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2024届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两节,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
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
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
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
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待圣“,与侍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
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
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
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
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
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
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
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
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
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
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
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
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
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一一在我们这个动
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
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
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
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一一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
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
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
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
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
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
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
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
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
像是梦一样。饭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徜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
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
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
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
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
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化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
个牝’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
的寞'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
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
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
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
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
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前提。
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
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
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
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
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
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
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
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C.沈从文《边城》中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
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D.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
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
要概述。(4分)
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
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
你的理由。(6分)
[链接材料]: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
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二)现代文阅读n(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
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
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
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
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
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
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
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椭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
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
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楷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
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
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
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
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
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
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
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性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番,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
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
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
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
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
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
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
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
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偌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
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
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
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
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
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
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偌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
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
从头再述两三回:
偌位先生,诸位同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
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
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文章以补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
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D.对储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
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
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
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4分)
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
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
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三节,共37分)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
可诬一世之人!”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
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
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
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
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
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甲】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
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
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
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鹫骥杂处,饮水食刍,
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
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弩酷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
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乙】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
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
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牵者乎?呜呼!后之在位
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11.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及内容的解说,有多项是正确的。其中正确说法的个
数最多一项是(3分)
①安,怎么,与沛公安在?”(《鸿门宴》)中安'的含义相同。
②以,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的用法不同。
③物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与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式不同。
④填入材料二【甲】处的词语有四项可供选择则”而"‘盖'"然根据文意,然“
最合适。
⑤治,治理得好,与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相
同。
⑥苟,如果,与现代词语苟全“苟伺"中苟'的含义均不同。
⑦其所异者蔑矣”与此万世心学之源,盖蔑以复加矣”(《荀子解蔽》)中蔑”
的含义相近。
⑧适,适合,与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中适'的词性与
含义均不同。
A.①③⑥⑧B.②④⑤⑦C.①②③⑦D.④⑤⑥⑧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
主动归附自己。
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
同而受到蔑视。
C.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国
家会人才济济。
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才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
才,量才为用。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4.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填入材料二的【乙】处?请简述
你的理由。(3分)
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
所当知也。
材料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
治,而谟谋谏t争之佐来。
材料3:南越之修鲜①,加强弩之上,而港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
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鳞: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赏山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廊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笔②驱群胡。
【注】①邮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②笔:鞭子。
15.以下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放盛况,并为后文蓄势。
B.世间尤物“总结上文,恨我'则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题目中有感“二字生发开去,前四句为写景,后四句重议论。
16.在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
请你予以反驳。(6分)
第三节古诗文默写(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
是发出的声音是:;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
形成的声音:。
)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谈到《诗
经》三百篇的创作者创作缘由是“在《屈原列传》中也写到爱国诗人屈
原创作《离骚》的缘由是
(3)f丁是古诗常用意象,其笄"与关'往往寄寓了作者不同的心境。杜甫《客
至》中,“写出迎接客人来访的欣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写出诗人隐逸幽居的淡然。
(4)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古典诗文中也有不少佳句或蕴含了科学内涵,或体现
了科学现象等,比如“,”。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分)
语言文字应用(共6分)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
《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
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
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
作者的成长环境是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
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
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②的影响,使马尔克
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
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
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
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
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请从16点中
任选两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两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不超
过100字)(4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
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
力。
(4)有创意:口见解新;口材料新鲜;Dt勾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口
有个性特征。
语言文字应用(共12分)
如饥似渴地喝了半辈子茶,似乎勉强可以算个茶客,但与真正的茶人相比,还有
不小的差距。
所谓算个茶客,至少有当年白纸黑字的日记作证,一年曾喝掉九斤茶叶。①,
是指除了加花或其他配伍的茶不喝之外,不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一律来
者不拒,既不挑剔,也不讲究;受居室所限,家里至今也没有一张单设的茶台。
在真正讲究的茶人面前,委实惭愧。
其实,发扬一下阿Q精神,倒也不必自惭形秽。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
数以亿计,但②。
(A)正如每个人都吃饭却没几个美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
国人有句俗话:(B)‘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
成为一个固定词语,茶余"饭后密相连,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饮'的必不可少。
除了白开水、各式饮料和酒类之外,茶理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饮'之主体。
作为一个饮茶爱好者,我有着惜茶之癖。多年来,每得好茶便如获至宝,密封、
冷藏、防异味的各种程序,一点都不马虎;任何到手的茶叶,无论优劣,都不曾
有过丝毫的损失与浪费。通常情况下,只要一泡茶没有喝乏、喝透,宁可喝得胀
肚也不忍心将茶叶倒掉。
(C)这还表现在对茶的用心上。最初喝茶只是为了解渴,一律用茶杯冲泡。家
里来了客人,也时常闷壶好茶。然而,无论是杯泡,还是壶闷,尽管汤色深厚,
浓即煞口,然茶清冽香醇、爽口生津的本色早已荡然无存。这个认知,源自一次
友朋茶聚。当日人多,壶中的茶水没等泡那就被大伙分开饮净,我默默地参与其
中,一杯杯地喝着,突然发现,尽管茶汤的浓淡前后有异,但茶水的醇香始终未
变。于是有了某种顿悟,暗想快冲快倒或许就是保持好茶口感的根源。回家后如
法炮制,果然(D)屡试不爽,从此以后,我便断然告别了传统的饮茶方式。
……[注]
品茶,需要宽裕的时间与平和的心态。从容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茶叶、茶具和泡茶
水源,从容地观汤色、闻茶香,从容地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品鉴各种茶。一杯
实,更有质量。
人奔波一生,大多来不及细细品味生命的甘苦。如果不回顾、反思与总结,岂不
枉过一生?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一个茶”字拆开来,'人”位于
‘草“术”之间,造字时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
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
若是伴着夕阳余晖和徐徐清风,沏上一壶春茶,细细观察品味,你会悟出,茶犹
人生,沉有沉的道理,浮有浮的意境,浓有浓的口感,淡有淡的滋味。若把浮躁
的名利心沉下来,融入流年的茶盏,细啜慢饮,在浓淡苦甘的交织中去体味过往,
你会发现,曾经的一切成败得失皆属难得的生命体验,一切苦辣酸甜都是宝贵的
人生财富。如若保持一种恬淡的心境,你更会感受到,灵魂在伴着缕缕茶香随风
轻扬,一种超乎世外、与岁月共老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选自《茶添静气涤心尘》,有删改)
【注】:文中“为部分文段的省略,作者主要表达了爱茶之情。
20.关于文中(A)(B)(C)(D)四处标注的分析正确的有(不定项选择题,
4分)
A.选文(A)处划双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B.填入(B)处的俗语字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此笄门七件事,柴米油盐
酱醋茶适配语境
C.选文(C)处的这'指代前文我有着惜茶之癖”,可以表述为我的惜茶之癖还
表现在对茶的用心上。”
D.选文(D)处屡试不爽'’与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爽'的含
义相同
21.在文段两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衔接连贯,表意明确。每处不超过
12个字。(4分)
22.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汉字。请从下列三个汉字中任选两个,借鉴文段
中划线句子的拆字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每个不超过
50个字。(4分)
意诚辩
四、习作(共分)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任务一: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
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
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
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请你选择其中一方
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东方风'文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
阐述你推荐这首诗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
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共两节,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l.B(生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
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他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A(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
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独一无二"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
3.D(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据简单的十个字,蕴
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
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
不能作为论据。)
4.《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
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儒家的仁义
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
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每点1分)
5.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①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
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
现。②这对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但见面后妻子
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③这正是中
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
学的寞”、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对应文中观点3分,结合材料
分析2分)
(二)现代文阅读n(共16分)
6.A(过分解读,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说明知事受自
然熏陶,暂时摆脱繁琐礼仪的束缚,获得身心解放。)
7.B(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
红了脸,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
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8.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
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虽以知事
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
氛围渲染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③营造诗化意境。
对楷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愉悦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
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答对两点就可给4分)
9.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
共生合一的主题。(解释古代哲学思想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
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
心解放。(从自然环境与主题关系的角度,2分)
③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
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
了愉悦和灵感。(从人物形象与主题关系的角度,2分)
(本题考查主旨意蕴的探究,以上三点各得2分,如从情节或其他角度作答,只
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三节,共37分)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共20分)
10.FJO(划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者记0分)
ll.D(A,⑥⑧正确;B.⑤⑦正确;C.⑦正确;D.⑤⑥⑧正确,故选D)
详解:
①怎么承处所,哪里;
②表并列摩并列;
③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④【甲】是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可
见,该句是对前文对人才偏见原因的推测。盖'最合适。则”,连词,表结果;而'
连词,可以表并列、顺承、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关系;盖”,副词,大概,
表推测;然“,连词,表转折
⑤治理得好万台理得好
⑥苟同:轻率地表示同意。苟,马虎,随便。
苟全:苟且求全,偷生的意思。苟,苟且。
⑦没有,微小/没有(可认定为词义相近)
⑧动词,适合福I词,刚才,适才
12.B(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错误,原文其所异者蔑矣”中的援'是微小的意思,
不是蔑视”。)
13.(1)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且,形,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
(2)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
驭。(引、夷、屡策,烦御)
14.①应选择材料3(1分)②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
其方,要适其任”。(1分)③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
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作用,与本段观点一致。(1分)
【详解】:
材料1的意思是弓体端正而不歪斜是由木材决定的。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
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就是直的,那么开弓就不会歪斜。这些道理
是制弓的人应当知道的。这与本段的观点不一致。
材料2是说人才的出现要有合适的机遇,与本段的观点不一致。
材料3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以南越
的竹子为喻,说的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物尽其用,
发挥事物真正的作用,这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第二节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15.B(A.“实写眼前所见“来'自洛阳和长安'错误。诗人由园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
安两地的牡丹,是虚写C.“周、汉覆灭‘理解错误。周汉故都亦岂远'指洛阳和长
安并不遥远,并非指周汉的覆灭D.“前四句写景'错误,应是叙事,叙说唐宋时代,
长安、洛阳的牡丹极盛.)
16.①颈联讲道理,表面上是针对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②尾联继续写洛阳、长
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③这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
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衬托出诗人的抗金之志),所以语意并未断裂。(每
点2分)
第三节古诗文默写(共8分)
17.(1)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嶷坎键辂之声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蓬门今始为君开门虽设而常关
(4)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说明:势能转化为动能,长
江水蕴含着丰富的动能)
示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说明:此现象的产生与丁达尔效应
有关)
示例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
现象)
示例四: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说明:水汽凝结现象)
示例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说明: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三、语言文学应用(共18分)
语言文学应用I(共6分)
18.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②潜移默化(每处1分)
19.参考示例: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拉丁美洲被现代文明排斥现象看到了一人
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的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
的因果关系”:《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其原因在
于作者成长环境的影响;③意境深远”:作品透析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
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④用词贴切“:浸淫词精准地展现了
孤独在字里行间的弥漫状态。(选择其他词语分析亦可)⑤见解新颖”:对孤
独’的认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新颖独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语言文学应用n(共12分)
20.CD评分细则:错选计0分,选对一项计2分,全部选对计4分.
21.①而所谓算不上茶人②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每处2分)
22.参考示例:(每处2分)
①意:一个意”字拆开来,管‘站在心"上边,造字时融入了音为心声、所思在心
的做人道理。
②诚:一个俄”字拆开来,官‘立在俄"旁边,造字时融入了言有信、事必成的做
人行事准则。
③辩:一个辩”字拆开来,官‘位于双辛"中间,造字时融入了辩是非、别真伪的
智慧和能力。
四、习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任务一、任务二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一一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任务一: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
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
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
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请你选择其中一方
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任务二:《东方日报》的东方风以: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
阐述你推荐这首诗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
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详解】本次作文,模仿了2019年全国高考1卷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
作文题型。
一、写作材料解读
诗作《无题》。不难看出,这首诗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一一1942年,我国处于
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原来动荡的年月,青春也曾似火。'是理解
这首诗情感的关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动荡的年月,我们的祖辈也曾演绎
他们人生的芳华。
二、写作任务解读
任务一:辩论词
第一个任务是写一篇辩论词。要求考生针对这首诗发表后在网上引起的争议,选
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选择这
一任务的同学,首先要亮明观点,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
要利用好材料给到的两个观点:
①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
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②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
这样写也无可厚非。
在辩论词中要重点围绕生活(历史)”与攵学(艺术)'的关系展开,无论是认
同谁的观点,都要以理服人。要恰当运用批判性思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把握分寸
结构示例:辩论发言稿是用来陈述观点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写辩论稿的时候观
点一定要鲜明,切不可模棱两可。(1)首先明确观点: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
构的。(2)然后阐述理由。一般应围绕己方观点多个角度阐述理由,分条分点
写出;建议使用分论点;一定要用驳论,批驳对方的观点强化自己的观点。可以
先拟一个标题《诗行里的英雄》,首段引出观点“《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
诗行里的英雄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
历史”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3)最后作
出结论。这部分内容对前面的观点做一个总结,再次强调己方观点。篇幅不宜过
长,应简短精炼。最后强调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
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
国家发展的英雄”。
任务二:推荐信
第二个任务是写一封推荐信,向文学栏目主编推荐这首诗。现代诗鉴赏一般从时
代背景、意象、构思、遣词造句、思想主题等角度入手,这一任务要求考生必须
读懂这首诗歌(内容、思想、手法等),你想向编辑推荐,那么,推荐理由是什
么呢?诗歌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呢?要说清楚。选择这一任务的同学,可以从多
个角度用并列式条陈理由,布局全文。当然,任何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时代而存
在。在文章最后,道出这首诗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启示是拿到高分的关键。
历史角落的辉煌一一为《无题》辩护
尊敬的听众们:
大家好!
我今天站在这里,为的是辩护一首名为《无题》的诗,这首诗描述了1942年的一段沉
寂的历史。我认为,这首诗并没有误导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反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
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42年的历史背景。那一年,中华民族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
难之中。这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为自由和尊严而
英勇抗争的历史。尽管这段历史极为沉重,但并不意味着它只存在于历史书的角落里。
相反,这是我们民族自豪和骄傲的一部分,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历史。
然而,《无题》这首诗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叙述。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让我们重
新审视这段历史。诗中的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并非是对历史的轻视或忽略,而是
对那段历史的独特解读和呈现。诗人让我们看到,尽管历史书上可能不会详细描绘这一
角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相反,这个角落里隐藏着的是一种默默无闻的英雄主
义,一种深入骨髓的坚韧和毅力。
再者,我们需要理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意义。诗歌不同于历史,它并非对事
实的记录或重现,而是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因此,诗歌可以借助想象和虚构来增强其
艺术效果。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随意歪曲历史事实,而是说在保持对历史尊重的前提
下,诗歌可以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首诗引发了争议就否定它的价值。《无题》这
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了1942年的历史。它提醒我们,
历史并非只是历史书的角落里那些翻不到的事实,而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是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忘记的存在。
所以我认为,《无题》这首诗并没有误导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反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
示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辉煌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书的角落里,而是
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历
史,因为这是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的原因。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一首唤醒历史记忆的诗一一《无题》
尊敬的东方风”文学栏目编辑:
您好!我谨以一位读者的身份,推荐一首唤醒我们历史记忆的诗一一《无题》。这首诗
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感
受那曾经似火的青春。
《无题》开篇的遥远的1942,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是对被遗忘历史的深深慨叹。
1942年,那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艰苦挣扎的一年,却被很多人忽视,甚至被历史
书籍遗忘。诗人通过难解的1942,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这样富有神秘感和意象的诗
句,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痛苦和英勇。
这首诗中的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是英俊的战士小伙,在演绎
整个天下的潇洒”,形象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形象。他们有着英俊的外表,潇洒的
气质,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为了民族大义,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青
春最美的演绎。
《无题》中,高山密林,野菜粗保,布鞋长枪”,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的
艰苦生活。他们在高山密林中穿行,吃着野菜粗饭,穿着布鞋,扛着长枪,与敌人进行
殊死搏斗。这种艰苦的环境和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规范校外培训合同(2篇)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老师课件制作教学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文书》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soc芯片课件教学课件
- 石林县风貌改造施工组织设计书(二标段)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与商业规划》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咏柳》的说课稿
- 高中数学函数评课稿
- 购并技巧与案例解析
- 当代西方国家议会制度
- structure-.---中文使用手册
- 小学三年级缩句、扩句复习及教案(课堂PPT)
- 平凡之路--朴树-歌词
- 斯派克直读光谱仪操作手册(共43页)
- 梯形练字格A4纸打印版
- 2014年SHE教育培训计划
- 二年级上册叶一舵心理健康教案
- 机场使用手册飞行区场地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