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诗序》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诗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诗》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职能并列提出诗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B.《诗序》作者认为诗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美刺”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二)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三)【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康顺子我,我……(说不出话来)刘麻子(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康顺子我……(要晕倒)康六(扶住女儿)顺子!顺子!刘麻子怎么啦?康六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静场】茶客甲(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幕落5.所谓“行文看结穴”,好的结尾通常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下列关于以上文段结尾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的事情是指翠翠独自在码头等爷爷时与二老傩送相遇,这次偶遇让翠翠萌生了爱情的嫩芽,既是一个稚嫩少女成长的开端,也是小说爱情主线的开始。B.阿Q从调戏小尼姑的“胜利”中得到了心理补偿,使他忘记屈辱“十分得意”地笑了起来。总是被侮辱的阿Q在这里又成了侮辱与损害他人者,让人“哀其被欺,怒其欺人”。C.酒店里的人们是旁观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的一群看客,他们虽然非常同情小尼姑的遭遇,却又不愿出手相助,所以选择了袖手围观并发出“九分得意”的笑。D.“将!你完啦!”这句话既是棋局中对方输棋之意,又暗指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6.下面对《边城》《阿Q正传》《茶馆》三部作品时代内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Q正传》通过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一生,展现了病态社会下广大劳动人民饱受压迫摧残、精神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希望借此来唤醒沉睡的国民。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大儿子天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重在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与原始、封闭与保守。C.《边城》中作者对纯净湘西的讴歌,实则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的社会现实而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物欲泛滥的批判,对传统价值观失落的痛心。D.《茶馆》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描写了茶馆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借此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生活变迁。7.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够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使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说明。人物语言性格特点翠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①。阿Q“和尚动得,我动不得?”②。刘麻子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③。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好周海亮江南好。江南有桑。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使人物的美和环境的美相互映衬。B.“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和“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前后照应,突出了桑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C.“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是个特写镜头,表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凄美。D.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用的是剪纸手法,只给人物一个粗略的剪影,而对江南水乡的描写却是斑斓的水彩画,然后让人物和风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9.桑十分想家,老爷叫她回家看看,她为什么又说不用了呢?10.小说以“江南好”作标题,有何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zhòu)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并。④徙倚:犹徘徊;逡巡。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日就圮毁就:表顺承。圮:坍塌。B.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芜秽:杂草和秽物。C.是时,彭泽邑令咸在咸:都。D.亦为赧然愧,赩然怒赧然:羞愧的样子。12.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B.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C.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D.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上旧亭是宋代修筑的登览胜境,但到元代,长年无修,濒于毁坏,并且无人过问。B.写亭子的芜秽,也委婉地暗示了元代政治的腐败、官场的污浊。C.作者熔情于景的手法,夹叙夹议,赋以小孤山屹立长江的坚定形象,给以中流砥柱的崇高评价,哲理深刻。D.作者这篇题记,热情赞扬了李维肃当为必为的责任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敢作敢为的气魄。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扬州慢》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潺湲:chán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标题交待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体裁。B.首句和尾句描写了夕阳斜照时乡村宁静美丽的景象。C.第二句的“鸡犬”暗用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句意,又与“鸣鸦”构成对比反衬。D.本诗中的“尽无”与“有”、“不见”与“见”也构成了对比反衬,是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也是虚实相生的写法。16.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成语有词“方构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强》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古蜀国与世隔绝的两句是“,。”(3)杜甫的《蜀相》一诗中,“,”在描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时,巧妙渗进主观情意,蕴含无限感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是诗人____①____塑造的人物,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刘兰芝更是格外____②____。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她未出嫁前,也曾接受过一些当时社会(1)“妇德”的熏陶,(2)“诵诗书”“知礼仪”,明白在婆媳相处中自己作为晚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克制。婚后,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对她(3)“久怀”憎恨,充满敌意。如果她满脑子充塞着封建愚孝观念,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会____③____地生活下去。但是,刘兰芝并非如此,她尊重自己的人格,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反抗家长的淫威,主动表示愿意(4)“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了殉情,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蹂躏自己意愿、逼迫自己改嫁的可贵人格精神。为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而反抗、斗争,这是刘兰芝性格中最可贵的地方。18.在文中横线序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A.浓墨重彩忍气吞声光彩夺目B.浓墨重彩卑躬屈膝光彩照人C.淋漓尽致卑躬屈膝光彩照人D.淋漓尽致忍气吞声光彩夺目19.文中4处引号的作用,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表特定称谓表强调表强调表引用B.表引用表引用表强调表引用C.表讽刺表特殊含义表引用表强调D.表特定称谓表引用表引用表引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过春夏秋冬,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①21.,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通常于公历1月20日至21日交节,此时正位农历岁末,挨着年节,不论城乡,家家都将房屋彻底打扫一番,俗称“掸尘”,也有叫“换新”“掸新”的。掸尘有祓除晦气之意,“尘”与“陈”谐音,意味着除陈布新、除旧迎新。掸尘不仅要打扫得干干净净,②22.。钟毓龙《说杭州》记载掸尘时要“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天台一带,掸尘要使用新竹扎的竹枝、新早稻草制成的掸刷,断竹枝象征迎新,早稻草则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在二十四节气中,③23.,却也是开始。过了大寒又立春,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替。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人说:“用善行回报仇怨、恶行,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用公正正义回报仇怨、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诗序》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诗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诗》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职能并列提出诗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B.《诗序》作者认为诗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美刺”内容。【答案】1.A2.D3.C4.《孔雀东南飞》歌颂了青年男女主人公纯真坚贞的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错误。从材料一所述看,“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上溯”并非“起源于”;另外,材料中说“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并未述及孔子肯定诗歌“美”的职能。

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材料二写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美刺”,即“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再分析《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它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此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全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末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孔雀东南飞》歌颂了青年男女主人公纯真坚贞的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二)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三)【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康顺子我,我……(说不出话来)刘麻子(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康顺子我……(要晕倒)康六(扶住女儿)顺子!顺子!刘麻子怎么啦?康六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静场】茶客甲(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幕落5.所谓“行文看结穴”,好的结尾通常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下列关于以上文段结尾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的事情是指翠翠独自在码头等爷爷时与二老傩送相遇,这次偶遇让翠翠萌生了爱情的嫩芽,既是一个稚嫩少女成长的开端,也是小说爱情主线的开始。B.阿Q从调戏小尼姑的“胜利”中得到了心理补偿,使他忘记屈辱“十分得意”地笑了起来。总是被侮辱的阿Q在这里又成了侮辱与损害他人者,让人“哀其被欺,怒其欺人”。C.酒店里的人们是旁观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的一群看客,他们虽然非常同情小尼姑的遭遇,却又不愿出手相助,所以选择了袖手围观并发出“九分得意”的笑。D.“将!你完啦!”这句话既是棋局中对方输棋之意,又暗指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6.下面对《边城》《阿Q正传》《茶馆》三部作品时代内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Q正传》通过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一生,展现了病态社会下广大劳动人民饱受压迫摧残、精神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希望借此来唤醒沉睡的国民。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大儿子天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重在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与原始、封闭与保守。C.《边城》中作者对纯净湘西的讴歌,实则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的社会现实而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物欲泛滥的批判,对传统价值观失落的痛心。D.《茶馆》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描写了茶馆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借此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生活变迁。7.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够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使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说明。人物语言性格特点翠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①。阿Q“和尚动得,我动不得?”②。刘麻子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③。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④。【答案】5.C6.B7.①率真可爱天真活泼;②欺软怕硬蛮横霸道愚昧麻木;③唯利是图阴险狡诈;④自私冷漠残忍自私一个即可,其他的词语只要成立均可算对。【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5.C.“非常同情小尼姑的遭遇”错误。这些看客是冷漠的,麻木的,他们不会同情小尼姑的遭遇。

故答案为:C。6.B.“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大儿子天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重在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与原始、封闭与保守”错误。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二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故答案为: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翠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体现出率真可爱(天真活泼)。

阿Q“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体现了阿Q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愚昧麻木)。

刘麻子“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刘麻子是掮客,专事说媒拉纤,贩卖人口之类事。他趁人之危逼迫康六把女儿康顺子卖给庞太监为妻。“点头啦?好!来见总管!给总管磕头!”语言体现他唯利是图(冷漠狡诈)。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刘麻子逼迫康六把女儿康顺子卖给庞太监为妻,前文庞太监在茶馆里等待着刘麻子为他介绍媳妇,康顺子不情愿“又饿又气,昏过去了!”,庞太监不管不顾,体现他自私冷漠。

故答案为:①率真可爱天真活泼②欺软怕硬蛮横霸道愚昧麻木③唯利是图阴险狡诈④自私冷漠残忍自私一个即可,其他的词语只要成立均可算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好周海亮江南好。江南有桑。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使人物的美和环境的美相互映衬。B.“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和“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前后照应,突出了桑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C.“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是个特写镜头,表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凄美。D.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用的是剪纸手法,只给人物一个粗略的剪影,而对江南水乡的描写却是斑斓的水彩画,然后让人物和风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9.桑十分想家,老爷叫她回家看看,她为什么又说不用了呢?10.小说以“江南好”作标题,有何作用?【答案】8.B9.她不止想家,还想念过去的恋人。但是出嫁了,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不能再找江南这个人了。所以她说不用了。10.“江南好”作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同时也是线索,贯穿情节;也是设置悬念,到最后才揭开谜底。【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2)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一般文章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8.B“突出了桑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错误,突出桑的落寞。

故答案:B。9.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文讲:爱是信心,爱是希望,爱是活着的全部理由和支柱。桑是一个一个为爱所生的女子,她是江南人,有自己的爱人,但是“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所以桑不回去。

故答案为:她不止想家,还想念过去的恋人。但是出嫁了,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不能再找江南这个人了。所以她说不用了。10.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江南好”作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同时也是线索,贯穿情节,“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也是设置悬念,到最后才揭开谜底。

故答案为:“江南好”作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同时也是线索,贯穿情节;也是设置悬念,到最后才揭开谜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zhòu)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并。④徙倚:犹徘徊;逡巡。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日就圮毁就:表顺承。圮:坍塌。B.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芜秽:杂草和秽物。C.是时,彭泽邑令咸在咸:都。D.亦为赧然愧,赩然怒赧然:羞愧的样子。12.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B.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C.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D.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上旧亭是宋代修筑的登览胜境,但到元代,长年无修,濒于毁坏,并且无人过问。B.写亭子的芜秽,也委婉地暗示了元代政治的腐败、官场的污浊。C.作者熔情于景的手法,夹叙夹议,赋以小孤山屹立长江的坚定形象,给以中流砥柱的崇高评价,哲理深刻。D.作者这篇题记,热情赞扬了李维肃当为必为的责任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敢作敢为的气魄。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扬州慢》序)【答案】11.A12.D13.C14.①儒雅且很有才华,用正直有骨气来要求自己,很是被当时的权贵们忌恨。②夜雪初晴,放眼望去,满眼全是荠麦。进入城内,只看到四周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我)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没有一个不觉得觉得心胸开阔,陶醉在高峻明朗远大的境界中,从而心中不再郁结幽愤感慨了。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驻足亭上)完全可以看见容纳百川的长江水在自己脚下奔流而来,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这亭子大概是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甚至在亭子里放羊,弄得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羞愧、愤怒得脸都红了,打起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却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意谓你彭泽县令管不着)于是大家失望又无奈地一起离开了。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那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倚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并且江水冲激,从各方面一起涌来,也始终不因此动摇;即使有直冲上天、冲荡太阳的巨浪,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又有谁能抵挡这些强大势力呢?新建的亭子高峻挺拔的样子,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认为是有点不合时宜的老派人物,儒雅且很有才华,用正直有骨气来要求自己,很是被当时的权贵们忌恨。过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有人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李维肃来到这里不到十天,一旦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就以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他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了。11.A句意: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圮:倒塌。

故答案为:A。12.句意:即使有直冲上天、冲荡太阳的巨浪,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

“虽”“皆”一般放在句首,之前断开;

“听令其下而去”句意完整,之前断开。

故答案为:D。13.C本篇记述了新修小孤山一柱峰亭的原委。小孤山是长江一处胜景,山上旧亭是宋代修筑的登览胜境。但到元代,长年无修,濒于毁坏,并且不容顾问。幸而碰上新任府判李维肃果敢负责,才使它修建一新,更题新的亭名,实施了这件小小的德政。作者是李维肃的老朋友,了解他长久沉沦下僚的失意遭遇,更敬佩他的胸怀和操守。因而借这篇题记,热情赞扬他当为必为的责任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敢作敢为的气魄,发挥他题名“一柱”的含意,用即景寄怀的构思,熔情于景的手法,夹叙夹议的方式,赋以小孤山屹立长江的坚定形象,给以时世中流砥柱的崇高评价。

故答案为:C。14.①直道:正直;刚气:骨气;为……所:表被动。②霁:初晴;弥:全;自碧:碧绿凄冷。故答案为:①儒雅且很有才华,用正直有骨气来要求自己,很是被当时的权贵们忌恨。②夜雪初晴,放眼望去,满眼全是荠麦。进入城内,只看到四周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潺湲:chán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标题交待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体裁。B.首句和尾句描写了夕阳斜照时乡村宁静美丽的景象。C.第二句的“鸡犬”暗用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句意,又与“鸣鸦”构成对比反衬。D.本诗中的“尽无”与“有”、“不见”与“见”也构成了对比反衬,是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也是虚实相生的写法。16.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案】15.B16.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2分)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之后,千村万落人烟灭绝、空空荡荡、荒凉萧条的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慨,对处于动乱之的百姓的同情。【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15.B“夕阳斜照时乡村宁静美丽的景象”错误,写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废。

故答案为:B。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村破”,写泉州军浩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瑟景象。诗人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废。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故答案为: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2分)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之后,千村万落人烟灭绝、空空荡荡、荒凉萧条的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慨,对处于动乱之的百姓的同情。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成语有词“方构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强》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古蜀国与世隔绝的两句是“,。”(3)杜甫的《蜀相》一诗中,“,”在描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时,巧妙渗进主观情意,蕴含无限感怆。【答案】(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能人烟(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圜、孰、秦塞、鹂。

故答案为:(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能人烟(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是诗人____①____塑造的人物,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刘兰芝更是格外____②____。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她未出嫁前,也曾接受过一些当时社会(1)“妇德”的熏陶,(2)“诵诗书”“知礼仪”,明白在婆媳相处中自己作为晚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克制。婚后,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对她(3)“久怀”憎恨,充满敌意。如果她满脑子充塞着封建愚孝观念,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会____③____地生活下去。但是,刘兰芝并非如此,她尊重自己的人格,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反抗家长的淫威,主动表示愿意(4)“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了殉情,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蹂躏自己意愿、逼迫自己改嫁的可贵人格精神。为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而反抗、斗争,这是刘兰芝性格中最可贵的地方。18.在文中横线序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A.浓墨重彩忍气吞声光彩夺目B.浓墨重彩卑躬屈膝光彩照人C.淋漓尽致卑躬屈膝光彩照人D.淋漓尽致忍气吞声光彩夺目19.文中4处引号的作用,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表特定称谓表强调表强调表引用B.表引用表引用表强调表引用C.表讽刺表特殊含义表引用表强调D.表特定称谓表引用表引用表引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D20.“在这一贞烈之举中”改“这一贞烈之举”。原句没有主句。“蹂躏自己意愿、逼迫自己改嫁”语序不合理,应对调,遵循由表及里的顺序。【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18.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