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D/2E/wKhkGWZTZM-AYpHVAAKjKAXm8Is901.jpg)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D/2E/wKhkGWZTZM-AYpHVAAKjKAXm8Is9012.jpg)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D/2E/wKhkGWZTZM-AYpHVAAKjKAXm8Is9013.jpg)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D/2E/wKhkGWZTZM-AYpHVAAKjKAXm8Is9014.jpg)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D/2E/wKhkGWZTZM-AYpHVAAKjKAXm8Is90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
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
晚明进步思想的洗礼,甚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明末清初以来,代表俗
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序跋作者为了争取提高小说地
位而强调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
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
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
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功能,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
思想,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
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一一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这一方面与
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一一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
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
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又有主“情”,
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一一对“情”的关注
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
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
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
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
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志于道”与“游于
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
O
(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
B.清代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是因为经过进步思想的洗礼。
C.在明朝末年之前,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形式。
D.撰写小说的艺术创作和阅读小说的欣赏活动,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重点论述了明末及清代的小说序跋在写作上的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历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
立统一。
C.文章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
D.文章末段论述了清代小说的功能定位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
O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清初以来,俗小说和雅诗文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
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
C.孔子“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
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的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
层次的特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
融合渠道,一是年货消费火爆。年货节订单同比增长近七成,全国范围内异地订单同比增长
了170%。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把更多时间留给自
己和家人来享受假日时光。数据显示,腊月以来,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是“00后”群体。三
是中长线旅游升温。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精品乡村民
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超八成;出境游预订量创下近3年峰值,游客
的出游范围显著扩大,结伴人数显著增加。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
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及时解决因市场供求严重
失衡而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对哄抬物价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促进餐饮等领域行业规范的
设立,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行业默认标准。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包括增加影
院春节档影片数量,动态调整排片量,释放大众文娱消费潜力;引导城市商圈推出主题展览、
艺人演出等体验活动,打造老字号、电影等主题式消费场景,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企业“不打
烂”,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基本保障,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
(摘编自依绍华《春节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光明日报》2023年1月17日)
材料二:
过大年,备年货,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钱包鼓了,农村
消费环境日益改善,老乡们的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眼下,还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
得方便。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
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
潜力,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可以大有作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收入是消费的
前提,首先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
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结构的“大头”,促进外
出务工,鼓励返乡创业,还应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兜底保障,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财产
性收入稳步提升。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深耕
乡村大市场,瞄准农民需求,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应继续打通。对于偏远农村地区,
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小卖部,让农民消费更便捷。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流
动商贩多,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针对庙会、节假日等消费集中时段,强化巡查监
督,不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针对一些农民维权意识较弱、农村维权成本较高的情况,各地
可结合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
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
高质量发展动力
(摘编自王浩《不断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3年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
的局面。
B.根据相关统计,兔年春节预制菜及“家宴”外卖的消费群体主要是“00后”群体。
C.作者认为,为满足居民节日生活需求,应鼓励超市、快递及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春节“不
打洋
D.通过乡村消费情况可看出国计民生状况,而观察乡村消费状况的窗口是充满烟火气的
乡村集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预订量约是去年的
130%
B.据统计,2023年春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年货消费火爆、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
和中长线旅游升温三大特点。
C.消费、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是百姓钱包有钱,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
是扩大内需作用的突出体现。
D.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兜底保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
稳步提升。
(3)两则材料同样是针对消费进行剖析,但在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请简要分
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
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
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脸
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
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
是我又想开了去,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
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
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天还没亮,我就起来,很小心地向水里
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往往
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一一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
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
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
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来过哥廷根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
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
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
传来潺潺的雨声,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
看到的那一排窗户,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还在暗暗地
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有删改)
文本二:
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卞毓方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在季羡林的认识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他说:
“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也是受存在决
定意识这个规律影响而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历次反抗
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的。这是历史事实,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
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
在谈到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时,季羡林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
以说是力量匹敌,在双方的风范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
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
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印象,但
是我自认是准确的。至于为什么说是准确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去揣摩吧。”一个“清新
俊逸”,一个“沉郁顿挫”,突然悟到,季羡林清华毕业,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
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只船;如今论风格,涵融
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作者却远涉重洋
B.作者在德国哥廷根的一间屋里梦见去世的母亲,这个梦境很沉重,作者和母亲都在哭,
是一些零星碎片。
C.作者以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为线索,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借助梦境
D.“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不仅说明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还使
痛苦心情表达得更内敛。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指出,季羡林“清新俊逸”“沉郁顿挫”的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地掺和在一起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笠筝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
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故无权藉,僧时势,而能事
成者寡矣。今虽干将、篡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而剑非
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卫国城割平,卫八门土而二门
堕矣,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鹫,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譬
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战于州西,出梁门,马饮于大河。赵得
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此皆非赵、
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
强,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
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地可广,
欲可成也。昔者,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
遍用兵矣,齐、燕战,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而独举心于齐
者,何也?约而好主怨,常以王人为意也;夫弱小之理,常以谋人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
国灭也。大国之计,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夫后起之藉与多而兵劲,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
之心,则利必附矣。大国行此,伯王不为而立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A得是B藉也C亦袭魏D之河北E烧棘沟F坠黄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结而喜主怨者孤”中,“约结”即结盟,订约,即陷于孤立。
B.“倍时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C.干将,文中指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铸剑师,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
D.“夫弱小之殃”中,“殃”即遭到灾祸,它与“祸国殃民”中的“殃”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欢带头发动战争的人有后患,合伙攻打别国的人遭众怨而陷于孤立,而圣人则不然。
B.锐利的弓箭和坚硬的箭头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就能发挥作用,射杀远方的敌人。
C.苏秦认为,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偏要去做与强国为敌等事,建立霸业的目的就不
可实现。
D.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顺应民心办事情,不为他国出兵去抵抗强敌,结盟不招来众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
②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咏史
龚自珍
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③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
避席⑤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⑥。
田横⑦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⑧。
【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③属(zhu):
结交。④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权贵、幕僚把持着大权,田横与田信、田
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王子封侯称
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的“名流”既指手握大权、铜气熏天的“牢盆狎客”,亦指百无一能的轻薄文
人。
B.“名流”把金粉江南搞得乌烟瘴气,诗人对此深恶痛绝,“操”“踞”二字极富鞭挞之
,A.
忌、O
C.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行为愤恨不满,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
示同情。
D.本诗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相统一,政治思想表达与艺术概括相统一,笔锋犀利
(2)本诗借用“田横抗汉”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样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写月亮从东方升
起而且似在缓缓移动,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诗人面对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叹时光
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我沿羚牛谷而上,一路相伴的正是这溪水,或高歌,仿佛让
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时代。在有水潭的地方,用漩涡逗着小鱼小虾玩耍。它亲吻河里的石头,
那石头上的绿苔,仿佛聆听着溪水的优美旋律。水在跳下陡峭的悬壁的那一刻,绽放的是浪
花,表现出的是勇敢。此刻的水,仿佛千丝万缕的玉带,是瀑布了。有的地方瀑布连瀑布,
①,凸显的是生命的蓬勃。水流到平缓的沙滩上,和石头上的山花共话世间之美。
牛背梁的水,一年四季有着它不同的风姿,不同的气质。春天,让人怜惜;夏天,耍脾
气时,一口气能把一块巨石从山腰推到山脚,它像一位②的少妇,不急不缓地流动;
冬天,溪流的一部分沉静成白玉般的冰
每走一次羚牛谷,都能与这里的水③,可每次见到的都不是同一个它。它见到
的我也从青丝到了白发。“逝者如斯夫”
(1)下列各句中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天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
②它或潺漫,或高歌,仿佛让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时代。
③沙子静静地伏在水的身下,仿佛聆听着溪水的优美旋律。
④此刻的水,仿佛千丝万缕的玉带,是瀑布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写一个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io分)
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聋威胁各年龄人群,危害更是贯穿人的一生。平常,个人可以采用一种测试听力的简
便方法:(1)那就是在听音乐之前,先将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
时间歌曲后,①,那就说明当事者的听力已处于暂时性损害的状态。
但如果出现和他人说话时听不清楚,或与他人交流时,总是漏掉部分谈话内容的窘况,
对噪声性耳聋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预防噪声性耳聋则主要落实在“防护”二字。平时应尽
可能躲开噪声环境,(2)少去KTV等高分贝噪音场所,避免不要接触过强的声音;不可长
时间戴耳机或用较高的音量听歌曲;(3)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三五分钟。另外,夏季临街的
房屋尽量少开窗;居室内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音量不宜过大;烧菜、煮饭开启油烟机时,
尽量佩戴好耳罩。做好这些细节防护
(1)材料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
量词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地山曾应邀到汉文中学演讲,面对这些学生,他具体解释了“奖品”的意义:“(一),
如春播种,秋冬自然收成;(二),如商鞅立木,信赏必罚;(三),以己为奖品之所寄而己。”
许地山告诉他们:“更大的奖品在前头,不是在后面。”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青海省海南州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
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
晚明进步思想的洗礼,甚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明末清初以来,代表俗
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序跋作者为了争取提高小说地
位而强调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
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
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
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功能,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
思想,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
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一一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这一方面与
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一一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
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
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又有主“情”,
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一一对“情”的关注
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
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
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
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
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志于道”与“游于
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
(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
B.清代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是因为经过进步思想的洗礼。
C.在明朝末年之前,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形式。
D.撰写小说的艺术创作和阅读小说的欣赏活动,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第一段,作者重点论述了明末及清代的小说序跋在写作上的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历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
立统一。
C.文章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
D.文章末段论述了清代小说的功能定位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明末清初以来,俗小说和雅诗文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
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
C.孔子“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
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的实现。
【解答】(1)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
能”错,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包括明代中期,
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
故选Ao
(2)B.“历代”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
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
值观才形成对立统一。
故选B。
(3)A.“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错,原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
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
一种艺术创作,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
C.“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错,原文是“'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
序跋中很少有体现”,不是没有。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A
(2)B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
层次的特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
融合渠道,一是年货消费火爆。年货节订单同比增长近七成,全国范围内异地订单同比增长
了170%。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把更多时间留给自
己和家人来享受假日时光。数据显示,腊月以来,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是“00后”群体。三
是中长线旅游升温。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精品乡村民
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超八成;出境游预订量创下近3年峰值,游客
的出游范围显著扩大,结伴人数显著增加。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
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及时解决因市场供求严重
失衡而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对哄抬物价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促进餐饮等领域行业规范的
设立,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行业默认标准。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包括增加影
院春节档影片数量,动态调整排片量,释放大众文娱消费潜力;引导城市商圈推出主题展览、
艺人演出等体验活动,打造老字号、电影等主题式消费场景,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企业“不打
烂”,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基本保障,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
(摘编自依绍华《春节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光明日报》2023年1月170)
材料二:
过大年,备年货,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钱包鼓了,农村
消费环境日益改善,老乡们的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眼下,还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
得方便。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
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
潜力,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可以大有作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收入是消费的
前提,首先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
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结构的“大头”,促进外
出务工,鼓励返乡创业,还应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兜底保障,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财产
性收入稳步提升。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深耕
乡村大市场,瞄准农民需求,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应继续打通。对于偏远农村地区,
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小卖部,让农民消费更便捷。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流
动商贩多,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针对庙会、节假日等消费集中时段,强化巡查监
督,不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针对一些农民维权意识较弱、农村维权成本较高的情况,各地
可结合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
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
高质量发展动力
(摘编自王浩《不断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3年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
的局面。
B.根据相关统计,兔年春节预制菜及“家宴”外卖的消费群体主要是“00后”群体。
C.作者认为,为满足居民节日生活需求,应鼓励超市、快递及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春节“不
打洋”。
D.通过乡村消费情况可看出国计民生状况,而观察乡村消费状况的窗口是充满烟火气的
乡村集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据统计,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预订量约是去年的
130%
B.据统计,2023年春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年货消费火爆、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
和中长线旅游升温三大特点。
C.消费、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是百姓钱包有钱,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
是扩大内需作用的突出体现。
D.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兜底保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
稳步提升。
(3)两则材料同样是针对消费进行剖析,但在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请简要分
析。
【解答】(1)A.”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错误。材
料一“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其中年货
消费和春节出游是变化的表现。
故选Ao
(2)D.“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错误,材料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可知,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故选D。
(3)写作重点:
由材料一“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
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
稳定物价,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一是稳定市场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
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可知。
由材料二“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乡村消费加快升级,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释放乡村消费潜力、惠农,让农
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让农民‘敢
消费’”可知,以及如何释放乡村消费潜力。
行文思路:
材料一第一段“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
品,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以及变化的具体的内容,
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稳定物价,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一是稳定市场
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
利居民节日生活”分析了政府部门如何在消费新形式下为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保驾护航,
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
材料二分六段,其中第一,乡村消费加快升级”“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为经济发展提供
更加强劲的动能”总的论述了乡村经济不断发展;第三一一五段“释放乡村消费潜力、
惠农,让农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
让农民‘敢消费'”分析了要让乡村经济成为强大动力;最后一段“总之、难点,精准发
力,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了全文,
繁荣乡村市场。故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再分点论述如何做。
答案:
(1)A
(2)D
(3)写作重点:材料一写作重点是阐述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和政府部门在春节期间
针对消费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为春节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材料二写作重点是释放乡
村经济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行文思路: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层层推进,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材料二
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再分点论述如何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
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
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脸
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
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
是我又想开了去,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
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
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天还没亮,我就起来,很小心地向水里
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往往
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一一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
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
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
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来过哥廷根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
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
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
传来潺潺的雨声,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
看到的那一排窗户,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还在暗暗地
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有删改)
文本二:
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卞毓方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在季羡林的认识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他说:
“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也是受存在决
定意识这个规律影响而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历次反抗
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的。这是历史事实,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
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
在谈到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时,季羡林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
以说是力量匹敌,在双方的风范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
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
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印象,但
是我自认是准确的。至于为什么说是准确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去揣摩吧。”一个“清新
俊逸”,一个“沉郁顿挫”,突然悟到,季羡林清华毕业,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
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只船;如今论风格,涵融
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作者却远涉重洋
B.作者在德国哥廷根的一间屋里梦见去世的母亲,这个梦境很沉重,作者和母亲都在哭,
是■些零星碎片。
C.作者以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为线索,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借助梦境
D.“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不仅说明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还使
痛苦心情表达得更内敛。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指出,季羡林“清新俊逸”“沉郁顿挫”的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地掺和在一起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B.“作者和母亲都在哭”错误,原文是“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
又像哭",是一些零星碎片”错误。文中的“碎片”说的是梦醒后的回忆。
故选B。
(2)情感方面。“我怅望灰天,幻出母亲的面影”是散文的结尾句,母亲去世前已经有
八年没有见过儿子,儿子也思念母亲。虽然梦到了母亲,“天哪?”,于是作者失意伤感
地望着暗淡的天空,表达出对已逝母亲的思念之情。
结构上,句子中的“母亲的面影”照应了标题“寻梦”。开头写梦到母亲;然后回忆梦中
的情景,最初是感觉在自己住的小屋中,“于是我立刻感觉到,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
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想来想去;最后是仰望天空。这样就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最后理解“母亲的面影”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效果,多次出现,类似于反复手法,强化了
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原本是用来说李白和杜甫的写作风格的。“清新俊逸”是
指清美新颖;“沉郁顿挫”是情感深沉。文本二末尾说季羡林“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要
求我们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分析鉴赏使应该先“分”后“总”,先分析两种风格在文本一中的具体体现、情感及表达
方面分析。
“清新俊逸”。从内容上看,梦中反复出现母亲的面影,而且不同场景不断变换,哥廷根
的白花等交融变化、缥缈而又甜蜜、朦胧之美,比如母亲依稀的面影,四周灰蒙蒙的;
比如水面下白而大的鸭蛋,我伸下手去一摸。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
看。这些景物和场景描写无不清新俊逸。
“沉郁顿挫”。从情感上看,为没能尽孝而遗憾,因而梦到了己经去世的母亲、怀念之意。
具体来看,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橡树,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
尖塔上面的晴空”。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寒意枕头“窗
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这些景物描写或古旧残破,大多笼罩着忧伤,饱含作者的凄苦
之情,痛彻心扉。
清新俊逸使文章呈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沉郁顿挫又使文章凝重深沉,然而在文中却毫
无违和感,完美地融于一体、不落俗套,深沉蕴藉。
答案:
(1)B
(2)①作者失意伤感地望着暗淡的天空,满眼泪光。②“母亲的面影”贯串全文,文章
结构严谨完整,反复抒写,强化了思念之情。
(3)①文中的梦轻盈、缥缈而又甜蜜、朦胧之美、水面下白而大的、杨树顶上那一抹
淡红的朝阳等,给人愉悦之感,这些梦境饱含思念之情,深沉而情重、哥廷根的教堂、
芦苇和杨树、寒意枕头等,饱含作者的凄苦之情,痛彻心扉,完美地融于一体、不落俗
套,深沉蕴藉。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笠筝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
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故无权藉,值时势,而能事
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菜邢,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而剑非
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卫国城割平,卫八门土而二门
堕矣,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鹫,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譬
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战于州西,出梁门,马饮于大河。赵得
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此皆非赵、
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
强,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
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地可广,
欲可成也。昔者,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
遍用兵矣,齐、燕战,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而独举心于齐
者,何也?约而好主怨,常以王人为意也;夫弱小之理,常以谋人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
国灭也。大国之计,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夫后起之藉与多而兵劲,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
之心,则利必附矣。大国行此,伯王不为而立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A得是B藉也C亦袭魏D之河北E烧棘沟F坠黄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约结而喜主怨者孤”中,“约结”即结盟,订约,即陷于孤立。
B.“倍时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C.干将,文中指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铸剑师,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
D.“夫弱小之殃”中,“殃”即遭到灾祸,它与“祸国殃民”中的“殃”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喜欢带头发动战争的人有后患,合伙攻打别国的人遭众怨而陷于孤立,而圣人则不然。
B.锐利的弓箭和坚硬的箭头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就能发挥作用,射杀远方的敌人。
C.苏秦认为,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偏要去做与强国为敌等事,建立霸业的目的就不
可实现。
D.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顺应民心办事情,不为他国出兵去抵抗强敌,结盟不招来众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
②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
【解答】(1)句意:赵国有了楚国这个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毁坏黄城。
“赵”作主语,“得”作谓语,“也”为句末语气词;
“袭”作谓语,“魏之河北”作宾语,独立成句,坠黄城”是战争的具体内容;
“烧棘沟,坠黄城”是对称结构,所以F处要断开。
故选CEFo
(2)A.正确。句意:带头缔结盟约喜欢和他国结怨的最终陷于孤立。
B.错误。两个“倍”意思相同,违背。
C.正确。
D.正确。“殃”。句意:弱国遭受灾殃/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故选B。
(3)B.“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射杀远方的敌人”错,而剑非不利也?权藉不在焉”、
弩机的配合”。
故选B。
(4)①“率”“长”,意思相同;“时势”,“抓住时机”。译文:借势而为;抓住时机。
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料”;“从”,合纵,应该顺应民心,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
家合纵联合。
答案:
(1)CEF
(2)B
(3)B
(4)①借势而为,是万物的关键,则是百事的关键。
②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合纵联合。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道:“臣听说用兵打仗喜欢首先发难的将会有忧患。后起者会有资源凭
借。所以圣贤做事,抓住时机,是万物的关键,则为百事的关键,不懂借势而为,能够成就
大事的实在微乎其微、莫邪一类的宝剑,就不能够破损毫发、锐利的箭头,也不能够从远处
杀伤敌人,剑并不是钝而无力?只是因为少了借力之物?过去赵国袭击卫国,人不歇息,修
筑刚平城,两座城门被摧毁。卫国国君光着脚。魏王身披战袍,亲自领兵向赵国挑战,黄河
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便收集残兵,攻破了刚平。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魏国好比强弓
劲弩,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楚国救赵国而讨伐魏国,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饮马于
黄河,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毁坏黄城,中牟被毁坏,棘蒲被烧毁、魏国的初衷,为什
么呢。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偏要同强国为敌,偏要招来众怒,偏要蛮干到
底,却不愿意居人之下,偏要与大国为敌,偏偏喜欢行诈,还想成为霸主。我听说善于治理
国家的君主,善于估计军事实力的强弱。所以结盟不会成为众怨所归。这样,地位不会降低,
目的可以实现,齐王联结韩、楚两国,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为什么呢、魏两国的怨
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齐、燕争斗;秦、楚与韩,而宋;这十个国家,相互竞争,这又是什
么原因呢,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往往是因为一心想为人的首领,常常是由于一心想算
计别人取得好处,强国不免危殆。为大国所计,坚决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盟国多而兵
力强,战争必能取得胜利,那么利益就随之而来,名号自然不争而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咏史
龚自珍
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③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
避席⑤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⑥。
田横⑦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⑧。
【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③属(zhu):
结交。④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权贵、幕僚把持着大权,田横与田僧、田
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王子封侯称
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中的“名流”既指手握大权、铜气熏天的“牢盆狎客”,亦指百无一能的轻薄文
人。
B.“名流”把金粉江南搞得乌烟瘴气,诗人对此深恶痛绝,“操”“踞”二字极富鞭挞之
,昂O
C.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行为愤恨不满,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
示同情。
D.本诗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相统一,政治思想表达与艺术概括相统一,笔锋犀利
(2)本诗借用“田横抗汉”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解答】(l)C.“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无中生有。“著书都为稻粱谋”、
只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满和慨叹。
故选C。
(2)①先看“田横抗汉”典故的内容。根据注释⑦可知,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②再看诗人的用意。作者谙熟史事,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再到朱元
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此处借用
田横的典故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
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
③同时,联系颈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诗句中既表现了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
人的愤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参加涉密培训承诺书范文范本
- 2025-2030全球止吠项圈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新能源车和充电桩高压直流继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消费后回收 (PCR) 薄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可回收金属瓶盖和封口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平板电动货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制冷空调热力膨胀阀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动门遥控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精度事件计时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相机腕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隧道工程》(第二版)课件 第1、2章 绪论、隧道工程勘测
- 设计师绩效考核
- 西方政治思想史(全)
- 寒假计划表作息时间安排表
- 四年级上册简便计算专项练习(已排版可直接下载打印)
- 高考日语基础归纳总结与练习(一轮复习)
- 煤场用车辆倒运煤的方案
- 《预防犯罪》课件
- 【企业作业成本在上海汽车集团中的应用研究案例7300字(论文)】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6课巧妙化解冲突
- 化学用语专项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