物能说话,会不会也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

他乡之客?所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将

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说起这部剧的制作缘由,也颇有意思。几个月前,一网友在煎饼果仔的评论区留言说,可以拍一部动

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谁知几个月后,这部短剧面世,就成了现象级爆款,这大概就是民间智慧

的双向奔赴吧。

(摘编自黄静《一上线即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

材料二:

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等方面,存在约束力小、执

行力弱等问题。对此,我国不断拓展流失文物追索渠道,促成文物回国。比如,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墨

器身的回归,就是由省级博物馆出面、民间收藏家出资,通过多方协商达成洽购的方式促成,既尊重市

场,又讲究策略。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

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中,我国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追索成功案例和经验。近

年来,国家文物局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

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保护文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

也应该看到,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每一件文物面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

索仍然任重道远。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

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除了成功追回的“国宝”,还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进一步拓展文物

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更深入地沟通、更紧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

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

(摘编自王珏《点亮“国宝”回家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传言被盗的玉壶“自己逃出来”为剧情,可能是从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

消息获得了灵感。

B.“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艺术化手法,“千斤”在文中指中华民族深沉

而隐秘的民族情感。

C.在剧情设计、动作和妆造、构图光影等方面的用心,使《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审美水准远远超过其它

的自媒体短视频。

D.通过协商洽购的方式促成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爨器身回归,为建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

力量、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较一般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顺利面世并成了现象级爆款,可以看作是民间智慧与家国情

怀相辅相成、交融汇合的成功案例。

B.材料一是文艺评论,“在我看来”“不易察觉”等词语表明,只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

这部分内容,才是作者本人的见解。

C.《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出圈,可以表明,一部艺术作品所形成的艺术价值,除了创作者赋予的价

值以外,往往还来自受众的解读。

D.我国的历史文物在近代史上流失海外,在当今时代不断成功追回,这些经历能折射出一个国家文物保

护的能力与其国力强弱息息相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挖掘有代表性的文物从流失到归来的曲折命运,勾勒出流失文

物七十余载“回家”路的壮丽画卷。

B.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

广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C.近期播出的《中国国宝大会(第三季)》以今日视角,探索中华文明源起,勾勒中华文化的基因图

谱,揭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D.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亚运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分别代表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和京杭大

运河,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了杭州古蕴。

4.“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宣传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基本

途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讲述中国文物故事方面的成功之处。

5.如何推动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1979年。自卫还击战。

全营各连为争当尖刀连纷纷求战,而营、团两级几乎是毫无争议地便拍板定了我们九连,并说是雷军

长点头让九连先上。山区草深林密,路少坡陡。草丛中夹着杂木,杂木中盘着带刺的长藤。气温竟高达三

十多度。这一切,都给我们急速穿插的尖刀连带来不可想象的困难。

营长在报话机中呼叫,问我们九连的位置,连长梁三喜忙展开地图,现地对照。一个扛着八二无后坐

力炮的战士凑过来,瞧了几眼地图,一下用手在地图上指点说:“在这儿,错不了,这就是我们九连的位

置。”

梁三喜点了点头,看了看眼前这位昨天下午刚补进我连的战士,便对着报话机向营长报告了九连所处

的位置。

当一切办完之后,梁三喜问眼前那位识图能力极强的战士:“你,是从哪个部队调来的?”

“北京部队。”

“叫啥名字?”

“嘿,说名字一时也记不准。我们刚补进来的十五名同志,就我自己是从北京部队来的。干脆,就叫

我'北京'好了。”

“那好。你就跟在我身边行军。”梁三喜说。显然,他已觉得身边极需这位很有一套的战士。

面对敌人苦心经营的364高地,副连长靳开来和“北京”各扛着自己的家伙,分别绕到敌堡一侧,真

是炮口当刺刀,他们离敌堡都只有五十米左右的样子。只听两声巨响,又见两个敌堡飞上了天!声声巨响

过后,我们纷纷跃起身,饿虎扑食般冲上了高地。

战斗从这时起便进入了极其残酷的时刻。眼下,主峰上的敌人把一发发炮弹倾泻到高地上。炮弹呼啸

着,在我们占领的堑壕周围炸开。泥土、石块、敌人丢弃的枪支,合着炮弹片的尖叫声,狂飞乱迸……

梁三喜说:“我们不能再被动挨炮了,要主动出击!我提议组成突击队,去拿下面前的主峰,去占领

敌炮阵地!”

战士“北京”接上说:“连长的话极有道理。看来主峰上敌兵力并不多,他们主要是靠炮来杀伤我

们。只有我们站在敌炮阵地上,我们九连才能有点安全感。”

行动开始了。高地和主峰间是个“U”形,我阵地面前的坡崖坡陡七十多度,而坡崖又完全暴露在主

峰之敌的射界下。当战士“北京”抱着“八二无”炮身,和弹药手们急速从坡崖上滑下去时,主峰山半腰

的敌碉堡,便开始不停地封锁扫射。

战士“北京”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稍

停,他又肩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

“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

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

云南边陲,四季花事不败。清明前后,又是花事最盛的时节。山上山下,路旁溪边,到处是花儿绽蕾

舒萼。风里飘着幽香,空气里含着甜汁。朝阳,头顶着一抹橄榄色的云冠,露出了慈祥的笑脸。霞光给青

山绿水披上了斑斓的彩衣。

九连全体同志抬着一个个用鲜花编织成的花环,徐徐来到烈士陵园。

和连长梁三喜烈士的墓碑并排着的是: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烈士的墓碑、九连副连长靳开来烈

士的墓碑、八二无后坐炮班战士雷凯华烈士的墓碑……

师里烈士收容队在埋葬战士“北京”的遗体时,从他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亲爱的爸爸:

我从北京部队赶赴前线,与您匆匆一见,未及细述。儿知道,爸爸战前的时间,可谓分秒千金也。

遵爸爸所嘱,我已来到这担任穿插任务的九连。等待我们九连的将是一场啥样的恶仗,现在不管对您

还是对我们九连来说,都还是个“X”。

去年冬,爸爸在《军事学术》上读到我写的两篇千字短文,来信对我倍加鼓励,并夸我有可能是个将

才。不,亲爱的爸爸,您的凯华不瞒您说,我不但想当未来的将军,更想成为未来的元帅!

嘀,您二十一岁的凯华口气多大呀!诚然,绝非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和元帅的。举目当今世界,

眼花缭乱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我们这一代骄子有何等的诱惑力呀!但是,我的信条是:花前月下没有将军

的摇篮,卿卿我我中产生不出元帅的气质;恋栈北京的士兵,则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元帅!未来的元帅应出

自深悉士兵涵义的士兵,应来自血与火的战场上!基于此种认识,我才请求离开京都,奔赴前线,来做一

场“未来元帅之梦”。

亲爱的爸爸,您去年推荐我读的几部外国军事论著,我大都早已读过。爸爸年已五十有七,尚能潜心

研究外军,儿感到可钦可佩。爸爸在写给我的信中云:”一介武夫,是不可能胜任未来战争的!”此语出

自爸爸笔下,儿感到尤为振奋!

亲爱的爸爸,马上就要集合了,您戎马生涯大半生,打仗意味着什么,勿庸儿赘言。如果战场上我作

为一名士兵而献身,当然不需举国为我这“未来的元帅”举行葬礼。不过,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山,身盖

南疆殷红的泥土,我虽死而无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了。

此次战争胜券稳操,凯旋指日可待。祝爸爸健康长寿!

您的爱子:凯华敬上

1979年2月16日下午四时

默立在这百花吐芳的烈士墓前,我蓦然间觉得: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

山下集中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连求战,九连最后成为尖刀连,从侧面说明了九连连队的优秀,这也是战士“北京”被分到九连的

重要原因。

B.作为连长的梁三喜竟然不知道连中战士“北京”的准确名字,本身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战争使这种事

情合理化了。

C.冲上高地的迅疾和拿下敌方主峰的胜利背后,是战士付出的巨大牺牲,烈士陵园并排的墓碑揭示了战

争的残酷。

D.战士“北京”放弃繁华都市来到前线,是他遵从内心的自主选择,也符合他父亲作为前线作战将领对

他的期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九连穿插行军,也不利于准确辨别连队位置,战士“北京”在此时出场令

人印象深刻。

B.倾泻、呼啸、尖叫等词语写出了战场上敌方主峰炮兵的强势和我方面临的困境,为下文梁三喜提议突

击作了铺垫。

C.文本对高地和主峰间地势地貌的描写看似平淡,实则说明了突击队员此行的危险性,令人感到一种紧

张的气氛。

D.清明前后鲜花盛开的美景描写,是战后和平安定生活的投射,反映了胜利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增添了

诗情画意。

8.战士“北京”这一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军事文学的魅力仍在于它英雄主义的底色。”文本是怎样凸显这种底色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

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

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

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

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

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

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秦,目:“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

秦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靖塞、溪

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秦

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

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为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

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

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A不肖B弃逐于秦C而出关D愿E为足下F扫室布席G幸无我H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文中指畏惧的样子;此外可表示愤恨的样子。

B.季子,指弟弟。古称兄弟之间排行最大的为“孟”,最末的为“季”。

C.亡,文中指出逃,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意思相同。

D.德,指感激,与《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的“德”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初次游说君主没有成功,后在家埋头苦读一年悟出了揣摩君主心思的方法,再次出游就获得了成

功。

B.苏秦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前后相反,影响他们态度变化的因素不是感情的浓淡,而是官位高低和财富多

寡。

C.苏秦以甘茂在齐可能会泄露秦的军事秘密、对秦不利为由,劝说秦王以利禄哄骗甘茂回秦国,秦王同

意了。

D.秦、齐两国都以上卿之位争取甘茂,甘茂感激齐国在他危难期间的收留,权衡之后拒绝了秦,留在了

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2)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14.材料二中,苏秦成功说服齐王重用甘茂,除了苏秦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天宝九载秋天,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往清夷军。冬天送兵返回途中,进入河北昌平县居

庸关时作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单人匹马行走了很久,征途漫长,去时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

B.送兵去时,诗人不知道边塞和内地气候的区别,只惊讶人们的衣服单薄。

C.溪流因为气候寒冷,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人的寒苦由此不言自明。

D.入关后,诗人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转向描写行役,再次慨叹征路迢迢。

16."‘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

金。”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使用“木”字的必要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用“,”两句暗指鸿雁、鱼儿不能人传书,

思妇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2)“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司马迁认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和

“”。他在《报任安书》中自陈心志时亦表明自己写《史记》是“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

自见”。

(3)在古诗文中,写鬓发的语句往往暗含着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凄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时运来

了,君子就驾着车出去做官;①,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也是醍醐灌顶。当然,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

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与其②,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孔子依然故我,带领他的弟子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纵使③,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的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在两千五百年前漆黑的长夜里旋即坚定地

奔向各自的未来。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蛇蛇,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

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乘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摔阖、博

大精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他们是孔子和老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柠檬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近年来我国对柠檬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为什么酸酸的柠檬能俘获众多

吃客们的心呢?将这个问题再深入下去,就是―①―?

科学家发现,吃下酸味食物会让人体释放血清素一一一种具有调节食欲、睡眠、记忆、情绪等功能的

抑制性神经递质。熟悉血清素的人都知道,它能让人感到幸福。例如,咖啡因能短暂提高血清素水平,_

②—=同时,一些科学家猜测,血清素的作用可能是在味觉感受器和舌神经之间传递酸味信号。为了证

实这个猜测,科学家设计出了莹绿蛋白(一种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特殊蛋白)。它们刚好能和舌头神经细胞

上的血清素受体结合。实验结果表明,当小白鼠吃了酸味食物后,在它的舌头上感受酸味的区域会—

③—=这说明舌头上确实产生了血清素,也进一步证实了血清素是向大脑传递酸味信号的神经递质。

可见,那些吃面动辄就倒半瓶醋的人,想必在喝下一大口酸酸的面汤时,其大脑也会被血清素传递的

“幸福”占领。酸味真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幸福味道。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斜杠青年”,指拥有两个或多个职业和身份,自我介绍或被别人介绍时,用斜杠来区分或表示的年

轻人,比如,李XX,记者/摄影师/演员。“两栖青年”,指同时有主业和副业的年轻群体。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自己身边有“斜杠青年”。清研智

库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年轻群体中有主业的兼职者、创业者这

类“两栖青年”“斜杠青年”已超8000万。在他们身上,每一个身份都能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呈现,

跨界拓展了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成就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跨界是社会开放与进步的产物,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形式,它通过突破原有的边界束

缚,在不同领域碰撞、交叉、融合,产生别具一格的发展成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

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

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爆火出圈,“逃出

大英博物馆”更是连续两天登上多平台热搜。

这大概和一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说法有关,也和近期

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消息有关,但若只谈论这些,显然并不足以形容这部短剧的火爆。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情并不复杂,煎饼果仔饰演的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碰巧撞上了奇异的“同

乡”一一夏天妹妹饰演的在大英博物馆中幻化成人后逃出的玉壶精灵。一开始记者并不相信玉壶精灵所说

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渐渐地知道,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中华缠枝

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居然是自己逃出来的。

这第一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就贡献了颇多金句。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

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人并不喜欢短剧的简

单直接与频繁反转,因为它放弃了各种铺垫,简单而粗暴。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

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比如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等,但这

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

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在我看来,这部剧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惊喜之处,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其画面结构、镜

头语言,呈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故事的叙述上,拟人化手法的呈现,让无生命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等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

的抽象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

当然,更重要的在于,这部短片以拟人化手法,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相关评论区频繁出现

的玉壶图片,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各类文物,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

文物。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

文化的共鸣。有网友就说,如果文物能说话,会不会也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

他乡之客?所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将

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说起这部剧的制作缘由,也颇有意思。几个月前,一网友在煎饼果仔的评论区留言说,可以拍一部动

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谁知几个月后,这部短剧面世,就成了现象级爆款,这大概就是民间智慧

的双向奔赴吧。

(摘编自黄静《一上线即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

材料二:

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等方面,存在约束力小、执

行力弱等问题。对此,我国不断拓展流失文物追索渠道,促成文物回国。比如,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墨

器身的回归,就是由省级博物馆出面、民间收藏家出资,通过多方协商达成洽购的方式促成,既尊重市

场,又讲究策略。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

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中,我国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追索成功案例和经验。近

年来,国家文物局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

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保护文物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

也应该看到,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每一件文物面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

索仍然任重道远。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

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除了成功追回的“国宝”,还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进一步拓展文物

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更深入地沟通、更紧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

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

(摘编自王珏《点亮“国宝”回家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传言被盗的玉壶“自己逃出来”为剧情,可能是从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

消息获得了灵感。

B.“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艺术化手法,“千斤”在文中指中华民族深沉

而隐秘的民族情感。

C.在剧情设计、动作和妆造、构图光影等方面的用心,使《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审美水准远远超过其它

的自媒体短视频。

D.通过协商洽购的方式促成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爨器身回归,为建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

力量、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较一般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顺利面世并成了现象级爆款,可以看作是民间智慧与家国情

怀相辅相成、交融汇合的成功案例。

B.材料一是文艺评论,“在我看来”“不易察觉”等词语表明,只有“对中国古典美学遵循与追求”

这部分内容,才是作者本人的见解。

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可以表明,一部艺术作品所形成的艺术价值,除了创作者赋予的价

值以外,往往还来自受众的解读。

D.我国的历史文物在近代史上流失海外,在当今时代不断成功追回,这些经历能折射出一个国家文物保

护的能力与其国力强弱息息相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挖掘有代表性的文物从流失到归来的曲折命运,勾勒出流失文

物七十余载“回家”路的壮丽画卷。

B.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

广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C.近期播出的《中国国宝大会(第三季)》以今日视角,探索中华文明源起,勾勒中华文化的基因图

谱,揭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D.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亚运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分别代表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和京杭大

运河,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了杭州古蕴。

4.“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宣传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基本

途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讲述中国文物故事方面的成功之处。

5.如何推动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B3.A

4.①从切入角度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小见大,表达了中华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②从制作看,

此剧带来了审美的提升;③这部短剧遵循、追求中国古典美学,其画面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呈现出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④从故事的叙述看,短片以拟人化手法,让受众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极具感

染力。

5.①既尊重市场,又讲究策略,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②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

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③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加强和国际社

会沟通和合作,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④借助民间力量,像优秀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那样讲

好中国流失文物故事,宣传中国流失文物历史真相,表达中国人民诉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使《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审美水准远远超过其它的自媒体短视频”错误,根据原文“从制作上,我

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

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可知,文中提

到的是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等,并没有提到审美水准远远超

过其它的自媒体短视频。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这部分内容,才是作者本人的见解”错误,全文除了事实性

材料外都是作者的见解,用“在我看来”“不易察觉”等词语是为了强化这部分看法的独特性。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出处《点亮“国宝”回家之路》和“我们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

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可知,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有关“国宝

回家”的主题。

A.是有关流失文物“回家”的,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

C.是关于挖掘历史文物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D.是宣传古代文化的形象和影响的。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这第一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就贡献了颇多金句。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

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可

知,《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小切口来表达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所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小见大。

由“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

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可知,《逃出大英博物馆》在

制作方面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都很用心,提升了自媒体短剧的审美。所以它的

成功之处在于制作方面带来了审美的提升。

由“这部剧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惊喜之处,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其画面结构、镜头语言,呈

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可知,《逃出大英博物馆》遵循与追求中国古典美学,其画面结构、镜头语

言等方面,呈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由“从故事的叙述上,拟人化手法的呈现,让无生命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等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

的抽象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更重要的在于,这部短片以

拟人化手法,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可知,《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故事的叙述上,采用了拟人化

的手法,将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所以它成功之处在于

以拟人化手法,让受众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极具感染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比如,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墨器身的回归,就是由省级博物馆出面、民间收藏家出资,

通过多方协商达成洽购的方式促成,既尊重市场,又讲究策略。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主动有序推进流失

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可知,

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墨器身的回归成功在于通过多方协商达成洽购的方式促成,既尊重市场,又讲究策

略。所以要既尊重市场,又讲究策略,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

由材料二第二段“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中,我国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追索成功案

例和经验。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

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可知,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

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有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所以要探索多样化的文

物追索路径,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

由材料二段三段“进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更深入地沟

通、更紧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可知,要加强和国际社会沟通和合作,促使更多

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从而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机制。

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起这部剧的制作缘由,也颇有意思。几个月前,一网友在煎饼果仔的评论区留言说,

可以拍一部动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谁知几个月后,这部短剧面世,就成了现象级爆款,这大概

就是民间智慧的双向奔赴吧。”可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很成功,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

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所以可以借助民间力量,像优秀短剧《逃出

大英博物馆》那样讲好中国流失文物故事,宣传中国流失文物历史真相,表达中国人民诉求。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1979年。自卫还击战。

全营各连为争当尖刀连纷纷求战,而营、团两级几乎是毫无争议地便拍板定了我们九连,并说是雷军

长点头让九连先上。山区草深林密,路少坡陡。草丛中夹着杂木,杂木中盘着带刺的长藤。气温竟高达三

十多度。这一切,都给我们急速穿插的尖刀连带来不可想象的困难。

营长在报话机中呼叫,问我们九连的位置,连长梁三喜忙展开地图,现地对照。一个扛着八二无后坐

力炮的战士凑过来,瞧了几眼地图,一下用手在地图上指点说:“在这儿,错不了,这就是我们九连的位

置。”

梁三喜点了点头,看了看眼前这位昨天下午刚补进我连的战士,便对着报话机向营长报告了九连所处

的位置。

当一切办完之后,梁三喜问眼前那位识图能力极强的战士:“你,是从哪个部队调来的?”

“北京部队。”

“叫啥名字?”

“嘿,说名字一时也记不准。我们刚补进来的十五名同志,就我自己是从北京部队来的。干脆,就叫

我‘北京'好了。”

“那好。你就跟在我身边行军。”梁三喜说。显然,他已觉得身边极需这位很有一套的战士。

面对敌人苦心经营的364高地,副连长靳开来和“北京”各扛着自己的家伙,分别绕到敌堡一侧,真

是炮口当刺刀,他们离敌堡都只有五十米左右的样子。只听两声巨响,又见两个敌堡飞上了天!声声巨响

过后,我们纷纷跃起身,饿虎扑食般冲上了高地。

战斗从这时起便进入了极其残酷的时刻。眼下,主峰上的敌人把一发发炮弹倾泻到高地上。炮弹呼啸

着,在我们占领的堑壕周围炸开。泥土、石块、敌人丢弃的枪支,合着炮弹片的尖叫声,狂飞乱迸……

梁三喜说:“我们不能再被动挨炮了,要主动出击!我提议组成突击队,去拿下面前的主峰,去占领

敌炮阵地!”

战士“北京”接上说:“连长的话极有道理。看来主峰上敌兵力并不多,他们主要是靠炮来杀伤我

们。只有我们站在敌炮阵地上,我们九连才能有点安全感。”

行动开始了。高地和主峰间是个“U”形,我阵地面前的坡崖坡陡七十多度,而坡崖又完全暴露在主

峰之敌的射界下。当战士“北京”抱着“八二无”炮身,和弹药手们急速从坡崖上滑下去时,主峰山半腰

的敌碉堡,便开始不停地封锁扫射。

战士“北京”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稍

停,他又肩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

“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

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

云南边陲,四季花事不败。清明前后,又是花事最盛的时节。山上山下,路旁溪边,到处是花儿绽蕾

舒萼。风里飘着幽香,空气里含着甜汁。朝阳,头顶着一抹橄榄色的云冠,露出了慈祥的笑脸。霞光给青

山绿水披上了斑斓的彩衣。

九连全体同志抬着一个个用鲜花编织成的花环,徐徐来到烈士陵园。

和连长梁三喜烈士的墓碑并排着的是: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烈士的墓碑、九连副连长靳开来烈

士的墓碑、八二无后坐炮班战士雷凯华烈士的墓碑……

师里烈士收容队在埋葬战士“北京”的遗体时,从他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亲爱的爸爸:

我从北京部队赶赴前线,与您匆匆一见,未及细述。儿知道,爸爸战前的时间,可谓分秒千金也。

遵爸爸所嘱,我已来到这担任穿插任务的九连。等待我们九连的将是一场啥样的恶仗,现在不管对您

还是对我们九连来说,都还是个“X”。

去年冬,爸爸在《军事学术》上读到我写的两篇千字短文,来信对我倍加鼓励,并夸我有可能是个将

才。不,亲爱的爸爸,您的凯华不瞒您说,我不但想当未来的将军,更想成为未来的元帅!

嘀,您二十一岁的凯华口气多大呀!诚然,绝非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和元帅的。举目当今世界,

眼花缭乱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我们这一代骄子有何等的诱惑力呀!但是,我的信条是:花前月下没有将军

的摇篮,卿卿我我中产生不出元帅的气质;恋栈北京的士兵,则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元帅!未来的元帅应出

自深悉士兵涵义的士兵,应来自血与火的战场上!基于此种认识,我才请求离开京都,奔赴前线,来做一

场“未来元帅之梦”。

亲爱的爸爸,您去年推荐我读的几部外国军事论著,我大都早已读过。爸爸年已五十有七,尚能潜心

研究外军,儿感到可钦可佩。爸爸在写给我的信中云:”一介武夫,是不可能胜任未来战争的!”此语出

自爸爸笔下,儿感到尤为振奋!

亲爱的爸爸,马上就要集合了,您戎马生涯大半生,打仗意味着什么,勿庸儿赘言。如果战场上我作

为一名士兵而献身,当然不需举国为我这“未来的元帅”举行葬礼。不过,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山,身盖

南疆殷红的泥土,我虽死而无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了。

此次战争胜券稳操,凯旋指日可待。祝爸爸健康长寿!

您的爱子:凯华敬上

1979年2月16日下午四时

默立在这百花吐芳的烈士墓前,我蓦然间觉得: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

山下集中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连求战,九连最后成为尖刀连,从侧面说明了九连连队的优秀,这也是战士“北京”被分到九连的

重要原因。

B.作为连长的梁三喜竟然不知道连中战士“北京”的准确名字,本身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战争使这种事

情合理化了。

C.冲上高地的迅疾和拿下敌方主峰的胜利背后,是战士付出的巨大牺牲,烈士陵园并排的墓碑揭示了战

争的残酷。

D.战士“北京”放弃繁华都市来到前线,是他遵从内心的自主选择,也符合他父亲作为前线作战将领对

他的期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九连穿插行军,也不利于准确辨别连队位置,战士“北京”在此时出场令

人印象深刻。

B.倾泻、呼啸、尖叫等词语写出了战场上敌方主峰炮兵的强势和我方面临的困境,为下文梁三喜提议突

击作了铺垫。

C.文本对高地和主峰间地势地貌的描写看似平淡,实则说明了突击队员此行的危险性,令人感到一种紧

张的气氛。

D.清明前后鲜花盛开的美景描写,是战后和平安定生活的投射,反映了胜利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增添了

诗情画意。

8.战士“北京”这一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军事文学魅力仍在于它英雄主义的底色。”文本是怎样凸显这种底色的?

【答案】6.A7.D

8.①志向远大:想当未来的将军甚至元帅,且主动到战斗一线磨砺自己;②军事技能突出:会看作战地

图,被梁三喜认为“有一套”,对战斗形势判断准确,懂军事理论;③作战勇猛:以炮口为刺刀,英勇参

加突击队;④不惧牺牲: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及愿头枕青山、身盖泥土。

9.①开篇介绍战争的性质是自卫还击的正义战争,将英雄主义和保家卫国联系在一起,增添了英雄主义

内涵的庄严性;②文本既有对战士“北京”的个体形象塑造,又有对尖刀连九连群体形象的塑造,展现了

英雄主义范围的广阔性;③战士“北京”出身于军人家庭,他身上的美好品质是老一辈革命英雄精神的延

续,而这种英雄精神还将继续由幸存者和悼念者传承下去,增强了英雄主义精神的厚重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九连连队的优秀,这也是战士‘北京'被分到九连的重要原因”表述有误。由原文中“北京”

的信中内容“未来的元帅应出自深悉士兵涵义的士兵,应来自血与火的战场上!基于此种认识,我才请求

离开京都,奔赴前线”可知,战士“北京”被分到九连是他自己主动请缨的结果,他要在血与火中锻炼自

己。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反映了胜利后人们的喜悦心情”表述有误,描写清明前后鲜花盛开的美景,以乐景写哀情,反映了

胜利后人们对战士的哀悼之情。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我的信条是:花前月下没有将军的摇篮,卿卿我我中产生不出元帅的气质;恋栈北京的士兵,则不可

能成为未来的元帅!未来的元帅应出自深悉士兵涵义的士兵,应来自血与火的战场上!基于此种认识,我

才请求离开京都,奔赴前线,来做一场‘未来元帅之梦’”分析,“北京”在给他父亲雷军长的信中,说

他想当未来的将军甚至元帅,且主动参加尖刀连,到战斗一线磨砺自己,表明战士“北京”是一个志向远

大的战士;

由“一个扛着八二无后坐力炮的战士凑过来,瞧了几眼地图,一下用手在地图上指点说:'在这儿,错不

了,这就是我们九连的位置“他已觉得身边极需这位很有一套的战士”“您去年推荐我读的几部外国

军事论著,我大都早已读过”分析,“北京”会看作战地图,被梁三喜认为“有一套”,对战斗形势判断

准确,懂军事理论,表明战士“北京”是一个军事技能突出的战士;

由“副连长靳开来和‘北京’各扛着自己的家伙,分别绕到敌堡一侧,真是炮口当刺刀,他们离敌堡都只

有五十米左右的样子。只听两声巨响,又见两个敌堡飞上了天”“当战士'北京'抱着‘八二无’炮身,

和弹药手们急速从坡崖上滑下去时"“战士‘北京'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

'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稍停,他又肩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以及其最后英勇牺

牲的结局分析,面对敌人苦心经营的364高地,“北京”以炮口为刺刀,英勇参加突击队,表明战士“北

京”是一个作战勇猛的战士;

由“如果战场上我作为一名士兵而献身……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山,身盖南疆殷红的泥土,我虽死而无

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了”分析,“北京”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及愿头枕青山、身盖泥土,

表明战士“北京”是一个不惧牺牲的战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第一段说“1979年。自卫还击战。”可见,开篇介绍战争的性质是自卫还击的正义战争,那么,战士

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的英雄主义就不是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这就增添了英

雄主义内涵的庄严性;

由“面对敌人苦心经营的364高地,副连长靳开来和‘北京’各扛着自己的家伙,分别绕到敌堡一侧,真

是炮口当刺刀,他们离敌堡都只有五十米左右的样子。只听两声巨响,又见两个敌堡飞上了天!声声巨响

过后,我们纷纷跃起身,饿虎扑食般冲上了高地”“当战士‘北京‘抱着‘八二无'炮身,和弹药手们急

速从坡崖上滑下去时"“战士‘北京'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

来,勾动了扳机!稍停,他又肩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和连长梁三喜烈士的墓碑并排

着的是: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烈士的墓碑、九连副连长靳开来烈士的墓碑、八二无后坐炮班战士雷

凯华烈士的墓碑……”分析,文中既有对战士“北京”的个体形象塑造,又有对尖刀连九连群体形象的塑

造,展现了英雄主义范围的广阔性;

“北京”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到是遵他爸爸雷军长所嘱,来到九连担任穿插任务;在他爸爸鼓励并夸他的

情况下,“北京”更想成为未来的元帅;爸爸推荐外国军事论著给“北京”阅读,使“北京”成为了一个

懂得军事理论的优秀战士,并在战场上学以致用;他爸爸年级虽大依旧潜心研究外军,对“北京”影响很

大,使他认识到一一一介武夫,是不可能胜任未来战争的;“北京”在信中表示: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

山,身盖南疆殷红的泥土,虽死而无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的话语令人动容。一封家书,

可见出身于军人家庭战士“北京”,他具有的美好品质是老一辈革命英雄精神的延续,而这种英雄精神还

将继续由幸存者和悼念者传承下去,增强了英雄主义精神的厚重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

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

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

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

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

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

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秦,日:“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

秦日:“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靖塞、溪

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秦

日:“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

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为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

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

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A不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