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尽管先秦诸子对“贤人”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贤人”具有公共精神,他们倡导公德、谨遵私德,能够在地方社会与朝堂政治中处理公共事务。“贤人”能使得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场域的政情得以通达、资源得以调配,地方社会由此得到善治,超越地方之上的国家体制也能得以良好运行。年岁、威望与宗法关系是产生基层社会领袖的三个必要条件。其中,年岁与宗法关系是由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这些都是客观标准,唯有威望是由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影响力共同决定的,隐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许可以说,从商周之际开始,地方社会便已形成选贤任能的推举机制,从价值维度维系着社会运转。汉代沿袭秦制,在县、乡“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高祖纪上》)。“三老”并非官吏,但却与官吏一样需要被任命,选任标准为年岁(“五十以上”)、德行(“有修行”)及能力(“能帅众”)。从《逸周书•大聚》中的“以年为长”“以威为长”可知,对于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具有历史一贯性。正是以德行与能力为基础,当汉代建立起选拔地方人才的察举制之后,居乡的贤人获得了入宫为郎、进而任官的机会。但在察举制之下,对于德行与能力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察举制以举孝廉、秀才为常科,举孝廉指举孝子、察廉吏,即以宗族亲属伦理与行政伦理为选拔标准。前者在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中仅为人际纽带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先秦以来的地方传统,且在尊崇经学的时潮中,被纳入新的话语形式中。后者更是官僚体制中的职岗要求。可以说,相较于此前地方社会的经验与传统而言,察举制下的德行与能力都是新的标准。正因如此,旧有的乡贤如三老、父老、长者等,倘若没能及时更新文化观念,或者未能获得出任郡职的机会,便很难成为察举的对象,从而长期沉淀在基层。察举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一类乡贤,他们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被认为是地方社会的代表,这类乡贤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随着西汉官方意识形态由崇尚黄老转向独尊儒术,不同类别的地方乡贤之间出现权势转移,这展现了同一个历史潮流中的不同面向。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南北士族均逐步丧失了地方社会的根基。在均田制、租庸调制的颁行下,唐代的政权力量下沉到地方社会。然而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并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分化。到了唐高宗、武则天主政时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经较为严重,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受益于唐代的官学体系。除京城设置官学外,州县也设置官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主要是文武八、九品的官员子弟与庶人子弟。唐代的官学体系始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完备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师资多是科举正途出身,以及第明经为主,也有及第进士,州学博士更是由吏部选授。尽管唐代官学体制存在着与科举考试脱节的问题,但对于缺乏教育资源的寒门士子而言,他们文化面貌的改变则受益于此。不少寒门士子进而成为地方社会的文教传播者。开元二十一年,私学的合法性得到确立,多地兴办私塾和村学。私塾由士人主持,以本坊、本村、本乡为招生范围。村学则是地方社会所筹办,规模与私塾相近。借由文教事业,寒门士子成为乡贤中的重要一类。地方社会的教育兼具文化普及与科举备考的意义,培育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功名的士绅阶层。宋代与明代的士绅有所不同,宋代士绅主要指担任官职者,生员并无特权,举人的身份价值也主要体现在科场。宋代士绅致仕后不一定返乡,他们也会选择其他地方居住。明代则不同,一方面,科举制度中的举人、生员都是终身头衔,举人获得授官的机会较少,他们候选之时会积聚在地方社会;另一方面,退休官员也常会荣归故里,这两部分人构成了地方上的士绅群体。士绅有免役之权,不受基层社会中里胥的侵扰,在府县官员面前还会受到礼遇。借由科举制度与官僚制度,地方士绅与官僚阶层有着较高程度的彼此认同。按照清代叶梦珠的描述,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所服便服俱带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通过特定的服饰装束,士绅与庶民、隶人明显区分开来。如果不是士绅而巾服拟于士绅者,通常都是官僚子弟。士绅与官僚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既协助官府进行税收、徭役的征发,治安的维护,也将地方民情通过官方渠道向上层传达,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正是基于制度身份与政治权势,士绅在地方社会中代表着正统文化,常常扮演着指导地方社会发展的角色。(摘编自李磊《古时乡贤的推举方式与作用的发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层社会领袖的产生离不开年岁、威望及宗法关系这三个评判标准,其中威望这一标准具有主观性。B.汉代察举制重新定义了德行与能力的标准,使得旧有的乡贤脱离了察举的范围,只能长期沉淀于基层。C.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乡贤被当作地方社会的代表,他们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D.宋代的士绅多指担任官职者,他们致仕后不一定会返乡,而明代的士绅则是指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贤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间政情的通达及资源的调配。B.察举制是以人的德行和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这使得居乡的贤人有了任官的机会。C.官学体系始于唐代,亦完备于唐代,尽管存在一定弊端,但仍有益于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D.私学合法性的确立促使多地兴办起私塾和村学,体现出了国家政策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引用《荀子•儒效》中的话,是为了引出“贤人”治理社会这一话题。B.文章在阐述汉代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分析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乡贤推举制度及其作用。D.文章通过对平民服饰装束异于士绅、官僚子弟服饰装束近于士绅的介绍,说明了士绅与官僚关系密切。4.下列选项,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A.士绅是地方官的得力助手,帮助官员处理各类民事和诉讼事务,并在乡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古时的士绅在经济上基本不承担赋税徭役,司法方面还能获得特殊保护,社会礼节方面又能得到极大礼遇。C.晚清贡生郁泰峰承办了海运、漕运等商号,创立商船会馆,开创了钱庄,又出资经营同仁辅元堂等慈善机构。D.王弘诲致仕还乡后,在海南定安县创建“尚友书院”,并赞助书院的日常费用,促进了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岗霞村是如何借鉴乡贤传统来更好地管理现代村庄的。(6分)江西省丰城市岗霞村积极汇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在岗霞村,民情理事会主要由村民推举的有道德操守、具备领导能力的乡贤代表组成,成为了村民议事新阵地,村民一有事就到这里,理事会成员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心用情解决群众难事,调解邻里矛盾。该地又通过打造乡贤文化馆、编第乡贤故事集、开展乡贤事迹宣传、完善自治新模式等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中的历日郑振铎“山中无历日”,这是一句古话,然而我在山中的历日却记得很清楚。我向来是不记日记的,但在山上我却有一本日记,每日都在上面写两三行东西。自七月二十三日,第一日在山上醒来时起,直到最后一日的早晨,即八月二十一日,下山时止,无一日不记。恰好是在山上三十日,不多也不少;预定要做的工作,也在这三十日内,差不多都已完成。当初我离开上海时,一个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一个月。”我答道。真的,不多也不少,恰好是一个月。有一天,一个朋友写信问我道:“你一天的生活如何呢?我们只见你一天一卷的原稿寄到上海来,没有一个人不惊诧且佩服的。上海是那样的热呀,我们一行字也写不出呢。”我正要把我的山上生活告诉他们呢。在我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中,没有像如今这样守着规则地生活,也没有像如今这样的那么努力地工作着。第一晚,当我到了山上时,天已经不早了.滴翠轩一点儿灯火也没有。我问心南先生:“怎么黑漆漆的不点灯?”“在山上,我们已成了习惯,天色一亮就起来,天色一黑就去睡,我起初也不习惯,现在却习惯了。”心南先生说。我有些惊诧,却不大相信。更不相信在上海起迟眠迟的我,会服从了这个山中的习惯。然而到了第二天绝早,心南先生照常地起身。这一夜我是暂时和他睡在一房的,也由不得我不起来,由不得我不跟他一同起身。“还早呢,才六点钟。”我看了表说。“已经太晚啦。”他说。果然,廊前的阳光已经照得满墙满地了。这是第一次,我倚着绿色的栏杆——后来漆成了红色,却更有些诗意了——看山景。没有奇石,也没有悬岩,全山都是碧绿色的竹林和红瓦黑瓦的洋房子。山形是太平衍了。然而向东望去,却可看见山下的原野。一座一座的小山,都在我们的足下,一畦一畦的绿田,也都在我们的足下。几缕炊烟,由田间升起,在空中袅袅地飘着,于是我们知道那里是有几家农户了,①虽然你看不见他们。空中有几片停着的浮云。太阳照在上面,那云影倒映在山峰间,可以明显地看见。“也还不坏呢,这山的景色。”我说。“在起了云时,漫山都是云,有的在楼前,有的在足下,有时浑不见对面的东西,有时诸山只露出峰尖,如在海中的孤岛,这简直可称为云海,那才有趣呢。我到了这山上,只见了两次这样的奇景。”心南先生说。这一天真是忙碌,下山到了铁路饭店,去接梦旦先生他们上山来。下午,又东跑跑,西跑跑。②太阳把山径晒得滚热的,它又张了大眼向下望着,人们的头上好像是一把火伞。只好在邻近的竹径中走走就回来啦。③在山上,雨是不预约就要落下来的,看天气还好好的,一瞬间,却已乌云蔽了楼檐,沙沙地来了一阵大雨。不久,眼望着这块大乌云向东驶去,东边的山与田野现出了阴郁的样子,这里却又是阳光满满地照着了。这一阵雨过去后,天气是凉爽得多了,我便又独自从竹林间的一条小山径,寻路到瀑布去。山径不算不峻峭,但却异常地好走。足踏在干竹叶上,柔柔的如踏在履铺了棉花的地板上,手攀着密集的竹竿,一竿一竿地递扶着,如扶着栏杆,任如何峻峭的路,都不会让人有倾跌的危险。莫干山有两个瀑布,一个是在这边山下,一个是在碧坞。碧坞太远了,听说路也很险。瀑布的气势是那么样的伟大,瀑布的景色是那么样的壮美;那么多的清泉,由高山石上,倾倒而下,水声如雷似的,水珠溅得远远的,只要闭眼一想象,便知她是如何的美丽迷人呀!我少时曾和数十个同学一同到南雁荡山旅游。那时是初春,我们还穿着棉衣。长途的跋涉,使我们都气喘汗流。但到了瀑布之下,立在一块远隔丈余的石上时,细细的水珠却溅得你满脸满身都是,阴凉的,阴凉的,立刻使你一点儿的热感都没有了;虽穿了棉衣,但却还觉得冷呢。面前是万斛的清泉,只向下不休地倾注,那景色是无比的美好,那清而宏大的水声,也是无比的美好。这使我到如今还记念着,这使我格外地喜欢瀑布与有瀑布的山。这一次到莫干山,小半的原因是那山里有瀑布。山径不大好走,时而石级,时而泥径,有时还要在荒草中去寻路。亏得一路上溪声潺潺的。沿了这溪走,我想总不会走错的。后来,终于是走到了。但那水声并不大,站近了,那水珠也不会飞溅到脸上身上来。虽有二丈多高,却只有两个人身的阔。那样萎靡的瀑布,真使我有些失望。然而这总算是瀑布,万山静悄悄的,连鸟叫声也没有,只有几张照相的色纸,落在地上,表示曾有人来过。在这瀑布下流连了一会儿,脱了衣服,洗了一个身,濯了一会儿足,便仍旧穿上衣服,与它告别了。却并没有怎么样的惜别。晚上,风很大。半夜醒来,只听见廊外呼呼地啸号着,仿佛整座楼房连基底都要为它所摇撼。④山中的风常是这样的。这是在山中的第一天。第二天也没有做事。到了第三天,清早就起来了,六点钟时,便动手做工。八时吃早餐,看报,看来信,邮差正在那时来。九时继续做,直到十二时。下午,又开始写东西,直到四时。那时,就要出门到山上走走了。却只在近处,并不到远处去。天未黑便吃了饭,随意闲谈着。到了八时,便各自进了房。有时还看看书,有时却立即去睡了。一个月来,几乎天天如此。下午四时后,如不出门游山,便是最好的看书时间了。山中的历日便是如此,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有规则地生活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山中的生活,叙述节奏舒缓,没有丝毫的浮躁之气,完美再现了山中生活的恬淡与闲散。B.朋友抱怨上海天气热,无法进行写作,并惊讶于“我”的高产,这从侧面表现出“我”在山中过着幽静的生活。C.作者一早跟着心南先生起身,看到了山中碧绿色的竹林和红瓦黑瓦的洋房子,以及莫干山云海的奇丽景色。D.作者详写在山中第一天的生活情况,略写第三天及之后从早到晚的时间安排,这样安排突出重点,主次分明。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运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进入情境,具有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B.句子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照应了前文朋友来信中对天气炎热的抱怨。C.句子③描写了天气由晴转雨,进而又放晴的情景,凸显了山中天气变化之快,也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D.句子④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效果就更为强烈,突显了山中风大之常见。8.作者写想象与记忆中的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山中无历日”出自唐朝诗人太上隐者的《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太上隐者的“山中无历日”与郑振铎所说的“山中的历日”所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桌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藉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夫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节选自《司马光奏议》)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故天子亲率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业E是故当时之F务G农H不见于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农非徒为地利也”中的“徒”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徒”意思相同。B.“男女贸功以长生”中的“贸”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中的“贸”意思相同。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D.“虽多不病矣”中的“病”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稷认为耕织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种植、纺绩,以实现对妇女的教化。B.正当农忙之时,国家不要大兴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也不得摆酒聚会。C.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还应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没有到一定年纪的人不得从事园囿中的劳动。D.让务农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从事农业,这样田地就能有好收成,粮食也会富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陇上独望马戴①斜日挂边树,萧萧独望间。阴云藏汉垒,飞火照胡山。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注】①马戴,晚唐诗人,海州东海(今江苏东海)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望的时间,“萧萧”为全诗奠定了落寞、低沉的情感基调。B.颔联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战场之景象,暗含了两军对战的激烈。C.颈联照应了首联的“斜日”,描写了傍晚时分,路上不见行人、夕鸟归家之景。D.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之“望”,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使得诗歌内容浑然一体。16.诗歌后两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作内容具体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这种制度。(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趁着年富力强,兴利除弊、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形象地刻画出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①,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及教育思想。其论述的修养、治学、交友、审美、治国等道理通行于各个时代。它用生动的故事表达深刻的哲理,书中既有感性的言说,也有幽默的谈笑包含其中;它不仅对世界文化有着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②,研究孔子的名家不在少数。意大利利玛窦称呼孔子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法国伏尔泰称“他是作为贤者立言,不忘善行、友爱、谦恭”;蔡元培誉孔子学问“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梁启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钱穆论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同样,解读《论语》的大家也是③,班固提及《论语》“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程颐谈《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杨绛谈《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没有教条,全无道学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①:红梅和蜡梅。蜡梅的躯干不如红梅高大,但花期长,花朵大。北京的卧佛寺蜡梅树极多。②,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后来变成七八片,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在凛冽的寒风中越开越多,越开越艳,一簇簇挤在枝条上绽放,压弯了枝头;冰心玉骨,润泽透明,在冰雪的映衬下,像是一片片落地的云霞。不错,梅花不及芙蓉清幽、玫瑰艳丽,也没有月季的芳菲与牡丹的华贵。可是,它“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住到京郊后,离卧佛寺更远了,去一趟大不易。所幸,小区里有几簇蜡梅,邻居说,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今年不必远行,便可以体会到风骨卓然的意境。不过,观赏蜡梅③,如饮佳酿,总要有与之相配的酒具。漫步雪中,听脚步落在雪上的声音,感受飘扬的雪花在脸上融化,深吸一口被雪浸润过的空气,看蜡梅迎着风雪傲然绽放,浮躁的思绪会变得像白云一般舒展、轻盈。20.把下面的诗句还原到文中画波浪线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B.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C.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D.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自然界、人类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禀赋性情、兴趣爱好,与适合自己的节奏同行,才能行稳致远。有时,他人的节奏会影响我们的步调,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会被带着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调控好自己的节奏,成了不少青少年面临的难题。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安徽县中联盟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考点定位】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能力等级理解B。【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使得旧有的乡贤脱离了察举的范围,只能长期沉淀于基层”错,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旧有的乡贤“倘若没能及时更新文化观念,或者未能获得出任郡职的机会,便很难成为察举的对象,从而长期沉淀在基层”,但不是“脱离了察举的范围,只能长期沉淀于基层”。C项,“乡贤被当作地方社会的代表,他们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察举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一类乡贤,他们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被认为是地方社会的代表,这类乡贤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不是所有的乡贤都是这样的。D项,“而明代的士绅则是指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错,以偏概全。原文是说明代的士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科举制度中的举人、生员,另一部分是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并不是单指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参考答案】A2.【考点定位】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能力等级理解B。【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官学体系始于唐代,亦完备于唐代”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唐代的官学体系始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完备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而官学体系早就出现了。【参考答案】C3.【考点定位】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解题思路】“具体分析了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乡贤推举制度及其作用”错,文章没有提及先秦、南北朝、隋朝等其他朝代的推举制度。【参考答案】C4.【考点定位】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梳理、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文中画线句子是说士绅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B项是说士绅的特权,没有阐述其指导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参考答案】B5.【考点定位】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从乡贤的推举方式、乡贤的作用及如何发挥乡贤作用三个方面作答,结合文章内容和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参考答案】①岗霞村村民选举有道德操守、具备领导能力的乡贤作为民情理事会代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借鉴了古时乡贤以德行和能力为基础的推举方式。②由乡贤组成的理事会成员耐心倾听村民诉求,认真解决村民问题,发挥了乡贤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③通过打造乡贤文化馆、编第乡贤故事集等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发挥了乡贤在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6.【考点定位】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思路】“以及莫干山云海的奇丽景色”错,莫干山云海的奇丽景色是心南先生口述的,不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参考答案】C7.【考点定位】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等级鉴赏评价D。【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也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错,文章作者只是对天气的介绍,并不能暗示作者的情感变化。【参考答案】C8.【考点定位】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等级鉴赏评价D。【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解题思路】本题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方面进行作答。【参考答案】①插叙想象与记忆中的瀑布表明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交代了作者前往莫干山的原因;(2分)②为后文描写莫干山瀑布作铺垫,并与其形成对比,凸显了莫干山瀑布的萎靡,表现了作者对莫干山瀑布的失望。(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9.【考点定位】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等级探究F。【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品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从诗歌内容及文章传达的主旨方面分析情感的异同。很明显,诗歌与本文均表现对山林生活的喜爱,诗歌传达出隐逸思想,而本文并不脱离世事,它指向生活中的美好,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参考答案】同:①唐诗中的“山中无历日”与本文中的“山中的历日”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喜爱;异:②唐诗中的“山中无历日”宣扬的是隐者的出世思想,表现作者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对时间流逝不在意的人生态度;③而本文中的“山中的历日”则指向山中美好、有意义、值得被记录的生活,表现作者虽身处山林仍不忘世事,追求生活本质的人生态度。(同2分,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0.【考点定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等级理解B。【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是故天子亲率诸侯”与“耕帝籍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耕帝籍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帝籍田”也称为籍田,是古代吉礼的一种,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开;“大夫士皆有功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E处断开;“是故当时之务”是一个完整句子,故G处断开。【参考答案】DEG11.【考点定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等级理解B。【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前者是“仅仅”的意思,后者是“白白地”的意思。B项,都是“交易,交换”的意思。C项,都是“终结”的意思。D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困苦”的意思。【参考答案】A12.【考点定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错,原文是说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即禁止农民私下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参考答案】C13.【考点定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等级理解B。【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读懂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语意连贯。【参考答案】(1)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农”“重徙”“二虑”各1分,句意1分)(2)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公家”“利”“细”各1分,句意1分)14.【考点定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等级分析综合C。【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先定位到材料中有关工商业的叙述,从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农不敢行贾”等可得出,禁止工商业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稳定。材料二整段都在叙述农、工、商均衡发展的好处,由此梳理概括答案。【参考答案】①材料一认为应禁止工商业的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1分)②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他们的百姓,是因为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而且是为了陶冶百姓的心志。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家,不能依靠他们打仗。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家产就会简约,家产简约就会随意迁徙,(百姓)随意迁徙那么当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都会有逃离的意愿,没有安定地生活的心思。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化百姓重视土地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纺绩之事,以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不能够舍弃农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不要兴修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举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不能摆酒聚会;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所以就要规定农业地区的禁令。如果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缘故,男子就不得出外娶妻,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此来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地区的禁令有五条:第一,土地还没有整治好,不能绩麻,不能清除粪秽以肥田;第二,没达到一定的年纪,不得从事园圃中的劳动;第三,估计力量不足的,不得开沟拓地来进行耕种;第四,农民不得经商;第五,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材料二:农业、工业、商业,都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农民竭尽全力,那么田地就能有好收成而粮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尽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会坚实而且用途广泛了。商品流通起来,那么人们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与别人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有余了。他们(各行各业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国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了。让制作出坚固优质实用器物的工匠获得收益,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那么工匠就能竭尽他们的巧智了。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农民、工匠、商人都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行业就能安于生活富裕,这样国家想要什么会得不到呢?15.【考点定位】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等级鉴赏评价D。【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思路】“颔联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错,颔联下句没有拟人的手法。【参考答案】B16.【考点定位】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等级鉴赏评价D。【考核目标】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题思路】结合诗歌后两联分析抒情方式及表达情感,可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方面作答。【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行人不见、夕鸟归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吊车租赁服务协议
- 2024年全球市场营销合作合同
- 午托合股合同模板
- 2024年合作双方经营合同范本
- 兰州新区搬迁合同模板
- 农民自己建房合同模板
- 2024年临时水产养殖场租赁合同
- 2024年个体诊所与保险公司合作协议
- 2024年edition网络安全服务协议
- 2024年南京临时工作人员派遣协议
-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对等
- 绩溪县现代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34-二氯二苯醚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
- TMF自智网络白皮书4.0
- 所水力除焦设备介绍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
- 新版UCP600的中英文版下载
- 《企业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研究10000字(论文)》
- 2023年地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GB 1903.33-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5′-单磷酸胞苷(5′-CMP)
- YC/T 207-2014烟用纸张中溶剂残留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GB/T 7909-2017造纸木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