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十)・解析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
“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
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
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
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
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
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
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
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
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
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
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
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徐旭生先生的传说、神话、历史关系图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
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
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
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
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
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
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
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
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
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
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
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
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
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
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
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
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
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
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
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
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
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
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
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
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
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
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
认识三星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B.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
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错,材料二中为“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相互对应、进行比较”,提到记载的内容恰可与三星堆考古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
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
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嫖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
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考古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B.”……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表明“神话含有史实成分”。
C.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
D.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故选B„
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结合“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
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分析,三者是互相包含的,“神话”“历
史”既有属于“传说”中的,也有“传说”之外的。此项关系标示正确。
B.错误。C.为西方概念关系。
D.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故选A。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
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
(2)①正确理解“神话”“传说”“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②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
③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问,围绕“传说”与“史实”的相关内容筛选概括并比较作者观点即可。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紧密结合文章关于“古史传说及其价值”的相关内容筛
选概括信息。
相同之处。材料一,“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
历史”“在徐旭生著作中……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
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材料二有
“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
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可见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
结合”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
概念(上位概念)”“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
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可知,和古史传说相关的概念“神话”“传说”“历史”
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这需要正确理解“神话”“传说”“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结合“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
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可知,
应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
结合“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
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
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应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
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赊刀人闺
顾敬堂
黄泥蕨子是个贫困村,历年来,上级部门派了好几拨机关下沉人员驻村扶贫,但都收效甚微,天长日
久,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没有信心了。
这天,村里忽然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拿着一个陈旧的账本来到村委会打听。村主任看着账本上
的名字很是吃惊:“这是哪年的账目呀?好几个人都不在了……咦,还有我爷爷的名字呢!”
①得知村主任的爷爷还在世,这个自称赵国栋的人非常高兴,请村主任将名单上还在世的人召集过来,
说说这四十年前的账单。
很快,村部里来了百十号人,有些是账单上欠了债的,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村民。
赵国栋给大家问了好,然后切入正题:“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爷爷来过黄泥羲子,赊给大家一些
生活物资……”
村主任的爷爷一听就惊呼道:“啊!你是赊刀人的孙子?我记得你爷爷,那时候我还是黄泥箴子的村
长呢……”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个货郎风尘仆仆地来到黄泥羲子,他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的货物,大多是
镰刀、剪刀、菜刀之类的物件。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村里好多年都没见过走街串巷做生意的人了。村民们觉得新鲜,围着货郎纷纷
询问物件的价格。货郎笑眯眯地说:“我这车货物呀,只赊不卖!正常一把菜刀八毛钱,我两块钱赊给大
家。”
村民们顿时炸锅了:“把我们当傻子呀,两块钱谁赊!”
“大家先听我说完。“货郎不急不忙地摆摆手,“等到家家都买上电视机,没人穿补丁衣服,顿顿能吃
饱饭,桌上有细粮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哈哈,我先赊把镰刀!”老村长立刻嚷道,“这不等于自给嘛,你说的这些事儿根本没可能!”
“我赊把犁头,要是你说的事儿实现不了,我可不给钱!”
又有一个人接过话头。其他村民听出了道道,立刻蜂拥而上,一车的货物十几分钟就被赊购一空。
赊刀人拿出账本,挨个记下赊账人的姓名,让大家按下手印,便推着空车子走了。
看着货郎远去的背影,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觉得遇到了傻子,白捡了便宜。②老村长却充满
向往地说道:“我倒是盼着他早点过来收钱呢!”
回忆到这里,老村长感慨地说道:“谁能想到,改革开放的风吹到黄泥赢子之后,只过了五六年时间,
你爷爷说的话就都应验了!到现在都四十年啦,当年欠的账我还十倍!”
两三块钱的欠账,十倍也不过二三十元!村民们纷纷表示都按十倍来还。
赵国栋微笑着点头说道:“来的时候,爷爷让我拿这个账本试试黄泥裁子的民风。如果大家不认账,
我转头就走;如果大家认账,我就继续和大家做生意,老规矩,只赊不卖!”
③村民们一听,腰杆子都不由得硬了起来。
不一会儿,村外便开来两台货车,上面堆满了米面粮油和生活必需品。大家都看向赵国栋,等他说出
赊账的条件。
赵国栋指着东面的一片地说道:“等到沙棘果五十块钱一斤时,我再来收钱,并且货物的价格也是正
常价,不多加一分钱。”村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④那片沙棘树是前年大家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载的,
去年零星结了些果子,谁也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赵国栋居然对沙棘果感兴趣。村民们面面相觑一阵,便上前围着两台车挑选起货物来。赵国栋
拿出一个新账本,将赊货人的名字记了上去。
很快,两车货物被村民们搬空了,赵国栋笑眯眯地摆摆手,坐上车离开了。有个村民看着自己堆得跟
小山似的货物,得意地说道:“沙棘果怎么可能卖到五十块钱一斤?你们太傻了,有便宜不占傻子啊,为
啥不多赊点?”
老村长白了他一眼道:“大城市的物价可贵着呢!人家要是没把握挣钱,会跟你扯这个?他爷爷当年
的预言可都成真了!”村主任接过爷爷的话:“他们这个行当是从‘赊刀人’转化过来的,古时候叫'卜卖',
据说是鬼谷子的传人,估计是根据市场规律做出判断,预测的准确性非常高呢!”
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这才带着赊来的货物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村主任八十多岁的爷爷就出现在他家的沙棘林里,给地锄草、松土、浇水。有人看到后,
也跟着到自家沙棘地里忙活起来。很快,全村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沙棘果的行情肯定会非常好,否则新一
代的“赊刀人”怎么会平白把东西赊给咱们呢!
到了冬天,红灿灿的沙棘果挂满了枝头,村主任通知大家,今天有人来收购沙棘果,五十块钱一斤!
村民们吃惊又高兴,吃惊的是,赊刀人的预言竟然成真了;高兴的是,之前都不看好的沙棘果居然真的带
来了丰厚的收益。
卖完沙棘果,赵国栋果然来了,村民们心甘情愿地给他结算了赊欠的贷款。这还不够,大家都期待地
问他:“啥时候你再来赊东西?”
赵国栋笑呵呵地说:“从明天起,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和大家一起振兴黄泥羲子!”
村民们惊讶不已:“啊?你不是赊刀人?”
赵国栋摆摆手道:“我爷爷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专家,我现在搞的也是这个专业。当年所谓的赊刀,不
过是他老人家到农村考察时,变相扶贫而已。”
“太好了,你来这儿带着我们干.肯定能领着我们脱贫致富!”村民们纷纷鼓起掌来。赵国栋笑了,
脑海中又想起他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临行时爷爷说的话:“。”
(有删改)
【注】民间传说中一种神秘的会预言的人群。赊刀人赊的不是武器,而是菜刀、镰刀等生活必需品。他们
身上的刀只赊不卖,并且他们在临走的时候,会留下一句高深奠测的谶语。等到他们的预言实现之后,他
们就会来收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赊刀人”为题,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将小说前后四十年间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维结起
来。
B.小说开头交代黄泥赢子当下还是个贫困村,扶贫干部和群众缺乏脱贫的信心,设置了背景,为后文张本。
C.小说中村主任向村民们介绍“卜卖”行当的缘起和特色,意在坚定村民们种好沙棘果的信心,也为小说
增添了传奇色彩。
D.小说中村民们得知赵国栋不是赊刀人后先是惊讶不已,继而鼓掌欢呼,主要是出于对爷孙两人经济专家
身份的崇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主要是出于对爷孙两人经济专家身份的崇拜”错误,从原文“从明天起,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
正式驻村,和大家一起振兴黄泥微子!”可以看出,村民们惊讶的原凶是赵国栋“居然”不是赊刀人;从
“你来这儿带着我们干,肯定能领着我们脱贫致富”可以看出,村民们鼓掌欢呼的原凶主要是他们坚信赵
国栋能够带领他们走上富裕之路。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赵国栋非常高兴是因为他那时已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任村长,既是当年赊购的当事人,也是
见证人。
B.第②处:“充满向往”“盼着”极具表现力,说明赵国栋爷爷的赊购条件激起了老村长尽早摆脱贫穷的渴
望。
C.第③处:通过村民们腰杆子都不由得“硬”了起来的细节描写,说明赵国栋的话语触动了村民们的内心。
D.第④处:介绍了沙棘树的由来,突出沙棘树生长的情状,暗示了黄泥威子村扶贫工作成效不显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划线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中“赵国栋非常高兴是凶为他那时已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任村长”错误,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
只是表明赵国栋得知村主任爷爷在世而高兴,他是后来才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还是黄泥威子的村长,他
那时并不知道。
8.小说中从“没想到赵国栋居然对沙棘果感兴趣……”到“……大家都期待地问他:'啥时候你再来赊东
西?赵国栋有条件地将米面粮油和生活必需品赊账给村民后,村民们(不含老村长和村主任)的身
心感受经历了多重变化,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梳理概括。(5分)
【答案】①一开始,村民们“面面相觑”,将信将疑,个别村民认为白占了便宜而沾沾白喜。
②在老村长的带动下,村民打理起自家的沙棘地并形成共识:沙棘果行情会非常好。
③到了冬天,沙棘果喜获丰收,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村民们既吃惊又高兴。
④卖完沙棘果,村民们心甘情愿地同赵国栋结算了赊欠的货款,希望他再来赊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指向的文本区间,做到不越“界”。其次,村民们的身心感受,随着时间和环
境的变化经历了多重变化,答题时,要按照变化过程加以梳理概括,做到不凌乱。最后,梳理概括村民的
身心感受,做到不遗漏。
9.请你发挥想象模拟赵国栋爷爷的口吻,将结尾续写完整(不超过40个字),并说明续写的理由。(6分)
【答案】续写示例:孩子,你要知道,要想振兴乡村,首先得把广大农民的心先“扶”起来。续写理由:
①形象刻画方面,形象上与爷爷之前表现的形象相契合,借赵国栋的联想,从侧面表现了他的爷爷深入群
众、讲究实效的工作作风。
②主旨提示方面,卒章显志,借赵国栋爷爷的话来结尾,凸显了农民脱贫及乡村振兴的主题。
③情节设置方面,结尾续写的内容呼应了小说的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小说情节的能力。
想要续写好结尾,需要认真研读小说,通盘考虑所续结尾对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主旨及
其揭示的方式等方面应该起到与所能起到的作用。续写的答案及陈述的续写理由仅为示例,凡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答案,均应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
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
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汆以五,春菜以束,是又信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
故逃徒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等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縻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
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
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
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徒成国。裳韭严刑罚重禁令而氐归之矣去之必害丛煮於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
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
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
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
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入主之大务,有人之泠,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必P害Q从R者S必T利U也。
【答案】HMQ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严刑罚重禁令"是谓语,共同受"非"的限制,句子结构完整,在"令"
后停顿;
"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
"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故在HMQ三处句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善、尧合称"五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然而都能统一天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乘关中王。
B.错误。动词,增长;使动,使增多。用法和意思不同。句意: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也并不是有能使它
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正确。
D.正确。途径;道路。意思不同。句意:招引民众的途径。/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故选B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错误,由原文"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可知,是说逃跑迁徙的百姓虽遭到处罚,也不能禁止他们外流,而不是弃农从商。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答案】(1)(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2)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本事",指农业;"事",从事;"末作”,指商业。
(2)"治",安定,太平;"王",称王;"道",方法。
14.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富民强国;
②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
田垦,奸巧不生”可知,重农抑商。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
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
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
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弃农业
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
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
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
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
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
收。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
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土、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
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
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
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
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
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
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
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
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说法错误,选项对颈联句意的理解有误,原句意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
落去细细寻访,那么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要须"是"只要"之意,"穷日日”有每天坚持之意,
并非选项中的"困厄"之意;该句表现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故选Co
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6分)
【答案】情:①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并与友人共勉;
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推陈出新),不必嗟叹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
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
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
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
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
与才情的赞美。
理: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
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
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
生,不必嗟叹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人写诗喜欢造境,诗中场景往往雄浑阔大,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杜甫《登
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放声高歌,
抒发满腔豪情,与苏轼《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山河是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
古诗词中,例如“,"。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萧、滚、啸、絮、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为人们①的话题,
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里然自然馈婿的人文景观、月更江淀的童山绿小左韭是吸弘生轻人到我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态的
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
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
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个性鲜明的歌会、与时俱进的庙会,可以提供更多与外乡人交流的平台……如此种
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③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志趣相投的朋
友。
跟上时代的脚步,编织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已经是目的地营销推广的必修课。但要注意的是,
能让游客长时间停留并重复访问的目的地,从来都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体
系、现代化的商业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做支撑的,这一点倒是对每一代的消费者都适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津津乐道;②心驰神往;③素昧平生(素未谋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热点成为人们"推断人们很有兴趣的谈论,故可填写"津津乐道〃。"津津乐道J很有兴
趣地说个不停。
第二空:依据"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推断令年轻人一心向往,故可填写"心驰神往"。"心
驰神往J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第三空:依据“相聚在一起""迅速熟络"推断让相互不认识的年轻人快速熟悉起来,故可填写"素昧平生"
或"素未谋面"。"素昧平生":彼此一向不了解,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未谋面J指从来没有见过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
【答案】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或“并不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
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处,"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不搭配,修改为"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
史沉淀的人文景观";
二处,"并非是"表述赘余,改为"并非"或"并不是"。
20.如果你是某地的文旅局局长,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吸引年轻游客前来观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做法。(4分)
【答案】①借助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功能,开发适合年轻人的旅游项目;
②举办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③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类高品质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
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心驰神往,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可知,借助已有
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功能,开发适合年轻人的旅游项目;
由原文"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
古老节庆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个性鲜明的歌会、与时俱进的庙会,可以提供更多
与外乡人交流的平台……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可知,举办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
动;
由原文"但要注意的是,能让游客长时间停留并重复访问的目的地,从来都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周
到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体系、现代化的商业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做支撑的,这一点倒是对每一代的消
费者都适用"可知,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类高品质服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趋势。受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o2020
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3%,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化社会。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发展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和
机遇,②。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超大规模需求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人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
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带来严峻挑战。
从人类发展规律来看,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负增.长必然出现,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这是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遇到的回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
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③,通过政策支持,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推进
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解决当前社会的"恐育"问题。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③努力提升人口出生率(鼓励生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应填写“受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的结果,结合“人口老龄化已成
为世界普遍趋势”“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化社会”可知,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故可填写“全
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结合上文可知句式应表达为“又……”;内容上,结合“然而,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
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等带来严峻挑战”可知,在具有“优势和机遇”的同时还有“风险和挑战”,故可填写“又面临不容忽视
的风险和挑战”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结合“通过政策支持,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
供给,努力解决当前社会的‘恐育'问题”可知,上述举措的目的应是提升人口出生率,故可填写“努力
提升人口出生率(鼓励生育)”之类的句子。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双重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句子改写为双重否定句,主要是找出中心谓语,在其前加上“不得不”之类的双重否定词,注意不
能改变句意。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中心谓语应是“面临”,主语应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宾语是“人口负
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故可改为: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口负
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
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一测模拟演练 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答案及音频)
- 2025年度劳动合同员工福利待遇与补贴合同3篇
- 2024版标准汽车租赁合同协议
- 2024路边广告位使用权及城市美化工程合作合同3篇
- 2024项目开发全过程委托协议版B版
- 健康监护知识培训课件
-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水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物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4男方离婚条件下的赡养费支付与房产分割合同3篇
- 2025年度冷链仓储行业员工劳动合同书3篇
- 2024版混凝土构件加工承揽合同
- 2024年杭州市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教学管理制度汇编(2024年)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5:“6策划-6.4创新组合”(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5混凝土外加剂买卖合同
- 《环境感知技术》2024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设计)
- 2024年电影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T 45079-2024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多硬件平台适配技术规范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附答案
- 小学生科普人工智能
- 单位局域网的建设—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