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一、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学生圆圆为班级策划主题为"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协助完成方案。

1.你用心准备活动开场白。

青山绿水,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江山之美让我们心kuang()神怡,幸福之

感油然而生。长征路上的豪迈宣言,渡江战役的胜利号角,神舟飞天的长空呼啸……时代

之声使我们心潮澎湃,爰国之情。胸怀天下,心系国家一一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怀!

(1)给加点字注音:长()

(2)根据拼音写汉字:kuang()

2.圆圆想在活动中吟诵体现江山之美的古诗文名句,请你协助。

(1)你将古诗文填写完整。

①天苍苍,野茫茫,o(北朝民歌《敕勒歌》)

②,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③造化钟神秀,O(杜甫《望岳》)

④衔远山,,浩浩汤汤……(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你认为","也能体现江山之美。

3.圆圆挑选了一些作品,展现不同时期的灿烂文化,你设计了对联游戏。

(1)将能够组成对联的作品名连接起来。(填序号)甲《搜神记》(东晋•干宝)

)㈡)

甲《授神记》(东普・干宝)A.《桃叶歌》(东晋•王献之)

乙《桃花(清•孔尚任)B.《游仙诗》(东皆•贪堪)

内《红楼梦》(清・普耳芹)C.《牡丹亭>(明•访显祖)

甲一一()乙一一()丙一一()

(2)任选一副,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第1页共12页

①②

▲文

字▲

选—(填序号),填入»

4.圆圆准备了下面一组材料,播发不同时期的强国之声,需要配一段"主播评论"。你结

合材料,围绕"强国"和"英雄",撰写一段议论性文字。(50字以内)

[材料一]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邓稼先》

[材料二]

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

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太空一日》

[材料三]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一着惊海天》

5.圆圆还制定了一份评价表,请老师和同学对上面的方案进行整体评价。你对"评价指

标”提出了修改建议。

"天下国家”活动方案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意见

①活动主题是否鲜明□是□否

②策划人数是否充足□是□否

③环节设置是否合理□是□否

(1)你建议删除的评价指标:(填序号)

(2)你建议添加的评价指标:

【答案】1.zh3ng旷2.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阴阳割昏晓吞

长江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3.BCA②百

第2页共12页

家姓4.强国之路,英雄铺就。不同时代,皆有楷模。他们以奋斗铸就辉煌,以担当

诠释忠诚。致敬英雄,共筑强国梦!5.②是否调动学生参加积极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草长(zhang)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2)心旷(kuang)神怡:意为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不添字、漏字、不写错别字。

(1)本题注意"低、漠、孤、害人莺"的正确写法。

(2)写景诗句,能体现江山之美即可,示例: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1)甲为“搜神记"神搜神”为动宾结构,与"游仙诗"的"游仙"结构相同,且‘'记"与"诗"都

是一种文体,因此甲可以对应B;乙为“桃花扇","桃花"与"牡丹"相对,都属于花,"扇"

与"亭"相对,故乙可以对应C;丙为"红楼梦",属于偏正短语,与"桃叶歌”短语类型相同,

故丙可以对应A。

(2)①"文选"可对应"诗集";②"千字文"可对应万卷书。

4.本题考查撰写评论。属于开放性作答,抓住"强国"和"英雄"作答即可,示例:强国之

基,在于英雄之魂。历代英雄,以智勇铸就辉煌,以奉献书写传奇。致敬英雄,传承精

神,共铸新时代强国梦,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5.本题考查修改建议,属于开放性作答。

"策划人数是否充足"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可以删去,可以增加的评价指标可以

围绕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几个方面展开,示例:学生参与热情是否高。

二、文言文阅读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见面唯通谒①,名纸②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选自《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华语教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送刺③

[南宋]周密

岁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余表舅吴

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

于是酌之以酒,阴④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异日合并③,因

出沈刺大束,相与一笑,乡曲⑥相传以为笑谈。

(选自《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释•笔记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有删减)

【注】①谒: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②名纸:指装饰名贵的名帖,③刺:名帖。最

早无纸,名帖都是用竹木削成,所以称"刺"。④阴:暗地。⑤合并:集会。⑥乡曲:乡里。

第3页共12页

6.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中的"谒"和"刺",名称不同,但用途相似。

B.因为嫌弃文徽明家中简陋,所以友人"不求见面"。

C.收到满屋的名帖之后,文徽明扔掉了其中的大部分。

D.为了感激吴四丈的盛情款待,沈仆主动答应送名帖。

7.给文中画直线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B.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C.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D.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

9.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6.A7.C8.沈家的仆人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奥秘,,于是带着这些名帖到处

去投送,而这些名帖都是吴四丈的名帖。9.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时

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用遍投名帖的方式表达节日祝福,而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

更愿意通过群发信息的方式来表达祝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节日的祝福和

美好的祝愿,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变化,并乐在其中。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文理解。

B.根据诗句"不求见面唯通谒"可知,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亲自拜访,而是通过交换名帖来

表达问候,这并不是因为嫌弃文徵明家中简陋;

C.根据诗句"名纸朝来满敝庐"可知,这里只是描述了收到的名帖很多,但并没有提及文徵

明扔掉了大部分名帖;

D.根据"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

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可知,沈仆在节日中送名

帖(刺)是出于常规的礼节,并非为了感激吴四丈的款待;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

确断句。

句意: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

来名帖。

重点字词:适:恰好,适逢。可出:可用。门首:门口,门前。恰:刚好,恰好。送刺

至:送名帖来。

句子结构:"适节日无仆可出"说明在这个节日之际,表舅吴四丈没有仆人可以用。"徘徊

门首”描绘了吴四丈在自己家门口来回走动的情景。"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在这个时候,

第4页共12页

恰好他的朋友沈子公的仆人带着名帖(刺)来拜访。三个分句表意相对完整,均可独立

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

故选

c0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不悟:未察觉。往:去,前往。遍: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悉:全部,者

吴刺:吴四丈的名帖

9.本题考查文化传统变化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分析历史背景:古代由于交通通讯不

便,名帖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礼仪和社

会交往方式。然后,比较现代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进步,群发信

息成为快捷、高效的祝福方式。这种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能迅速地传达祝福给众

多亲友。接着,表明两者的共同目的:无论是古代的名帖还是现代的信息,其核心都是

为了在节日时传递祝福与关爰,增进人际关系。最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尊重和欣赏不

同文化表达方式的同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怀。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拜年》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

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送》

按照年节交际的礼节,那些不能亲自登门拜访的人,通常会在名帖上签名,然后派仆人

将其分送到各处,这种习俗被大家视为常规。我的表舅吴四丈,性格幽默风趣。适逢节

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吴

四丈随意看了看那些名帖,发现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于是,他斟酒招待沈子公的仆人,

并暗中用自己的名帖换掉了所有的名帖。沈仆并未察觉,按照常规把这些名帖全都投送

出去了,结果投出的都是吴四丈的名帖。后来在一次集会中,吴四丈拿出一大捆沈子公

的名帖,大家相视一笑,这件事在乡里被传为笑谈。

三、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茶,源于中国。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三国时,吴国国主宴

会群臣,以茶代酒,这是最早见于正史的饮茶记载。公元758年,《茶经》问世,作者

陆羽也被后人传颂为“茶圣"。宋朝的饮茶风气尤盛,宋徽宗撰写了《大观茶论》,全面总

结了宋代茶事,特别是总结了宋代宫廷茶道之经验。北宋晚期,吴自牧的《梦粱录》中,

出现了"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说明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普通人

家的生活必需品。明朝许次纾《茶疏》里说,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

第5页共12页

②中国茶叶依据颜色及加工方式可分六类: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

红茶,还有后发酵的黑茶,轻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

③中国人爰饮茶,给茶取了许多雅称,如"不夜侯""涤烦子""消毒臣""苦口师""清友"……含

蓄点明了茶的功用。

(节选自《诗画中国》,郭晔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有改动)

[材料二]

①新式茶饮经历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茶叶传播的历史看,茶叶先是在农耕与游牧

文化的碰撞中与牛奶融合而成"奶茶",之后,在远舶欧洲的过程中形成了“甜味奶茶",最

后又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中国,经过当代人的创意加工而大放异彩。

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茶馆将奶茶的配比改为奶少茶多,并将形似珍珠的"粉圆"(甜

味淀粉球)加到奶茶中,这种甜蜜又带有嚼劲的奶茶赢得了消费者喜爰,"珍珠奶茶"由此

得名。

③进入21世纪,人们已不满足在茶中添加“珍珠"和牛奶。椰果、仙草等配料及新鲜水果

陆续被加入现制奶茶中,人工现场手摇成为主要的制作方式。很多城市人流量较大的区

域,常能看到年轻人排队购买新式茶饮的场景。新式茶饮中水果茶系列更受消费者偏爱,

因其颜值高、口感清爽,又符合健康的理念。年轻消费者在享用新式茶饮的过程中认识

了更多的传统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产生了兴趣。

(节选自《世界博览》2023年第2期,有改动)

[材料三]

①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画像

②女性消费者占比达68.5%,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6%0

③可接受单价调查:11-15元,19.5%;16-20元,36.1%;21-25元,17.8%;26-30

元,12.6%。

(根据网络调查报告编写)

10.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记载看,茶叶一直供官员和文人饮用,民间并不流行。

B.之所以有绿茶、红茶等叫法,是因为它们的颜色及加工方式不同。

C.在欧洲形成的“甜味奶茶",与中国的茶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D.人们偏爰新式茶饮,只是因为添加“珍珠”后视觉上更美。

11.表哥想开一家新式茶饮店,你根据材料给他提出建议。

12.近年来,新式茶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爰。有人认为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B11.示例:表哥,开新式茶饮店是个不错的想法。根据材料,建议注重

以下几点:一是选择高质量茶叶作为原料,确保口感和品质;二是创新茶饮配方,结合

健康理念,吸引年轻消费者;三是注重店面装修和氛围营造,打造舒适的用餐环境;四

第6页共12页

是加强宣传和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提升知名度。祝开业大吉!12.示例一:对

于新式茶饮是否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我认为两者各有特色,互补共存。新式茶饮的创

新和多样性确实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但传统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口感,

仍拥有忠实拥董。未来,新式茶饮与传统茶可能会在市场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共同推动

茶文化的发展,而非简单的取代关系。

示例二:我不同意新式茶饮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传统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

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品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传统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能够带给人们宁静和放松的感受。止匕外,传统茶在健康养生

方面也有诸多益处,如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等。虽然新式茶饮在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表

现出色,但传统茶在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我认为传统

茶仍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示例三:我认同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

更加追求便捷、时尚和健康的饮品。新式茶饮凭借其创新的配方、丰富的口感和精美的

包装,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新式茶饮店往往注重空间设计和文化

氛围的营造,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场所。相比之下,传统茶的制作和品饮方式较

为繁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因此,我认为新式茶饮在未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茶。

【解析】10.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中第①段的"北宋晚期,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了'盖人家每日

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说明当时茶叶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生活必需品"可以

得知,茶叶在民间也是流行的。

C.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第①段的"新式茶饮经历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茶叶传播的历

史看,茶叶先是在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中与牛奶融合而成‘奶茶’,之后,在远舶欧洲的

过程中形成了‘甜味奶茶’,最后又绕过大半个地球回到中国,经过当代人的创意加工而大

放异彩"可以得知,欧洲形成的“甜味奶茶"与中国茶文化是有关系的。

D.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第③段的描述,新式茶饮受欢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添加了“珍珠"

使得视觉上更美,还包括了椰果、仙草等配料及新鲜水果的加入,以及人工现场手摇的

制作方式等因素。

故选B。

11.本题考查建议。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三则材料,为表哥想开一家新式茶饮店提供建

议。这需要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深度解析和提炼,从而得出符合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

建议。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茶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文化意义。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三国时期

的饮茶记载,再到《茶经》的问世和宋朝茶文化的盛行,都体现了茶在中国历史的深厚

第7页共12页

底蕴。止匕外,茶还被誉为生活必需品,并在结婚等场合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提示我们,

新式茶饮店在经营过程中,可以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详细描述了新式茶饮的演变过程,从奶茶的起源到当代的创意加工,再到年轻消

费者的喜爰和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提升。这表明新式茶饮在年轻消费者中拥有广阔

的市场,且有着推动传统茶文化发展的潜力。因此,新式茶饮店应关注年轻消费者的喜

好和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同时融入茶文化元素。

材料三提供了关于新式茶饮消费者的具体数据,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可接受的单

价范围。这些数据为新式茶饮店的定位和市场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可以根据女

性消费者占比高的特点,设计更符合女性口味的茶饮;根据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制

定价格策略和推广方式。

示例:表哥,开新式茶饮店是个不错的商机。根据材料,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首先,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店铺装修和饮品制作中,提升品

牌的文化内涵;其次,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创新产品配方和制作方式,

打造独特口感;最后,根据消费者数据,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和推广方式,吸引更多目

标客群。祝你开店顺利,生意兴隆!

12.本题考查看法和认识。本题旨在探讨新式茶饮是否会取代传统茶的问题。这需要我

们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两者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消费者需

求,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既需

要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又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正方示例:我认同新式茶饮未来将取代传统茶的观点。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的口味和

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尝试新颖、有趣的饮品。新式茶饮在创新、口感和营

销方面更具优势,能够迅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新式茶饮店的环境和氛围也

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社交需求。因此,我认为未来新式茶饮将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取代传统茶的地位。

反方示例:我不认同新式茶饮会取代传统茶的观点。虽然新式茶饮在创新和市场推广方

面表现出色,但传统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口感,依然拥有广泛的市场和忠

实的消费群体。传统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止匕外,随着消费

者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传统茶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受到认可。因此,我认为传统茶的地

位不会轻易被新式茶饮所取代,两者将长期共存并互补发展。

浮甘瓜于清溪

殷若衿

①在我童年的世界观里,没有下过河,是不算过了夏天的。

②童年时代,房前屋后都依着大江小溪。每到夏日,我都迫不及待穿上蓝色的透明凉鞋,

跳进河里,把脚丫子伸进河水里。真是凉爽极了,痛快极了。

第8页共12页

③那时的小河也格外清澈,时有小鱼游来游去。和小河的互动趣味很多,可以找一块青

石板来洗手帕,可以在河滩上拣漂亮的鹅卵石,还可以用两根木棍固定住一块毛巾□小鱼

小虾。暑假里,看见小布丁①整日躲在房间里抱着平板电脑玩游戏,不禁感慨自己的童

年时代虽然物资匮乏,实则比如今远离自然、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更为充实富有。

④一心想带小孩下河玩,可想来想去,这座城市都找不到清秀的自然山水可供嬉耍一一

郊外是有山有河的,少的却是一种难得的野趣。城市郊外的自然风景公园一定要架上人

工痕迹浓重、缺乏美感的木栈道和水泥栏杆,令人倍感无趣。童年觉得再平常不过的自

然山水忽然变得格外奢侈。

⑤而这有野趣的山水,碧山都有呢。于是这个夏天,带着儿子小布丁回到碧山,看山,

下河。

⑥忽然想起曹丕的那句:"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在写《草木有趣》的西瓜一章

节时,便遗憾只吃过浮于井底的西瓜。井底的水怎如溪水泉水活泛?这时候如果有个西

瓜扔进溪水里泡着,再捞起来吃,该多冰爽甘甜!

⑦可惜,没有西瓜。可惜,小奶茶也不在。

⑧那么就把浮西瓜于溪水这等美事留给下一次旅行,还要带上小奶茶一起共享此事。

⑨几天后,我们来到杭州的九溪十八涧。

⑩给小奶茶换上小凉鞋。小胖手捧着一小颗翠绿的早春红玉西瓜,沉到溪水底,又见那

西瓜浮上来。两个小孩儿一会儿搬去这里沉一沉,一会儿搬到那里沉一沉,好不开心。

⑪由着小孩子们在溪水边玩耍了小半天,西瓜已经被溪水浸透了,吸饱了山林间的凉爽

气息。要破西瓜了,我把西瓜搬到石头上,一拳砸碎,掰开,分给小朋友。小奶茶蹲在

石板边埋头苦吃,头都不抬,吃得瓜瓢四溅,鲜红淋漓。两孩子不一会儿就吃完了整只

瓜,小小的身旁一排瓜皮,蔚为可观。

⑫吃好西瓜,又在流水温柔滑过的石板上摆开茶席,冲泡了朋友赠送的徽州石墨茶。小

布丁小奶茶撒开脚丫子在溪水里玩耍,时而跑来喝一口茶。小奶茶的杯子丁点儿大,年

份却可能是最老的。

⑬以天地为幕,以活水为席,以青石为案、为椅,泡茶人和喝茶人都浸在水汽里一一真

是大暑节气无上清凉的茶席。

⑭正在喝茶,忽然听到小奶茶哇哇大哭,原来是不出意料地跌进水里了。干脆帮她擦干

小身板,放她到大自然里,让她挺着小肚皮奔跑。

⑮小奶茶始终是最尽兴的一个。

⑯我们把夏天喜欢过了。

(选自《草木有情》,殷若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有改动)

[注]①小布丁:作者儿子小名。后文的小奶茶是作者女儿小名。

13."浮西瓜于溪水这等美事"中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14.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文中画线句空缺处,并说出理由。

第9页共12页

还可以用两根木棍固定住一块毛巾□(挡搂钓)小鱼小虾。

选,因为

15.记叙九溪十八涧之行时,为什么作者的笔墨集中在小奶茶身上,几乎忽略了小布丁?

16.很多散文的结尾句讲究用词,这些词看似平淡,实则含义丰富,饱含情感。联系全

文,探究结尾句中"过”的丰富内涵。

【答案】13.美在有野趣的山水供欣赏;美在吃到了溪水泉水泡过的西瓜;美在有孩子

嬉闹玩耍陪伴在身边;美在惬意的心境。14.搂搂是指用手或工具把东西聚集

到一起,这里指把小鱼小虾聚集在一起。15.九溪十八涧之行重点写人与自然的交融,

人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更有活力、更有灵魂。小布丁年龄比小奶茶大些,"灵动"一词在小奶

茶身上更为明显,且具有代表性,故小奶茶的行为动作更能凸显出人在大自然中的自由,

实在是一美事!16.一指作者带着儿女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夏天,度过了夏天;二是

表现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爰、对大自然的喜爰。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那时的小河也格外清澈,时有小鱼游来游去。和小河的互动趣味很多,可以

找一块青石板来洗手帕,可以在河滩上拣漂亮的鹅卵石……小鱼小虾"和第④段"一心想带

小孩下河玩,可想来想去,这座城市都找不到清秀的自然山水可供嬉耍一一郊外是有山

有河的,少的却是一种难得的野趣。城市郊外的自然风景公园一定要架上人工痕迹浓重、

缺乏美感的木栈道和水泥栏杆,令人倍感无趣"和第⑤段"而这有野趣的山水,碧山都有

呢"可见,美在可以在富有野生野趣的山水之间玩耍;根据第⑥段"在写《草木有趣》的西

瓜一章节时,便遗憾只吃过浮于井底的西瓜。井底的水怎如溪水泉水活泛?这时候如果

有个西瓜扔进溪水里泡着,再捞起来吃,该多冰爽甘甜"和第⑫段”吃好西瓜,又在流水

温柔滑过的石板上摆开茶席"可见,作者因为弥补了当时的遗憾,吃到了经溪水泉水泡过

的西瓜;根据第⑩段"两个小孩儿一会儿搬去这里沉一沉,一会儿搬到那里沉一沉,好不

开心"和第⑮段"小奶茶始终是最尽兴的一个"可见,美在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陪

伴在作者身边,实在幸福;根据第⑬段"以天地为幕,以活水为席,以青石为案、为椅,

泡茶人和喝茶人都浸在水汽里一一真是大暑节气无上清凉的茶席"可见,在大自然饮茶赏

景实在是愉悦,美在惬意的心境。

14.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挡"意为阻拦,抵挡;"搂"是指用手或工具把东西聚集到一起「钓”是指以钓具获取水生

动物。

文章指"用两根木棍固定住一块毛巾"可见,是借用工具将小鱼小虾聚集到一起,故"搂"更

合适。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本文主要写作者带领孩子去杭州的九溪十八涧进行玩耍,他们在这里吃西瓜喝茶,其中

小奶茶玩的最尽兴的故事,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爰之情。根据第③段"暑假里,

第10页共12页

看见小布丁整日躲在房间里抱着平板电脑玩游戏,不禁感慨自己的童年时代虽然物资匮

乏,实则比如今远离自然、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更为充实富有"和第⑩段"给小奶茶换上

小凉鞋。小胖手捧着一小颗翠绿的早春红玉西瓜,沉到溪水底,又见那西瓜浮上来"可知,

小奶茶比小布丁年龄小,"小胖手”更加有趣味,行为举止更能和大自然融合,玩得更开

心,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凸显主旨。

16.本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

本文通过写九溪十八涧游玩一事,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爰、展现了人与大自然

融合的美好境界。"过"有浅层和深层含义。"我们把夏天喜欢过了"的"过"表现是指度过了

夏天这个季节,因为作者认为没有下过河是不算过了夏天的,通过这次游玩作者感受到

了夏天的存在;另外一层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爰和赞美之情。

四、名著阅读

17.随着阅读的深入,某些初始体验会随之变化。参照示例,从初中语文教材推荐阅读

的36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示例一:起初读《西游记》,我并不喜欢唐僧。他经常落入妖怪的陷阱,显得很愚弱。

读着读着,看到他遇弱就帮,有难就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