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探究文献综述15000字】_第1页
【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探究文献综述15000字】_第2页
【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探究文献综述15000字】_第3页
【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探究文献综述15000字】_第4页
【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探究文献综述15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研究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5148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276151.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综述 1229011.1.1.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3168351.1.1.2母语的使用 416891.2语言功能研究综述 5194591.2.1研究背景综述 5226441.2.2研究现状综述 750631.2.3语言功能分类研究综述 971151.2.4语言功能评估指标综述 135021.3语言认同研究综述 1541581.3.1定义与研究现状综述 15124771.3.2语言认同运用研究综述 1610611.3.3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 171.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综述自从21世纪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字字符集》、《地名规范》、《人名规范》、《术语标准》及各种语文应用标准等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方面的使用调研和开发。我国的语言状况在近些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我国,全国通用语的传播及普及范围从汉语方言地区渐渐地扩大至少数民族地区。据语言学家总结,关于中国目前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大致包含三方面即:方言、民族语言以及特殊人群语言使用的情况。关于该少数民族乡语言使用涉及的综述文献首先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少数民族群体在迈入新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语言接触等多方面的影响,正在不断改变对本少数民族母语、国家通用语以及双语的认识。戴庆厦教授(2007)早在最初分析少数民族双语现象时就曾做出如下表述:“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现象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普遍性是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即都面临着既使用本族语言又要兼用汉语通用语的任务。不平衡性是指不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有的民族已基本实现全民双语(如基诺族),有的是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有的只是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由于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时,必须分类对待,分别制定不同的措施,而不能一刀切。”[[5][5]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007(03):61-64.同时据黄行教授发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述要》(2013),其概括总结出了根据国家教科文语言活力测试指标,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语言处于诸活力/濒危等级的语言分布如下表所示。在《述要》中,明确可知在整个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但在某一言语社区内部,语言的活力等级存在差异,如该文的维语,在全国范围内,维语属于5级安全语,然而在这回维少数民族乡,其安全等级明显下降,活力等级也下移。表1-4-1各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级分布[[6[6]黄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述要[J].民族翻译,2013(03):72.等级语言5级(安全)语言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语、彝、朝鲜等6种语言,使用人口约2500万;4级(不安全\脆弱)语言壮、布依、傣、临高、侗、水、毛南、仫佬、黎、村、苗、布努、巴哼、勉、回辉、佤、布朗、德昂、京、景颇、哈尼、拉祜、傈僳、纳西、独龙、嘉戎、载瓦、白、达斡尔、土、东乡、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撒拉等35种语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3级(明显濒危)语言布央、佯僙、拉珈、莫、标、茶洞、保安、东部裕固、炯奈、优诺、唔奈、巴那、克蔑、克木、俫、布赓、白马、仓洛、羌、木雅、扎巴、毕苏、怒苏、拉坞戎、博嘎尓、义都、尔龚、尔苏、普米、西部裕固、图佤等31种语言,使用人口约200万;2级(严重濒危)语言仡佬、康家、鄂伦春、畲、布兴、莽、户、布芒、乌孜别克、门巴、阿昌、浪速、却域、纳木依、基诺、柔若、桑孔、堂郎、达让、格曼、贵琼、史兴、苏龙、土家、塔塔尔等25种语言,使用人口约9万;1级(极端濒危)语言蔡家、阿侬、拉基、普标4种语言,使用人口约1500人;0级(死亡)语言木佬、满、赫哲、羿4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超过50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当下,国家部委组织语言学家进行语言生活普查,为了更为全面、深入地考察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多名学者业已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得到结果不尽相同。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相关研究多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问卷法,来调查固定区域内的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一般均是个案分析以此来推导出整体语言文字使用。当前社会不同语言群体所提议的“向国家通用语言靠拢”并不是说去除掉汉语方言或者说民族语言,而是将方言、民族语言局限于特定的交际空间和交际人群,其交流领域的缩小。于更加宽泛的外部交际当中有通用语的存在可以进行选择。从宏观整体层面观察可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跨度大,但在语言文字、民族、地域和群体等方面分布不平衡,且在量性调查层面有些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正如焦开山、郭靓文(2021)二人在今年年初发表的论文所表述:“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7]焦开山,郭靓雯.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与国家认同研究——基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抽样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12.][7]焦开山,郭靓雯.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与国家认同研究——基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抽样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12.就正如林雪琪所总结的:“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怀有强烈情感,但伴随着社会变化,人口流动、语言接触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状况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终会发生巨大变化,这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加以关注和研究。”[[8]林雪琪.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J].[8]林雪琪.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J].科技视野,2015(25):161.[9]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J].贵州民族报,2017(01):4.母语的使用据邹粉玉通过个案分析得出的语言接触背景下母语使用、母语能力及母语态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受语言接触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的使用情况是有差异的;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他们将选择不同的语言以达到他们的交流需求;在一些非正式社交场合和与族群内部的人交流时,他们趋向于使用母语;但在一些正式场合和同来自族群外部的人交流时,他们更趋向于选择普通话也就是国家通用语。(2)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能力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大部分停留在听和说阶段,只有少部分还能读但基本已不会写;然而由于各少数民族群体占人口比重,群体聚散程度和语言接触程度等各不相同,各个少数民族的母语能力情况也有所不同。(3)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母语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各少数民族受到语言接触影响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对待母语的态度也不同。(4)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用、母语能力和母语态度之间是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是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母语的使用、能力和态度又会呈现不同情况的相互关系。”[[10]邹粉玉[10]邹粉玉.语言接触背景下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使用、母语能力及母语态度调查研究[D].硕士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5.据母语使用现状,可知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要求语言工作者们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协调制作出一致且可供持续发展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着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查规范标准,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均能有效的进行,并于全国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库,于各少数民族群体内部也建立该少数民族语料库便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研究。通过以上行动来为当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调查的开展服务。也即如黄行研究员所说“从本质上说,代际语言使用、语言使用人口、社区语言使用人口比例、母语传播传统知识和母语人的语言态度等语言自然状况的内在影响因素是语言群体的母语能力,母语能力的水平可以反映一种语言的交际行为功能、思维认知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的水平,因此保持和提高少数民族的母语能力是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和活力保持的必要措施。”[[11[11]黄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述要[J].民族翻译,2013(03):72-74.戴庆厦教授在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2007)一文中,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时就已有如下总结“中国的双语教育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理论意义在于:怎样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实际和社会实际,认识少数民族兼用国家通用语的规律,怎样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其应用价值在于有助于国家制订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双语规划和双语政策,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12[12]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语言与翻译,2007(03):61-64.1.2语言功能研究综述本文所涉及运用的第二类文献主体为语言功能研究。近代西方语言学发展从不同层面可划分出不同分支学科,其中两大阵营——形式主义语言学派及功能主义语言学派在对立中发展。据收集整理已有研究文献,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布拉格学派及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是两个重要的节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观将语境、意义、功能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强调功能语法的作用。而除开韩礼德语言的结构功能,语言的功能还应从社会层面划分,不仅包括可量化的外显功能,还应包括不易评估的内隐的功能。自功能分类法出现,语言分类法发生巨大改变。社会语言学家针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功能分类研究,依据功能分类法进行分类其中包括层级分类及类型分类。针对可量化的功能,设定出相应的评估参数。1.2.1研究背景综述语言功能的研究背景,中外语言学家大体从两方面进行论证,首先区分与功能主义对立的形式主义。明确“形式主义”并非我们平时谈及的“形式”,“形式主义”总括为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可谓是把“形式”强调到一个绝对化的程度。从语言学层面进行探究,正如廖秋忠(1991)在其《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一文中,对形式主义的本质特点做出如下概述:“‘形式主义’中的‘形式’主要是用公式化、数字化、形式逻辑化的语言来描写语言的结构,而又不限于仅对语言形式结构的描写。”[[13]廖秋忠.[13]廖秋忠.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国外语言学,1991(02):32.功能主义与上述形式主义互为对立的流派,但二者并不是泾渭之河不相交融,陈一龙(2016)在其论文中就对以上二者做出以下评价:“形式主义‘句法中心说’忽视了动态的语境语义;高度逻辑抽象化的生成规则缺乏弹性;作为语义载体的词库却受制于瓶颈而解释力不足。功能主义‘功能决定论’过于绝对,泛化,解释复杂,不能以简驭繁,而且相当主观、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精确的形式化。”[[14]陈一龙.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兼容探究[J].[14]陈一龙.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兼容探究[J].云梦学刊,2016(12):117-121.据语言学家从历时及共时的角度谈及语言功能、功能语法之后,笔者大致理解“功能”有两个含义:其一,语言形式在其所处的结构中的作用(比如语法功能);其二,语言(形式)在交际中的职能或功用,其于本质上不同于笔者在下文将详细阐述的功能分类中的“社会功能”概念。而正式阐述语言的功能问题应从语言的外显功能及语言的内隐功能两方面去考虑。此处涉及历来语言的分类法问题。据研究发现,先前的语言分类系统主要有谱系分类和类型分类,总括其二者依据的都是语言的结构特征。语言的谱系分类法也叫“发生学分类法”,类型分类法也称为“形态学分类法”。谱系分类法依据的是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据亲疏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划分为若干语支,最细的是语支之下的语种。譬如众人熟知的七大语系,划分标准就是“谱系分类”。据李宇明、王春辉(2019)在《论语言的功能分类》中的研究调查,其二人提出了根据语言功能参数对语言进行分类的新设想。更有根据地区的不同而分类的——语言的地域分类。分析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功能时还着重强调语言的功能分类。本小节着力讨论的语言分类法之一也称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分类法,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分类法。据王均(1988)在《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一文中总结:“功能分类是根据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来给语言分类,它是为语言计划和语言政策服务的,也是制订语言计划和语言政策的科学根据。”[[15]王均.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J].语文研究,1988(02):3-5.]而其间的变化涉及到对语言功能的再认识问题,自人类社会产生,语言也相应产生,语言除了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语言还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一系列的社会事实,也就是说功能分类据的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学家唐礼勇(2009)涉及到语言建构论的问题:“语言因其象征化功能、言语行为的特性、语言在自我内部和自我之间的流动、语言假设的自我失败和自我实现机制等,建构了权力体系、性别差异、人际关系、制度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实在,这是‘语言建构论’的主要观点。”[[16]唐礼勇.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建构论”——对语言功能的再认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7):152.]同时语言结构、交际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功能构成了相互依存的互动功能系统。“由于历史和现实众多因素的作用,每种语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功能的强弱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别,呈现特定的世界语言格局。”[[17][15]王均.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J].语文研究,1988(02):3-5.[16]唐礼勇.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建构论”——对语言功能的再认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7):152.[17]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学,2019(01):1-22.1.2.2研究现状综述谈论某一语言的功能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语言状况这一语言学概念。状况即事物的性质、结构、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即在某一环境、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情形及各种现象。因此语言状况,指的是在某一国家或是地区内,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总和及其功能分布。在李军华编著的《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2016)中,其对前人归纳的四种语言状况总结如下:“首先是各种语言相互平等,而这种情况又分为法律上和实际使用中均平等和仅在法律上平等而实际使用人数上不平等。第二种常见的情况是各种语言相互间不平等,即一种语言在该地区起主要作用,其他语言为地区、地方或宗教语言等。第三种语言状况的情况便是一种语言内各种变体互相平等,该种语言状况在当代已经少见,换言之便是该民族语言基本上是由地位平等的各种地方方言的总和构成的。最后一种情况是说语言内各种变体互相不平等,这是最为常见的语言状况,通常表现为一个变体为标准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变体在该语言内部居于从属地位。”[[18]详见李军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19]详见李军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在语言学史中,“功能”大体可包括以下三种:语言的关系功能、交际功能、社会功能。关系功能换言之是语言成分在语言结构中的作用。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中的布拉格学派,即是从语言功能出发分析语言结构的。据李军华总结布拉格学派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其他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关系功能描写语言学派把功能看作语言结构成分的分布排斥意义,形成了一套从形式出发的结构分析方法。”[[18]详见李军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19]详见李军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同样从结构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角度出发,语言学家认为“功能”这一术语的另一功能含义即:交际功能,也即语言结构在交际中的作用。探究语言结构在交际中的作用即认为语言是一个由有目的的表现手段构成的系统,也就是布拉格学派学者们普遍注重句子语法。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之一马泰休斯关于这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可大致总结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言语中的一方把在交谈中已知的信息作为自己表达交流的出发点进行下一次的交流,进而向另一方传递新的信息。这大体是语言结构成分在进行语言交际时的作用,即语言结构的交际功能。而与结构研究相对的其另一层面即社会功能,也即语言系统在社会之中所发挥的作用,用社会文化因素去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不同用途。前文论及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概念,其从社会性角度将语境、意义、功能联系起来,讲求语境及意义在语言功能中的作用。而“功能主义”该词最早就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马林诺夫斯基也从语境和意义的角度,其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使用功能和魔法功能。笔者于此处不详细论述其使用功能及魔法功能的具体内涵,在仔细了解阅读其《文化论》(1996)之后,笔者的见解如下:马林诺夫斯基其个人拥有着抽象与普遍逻辑命题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其本人对“法和规则”的“普遍爱好”和“巨大兴趣”,以及对“历史、具体、特殊”等都存有反感。也正因为有诸多的矛盾观点,其才会深究一个社会的文化功能,而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载体,价值观、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均置于社会之中。马林诺夫斯基通过探究“表面之下所蕴藏的东西”来理解、强调或是洞察“同”。其认为文化总和就是社会系统所要建构的结构体系,简言之,究其文化与语言学观点,其致力于在不同之中寻找同,而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其语言系统在社会之中发挥巨大功用。诸如此类的还有比勒的表达功能、意动功能及指称功能,和雅各布森在其基础上发展的诗歌功能、交往功能及元语言功能。其虽涉及社会中的作用,但究其源头仍是由内而外的研究,研究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不同功能用途。在功能主义研究中,与上文相对的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功能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区别于谱系分类、类型分类的另一分类——语言功能分类。1.2.3语言功能分类研究综述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功能分类,着重点在于“语言状况”这一名词,早前语言学家所研究总结了4种不同的语言状况。而“不平等”,无论是各种语言相互不平等抑或是一种语言内各种变体相互不平等都是较“平等”更为常见的语言状况。不同学者据以上语言地位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上一小节中的韩礼德(1953),其就划分出三种基本功能:一是语言的概念功能。即语言可以作为人表达内容的工具,阐述逻辑概念。二是语言的交际者关系功能。说话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表明自己的态度评价,使得倾听者接受理解。三是话语功能。与前一功能略有不同的是话语功能同话语的建立有关,同言语环境有关。韩礼德在这里对语言功能的表述起到一个奠基作用,后起学者针对语言的社会性对语言的功能有进一步的概括。社会语言学的功能分类法立足于的是语言的一个使用情况以及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特点。现阶段通行的观点是在社会性的基础上,概括出语言的功能大体可分工具功能及文化功能。广义论及“功能”有王冬竹在其著作《语境与话语》(2013)中认为其由以下三种含义组成:“(1)指各类语言单位在上一层次语言结构中担任的角色。如语法功能。(2)指一种语言单位区别于其他语言单位的作用。如指称、辨义功能等。(3)指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如思维、交际功能等。”[[20]详见王冬竹.语境与话语[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其第三即社会性层面语言功能。论及工具功能,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本就存在于人类社会,可谓是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以外更无所谓语言,同时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语言产生在早期没有阶级的社会,语言的功能也注定必须是全民的。语言的结构体系——语音、词汇、语法必须是全民的。再者,语言适应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生命力所在。谈及交际工具,文字、体态语、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都是交际工具。交际工具又有非语言交际工具和语言交际工具之分,非语言交际工具是语言的辅助手段,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不独立的,而语言是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非语言交际工具无论是在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与语言放在同一层级上相比。在语言工具功能的范畴中,据此这也是前文韩礼德所说的交际、话语功能作用的显现。时常谈及的除了上文的交际工具还包括思维工具。语言一直在忠实地反映每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各种观点,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也对思想和感情产生影响。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素来有众多的讨论,也得出过不同的理论见解。讨论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对社会形成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李宇明(2017:146-7)就曾指出:“人类的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现现实世界,而且可以追忆过去和悬想未来,可以臧否社会成员和评价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虚构出各种故事,并能够将这些故事推演为群体的信仰,语言的这种功能,不仅有利于信息交流、经验积累和发展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进行社会制度的构建,促成精神家园的形成。”[[21]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学,2019(01):1-22.]也就是说,语言是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语言的功能”这一点上,大多数学者更多的是倾向于其工具性的功能,“语言工具论”思想在学术理念上占很大的主导地位。如王树瑛等人(2010)直观地在其书中对功能分类做出如下总结:“功能分类以交际功能上的特点为依据对语言加以分类。”[[22]详见王树瑛,翁玉莲等.理论语言学纲要[M].[20]详见王冬竹.语境与话语[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1]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学,2019(01):1-22.[22]详见王树瑛,翁玉莲等.理论语言学纲要[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23]详见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根据前文语言的状况问题,因在大多数语言社区、民族、国家,语言往往居于不平等的位置。语言在社会性领域除了上文所表述的工具功能的作用外,还发挥着相应语言的文化功能,而因语言状况语言层级的不同,各自发挥的功能大小存在差异。文化功能即语言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用,可以说,这是从宏观功能角度谈及语言的状况问题。在王新远(2007)的研究中,就有论证:“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功能互补性。”[[24]王远新.民族语文政策与民族认同[J].中国民族报,2007(02):11-17.]层次性,也就是如同上文所说在多民族国家、地区,各种语言变体的文化功能是分层次的。在法律、实际使用中,于层次中划分成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文化功能强的就是强势语言,其强势也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会有自身的文字和出版物品,并在媒体传播和教学使用中被广泛传播,除以上,还会在科技、知识、文化等专业领域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从高到低划分:因英美实力的强劲,在全球范围内,英语是强势语言,其他的语言就算是汉语,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在我国范围内,因汉族人口的众多及普通话的不断推广,普通话则是强势语言,各种汉语方言则处于了弱势地位。前文谈及强势语言会有自身的文字和出版物,但世界范围内难免会出现有些语言虽有文字,但因使用人数少、使用范围窄,其社会文化功能仍然很低的情况。更不用谈有些语言连文字都没有了。据此,不同的语言可能处在不同层次的文化功能之中,但其并不处于一个割裂的状态,相反,处在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语言存在着互补性。普通话和方言是不同的语言变体,仅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普通话是我们在进行教育、公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变体,如电视节目往往需要的是规范的语言变体——普通话。但普通话的大力推行,并不代表着对方言的埋没。方言是方言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变体。在发展地方戏曲、民俗表演以及讲笑话的过程中都不能抛弃方言而独立使用普通话。如东北二人转,抛弃了浓厚的“东北味”就失去了其独有的风味。也就正如王新远在其《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2008)一文中总结:“在强调语言社会文化功能层次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其文化互补性,不能忽略弱势群体对语言文化资源的需求。”[[25]王远新.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8-153.]从强、弱势群体语言对语言文化资源的需求和贡献中,又能看到语言文化功能与语言生态环境的一定关联。戴庆厦(2004)在论濒危语言时提出:语言演变分为语言功能演变以及语言结构演变。语言功能演变则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弱以及语言使用范围大小的变化;语言结构则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内部系统各要素的演变状态。当语言功能缩小到极限,可被认为这种语言面临濒危;而当这种语言已经不再被人使用,语言则从此消亡。因此他提出:语言濒危的实质是语言功能的衰退。联合国评估语言活力的9个指标是围绕着使用人数和语言功能来设计的,并说明没有规定达到何等具体数值可认定为濒危语言。而戴庆厦(2004)则认为,其中有核心指标与参考指标的区别。核心指标是判定一种语言是否濒危最为重要的指标,由丧失母语人口的数量比例、母语使用者年龄段的分布比例、母语能力的大小组成;参考指标则包括母语的使用范围、对母语的使用态度、与语言使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据研究划分,语言文化功能总体分:一外在标志功能二内在认同功能。从外在,语言可以标志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团和一个阶层。语言也可以扎实地影响在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从内在层面,语言可能会影响着情感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谈及认同,涉及到语言态度问题。因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都有着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和认同感在少数民族或者说是弱势群体中表现得最为强烈。王远新(2008)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语言的另一功能——反观自我的功能。认为:“要真正认识自我,除了作为主体的“自‘自我’要有‘外在观点’之外,还要参照其他主体,参照‘他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文化环境反观自我,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26]王远新.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J].[24]王远新.民族语文政策与民族认同[J].中国民族报,2007(02):11-17.[25]王远新.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8-153.[26]王远新.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8-153.[27]详见侯远高.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4语言功能评估指标综述语言学者研究语言状况以及语言态度,不同层级语言在同一语言社区多居于不平等的地位。对功能设定评估参数有助于功能能力的量化评估。王均(1998)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决定于以下的社会因素:“语言的使用人数及其分布情况,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范围,有无文字,教学用语,工作和宣传用语如广播电视用语等。”[[28]王均.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J].语文研究,1988(02):1-4.]比如表现在“沟通力”上的“工具功能”的参照项目就包括“母语人口数”、“第二语言人口数”等。在《论语言的功能分类》(2019)一文中李宇明、王春辉二人就表明“语言的工具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域上、沟通力上,其影响参数亦可作为评价参项者主要有:1、母语人口;2、第二语言人口;3、官方语言;4、文字类型;5、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文本量;6、语言的经济实力。”,此六点可以量化的评估参数有助于评价一个多语社区的语言层级。而针对上文提及的文化功能评估指标。在李宇明、王春辉二人的论文中,给出了以下四个评价参数:一是从书面语的有无来探究,书面语是从口语的对立面来谈,但二者并非表现为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书面语不是口语的消极复制;书面语一旦形成,会表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并对口语产生诸多影响。而很多语言并没有书面语的存在,即其文化功能略逊于有书面语的语言。评估参数还包括文献出版量和翻译量,在二人的研究中认为:“语言所产生的文献(历时和共时),数量越多,声望越高,其文化功能便倾向于越大。”[[29]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28]王均.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J].语文研究,1988(02):1-4.[29]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学,2019(01):1-22.[30]潘佳音.翻译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体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3):111.表1-4-2语言功能分类指标体系[[31][31]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学,2019(01):1-22.语言的功能功能指标选项工具功能母语人口第二语言使用人口官方语言(C1地方的官方语言;C2国家的官方语言;C3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文字类型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文本量*F.语言的经济实力文化功能G.书面语的有无H.文献的出版量I.翻译量*J.名人、名物数量*K.某时代某文化领域具有突出地位总结上文即:语言在生活中发挥着极大重要性,语言数目的众多,则需对语言进行分类,而语言居于社会之中,产生社会性功能作用,则于多语社区会产生语言功能不平等问题。本小节即是从不同语言、语言变体所具有的社会交际功能划分的语言功能分类层级。1.3语言认同研究综述语言认同究其本身即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趋同现象,是其它认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紧密联系。少数民族群体于多语社区内其语言使用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及其独特性,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历来被众多语言学者、心理学者进行研究。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所属或所在的地区,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身份体现对身份的认同。中国对语言认同有研究的20年间,语言认同研究涉及许多方面。1.3.1定义与研究现状综述据周庆生总结,所谓“语言认同”是一个包含名词性的“身份”与动词性的“认同”的一个概念(周庆生2016),“其实质是一种人为的文化选择,社团语境中的语言认同包括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其语言身份的认同度与语言社团的规模成反比;个人交际语境下语言身份的认同度随交际话题交集的不断增大而加强,与语言基调的丰富程度呈正态分布;这些现象是语言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身份认同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同时也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动力之一。”国际上关于“认同”的研究,迄今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有关“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则是最近三十多年来的事(甘伯兹1982),国内有关“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了。[[32]周庆生.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16(01):77.]对于语言认同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之中,目前仍是存在着分歧的,而分歧最主要来自于对“语言”这一词侧重面的看法不同。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大派别:一是侧重语言交际功能;二是侧重语言使用功能;三是侧重语言态度功能(周庆生2016)。张军(2008)等人侧重语言的第一种功能的学者认为,“语言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借助特定语言及书写符号的交际和象征作用而进行分别我群和他群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的实践活动。”[[33]张军.蒙元时期语言认同建构之经历与经验[J].新疆社会科学,2008(01):114-115.]是“群体对于同一种语言在态度等方面的心理趋同”(盛柳柳、严建雯2014)。[[34]盛柳柳,严建雯.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4(02).]侧重语言的第二种功能的姜瑾(2006)认为,“语言认同是个人或群体通过使用语言来获得身份认同。”[[35]姜瑾.语言.社会.生态:社会语言学动态应用研究[32]周庆生.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16(01):77.[33]张军.蒙元时期语言认同建构之经历与经验[J].新疆社会科学,2008(01):114-115.[34]盛柳柳,严建雯.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4(02).[35]姜瑾.语言.社会.生态:社会语言学动态应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6]王玲.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以厦门、南京、阜阳三个“言语社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9(02).所以目前关于语言认同的研究现状如下,在语言研究的领域,“认同”指的是个人与社会单位之间的不断变化的协议,以信号的发出与接收来推进协议的实施,同样我们的语言行为其实也就是认同行为。前面提到了“语言态度”,而“语言态度”的定义是,在双语和多语的社会中,由于社会或者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者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作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被称为语言态度。戴维.克里斯托尔对语言的身份进行了如下七种的分类:物理身份、心理身份、地域身份、社会身份、种族和国家身份、语境身份和风格身份。语言的认同功能也是基于以上语言的不同身份作用来谈的。(戴维.克里斯托尔)语言认同在研究过程中又涉及到许多不同方面、领域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焦点,语言的变迁象征着文化的变迁,语言认同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认同。对此,德国文学家威廉.冯.洪堡(1983)有这样相关的发言:“平易近族的语言即平易近族的精神,平易近族的精神即平易近族的语言。”所以说国内外学者探讨语言与认同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我这里首先基于威廉.冯.洪堡的这句“平易近族”,主要来看语言认同的地域认同这一方面。1.3.2语言认同运用研究综述语言认同在运用中的使用体现大致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上进行分析。比如说,将华人可能会混合运用两种语言的结构成分,形成语码混合。如“中产阶级”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就是混用两种语言,是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对另一语言的认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类似,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创作者往往要充分渗入到作品描写到的环境之中,由此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比如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永远也不会说出带有京腔的话,处于湘西农村的主人公也不会操着一口官话。笔者认为这就是“语言认同”的运用。再者涉及到身份认同,王浩宇(2019)在其《民族交融视域下的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一文中表示:“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一方面少数民族兼用或转用国家通用语并不代表对本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的弱化或消失;另一方面,兼用或转用国家通用语也不单纯是一种工具性实践。同时,还伴有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的特点。”[[37]王浩宇.民族交融视域下的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但是在语言认同之中也存在着极端的形式——语言转用。比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人放弃了民族语言满语、蒙语等,使用汉语;又比如该论文中的回族群体的语言转用。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汉语的认同,另一方面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语言的濒危和语言死亡。王远新在《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一文中提出:“语言是自然习得的,无法通过人为的手段改变。”[[38]王远新.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05):73-74.]所以说,在语言认同之中与民族认同有关,是否使用母语与对人的身份识别有关,但对他语的借用只是表示对其他语言的认同,共同的语言把民族联合在一起,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张斌华的《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使用、态度及认同》一文中研究表明:“9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双言或多言者,普通话已经成为公共、工作等领域的主体语言,老家话得到很好保持,但使用领域受限,只有两成多的人掌握粤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