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2010-2011 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1页
CHT 2010-2011 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2页
CHT 2010-2011 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3页
CHT 2010-2011 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4页
CHT 2010-2011 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案号:34116—2012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sforisland(reef)geodeticcontrol2011-11-15发布2012-01-01实施2011-11-15发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I Ⅱ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 34.1坐标系统 34.2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 34.3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 44.4GPS仪器检验 94.5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观测 94.6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资料整理与上交 5水准测量 5.1高程系统和起算数据 5.2水准路线踏勘与水准点补埋 5.3水准路线选埋 5.4水准仪及标尺使用要求 5.5水准测量 5.6水准测量成果整理 6重力测量 216.1重力测量框架 216.2重力仪器 216.3重力测量 236.4重力点的坐标和高程测量 266.5数据处理 266.6重力测量资料整理 26附录A(规范性附录)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 28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准测量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重力测量 附录D(资料性附录)资料整理与汇交 97Ⅱ标准起草规则依据GB/T1.1—2009。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二大地测量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三大地测量队负责起草。Ⅲ卫星定位测量、高程控制测量、重力测量等有关工种是建立海岛(礁)大地控制网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现有的标准规范,并将最新技术及生产中的经验应用于测绘生产,本标准在总结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近年来大地测量诸工种点位选建、观测、资料整理和汇集等工序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水准、重力测量等规范进行了补充、修正和细化,以满足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的需要。1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中的卫星定位、高程控制、重力测量等有关工种的点位选本标准适用于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其他测绘工程大地控制测量外业可参照执行。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7159—2009大地测量术语GB/T17944—2000加密重力测量规范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0256—2006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GB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satellitegeodeticcontrolsurvey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方法,建立和维持全球和区域性大地测量系统与大地测量框架。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satellitegeodeticcontrolpoint采用卫星定位技术测定的大地控制点。既满足卫星定位仪器强制对中的要求,又满足水准测量要求的测量标志。2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距离布设的高程控制点。水准路线levelingline同级水准网中两相邻结点间的水准测线。水准结点levelingnode水准网中至少连接三条水准测线的水准点。水准检测checkleveling检查水准点之间已测高差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定而进行的观测。水准连测connectleveling将水准点或其他高程点包含在水准路线中的观测。重力点gravitypoint已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控制点。绝对重力测量absolutegravitymeasurement利用绝对重力仪测定地面点绝对重力加速度的重力测量。相对重力测量relativegravitymeasurement利用摆仪或相对重力仪测定两点间重力加速度差值的重力测量。重力段差segmentdifferenceofgravity重力测量中,相邻两个点间的重力加速度差值。3重力垂直梯度verticalgradientofgravity重力线方向上的重力加速度变化率。重力水平梯度horizontalgradientofgravity水平方向上的重力加速度变化率。4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4.1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4.2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4.2.1选点分类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分为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和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4.2.2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命名及编号4.2.2.1命名规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的点名采用当地地名或能反映点位置的名称命名;海岛(礁)上的点名一般以海岛(礁)的名称命名;利用已建卫星定位点时,则采用原点名、点号(包括验潮站)。4.2.2.2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编号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的点号采用四位字符表示。第一位用大写字母表示工程或属性,如L,表示陆地的意思;后三位是控制点的序列号,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点位编号在工程实施区域内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连续、递增、不重复编号。如:L001、L002、L003……4.2.2.3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编号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的点号采用四位字符表示。第一位用大写字母表示工程或属性,如H,表示海岛(礁)的意思;后三位是控制点的序列号,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点位编号在工程实施区域内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连续、递增、不重复编号。如:H001、H002、H003……4.2.3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的基本原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a)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点位应根据海岛(礁)的分布进行布设,并尽量保持点位的均匀性。所选点位应满足卫星定位、重力观测和水准连测条件,但无人居住及范围较小的海岛(礁)可不考虑水准连测条件。b)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应选在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交通方便、利于测量标志长期保存的地点,并优先选择验潮站、气象站等所在地。4c)选定的点位偏离设计位置不宜大于5km。d)点位所占用的土地应经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4.2.4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选点,应按照以下要求实施:a)选点小组应由熟悉卫星定位、水准观测的测绘工程师和地质工程师组成。选点前应充分研究项目设计书、实施方案、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充分了解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站、交通、通信、水电等信息。b)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后选定点位。c)下列区域不宜选建点位:1)环境变化大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地区,易受潮汐侵蚀的海边;2)距离铁路小于200m,距离公路小于50m,已规划或短期内因建设易受施工影响及有剧烈震动的地点;3)环境不稳定的地点,如地质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局部沉降的地区,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油气开采区、地下水漏斗沉降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d)选点时应远离(距离不小于200m)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发射源、强磁场源,远离(水平距离不小于50m)微波信道、高压线。如受海岛(礁)条件限制,当无法避开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发射源、强磁场源、微波信道、高压线时,应在点之记环视图说明栏中注明,并实地测试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效果,在选点成果中提供测试数据。e)选点时应避开雷击区及多路径影响区,避免靠近大面积的水域(不包括海岛(礁)点)、树冠、高大建筑物等地点,点位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困难地区高度角大于30°的遮挡物在水平投影范围的总和不应超过30°。f)海岛(礁)上所选的点位在最高潮位时,不应被潮水淹没,以便在海岛(礁)上进行建造施工、长期保存与观测。g)海岛(礁)上所选的点位应在海岛(礁)的特征位置上,便于长期保存及航测外业使用。h)点位确定后应用手持GPS接收机测定大地坐标(WGS-84)两次,两次互差应不大于0.5”,取中数,记录精确至0.1”,并保留记录,现场绘制选点点之记。i)详细了解并记录点位地理概况、地质构造概况、观测墩类型、埋设方式、占地面积、已有点位利用情况,以及点位交通、通信、物资、水电、雇用民工、治安等情况。j)实地树立点位选址标志牌,并拍摄近景照片一张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远景照片各一张,远景照片应能反映出站址四周障碍物情况。4.3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4.3.1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4.3.1.1观测墩及标志类型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采用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其观测墩类型见表1,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见A.2,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见A.5。5表1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类型表1234.3.1.2准备工作埋石工作应准备的工具包括:运输工具、钻孔与打夯机械、发电机、起重器械或装置,以及挖、埋观测墩坑工具(如锹、镐、冲击钻、铁锤、钢钎等)、模型板(如柱石模型板、基座模型板)、扳手(如活动扳手、套头扳手等)、铁皮板、水桶、钢卷尺、皮尺、标尺、垂球、振捣工具(如电动振捣棒等)、标志安装辅助工具、修饰工具(如建筑用水平尺、泥抹子等)、指北针、绘制点之记工具(如铅笔、格尺、空白点之记等)、手持GPS接根据选定的观测墩类型,按A.3和A.4计算观测墩体积和用料,进行备料、施工。4.3.1.3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要求4.3.1.3.1观测墩坑的挖掘以选点标记为中心挖掘观测墩坑,坑底平面尺寸不得小于观测墩基座的规格。观测墩规格和深度见4.3.1.3.2基座建造基座建造分为土层观测墩基座建造和基岩观测墩基座建造两类:a)土层观测墩基座建造要求如下:1)土质坚实的地区可使用土模建造观测墩基座,土模底面应平整,四边方正,且一条边与东西向平行。2)土质不坚实的地区应使用模型板建造观测墩基座,在观测墩坑底部按照观测墩类型的基座大小安置基座模型板,要求底面平整,模型为方形,且有一条边与东西向平行。3)使用水泥预制涵管建造观测墩柱体基座时,先浇灌混凝土至基座深度的一半,充分捣固后放入捆扎好的基座钢筋骨架,在基座中心垂直安置捆扎好的柱体钢筋骨架,并将柱体钢筋骨架底部与基座钢筋骨架捆扎在一起。将清洗干净的预制涵管,用起重器械或装置将涵管吊起,套入柱体钢筋骨架并放置在基座中心上方,将涵管调整到垂直状态并固定牢固,浇灌混凝土至基座顶面并充分捣固,最后整平混凝土基座顶面。在浇灌观测墩柱体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涵管处于垂直状态。4)使用模型板建造观测墩柱体的基座时,先浇灌混凝土至基座深度的一半,充分捣固后放入捆扎好的基座钢筋骨架,在基座中心垂直安置捆扎好的柱体钢筋骨架,并将柱体钢筋骨架底部与基座钢筋骨架捆扎在一起,浇灌混凝土至基座顶面并充分捣固,最后整平混凝土基座顶面。b)基岩观测墩基座建造要求如下:1)在基岩上建造观测墩时,首先清除覆盖层及风化层,然后在基岩上按基岩观测墩基座大小开凿出基座坑,深度应不小于50cm(当遇到整块坚硬花岗岩时,基座坑深度应不小于30cm)。在基座坑的四角和基座坑中心位置分别钻一个直径(φ)1.6cm、深10cm的孔洞,并打入φ1.6cm、长度大于35cm的钢筋。四角位置的孔洞距基座坑边约10cm,且应对称6于基座坑中心位置孔洞。2)建造水泥预制涵管观测墩柱体的基座时,先将基座坑清洗干净并浇灌混凝土至基座深度的一半,充分捣固后放入捆扎好的基座钢筋骨架并将其捆绑于打入基岩孔洞的钢筋上。在基座中心垂直安置捆扎好的柱体钢筋骨架,将柱体钢筋骨架底部与基座钢筋骨架捆扎在一起,将清洗干净的预制涵管,用起重器械或装置将涵管吊起,套入柱体钢筋骨架并放置在基座中心上方,将涵管调整到垂直状态并固定牢固,浇灌混凝土至基座顶面并充分捣固,最后整平混凝土基座顶面。在浇灌观测墩柱体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涵管处于垂直状态。3)建造模型板观测墩柱体的基座时,先将基座坑清洗干净并浇灌混凝土至基座深度的一半,充分捣固后放入捆扎好的基座钢筋骨架并将其捆绑于打入基岩孔洞的钢筋上。在基座中心垂直安置捆扎好的柱体钢筋骨架,将柱体钢筋骨架底部与基座钢筋骨架捆扎在一起,浇灌混凝土至基座顶面并充分捣固,最后整平混凝土基座顶面。4)当建造裸露基岩上的岩层观测墩,在浇灌混凝土基座的同时,应在观测墩北侧基座内镶嵌一个水准测量标志,水准标志高出基座面1cm,水准测量标志距柱体侧面为6~8cm。对于地表覆盖层大于20cm的基岩观测墩,可以按土层观测墩要求埋设水准测量标志。4.3.1.3.3观测墩柱体建造观测墩柱体建造分为模型板建造和水泥预制涵管建造两类:a)使用模型板建造观测墩柱体,其建造步骤如下:1)待基座混凝土初凝后,在基座中心垂直安置柱石模型板,将模型板调整到垂直状态并固定牢固,在浇灌观测墩柱体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模型板处于垂直状态(脱模后观测墩柱体倾斜度应不大于0.5%),浇灌混凝土时应充分捣固。混凝土浇灌至模型板顶端下20cm处,安放预制的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标志见A.2,标志安置辅助器使用方法见A.7),标志中心与墩面几何中心之差不大于0.5cm,且与墩面水平,使用8'圆气泡水平仪控制(以气泡中心不偏出圆气泡刻划线为标准),南、北两个螺孔中心连线偏离磁北方向线应不大于5°。将混凝土顶面抹平,标志保护盖边缘应与柱石面在同一平面上。2)土层观测墩及地表有覆盖层的基岩观测墩,应在柱体北侧地面下20cm±1cm处观测墩柱体上镶嵌一个墙角水准标志,水准测量标志距柱体侧面为6~8cm,并加盖标志盖。b)使用水泥预制涵管(或PVC管)建造观测墩柱体。可利用预制涵管(或PVC管)代替模型板进行观测墩的建造,预制涵管(或PVC管)采用外径不小于40cm的标准涵管预制件,长度为柱石长度加10cm±1cm(地表覆盖土层观测墩应加15cm)。柱体建造步骤如下:1)浇灌混凝土至涵管顶端下20cm处,安放预制的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见A.2,标志安置辅助器使用方法见A.7),标志中心与墩面几何中心之差不大于0.5cm,且与墩面水平,使用8'圆气泡水平仪控制(以气泡中心不偏出圆气泡刻划线为标准),南、北两个螺孔中心连线偏离磁北方向线不应大于5°。将混凝土顶面抹平,标志保护盖边缘应与柱石面在同一平面上。观测墩柱体倾斜度应不大于0.5%。2)土层观测墩及地表有覆盖层的基岩观测墩,应在柱体北侧地面以下20cm±1cm处观测墩柱体上镶嵌一个墙角水准测量标志,水准测量标志距柱体侧面为6~8cm,并加盖标志盖。4.3.1.3.4观测墩建造后期工作观测墩建造后,应按以下要求做好后期工作:a)观测墩建造完成后,为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加盖保护盖(测量标志与标志保护盖相接处涂抹黄油),地下水准标志加盖水泥保护盖。b)观测墩建造后应采用薄膜养护法养护不少于10天,当日温低于20℃或阳光照射不足时,应适7当延长养护时间。薄膜养护法操作方法如下:将筒状塑料薄膜一端套入观测墩柱体至地面,填土踩实(薄膜压在土中应不少于30cm),并将塑料薄膜紧压在观测墩柱体上。往塑料薄膜内注入适量清水,将塑料薄膜上端(高于观测墩顶面)扎紧。白天阳光照射,温度升高,薄膜内的水受热成为水蒸气,夜晚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珠储存在封闭的塑料薄膜内。塑料薄膜内水分不易蒸发,以便于养护观测墩。c)采用红、白色水泥油漆标志线对观测墩进行整饰,标志线宽20cm±0.3cm,呈水平横线状,顶端为红色,红、白相间依次绘至观测墩与地面相接处,顶面为白色。海岛(礁)上建造的混凝土观测墩也可由观测单位在观测期间绘制油漆标志线。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测量标志(见A.10)不绘制油漆标志线。应对观测墩周围2m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平整、清理,便于观测墩保护和使用。d)在观测墩正北方向侧面牢固加装卫星定位观测墩标志牌,内容包含类型、编号、建设单位、日期。标志牌上边沿距观测墩顶面15cm,样式见A.6。e)按A.1的要求绘制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点之记,量测上下标志高差,精确到毫米,记录在点之记次页的备注栏内。4.3.1.4陆地卫星大地控制点建造照片在陆地卫星大地控制点建造过程中应拍摄关键工序数码照片(400万像素以上)九张。照片应曝光准确、色彩正确、图像清晰、反差适中,构图应能反映表达意境,应包括以下内容:a)观测墩坑位照片: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观测墩坑的形状和尺寸。b)基座建造照片: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基座及柱体钢筋骨架的安置情况。c)浇注过程照片: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浇注过程,应看到振捣棒。d)观测墩整饰后照片: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观测墩整饰后状况。e)观测墩埋设位置近景照片: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观测墩埋设位置及水准标志安置情况。f)观测墩埋设位置远景照片:东、西、南、北四张,应能反映出点名、点号、观测墩埋设位置及周边的g)数码照片电子文档应上交九张,打印照片只需六张(远景照片只需正北方向一张),采用A4纸。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照片张贴格式见A.8。4.3.1.5点之记和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按A.1的格式绘制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点之记,按A.9的格式制作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并向当地有关单位办理委托保管手续。4.3.2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4.3.2.1观测墩及标志类型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采用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其观测墩类型见表1,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见A.2,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见A.5。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采用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测量标志见A.10。4.3.2.2准备工作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的准备工作,是在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再增加登岛工具、材料运输工具,以及海岛(礁)测量标志建造及装配等工具。84.3.2.3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要求海岛(礁)应建造与陆地一致的岩层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或土层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其建造方法和作业程序,以及建造资料整理与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相同。特殊困难海岛(礁)(指无淡水、难以攀登、点位建造材料运输困难的岛(礁))可采用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测量标志(见A.10)。该标志埋设及装配方法如下:a)基座挖掘,应按以下操作步骤:1)在选定的岩石上,首先清除覆盖层及风化层,然后在坚硬岩石上面开凿长45cm、宽25cm的基座坑,基座坑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基坑底部应整理平整,按照标志底板上膨胀螺栓(采用最大号的膨胀螺栓)的孔距在基座坑底的适当位置分别钻四个深不小于10cm的孔洞(孔的直径根据膨胀螺栓的大小确定),打入膨胀螺栓,并把膨胀螺栓安放端正(确保膨胀螺栓的相互间距与标志底板上的四个孔洞间距一致);3)将基座坑清洗干净浇灌一层水泥砂浆并充分捣实、抄平,水泥砂浆的厚度根据膨胀螺栓的长度来确定。b)标志安装,应采取以下操作步骤:1)待水泥砂浆初凝后,将底板固定在水泥砂浆中的膨胀螺栓上,并整平;2)装上支撑管、转接杆、固定座,用指北针找北后锁紧螺钉固定;3)将置平水泡套在转接杆上,调节支撑管下端调节螺钉,调平后固定;4)套上外圆筒套管,注入保温材料,将固定盘和锁紧盖用锁紧手柄锁紧;6)安装的标志(观测墩)应确保垂直(倾斜度应不大于0.5%);8)标志安装好以后给观测墩周围浇灌50cm×50cm,高出地面10cm的混凝土基座。4.3.2.4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照片采用岩层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土层卫星定位水准共用观测墩方法建造的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其照片拍摄内容与陆地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照片相同。采用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测量标志装配照片拍摄内容如下:a)安置观测墩的基岩面照片:应能显示点名、点号,坑底基岩面上打入膨胀螺栓的情况。b)底板装配照片:应能显示底板装配的情况。d)注入保温材料安装照片:应能显示点名、点号,外管安装,注入保温材料情况。e)标志埋设位置近景照片:应能显示点名、点号,标志安置情况。f)观测墩埋设位置远景照片(东、西、南、北四张):应能显示点名、点号,观测墩埋设位置及周边的g)数码照片电子文档应上交九张,打印照片只需六张(远景照片只需正北方向一张),采用A4纸。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建造照片张贴格式见A.11。4.3.2.5点之记和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按A.1的格式绘制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点之记,按A.9的格式制作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并向当地有关单位办理委托保管手续。94.4GPS仪器检验4.4.1观测设备要求4.4.1.1GPS接收机GPS接收机应选用双频全波长、全密封型的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通道为12通道以上,可同时对12个以上的GPS卫星进行双频观测,能同时接收卫星的L1频率的C/A码伪距和L1、L2全波长载波相位观测值及P码观测值。内存容量可连续保存至少5天的数据(30秒采样率)。并满足以下要求:a)工作温度:GPS接收机在-20℃~+50℃的环境下能长期正常工作。b)工作湿度:在相对湿度不大于100%的场合下能长期正常工作。c)观测噪声低、功耗小(电池容量大、观测时间长或换电方便)、工作稳定性好。d)观测值的输出间隔:至少能输出采样间隔为1秒、10秒、15秒和30秒的GPS原始观测数据。e)体积小、防水、防潮、防震、利于野外观测。4.4.1.2GPS天线GPS天线应选用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小,稳定,有明显的指北线标志的扼流圈(chokering)的型号,并能在以下环境长期正常工作:a)工作温度:-20℃~+70℃;b)工作湿度:相对湿度不大于100%。4.4.2仪器检定与检验观测使用的GPS接收机和配套天线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检定和检验:a)GPS接收机和配套天线应由国家计量部门认可的仪器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合格的仪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在作业中GPS接收机和天线如需更换,应对更换后的主机(及配套天线)或天线(及配套主机)进行检定。仪器检定合格证复印件随观测成果上交。b)作业前后应对GPS接收机和配套天线进行检验,项目包括:一般项目检验、仪器性能检验、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检验、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短基线检验和长基线检验。GPS仪器检验手簿格式及要求见A.13。4.5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观测4.5.1点位稳定时间要求土层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埋石后,应经过一个雨季,冻土地区应经过一个冻解期,岩层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埋石一个月后,才能进行观测。4.5.2观测作业要求架设GPS天线应严格置平、对中,天线定向线应指向磁北,定向误差应不超过±5°。根据天线电缆的长度在合适的位置平稳安放仪器,将天线与接收机连接并固紧。观测要求和注意事项如下:a)认真检查仪器、天线及电源的连接情况,确认无误后开机观测。b)开机后应输入测站编号(或代码)、天线高等测站信息。e)在每时段的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天线高,读数精确至1mm。天线高量测时,应量测互为120°天线的三个位置,当互差小于2mm时,分别计算中数填写在测前、测后天线高的位置。测前、测后中数的互差小于3mm时,取中数,否则应重新观测本时段。观测采用统一印制的观测手簿,其手簿格式及记录要求见A.12。d)采用强制对中连接杆观测时,事先应对连接杆连接部位进行精确检测,确认其高度。e)观测手簿应在观测现场使用2H铅笔逐页填写,汉字应使用标准简化字。记录应实事求是,严禁事后补记和涂改、编造数据,确属笔误的用横线划掉后重写。f)观测中不记录气象元素,观测员应定时检查接收机的各种信息,有特殊情况时,应在备注栏中注明。g)观测员应认真、细心地操作仪器,严防人或牲畜碰动仪器、天线和遮挡卫星信号。h)手机或对讲机通话应远离GPS天线。i)雷雨季节观测时,仪器、天线应注意防雷击。j)观测时如发现点位破坏,观测员应至少拍摄两张能够反映点位破坏情况的照片(照片张贴格式见A.8),并在破坏点位处至少观测30分钟,保留观测数据,撰写破坏点情况报告。k)观测过程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采取处理措施,在观测手簿备注栏中做好详细记录。4.5.3观测基本技术要求和时段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观测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的观测模式,每点连续观测3个时段,每时段长度为协调世界时(UTC)00:15~23:45。观测基本技术要求如下:a)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不少于5颗。b)采样间隔:30秒。d)坐标和时间系统:WGS-84,UTC。4.5.4补测与重测当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一个时段有效观测时间少于16小时时,应重测该时段。在观测数据质量检查中有关补测时段要求如下:a)利用TEQC(translateeditqualitycheck)软件检查数据质量,观测数据可利用率小于80%,或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MP1、MP2大于0.5m时,应分析(环境和设备方面)原因,补测一个时段;b)补测后数据利用率仍然小于80%,或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综合指标MP1、MP2仍然大于0.5m时,可视为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但数据可以利用;c)补测后数据利用率大于80%,或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MP1、MP2小于0.5m时,应再测两个时段。4.5.5海岛(礁)已有三角点联测海岛(礁)上已有三角点的联测,应按以下要求实施:a)对联测的海岛(礁)三角点进行普查,重新绘制点之记(见A.1),填写点位情况说明(填写在点之记次页备注栏内),拍摄点位照片(近景一张,东西南北方向远景照片各一张,照片张贴格式见A.8),重新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见A.9)。b)联测三角点的点名应与原点名一致,点号采用四位字符表示,第一位用大写字母H,表示海岛(礁)的意思,第二位用大写字母C,表示C级点,后二位是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点的序列号。在联测区域内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连续、递增编号。如:HC01、HC02、HC03……c)三角点联测采用连续观测8小时(一个时段),同一观测时段不应跨越UTC零时。4.5.6数据下载与存储每一个观测时段的观测数据应及时下载,下载之后应立即将原始观测数据转换为RINEX格式文件,以检查原始观测数据下载是否正确。下载、转换软件使用接收机随机软件。数据下载过程中应监视数据传输时出现坏块的情况。完成数据下载后,应查阅提示信息。若未完全下载(即小于100%),或出现坏块,应重新调整通信参数设置,并再次下载数据。下载数据的存放应按以下要求:a)每天的原始观测数据使用一个子目录,子目录命名方式为“测站编号十年份+该天的年积日+D”(D表示原始观测数据)。如:H001,2010年6月16日(该天的年积日为167)观测,则该天的原始数据观测子目录命名为“/H00110167D/”。b)每天的RINEX数据使用另一个子目录,该子目录命名方式为“测站编号+年份+该天的年积日+R”(R表示RINEX格式数据)。如:H001,2010年6月16日(该天的年积日为167)观测,则该天的RINEX数据子目录命名为“/H00110167R/”。c)原始数据与RINEX数据应在计算机硬盘中保留到上交的数据检查验收完成后,并在不同的介质上备份。接收机中的内存容量尚有足够空余时,存储的观测数据不得删除。4.5.7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观测数据质量检查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观测数据质量采用TEQC软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a)观测卫星总数;b)数据可利用率(不小于80%);c)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MP1、MP2(不大于0.5m);d)GPS接收机钟漂率。TEQC检查结果应填入外业观测手簿备注栏中。4.6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资料整理与上交4.6.1资料整理卫星定位大地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参见D.6。4.6.2选建资料上交点位选建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a)点之记;b)委托保管书(电子文档为扫描件);c)点位建造过程照片;d)点位展点图;e)选建专业技术设计书;f)选建技术总结、工作总结;g)选建质量检查报告。以上资料无特殊说明,均上交电子文档(以光盘形式存储)、纸质文档各一份。资料汇交参见D.11。4.6.3观测资料上交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a)原始观测手簿(纸质文档);b)观测数据光盘(原始数据、RINEX格式数据各两份);c)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电子文档为扫描件);d)测站信息表;e)观测技术总结;f)观测工作总结;g)观测专业技术设计书;h)观测质量检查报告。以上资料无特殊说明,均上交电子文档(以光盘形式存储)、纸质文档各一份。资料汇交参见D.11。5水准测量5.1高程系统和起算数据采用正常高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二期一等水准网复测平差成果可作为水准路线的起算数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15个省市进行大地水准面精化时布测的二等水准路线成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2002年平差的国家二等水准网成果可作为三等水准路线(支线)的起算数据。5.2水准路线踏勘与水准点补埋5.2.1水准路线的命名及水准点的编号原则水准路线的命名以路线起止地名的简称定为线名,起止地名的顺序为“起西止东”、“起北止南”。水准路线的等级以罗马字母“I”、“Ⅱ”、“Ⅲ”书于线名之前表示。如:二等水准路线西安至郑州的路线名为“Ⅱ西郑线”等。水准点的编号原则如下:a)水准点的编号自路线起始水准点起,以数字1、2、3……顺序编定号数,如“Ⅱ西郑26”。b)连测高程点为附合路线时,可以采用附合路线起止点的地名,参照水准路线的命名方法对水准点进行编号。c)支线水准路线的编号从第一个支点起,以数字1、2、3……顺序编定号数。如:从Ⅱ哈沈12号点·起连测到大连某卫星定位点上时,各支线点的编号顺序为Ⅲ大连支1、Ⅲ大连支2、Ⅲ大连d)当利用一段已知水准路线(如Ⅱ沈天线)又从该水准路线的某点(Ⅱ沈天12号点)起,向其他方向选定一段新的二等水准支线时,新的二等水准支线编号从第一个支点起,以数字1、2、3……顺序编定号数。如:从Ⅱ沈天12号点起布测到葫芦岛某卫星定位点上时,各新支线点的编号顺序为Ⅱ葫芦岛支1、Ⅱ葫芦岛支2、Ⅱ葫芦岛支3……Ⅱ葫芦岛支线的全部点名(号)为Ⅱ沈天1、Ⅱ沈天2、Ⅱ沈天3……Ⅱ沈天12、Ⅱ葫芦岛支1、Ⅱ葫芦岛支2、Ⅱ葫芦岛支3……e)结点不应重复编号。当结点为卫星定位点或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时,采用原卫星定位点点名、点号,不占水准路线的顺序号。f)水准路线中(不包含结点)的卫星定位点采用原点名、点号。g)利用原水准点时的编号原则:水准点名采用原标石铸字点名,如果原标石无铸字(含铸字无法辨认),则核准后采用原点之记最初点名。如果以前点位有多个名称,点之记备注栏有注记或带有括号说明,则新绘的点之记应在备注栏中保留原有信息。h)补埋水准点的编号原则:按“新路线名+新路线顺序号+(年的后两位数)”命名,编号应考虑整条路线的顺序。如:新路线名“兰(兰州)—西(西安)线”是由以前多条路线组合而成,从第一个点至第四个点完好,第五个点需补埋,则补埋的水准点名为“Ⅱ兰西5(09)”,其中,09代表2009年。i)基本水准点应在点号后加写“基”。如“Ⅱ兰西9基(09)”,其中,09代表2009年。5.2.2水准点普查与补埋5.2.2.1水准点普查与补埋的原则测区内便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和跨海高程测量点连测的一、二等水准路线均可被利用。对被利用的水准路线的水准点应普查,对缺损的水准标石应补埋。如布设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跨海高程测量点周围没有可利用的水准路线时,应重新布设二等5.2.2.2水准点普查水准点普查应满足以下要求:a)被利用的水准路线每一个水准点均应开挖普查,认真核对标石铸字,查看标石、标志完好情况。b)对于标石类型不详的点,应挖开标石一个侧面,量测标石各部位的尺寸,绘制标石断面图,填写水准点普查情况登记表(见B.6)。普查水准点应拍摄数码照片,如水准点标石类型可以确定,则拍摄能反映水准点标志状况和点位周围环境照片各一张。否则,应加拍开挖后标石侧面照片一张。对基本点下标志是否完好有怀疑时,应开挖查看,并拍摄照片。岩层基本水准标石应普查上下标志的完整情况。同时应使用手持GPS接收机测定水准点大地坐标(WGS-84)两次,两次互差不大于0.5”,取中数,记录取位到0.1”,并保留记录。c)被利用的水准点应实地重新绘制点之记(见B.1)。对原点之记中选点单位、选点者、选点日期、埋石单位、埋石者、埋石日期没有来源的,在新绘制的点之记中可填写“不详”,仅填写维修单位、维修者、维修日期。d)原水准路线中标石标志若分为主标、副标,或暗标、明标的点位,以主标、暗标为准,若主标、暗标破坏,则该点视为破坏。副标、明标破坏不补埋,只绘制主标或暗标点之记,拍摄主标或暗标普查数码照片,副标、明标在点之记中说明。当一个主标或暗标有多个副标或明标时,若主标或暗标被破坏,但有保存完好的副标或明标,且标石、标志满足要求,则该点位可作为普通点利用。e)被利用的水准点或其他控制点的标石、标志应符合规范要求,水准路线名称仍采用原路线名称,水准点名采用原点之记中所用点名,并在点之记备注栏注明该点的其他名称。5.2.2.3水准点补埋水准点补埋前,应对普查的水准路线进行认真核对,确定需补埋点的数量。水准点补埋应满足以下b)补埋的水准点应建造护井并整饰。e)一、二等水准路线水准点补埋,水准标石规格见B.4,点之记按B.1的格式在实地绘制,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的格式按A.9填写。d)水准路线中原有的国家一、二等水准点,点号统一采用国家水准成果表中原编号栏内点号。对于基本点或明暗点点号后应加注上、下、明、暗。卫星定位点点号应统一为卫星定位点号(卫星定位点名)。点的标志盖应刻写点号)。f)普通水准标石补埋应在施工现场对关键工序拍摄数码照片(400万像素以上)四张(水准标石坑水准标石补埋应在施工现场对关键工序拍摄数码照片(400万像素以上)六张(水准标石坑照片、水准标石建造照片、水准标石护井情况照片、水准点位置及环境照片、钢筋骨架照片、标志安放照片),拍摄要求如下:1)水准标石坑照片:在水准标石坑挖好后,放置好能测量坑体尺寸的标尺三根和点名标识后拍照。照片应能显示标石坑的全景、标石坑大小(长×宽×高)和点名标识。2)水准标石建造照片:在水准柱石安置完成,未回填土之前,垂直放置能测量基座浇铸厚度和标志距地面高度的标尺后拍照。照片应能显示基座浇铸情况(基座浇铸厚度和标志距地面高度)、柱石全景和柱石上的点名印字。3)水准标石护井情况照片:在护井建造完成后,放置好能测量护井尺寸的标尺和点名标识后拍照。照片应能显示护井的全景、护井大小(长×宽×高或直径×高)和点名标识。4)水准点位置及环境照片:在标石埋设完成且点位四周整饰后,放置点名标识照一张远景照片。照片应能显示点位埋设后的整饰情况和点名标识(如埋设了指示碑(桩),应将指示碑(桩)一起照上),以及能反映标石埋设位置的地物、地貌景观。5)钢筋骨架照片:在钢筋骨架捆扎完成,放置好能反映骨架捆扎的形状和尺寸的标尺和点名标识后拍照。照片应能显示钢筋骨架捆扎的形状尺寸和点名标识(仅对基本点或基岩点)。6)标志安置照片:在标志安置完成,放置好点名标识后拍照。照片应能显示标志安置是否平直、端正和点名标识(仅对基本点或基岩点)。7)拍照时,应保证点名标识、测量标尺和标石铸字清晰,否则应进行重照,点名标识原则上采用水准标石、保护盘、指示碑(桩)铸字,无法满足时可采用自制的点名标识。8)水准点建造照片张贴到设计好的表格中的相应位置(A4纸),每页两张照片,每个点2~3页,其中水准路线名称和水准点名的填写应与水准点之记相同。水准点建造照片张贴格式见B.8。g)水准路线补埋结束后,绘制结点接测图、水准路线图,路线图中的水准点数、点名应与该条线路中的点之记数量和点名一致(含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5.3水准路线选埋5.3.1水准点位选点原则与要求连测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和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的水准路线应尽量布设成二等附合水准路线。若布设二等水准支线,则支线路线长应不大于70km,否则应按一等水准精度进行观测。新布设的二等水准路线的起点与终点,应是已测的一、二等水准路线的基岩或基本水准点。水准点位选点原则与要求如下:a)水准点应选在地基稳定,利于标石长期保存和高程连测,便于手持GPS测定坐标的地点。b)有岩层露头或岩层在地面下不深于1.5m的地点,应优先选择埋设岩层水准标石。c)冻土深度小于0.8m的地区,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或混凝土柱水准标石。d)有坚固建筑物(房屋、纪念碑、塔、桥基等)和坚固石崖处,可埋设墙脚水准标志。e)当水准路线跨越1km以上的江河、隧道时,应在江河的两岸、隧道的两端选择便于埋石和观测的地点各埋设水准标石一座。f)水准点宜选在路线附近的政府机关、学校、公园内。下列地点不适宜选埋水准点:1)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2)易发生土崩、滑坡、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的地点;3)路堤、河堤、冲积层河岸和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如油井、机井附近)的地点;4)距铁路50m、距公路30m(普通水准点除外)以内,或其他受剧烈震动的地点;5)不坚固或准备拆修的建筑物上;6)短期内将因建设而可能毁掉标石,或不便于观测、使用的地点。5.3.2基本水准点间距基本水准点间距为40km左右。在大、中城市两侧及县城附近应埋设基本水准点。5.3.3普通水准点间距普通水准点点间距:一般地区为4~8km;经济发达地区间距为2~4km。水准点标石类型应根据冻土深度及土质状况按5.3.1的选点原则与要求确定。5.3.4水准路线标石埋设5.3.4.1水准标石与水准标志水准标石类型见表2。水准标志的安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水准标石顶面的中央应嵌入一个为铜或不锈钢的半圆球金属水准标志。若二等水准路线结点是卫星定位点时,则使用卫星定位水准共用标志(见A.2)。b)水准标石顶面(钢管水准标石标志盖顶面)用字模压印水准路线等级、名称、水准点编号及埋设年、月。标石铸字整饰见B.7。c)水准标石埋设规格见B.4,水准标石材料用量和混凝土施工按GB/T12897—2006,A.7的规定执行。表2水准标石类型水准点类别水准标石类型1基本水准点2普通水准点5.3.4.2岩层水准标石的埋设在出露岩层上埋设基本水准标石或普通水准标石,应清除表层风化物,在坚硬的岩石平面上逐层开凿能放置保护盘、标志盖的岩石坑。其中基本水准标石上下标志水平间距应不小于25cm(满足保护盘的放置),上下高差应不小于10cm。在岩石坑底部开凿深不小于15cm、口径不小于20cm的孔洞,清洗干净后浇灌混凝土镶嵌水准标志。标志安放应端正、平直、字头朝北,待混凝土初凝后,加盖水泥保护盖,做好外部整饰。水准标石埋石规格见B.4。5.3.4.3钢管水准标石的埋设在冻土地区,一般采用钢管水准标石。钢管水准标石由外径不小于6cm,壁厚不小于0.3cm,上端焊有水准标志的钢管代替柱石。距钢管底端10cm处安装两根25cm的钢筋根络,钢管内灌满水泥砂浆。钢管表面涂抹沥青或乳化沥青漆,并用布或麻线包扎后,再涂一层沥青或乳化沥青漆。钢管水准标石埋设应按以下步骤操作:a)以选点标记为中心挖掘标石坑,深度、宽度按B.4中有关规定执行。b)埋设预制钢管基本水准标石:预制的钢管基本水准标石应在现场浇灌标石垫层,建造方法与混凝土柱水准标石的基座建造相同,基本水准标石下标志应设在北侧。埋设预制钢管普通水准标石: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在标石坑底铺设2~4cm厚的水泥砂浆作为垫层。待垫层初凝后,在垫层中心垂直安放预制的钢管水准标石,回填坑土并进行外部整饰。c)现场浇灌钢管水准标石。待垫层初凝后,在垫层中心安置钢管水准标石基座模型板,在模型板中心垂直放入防腐处理后且装有钢筋根络的钢管。浇灌基座混凝土并逐层捣固,待混凝土凝固后拆模。d)回填坑土并进行外部整饰。5.3.4.4混凝土和混凝土柱水准标石的埋设混凝土和混凝土柱水准标石的埋设应按以下步骤操作:a)以选点标记为中心挖掘标石坑,深度、宽度按B.4中有关规定执行;b)普通点基座可用土模浇灌混凝土,柱石可提前用模型板预制,柱石顶面中央嵌一水准标志;c)基本点基座和柱石应用模型板现场浇灌,基座上或柱石北侧(距地面40cm)嵌一水准标志作为下标志,柱石顶面中央嵌一水准标志为上标志;d)回填坑土并进行外部整饰。5.3.4.5墙脚水准标志的埋设在选定的建筑物坚固墙壁或石崖直壁上,高出地面40~60cm处钻凿孔洞,并用水洗净浸润,然后浇灌砂子、水泥比例为1:2的水泥砂浆,放入墙脚水准标志,使圆鼓内侧与墙面齐平。在标志下方墙面上用砂子、水泥比例为1:1的水泥砂浆抹成20cm×20cm的水泥面,压印路线等级、名称,以及水准点编5.3.4.6标石的外部整饰水准标石埋设后,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外部整饰:a)埋设在森林、草原的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按B.4和B.5中相关的规格建造保护井,加盖保护盘,埋设指示桩。基本水准标石的保护井壁,不应妨碍下标志测量。b)埋设在政府机关、学校、住宅院内的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应建造保护井,加盖保护盘,盘面与地面齐平c)埋设在荒地、耕地内的水准标石应按B.4和B.5中相关的规格建造保护井,加盖保护盘。基本水准标石的保护井壁,不应妨碍下标志测量。d)在无参照物的地点埋设标石,可在距水准点最近的路边埋设指示桩。指示桩可采用石材、混凝土或金属材料制作,指示桩规格要求见B.5.1。用涂漆或压印的方法将点名写在醒目的位置,并在点之记中注明指示桩的方向和距离。e)在标石建造的施工现场,应拍摄标石建造关键工序的照片(400万像素以上),拍摄照片的要求见5.2.2.2f),照片张贴格式见B.8。5.3.4.7点之记、路线图、结点接测图绘制和委托保管书办理水准标石埋设后,应按以下要求绘制和整理有关资料:a)水准点应在现场绘制点之记,点之记绘制见B.1;b)新埋设水准点均应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其格式见A.9;c)水准点补埋结束后,应对水准路线进行资料整理,绘制完整的水准路线图;d)路线图中的水准点数、点名与该条线路中的点之记数量和点名一致(含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e)水准路线图整饰见B.2;f)水准网点结点接测图整饰及其格式见B.3。5.4水准仪及标尺使用要求5.4.1水准仪水准测量所用的水准仪器应满足下列要求:a)光学水准仪或数字水准仪应由国家计量部门认可的仪器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合格的仪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b)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仪器有异常情况,应重新送检;c)经过修理和校正后的仪器应检验受其影响的项目,自动安平水准仪系统修理后,应对磁致误差进行测定;d)水准仪应在测量前进行i角测定,i角记录成果随仪器检定资料上交。5.4.2水准标尺水准测量所用的水准标尺应满足下列要求:a)光学水准仪或数字水准仪配套的水准标尺,应由国家计量部门认可的仪器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合格的仪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b)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标尺碰撞、变形或出现异常情况,应重新送检;c)观测工作期间,观测员应经常检校标尺上的圆水准器;d)作业前后,应进行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标尺名义米长偏差的测定、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的测定。5.5水准测量5.5.1水准观测基本要求水准观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上仪器罩。b)气泡式光学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零点位置。c)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d)在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e)除路线转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f)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壕坑中。g)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h)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安置仪器。i)在高差较大的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标尺名义米长偏差较小的水准标尺作业。j)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除遵守上述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观测前应对数字水准仪预热,预热应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时间;2)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向太阳;3)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特殊情况遮挡物不应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4)仪器应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5)观测时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5.5.2.1一、二等水准观测的要求水准标石埋设后的观测时间和点位连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水准标石埋设后,一般地区应经过一个雨季,冻土深度大于80cm的冻土地区还应经过一个冻解期,岩层上埋设的标石应经过一个月后,方可进行水准观测;b)陆地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验潮站,以及同岸跨海高程观测墩之间高程连测应按二等水准观测纲要和精度进行测量。5.5.2.2一、二等水准观测的程序和步骤5.5.2.2.1光学水准仪观测光学水准仪应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a)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1)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2)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3)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4)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b)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1)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2)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3)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4)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c)返测时,奇、偶数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5.5.2.2.2数字水准仪观测数字水准仪应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a)往测时,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1)后视标尺;2)前视标尺;3)前视标尺;4)后视标尺。b)往测时,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1)前视标尺;2)后视标尺;4)前视标尺。c)返测时,奇、偶数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5.5.2.3一、二等水准观测要求及注意事项一、二等水准观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一、二等水准测量应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b)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若区段较长,也可将区段分成20~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c)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观测里程的总站数,对一等水准观测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20%,对二等水准观测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d)水准路线的基本水准点上标志、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和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的水准标志(下标志)作为水准路线观测中的主标志;点位的其他标志,以上下标志连测方法测量标志之间的高差。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和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的上下标志连测时应注明连测标志的方位。不能用仪器直接连测的上标志,应使用经过检定的钢尺丈量其与主标志之间高差两测回,每测回丈量两次,两次丈量的高差之差和测回间高差之差均不应大于3mm,上下标志高差记录表见B.9。e)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整个作业期间应在每天开测前进行i角测定,并保留i角测量数据。若开测为未结束测段,则可以在当天新测段开始前进行测定。新测定i角与前次i角值相差高于±3.0”时,应再次进行i角测定,最新测定的两个i角值较差合限时,可进行水准观测,若i角值仍超出限差,则应及时修正,修正后应再连续测2次i角。数字水准仪外业i角记录表格式见B.10。该记录表随仪器检定资料上交。f)使用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观测,作业开始后的7个工作日内,每天检校1次i角,若i角较为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大于7.5”),以后每隔15天测定1次。g)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按GB/T12897—2006,7.2的规定执行。5.5.3三等水准测量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方式进行观测。使用区格式木质标尺进行观测的路线、水准支线采用往返测观测方式进行观测。三等水准观测程序和步骤按GB/T12898—2009,7.1、7.2和7.3的规定执行。5.5.4新旧路线连测或接测时的水准检测新旧路线连测或接测时的水准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新设的水准路线与已测的水准点连测或接测时,若该水准点的前后观测时间超过三个月,应进行水准检测。b)若连测或接测的水准点为基岩水准点,在确定标石稳固、标志完好后,可不进行水准检测。c)对高等级路线的水准检测,按新设路线的等级进行;对低等级路线的水准检测,按已测路线的等级进行。d)水准检测时,应单程检测一已检测段。如单程检测超限,则应检测该测段另一单程。若两个单程高差之差小于同等级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之限差,且高差中数合限,或者两个单程高差之差大于同等级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之限差,但另一单程检测结果合限,则检测合限。否则,应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连接点。5.5.5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和环闭合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和水准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不应超过表3、表4的规定。各种限差计算要求如下:a)水准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检测或往返检测均适用,水准检测测段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km;b)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路线构成时,环线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及其限差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c)当连续若干测段的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保持同一符号,且大于不符值限差的20%时,则在以后各测段的观测中,除酌量缩短视线外,还应加强仪器隔热和防止尺桩(台)位移等措施;d)对水准观测精度进行统计,统计表格式见B.13。附合路线闭合差高差之差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值;当测段长度小于0.1km时,按0L——附合路线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F——环线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值。R——水准检测测段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值。表4三等水准测量等级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高差之差平原山区K——测段或路线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值;当测段长度小于0.1km时,按0.1km计算。L——附合路线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m)的数R——水准检测测段长度,取单位为千米(k山区指高程超过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5.6水准测量成果整理5.6.1标石补埋资料整理与汇交5.6.1.1资料整理基本要求资料整理参见D.7。5.6.1.2资料上交标石补埋资料上交内容如下:a)水准路线点位普查登记表;b)水准路线图;c)水准路线选(补)埋网图;d)水准点点之记(含水准网结点接测图);e)水准点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电子文档为扫描件);f)水准点标石建造照片;g)水准点普查照片;h)水准普查、选(补)埋专业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工作总结;i)质量检查报告;以上资料电子文档(以光盘形式存储)、纸质文本各一份。资料汇交参见D.11。5.6.2水准观测成果整理与上交5.6.2.1资料整理基本要求资料整理参见D.8。5.6.2.2资料上交水准观测资料上交内容如下:a)观测数据(电子文档);b)水准观测手簿(见B.11);c)上下标志观测手簿(见B.14);d)野外高差与概略高程表(见B.12);e)水准仪器与水准标尺检验资料(见B.15);f)水准外业观测拼环图;g)专业技术设计书;h)技术总结;i)质量检查报告;k)点位说明。以上资料电子文档(以光盘形式存储)、纸质文本各一份。资料汇交参见D.11。6重力测量6.1重力测量框架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6.2重力仪器6.2.1仪器要求用于重力测量的仪器类型和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a)绝对重力测量应使用标称精度优于±2×10-8m·s-²的绝对重力仪;b)一等重力点及加密重力点测量采用标称精度为±20×10-8m·s-²的相对重力仪,多台仪器一致性的中误差应小于2倍联测中误差;c)相对重力测量采用LCR-G型、CG-5型等重力仪器,本标准以LCR-G型仪器为例,其他仪器参照执行;d)用于重力测量的仪器应按GB/T20256—2006的规定进行检验。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仪器有6.2.2绝对重力仪检验与调整绝对重力仪应进行以下检验与调整:a)检查和调整激光稳频器、激光干涉仪和时间测量系统;b)调整测量光路的垂直性;c)调整超长弹簧的参数;d)确认绝对重力仪处于正常运行状态。6.2.3相对重力仪的检验与调整6.2.3.1作业前及作业期间每月对仪器的检验与调整相对重力仪在作业前及作业期间每月应对仪器进行以下检验与调整:a)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b)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c)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d)电子读数零位与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e)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f)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g)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以上检验与调整的记录格式见C.2。6.2.3.2重力仪静态检验检验应在无震动、无外界干扰、地基稳固、温度变化小的室内安置仪器,待仪器稳定后每隔30分钟读1次数,连续观测48小时以上,整个测试过程中仪器始终保持开摆状态。经固体潮改正后,结合读数的时间绘制仪器的静态漂移曲线,曲线应近似线性。重力仪静态试验记录格式见C.3。6.2.3.3动态试验在段差不小于50×10-5m·s-²、点数不少于10个的场地进行往返对称观测,测回数不少于3个,每测回往返闭合时间不少于8小时。经固体潮改正及零漂改正,计算出各台仪器的段差观测值,分别计算各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计算公式为ma=±√(vv)/(l-n)……………式中:ma——一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单位为10-8m·s-2;v——该仪器在同一相邻两点间的各个段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m·s-²;l——该仪器全部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个数;n——试验场地测段的个数。对于同一台仪器,如果每一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互差均不大于ma的2.5倍,可认为该仪器的零漂是线性的。多台仪器一致性的试验可与动态试验一并进行。仪器间一致性中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2)式中:m。——仪器一致性中误差,单位为10-8m·s-²;v——同一测段上各台重力仪段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单位为10~8m·s-²;m——全部仪器所有测段的段差观测值的总数;n——试验场地测段的个数。一致性中误差应小于2倍联测中误差。6.2.3.4重力仪一次项比例因子的标定作业前重力仪应在长基线的基准点或基本点间进行一次项比例因子标定。要求如下:a)用于重力仪一次项比例因子标定的两基准点或基本点之间的重力段差应能覆盖工作地区重力仪的读数范围,避免比例因子外推;b)每台仪器应测定两个往返的独立结果,两个结果之差应不大于40×10~⁸m·s-²。6.3重力测量6.3.1绝对重力测量6.3.1.1绝对重力测量观测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观测室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m×5m,天花板距墩面应高于3m。观测室内应有稳定的电源保障和恒6.3.1.2绝对重力观测每个测点的绝对重力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a)观测时间不少于24小时,合格组数不少于24组;b)每组的下落次数不少于120次,合格下落的次数不少于100次,每组观测的开始时间应设置在整点或整30分时刻,相邻组之间相隔不少于30分钟;c)如连续无效组数超过8组或仪器停止工作4小时以上,则以前观测数据作废,应重新开始观测;d)由每次下落采集的距离和时间对组成观测方程,解算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进行固体潮改正、气象改正、极移改正(计算按GB/T20256—2006,C.1、C.2和C.3的规定执行)和光速有限改正(采用厂家给定值);e)将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进行观测高度改正(计算按GB/T20256—2006,C.1、C.2和C.4的规定执行),归算至墩面处;f)由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每组合格观测重力值,求得每组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由所有的组均值计算总均值及其均值中误差;g)陆地点绝对重力观测使用FG-5绝对重力仪,观测均值中误差应不超过±5×10-8m·s-²;h)海岛(礁)点可使用Micro-GA10绝对重力仪观测,观测均值中误差应不超过±10×10-8m·s-²;i)在测量过程中,应经常查看仪器的运行情况,若发现问题(如气泡偏移、频率参数偏离、激光垂直度偏离等)应及时调整、改正;j)绝对重力观测记录手簿见C.4;k)精度评定计算按GB/T20256—2006,6.5.3的规定执行。6.3.1.3重力垂直梯度和水平梯度测量6.3.1.3.1重力垂直梯度测量技术要求重力垂直梯度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使用标称精度为±20×10-8m·s-²的相对重力仪,仪器台数不少于2台。b)重力垂直梯度在墩面与距墩面1.3m高度处的两点之间进行测定。c)每台仪器测定段差的合格成果不得少于10个,段差平均值中误差不得超过±3×10-⁸m·s-²。d)在距墩面高度1.3m处安置观测平板,量取平板面至墩面的高度,读数到毫米(mm)。e)按“低点(墩面)→高点(平板)→低点”,或“高点→低点→高点”的顺序进行观测,为一个独立测线,进行段差计算,求得一个独立结果。f)在开摆5分钟后,读一组(3个)合格读数,并记录相应的观测时间;3次读数互差不大于0.5格;对于超限成果,再补读1次,仍超限时,应重测;一组读数的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不得超过8分钟。g)重力垂直梯度计算按GB/T20256—2006,6.6.3的规定执行。重力垂直梯度测量计算手簿封面格式见C.5。6.3.1.3.2重力水平梯度测量技术要求如测点没有水平梯度值,则应测定重力水平梯度。重力水平梯度的测定方法与要求如下:a)每台仪器一测回的观测按“标石中心标志点→角点1→角点2→角点3→角点4→角点3→角点2→角点1→标石中心标志点”的顺序设站观测。按相对重力测量方法分别计算出标石中心标志点与各角点间的重力段差。b)每台仪器测定的合格测回数应不少于3个,即标志点与各个角点的段差观测个数应不少于c)计算标志点与各个角点的段差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其中误差应不超过±5×10~⁸m·s-²。重力水平梯度测量计算手簿封面格式见C.5。6.3.2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重力测量6.3.2.1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重力测量联测方案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重力联测,按照国家一等重力测量精度实施。联测应满足下列要求:a)重力观测使用仪器不少于3台,采用3个合格成果。b)重力测线应形成闭合或附合路线,即从高级重力控制点或待定点出发,测定若干点后再返回起始点,或从一个高级重力控制点出发附合到另一个高级重力控制点上。c)重力点联测的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线的段数不超过5段;特殊情况下可以按辐射状观测1个点。d)海岛(礁)卫星定位大地控制点上重力联测的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线的段数不超过7段;特殊情况下可以按辐射状观测3个点。6.3.2.2LCR-G型重力仪观测前准备仪器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