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34分)1.(4分)下面是一位同学观察初中校园景物时写的一段随笔,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题目。ㅤㅤ走到了那片银杏林,我眼前忽然一亮:十几片银杏叶,就只有十几片,它们就那么悄悄地(xiāng)□着金边儿,静静依傍在众多的绿蝴蝶中,仿佛在酝□(niàng),金边儿连成了一道曲线,涌动在贮蓄着绿色的海洋里,宛如十几朵小小的浪花,那么小——不注意还真看不到呢――却那么欢快地,真是_______(花团锦簇/美不可言)。就是这么十几片,那么热情,恨不得再过几天,形成巨浪,汹涌在这秋的季节里了。(1)根据拼音,请用楷书把填入□处的两个汉字依次书写。(xiāng)着酝(niàng)着(2)在文中给加点字注音和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zhù花团锦簇B.chù花团锦簇C.zhù美不可言D.chù美不可言2.(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ㅤㅤ推开古诗文的大门,经典名句如山中珍奇,吸引我们再次回味:想起曹操途登碣石(1),若出其中;(2),若出其里”;想起李白初出峨眉,秋月陪伴“峨眉山月半轮秋,(3)”;想起王湾远行在外的那只帆船“潮平两岸阔,(4)”;想起岑参身处军旅,登高感怀:“(5),应傍战场开”;想起李益夜上受降城,听闻凄婉笛声“不知何处吹芦管,(6)”;想起孔子向我们告知,学和思是不可分割的:“(7),。”3.(2分)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不愿意和哥哥说话,因为他一说话就给我一股咄咄逼人之感,让我很不舒服。 B.观看电影《抗美援朝》时,看到英雄们的壮举,我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C.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勤学深思、不耻下问的精神。 D.我的同桌交往能力很强,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经常与别班的学生混为一谈,说个不停。4.(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错误的一项是()A.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描绘了自然景物,流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冰心的诗歌曾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5.(6分)名著阅读。(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2)《白洋淀纪事》以其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风格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在《芦花荡》中塑造了一位具有高超撑船技术的英雄,他是。(3)《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其中《》(填篇名)是以地点来命名的。这样经典的作品,不仅要读通6.(12分)综合性学习。七年级3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根据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进入初中后,我们也学过不少能体现友情的古诗文名句,比如“①,”(用古诗文原句填空)小谷:经你这一提醒,我想起了最近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也有文章回忆友情。(概括事例)我:读这些有关友情的诗文,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友情好像雨季的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空。小谷:是啊,③。(仿照上面划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形容友情的比喻句)(2)下面是小付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ㅤㅤ大家好!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付。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让朋友认识我们。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①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②主持词中词语不属于动词的一项是A.是B.感谢C.活动D.可以(3)小宁同学在讲述有关交友的故事时,以下故事不属于“交友之道”的是A.伯牙绝弦B.韦编三绝C.割席断交D.管鲍之交二、阅读理解(46分)7.(4分)古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完成《天净沙•秋》赏析。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名词之美】(1)【色彩之妙】(2)8.(18分)阅读《世说新语》选篇,完成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乙]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丙]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批注]_______(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王仲宣好驴鸣③顾语同游曰④俄而齐王败(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可各作一声以送之。(3)“遂”有两个义项,分别是“于是”和“最终”。请联系上下文,为丙文“遂命驾便归”中的“遂”选择正确的义项(4)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5)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6)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9.(12分)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本,完成问题。做个小学生邹滢颖ㅤㅤ①林之老师在杭报退休后,认认真真地用一本厚达三百页的书来说自己《一字不识》,我们一翻,比如秋,她说竟然是一只蟋蟀,背上还有翅,怪不得《诗经•幽风》里,从源流讲起,对于所有识字期的人而言ㅤㅤ②且说“花”字。“花”的本字其实是“华”,最初古人说“花”时,用的是“华”,是一棵花枝茂盛的树。《说文解字》里,“华”的造字本义就是树木开花。到现代汉语,木本植物开的花称“华”,草本植物开的花称为“荣”。《说文解字》里说“荣,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荣”变成了树木。ㅤㅤ③甲骨文就像一幅幅画,不同的人眼里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比如这“荣”字的上半部分,说画含苞的花骨朵也未尝不可。“骨朵”一词也很有意思,我们一般把“骨朵”与“花”连用,顶端装有金属的圆头。宋《东京梦华录》里写到京城过元宵时的排场:两边排立的禁卫军,身穿锦袍,手里举着“骨朵子”。后来以“骨朵”形容花蕾,样子倒是蛮像的。ㅤㅤ④林老师是做起了“小学”生了。ㅤㅤ⑤很多大师到晚年会专治文字和训诂,称为小学。近现代最著名的就是余杭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说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并世亦无二人”,就是这样的革命猛将,同时精研西方各科通识,终其一生,是晚清以来不世出的人物,但他一生费力最深的却是国学中的“小学”,从甲骨文开始。ㅤㅤ⑥1908年,他在日本避难,一边继续推翻帝制的革命,当中放了一张矮桌子;先生坐在一面(周作人回忆)。谈天时偶然还有话最多,爬来爬去的人……”这些小学生是谁呢?鲁迅、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等这些具有突破性的人物,鲁迅先生的笔记尤其清爽,是学生们最想抄的本子。当“小学”生不容易。ㅤㅤ⑦流沙河先生晚年说自己“像一条老豇豆悬挂在风里”。他因诗而名,也因诗而坠入低谷,晚年却在低谷中找到汉字,说文解字像一条光亮的巷道,让他找到回家的路,他在文字里安顿自己,做文字的福尔摩斯ㅤㅤ⑧台湾有个张大春,微博粉丝众多,他有一本书写给自己的孩子看:《认得几个字》,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体温。比如他写到“黑”,想它时偶尔会奇迹般发亮”。这个黑真得黑到家了!孩子和父亲因为中国字,成为更亲密的伙伴。当“小学”生是一种幸福。ㅤㅤ⑨所以识字这件事,有这么多大师一生以求,还有谁敢说自已认得那么多字呢?一字不识,感谢古老的汉字,感谢博识的老师(1)文章第④段写到:“林老师是做起了‘小学’生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小学”生的意思。(2)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①流沙河先生晚年说自己像一条老豇豆悬挂在风里。(这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赏析。)②这个黑真得黑到家了!(请解释“黑到家”一词在文中的含义。)(3)阅读文章,找一找下面的甲骨文,哪一个是“荣”字?(4)结合全文,分析当“小学”生有哪些好处?10.(12分)阅读甲乙两个语段,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太久,可就不行了“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乙]还记得有一回B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一自然,这样一移,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1)[旧事重提寻温暖]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实际就是鲁迅在回忆往事,采擷温暖。语段中的A、B都曾给予过鲁迅温暖(人名),B是(人名)。②在《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人曾给过他温暖,比如(请写出人物并说明理由)。(2)[身临其境读文本]知识卡片:朗读的时候除了要发音吐字准确、清晰,还要注意朗读的整体感情基调与声调语气,并根据具体内容与表达需要确定重音、轻读、停连等。我太难了!一会儿班里要进行分角色朗读,但是下面这两句话朗读时该怎么处理呢?你是班里的朗读大咖,帮帮我吧!①“人都到那里去了?!”②“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这有什么难的?就拿(填①或②这句话举例子吧!(结合知识卡片,写出朗读处理方案和理由)(3)[朝花夕拾探人物]语段中的A、B以及《做个小学生》中的“章太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朝花夕拾》整本书及《做个小学生》简要分析。三、写作表达(40分)11.(40分)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34分)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解答】(1)“xiāng着”写作“镶着”,“酝niàng”写作“酝酿”。(2)“贮”读作“zhù”,“花团锦簇”像花朵。形容五彩缤纷。“美不可言”形容人或者是景物。根据“初秋的姿容”的提示。故选:C。答案:(1)镶酿(2)C【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日月之行(2)星汉灿烂(易错字:灿)(3)影入平羌江水流(易错字:羌)(4)风正一帆悬(5)遥怜故园菊(易错字:怜)(6)一夜征人尽望乡(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易错字:罔【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3.【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BC.正确。D.有误,“混为一谈”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本句是表达他与别班同学交谈。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作家作品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解答】ABD.正确。C.有误,“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故选:C。【点评】作家作品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作家的名、字、号、朝代、国别等相关知识以及代表作品、作品地位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字号混淆,防止朝代、国别及作品混淆等。5.【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理而情”,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故选:B。(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人物的识记。《白洋淀记事》作者是孙犁,记录了白洋淀发生的故事。在《芦花荡》中塑造了一位具有高超撑船技术的英雄。(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内容的积累。《湘行散记》作者是沈从文,记录了作者1920年冬天回凤凰时目睹的满姓大户人家与邻村田家发生的恩怨情仇。这部散文集,其中以地点来命名的是《边城》。答案:答案(1)B(2)孙犁“老英雄”(3)沈从文边城【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6.【分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文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注意题目限定要求“进入初中后”学习的古诗文。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一(唐)王勃。②本题考查《朝花夕拾》的阅读熟练程度,需要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总结鲁迅和其它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注意本题要求概括事件而不是填写篇目名称。表现友情的是篇目《范爱农》。用简洁的语言把鲁迅与范爱农的友情概述出来即可。③本题考查学生仿句能力,需要在仿写的过程中注意例句格式、词性、内容匹配。如:友情是迷茫中的一剂清醒药,促使你迷途知返。(2)①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联系“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可知,“垂念”为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用在此处不合适;“赏光”为敬辞,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②本题考查词性。联系“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付”可知“活动”在这里是名词,不是动词。故选:C。(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伯牙绝弦”,是有关交友之道的故事,也叫做伯牙鼓琴。伯牙绝弦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B.韦编三绝,是汉语的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成语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C.“割席断交”是有关交友之道的故事。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D.“管鲍之交”是有关交友之道的故事。管鲍之交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管鲍之交”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故选:B。【解答】答案:(1)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我与范爱农原先互厌弃,之后却成了知己。③友情好像冬日的一团火,燃起了一轮暖阳.(2)①“垂念”应该为“赏光”②C(3)B【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二、阅读理解(46分)7.【分析】《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天净沙•秋》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用词的妙处。《天净沙•秋》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由远及近。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清丽了,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2)本题考查诗歌色彩的运用。先通读全诗;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思想情感。《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营造出一种宁静,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由远及近。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没有一点消极之感。答案:(1)“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2)“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译文:天净沙•秋思天色黄昏,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从西边落下,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天净沙•秋夕阳西下,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栖息着几只乌鸦。远处是一片青山绿水,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8.【分析】【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王仲宣(王粲)喜欢驴叫,死了后,魏文帝(曹丕)出席他的葬礼,回头跟大家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大家可以各自学一声驴叫给他送行。”于是出席葬礼的人们都学了声驴叫。[丙]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美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②句意:王仲宣(王粲)喜欢驴叫。好:喜欢。③句意:回头跟大家说。顾:回头。④句意:不久齐王落败。俄而:不久。(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故断为:可/各作一声/以送之。(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这里的“遂”是将张季鹰前边说的话和后边驾车回去这两个行为连贯起来,故解释为“于是”,与语境不符。(3)本题考查推断成语的含义。先要了解划线句的大意: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美和鲈鱼脍,看到秋风就想起家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莼鲈之思”这个成语表达的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4)本题考查阅读批注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丙文结尾句则是交待齐王的结局,丙文结尾句从“时人皆谓为见机“可以明确。(5)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所选文言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篇幅不能太长,难度要适中。而《世说新语》这本书,刚好符合这几个要求:篇幅短小,有一些文言常用字词。答案:(1)①相比;②喜欢;④不久。(2)可/各作一声/以送之(3)此处是“于是”的意思。这里的“遂”应该是连词,而“最终”表示的是结果。(4)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美和鲈鱼脍,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5)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6)赞同。以选文为例;篇幅短小,不难懂,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9.【分析】本文主要讲了很多大师到晚年会专治文字和训诂,做起“小学”生,并讲了作“小学”生的重要性。【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很多大师到晚年会专治文字和训诂,“小学”生的意思是专治文字和训诂的人。(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和理解。①“像一条老豇豆”是比喻修辞,分析,生动写出了自己晚年身体的瘦削,生动写出了流沙河晚年时因为诗坠入低谷时的痛苦和挣扎,帮《正体字回家》,让他找到回家的路”可知,找到了光明,具有开悟人生意义。②这句话的第一个“黑“是汉字的“黑”,而“黑到家”则是作者对张大春对“黑”这个字的解释的评价,“宇宙是黑的,这个解释把两个极端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巧妙,给人深刻的哲理性。故“黑到家”是指张大春先生所使用的汉字十分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巧妙运用汉字的大力赞赏。(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草本植物开的花称为‘荣,桐木“可知,故排除C和D,有人说画的是盛开的花朵,“荣”的上半部分是花骨朵。故选:A。(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说文解字像一条光亮的巷道;《字看我一生》,做文字的福尔摩斯。当‘小学”生是一次开悟”可知,通过研究文字,流沙河先生发现乐趣,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能够让人找到光亮和道理,获得人生的开悟,成为更亲密的伙伴,张大春因为汉字拉近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故可概括:当“小学”生让人成为更亲密的伙伴,感到幸福。答案:(1)指专治文字和训诂的人。(2)①运用比喻,流沙河先生把晚年的自己比作一条老豇豆,但他又在汉字中找到了光亮,具有开悟人生意义。②“黑到家”是指张大春先生所使用的汉字十分到位、传神。(3)A(4)可以保留对中国文字最天真的感知,能够让人找到光亮和道理,获得人生的开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享受汉字带来的无限趣味。【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10.【分析】甲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里趣事和读书生活;乙文是《藤野先生》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向“我”纠正解剖图。文章表现了“我”对两位老师的回忆和赞美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①甲文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怀鉴(1849~1930年),晚号菊叟,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清廷丧权辱国、绝意仕进明志,厘定规约。鲁迅十一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先生读书。②乙文出自《藤野先生》,它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指出其姓名。示范:范爱农,范爱农对于国家的热爱,有了温暖。(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抓住知识卡片中的关键词“重音、停连”。①“人都到那里去了”,结合“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可就不行了”可知,寿镜吾先生发现了,所以语气是愤怒的。这里用了问号和感叹号,故“那里”要重读。②“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结合“但是我还不服气,藤野先生指出了“我”图上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但年少气盛,整体上句子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服气,语调不会很高,故“还是”“实在”“心里”要重读。(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寿镜吾,但是不常用,但也不常用,是一个外表严厉内心温和。结合“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他总是微笑起来,摇着,拗过去”可知,沉浸于其中。藤野先生,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这样一移,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我们没法改换它,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可知,并且热心的当面指正“我”的错误、严谨治学。章太炎,三入牢狱,并世亦无二人”可知,看出他对革命的态度是忠诚的。结合“就是这样的革命猛将,同时精研西方各科通识,著作斐然”可知,并且有非常高的成就、治学勤奋。答案:(1)①寿镜吾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②示例:长妈妈,在所有人都不理会鲁迅的想法时,让鲁迅感到很温暖。(2)示例一:①因为大家都在外面玩太久,寿镜吾先生当时是生气的,所以语调比较高,突出先生质问的语气。示例二:②鲁迅其实认同藤野先生的观点,但内心还是有一丝不服气、心虚的感觉,重音在“实在”“心里”。(3)①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会沉浸在读书中,不会因为孩子们贪玩就用戒尺来惩罚,在纠正解剖图时一丝不苟,为我频繁地。③章太炎先生是一个支持革命的人。【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