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河南洛平许济一模)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秦始皇的这些做法()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2.(2023·贵州贵阳摸底)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据材料可知,秦朝()A.注重建立比较详密的法律体系B.创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规范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D.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发展格局3.(2023·四川成都二模)西汉中期,楼船军拥有战船四千余艘,兵士过十万。他们整修武备,定时训练,参与平定东瓯、闽越、南越之乱,助朝廷将海南岛纳入中央版图并设郡管理。由此可知,楼船军建设()A.体现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战略B.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D.展现了经略天下的政治抱负4.(2023·四川成都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5.(2023·四川绵阳一模)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这一变化()A.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B.削弱了地方官员职权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6.(2023·四川泸州二模)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知秦朝()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经营方式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7.(2023·重庆巴蜀中学模拟)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物产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荽(香菜)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8.(2023·四川巴中“零诊”考试)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久丧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让爵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避聘避聘不就或让亲属报仇家有仇怨,奋身图报报恩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与这种士风形成的相关制度是()A.科举制 B.宗法制C.察举制 D.郡县制9.甘肃高台县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魏晋壁画《角抵图》,又称为“角抵戏”。角抵戏是汉代时盛行的一种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娱乐性较强的综合艺术,东汉时将其列入百戏。从图中人物的装束和发饰等相貌特征来看,其皆属于魏晋时期寓居河西的粟特人。这可用来说明魏晋时期()A.河西走廊文化的繁荣B.民族交融的发展状况C.体育娱乐活动成为时尚D.北方少数民族崇尚武力10.(2023·陕西宝鸡二模)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包括栽培方法首次被记载的藕、芡、菱等水生蔬菜;果树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时期()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B.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交融C.丝路开通引进外来物种D.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11.(2023·河南郑州二模)《晋书》记载,晋明帝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材料反映出当时选官()A.以门第为主要标准 B.较重视家训和品德C.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D.具有公平公正特点12.(2023·江西宜春二模)汉代的辞赋,是从“楚辞”中发展出来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长篇巨制的韵文。这种韵文,几乎不能给读者以情绪的感染,大体都是雕饰浮辞,堆砌繁文。若以汉赋比于“楚辞”,则汉赋正犹一满头珠翠之盛妆繁饰的公主,而“楚辞”则为一满怀幽怨之淡妆轻抹的思妇。汉赋的风格反映了()A.有违时代发展需求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C.学者缺乏社会责任 D.国家统一实力强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3·甘肃兰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史记》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武公把邽、冀直接纳入国家行政体制之内,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去主持政务。至商鞅变法时,秦国普行县制于秦国全境,共设了31个县。秦并天下后,作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领土空前广阔,将郡县制推行至全国。秦朝以法治国,大量任用并重用法家人士,作为法家重要人物的李斯希望强化君主专制,强调严刑峻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李斯个人及其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摘编自《中国郡县制的产生与演变过程》等材料二1869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版籍奉还”令,版籍奉还,就是要诸侯向政府交出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主所有权。版籍虽然归还了,但藩主仍是藩的行政长官,而且藩主仍旧控制着征税和军令的权利。1871年8月,岩仓具视等人调集一万御亲兵于东京,进行武力威慑,召集56藩的原藩主到东京,当面宣布了废藩置县诏书,并表示他们必须强制在东京居住,领取国家俸禄。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明治政府先后废除620多个藩地,共设三府七十二县,县知事由日本中央政府任命。虽废藩置县,但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这四大藩帮的藩主依旧有着极高的政治话语权。——摘编自《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废藩置县的特点。(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日两国历史上设置县制共同的积极意义。(7分)14.(2023·广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B[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官员选拔主要是九品中正制,谱牒的编修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便于选拔官员,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谱牒的编修有助于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但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谱牒的编修是个别私人行为,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2.C[根据材料“铸铁手工业作坊遗存”“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今江浙地区”“已出现质量较高的青瓷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C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经济严重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制瓷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3.C[根据材料“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山林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林气”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隐居山林之间的生活气息,拥有山林之气的人,他们不争名利,往往热衷于生活在大自然中,而魏晋时期产生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且根据材料“玄远天然”可知,受到玄学影响;根据材料“庙堂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庙堂气”是“端正严谨”,拥有庙堂之气的人,是治国理政的官员,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所以,“庙堂气”受儒学的影响,故选C项。]4.A[根据“各种人物”“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从西域和印度传来的各种文化,说明漆器制作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未和其他朝代的漆器进行对比,不能体现技艺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漆器花纹,并未表现其富丽,排除C项;嵌金银销花纹漆器是汉代的传统,排除D项。]5.D[结合材料可知,隋朝政府结合北境诸州的特殊情况、划定户等的户籍制度,制定了义仓纳粮集中存贮、梯度缴存的各项措施,表明隋朝政府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危机、南北经济差距、社会矛盾等信息,排除A、B、C三项。]6.A[唐朝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体现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是中央对地方州县加强管理的表现,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地方行政系统的调整不是监察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7.D[题干提及武则天柄政后,“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使“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得以“上升朝列”,说明武则天的措施赢得寒族的支持而利于巩固皇权,故选D项;“阻碍”说法错误,排除A项;“推动了社会公平”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利用科举是为了大力起用寒族维护统治,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8.D[根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募兵制,由国家……提供军饷和装备”可知,征兵对象由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到由国家提供军饷和装备,可以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是因为均田制的实施,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也无法维持,因而由募兵制取而代之,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农民,府兵制与募兵制征兵的主体都是农民,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募兵制的实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是唐德宗时期,与唐玄宗改行募兵制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兵制实施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藩镇割据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后期,二者从时间上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C项。]9.C[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使得当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来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或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商业等多种经营活动,故选C项;由材料“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可得出,这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体现,属于精耕细作,而不是靠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实现,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才实现的,所以唐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无法促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筒车技术属于灌溉技术,题干所述现象主要是靠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实行复种制来实现的,与灌溉技术的推广关联度不强,排除D项。]10.B[根据材料“仿游牧民族皮囊壶和马镫形状制造”可知,中原器物受到游牧民族风格影响,说明唐代社会风尚的胡化,故选B项;材料中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是中原器物,不能反映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项;材料中介绍的是出土器物的特点,不能反映物质丰裕,排除C项;材料只介绍了一个银壶,不能反映统治者生活奢靡,排除D项。]11.D[根据材料“唐代……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得出唐朝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为传播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凶礼要》《毛诗》《礼记》《左传》均是关于儒家典章礼仪和文化的书籍,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不属于唐朝时期管辖的边疆地区,排除A项;当时,吐蕃并非唐朝藩属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是用军事政治的压力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的民族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12.C[根据材料“拜靺鞨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唐朝国姓赐予少数民族的领袖,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领袖,进而强化边疆民族统治,故选C项。]13.A[题干中都是关于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筹集军资或者以筹集军资为名中饱私囊的信息,所以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及相关内容,故选A项;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制度因素,而不是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与藩镇割据(主要在北方)无关,排除C项;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统治出现了严重问题,而不仅仅是藩镇割据,排除D项。]14.C[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是河西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体现了盛唐开明开放的气度,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故选C项。]15.D[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故D项正确;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故A项错误;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是并非唐代,故B项错误;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6.C[“王珍出资雕印刻经是为父母祈福消灾”说明民众很重视祈福消灾这种与佛教相关的行动,说明当时佛教文化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故选C项;单凭《金刚经》这一件雕版印刷的作品,不能得出雕版印刷术全面普及的结论,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儒家思想从魏晋以来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是到唐代尚未失去正统地位,且韩愈等人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更不能说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提到了《金刚经》的内容,与唐朝政府的文化政策是否开明无关,排除D项。]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可得出编造手实、户籍;根据材料“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可得出按人丁分田定税;根据材料“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可得出加强政府监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及所学知识可知,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可知,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可知,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第三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答案:(1)具体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3分)历史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3分)(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2分)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4分)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2分)18.解析:根据材料二“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基于君主专制、小农生产方式、家族宗法社会组织之上而形成的国家统治和治理,必然要求官僚阶层对君主负责,且高度组织化、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小农生产方式、国家统治和治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导致选官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根据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根据题干要求,可以选择西汉察举制,也可以选择隋唐科举制,言之有理即可。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