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练习(含解析)1.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1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由此可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大历四年,某处在籍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可知,当时均田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诸多应授而未授的情况,这主要因为当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难以推行,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难以为继,故赋税制度有待调整,C项正确。材料中户与户之间的人均土地差异并不悬殊,无法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严控土地流转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2.雍正皇帝曾下谕礼部,指出“祈求晴雨一事,甚不合理”“嗣后除奉旨外,或在寺庙诵经求雨即可”,如私自设坛,借求雨之名妄作法术,即以妖言惑众治罪。这反映了(

)A.政府强化赈灾事务主导权 B.祈雨行为缺乏科学依据C.佛教寺庙已成为赈灾主体 D.民间救济影响社会稳定【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限定了官民祈雨活动的条件和场所,不允许官民私自设坛祈雨,这显然强化了政府在赈灾事务中的主导权,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祈雨活动的科学性,排除B项;佛教寺庙只是祈雨活动的场所,而非赈灾的主体,排除C项;D项不符合常识,民间救济活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3.东汉以前,发表乡论的主体多以“乡里、乡邻、乡党”等模糊语言来指代;但到东汉后期,不仅有了明确把持和垄断乡论的人物,乡论的内容也突破了乡里的人和事,开始议论东汉王朝的政治,甚至把矛头指向皇权。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央决策机构异化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D.庶族地主地位提升【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东汉以前,发表乡论的主体多以‘乡里、乡邻、乡党’等模糊语言”“东汉后期,乡论的内容也突破了乡里的人和事,开始议论东汉王朝的政治,甚至把矛头指向皇权”可知,从乡论的主体和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地方势力崛起,结合所学推知,这一变化与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密切相关,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央决策机构没有发生异化,并且也不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乡论主体、内容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庶族地主地位提升不符合东汉时期的史实,庶族地主一般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地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前期,乡村中催征赋役与社会治安的职责。分别由乡、管和耆负责。后来,宋朝实施保甲法,这两项职责由都保头目统一负责。这一调整(

)A.强化了社会控制 B.开启了基层自治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配合了税制改革【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实施保甲法之后,基层官员的权力更为集中,从而强化了社会控制,A项正确;B项的“开启了基层自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乡村官员的权力属于基层治理,达不到中央集权的层次,排除C项;基层治理的强化未必与税制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一一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该措施有利于A.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 B.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C.明代发展商品经济 D.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强化对社会的控制,B正确;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无关,AD排除;户籍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故选B。6.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通过大索貌阅,核定户籍,来解决该问题,B项正确;对商人征收算缗钱是汉武帝的措施,排除A项;实行纳绢代役政策是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排除C项;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是宋代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7.《周大足元年(701年)沙洲敦煌县劾谷乡籍》中的一户(节选),此材料可用以说明当时(

)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女娘子年拾叁岁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租二石肆拾肆亩已受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八十七亩未受白丁

课户见输小女寡廿亩永业廿三亩口分一亩居住园宅A.国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B.均田制的执行有所松动C.国家放松对人口的控制 D.户籍制度形成完备体【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周大足元年(701年)沙洲敦煌县劾谷乡籍”可知,所示户籍信息登记对应的是唐武则天时期。户籍登记中对人口、财产、土地信息做了详细的登记,由“合应受田壹倾参拾壹亩,八十七亩未受”可知,唐初的均田制度到武则天时期遭到破坏,受田数量已严重不足,可知当时均田制的执行有所松动,B项正确;均田制的执行有所松动,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无法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排除A项;如材料信息可知户籍登记中对人口信息做了详细的登记,国家并未对人口放松控制,排除C项;从沙洲敦煌县劾谷乡籍内容来看,无法得出户籍制度体系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8.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微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 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微循禁盗贼”可知秦代基层组织具有治安管理、赋税征收、教化民众等职能,也承担着社会治理职能,B项正确;秦代乡村基层具有自治成分,但实行区域自治说法错误,排除A项;乡里等基层组织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排除C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包括地方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9.《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反映出(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 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 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可知,元顺帝时期,宣德府发生水灾,政府出钱赈灾,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等地发生蝗灾,政府派遣官员赈灾,说明国家对灾害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出钱,没有体现方式的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其他赈灾方式的描述,没有对比,无法判定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思想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朝廷重视谱牒的修撰 B.宗族势力恶性膨胀C.主流价值观日益强化 D.族规代行国家法权【答案】C【详解】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多关于引导风俗、修身重德、和睦宗族等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当时程朱理学的主张,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日益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朝廷对于谱牒修撰的态度,排除A项;族谱内容无法反映宗族势力的恶性膨胀,排除B项;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当时的族规不能代替国家法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礼“贵贱既无等差,资产为其损耗”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可见,当时唐朝(

)A.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 B.适当扩大监察机构权力C.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 D.促使政治秩序趋于稳定【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葬礼出现厚葬的风俗,政府因此重申律令中关于葬礼的规定,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C项正确;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是在汉朝,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监察机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葬礼规定与稳定政治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劝分”又称劝粜,指国家于灾荒年间劝谕有力之家无偿赈济贫乏,或减价出粜所积米谷以惠贫者的做法。两宋时期,各地一遇灾荒,往往行劝分之政,尤其是越到后面越依赖劝分;在具体执行中,自愿与强迫并存。这一现象反映了(

)A.富民阶层主动参与国家治理 B.国家灾荒救济重心下移C.理学影响民众价值取向 D.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社会变革【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两宋时期,各地一遇灾荒,往往行劝分之政,尤其是越到后面越依赖劝分;在具体执行中,自愿与强迫并存”,可知两宋时期政府长期依赖劝分,不可避免造成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国家救灾职责不仅从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而且地方政府也逐渐引导或强迫富民参与救灾,灾荒救济的重心下移,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劝谕或强迫富民参与灾荒救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也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族组织已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A项正确;明清时期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与“家长”“族长”受到政府重视“代官府行事”等不符,B项错误;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4.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B.中枢权力弱化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D.社会经济发展【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绅士和富民阶层壮大,因此在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发挥较大作用,D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枢权力弱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朋党之争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下列关于地方行政制度和户籍制度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秦:郡县制——“大索貌阅” B.汉朝:行省制——编户齐民C.隋朝:州、县二级制——“诸色户计” D.清朝: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永停编审【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摊丁入亩后,不再征收人头税,户籍永停编审,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户籍制度是分类登记制度,“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排除A项;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B项;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为若干种,有数十种,称诸色户计,排除C项。故选D项。16.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A.维护了王朝的长期稳定 B.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 D.强化了家国一体的理念【答案】C【详解】题干所示为秦汉时期,实行文书政治,文书政治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书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统一,具有官僚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A项中“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没有“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17.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类别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解决形式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提诉后在当地调停的诉讼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数量38例5例27例5例比例50.6%6.7%36%6.7%合计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官府解决的纠纷70例(93.3%)5例(6.7%)A.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B.乡村社会彻底脱离政府管控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答案】A【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乡村的纠纷主要通过调停来解决的,主要是通过乡约族规伦理道德来显示,说明的是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A正确;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8.汉代乡官大部分由乡举里选产生,选举时特别注重乡里清誉。乡官主要管理赋税征收、乡里诉讼、社会治安、民众教化等,有较严密的分工。这说明汉代(

)A.选官大权旁落地方 B.世家大族逐渐崛起C.察举制度重视品行 D.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汉代乡官大部分由乡举里选产生,选举时特别注重乡里清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政府将基层社会的治理情况,纳入到考核官吏的标准中,说明汉代政府注重乡官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项正确;汉代选官权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崛起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注重品行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9.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削弱郡县长官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农民自由流动 D.根治吏治腐败【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秦朝在地方设郡县,看不出郡县长官权力情况,排除A项;秦汉时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农民随意流动,排除C项;“根治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0.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A.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可知,隋朝在西北地区,将民间的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而这些措施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义仓,并没有革新赋税征收形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强化对经济的管理,涉及的不仅仅是西北诸州,还包括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1.材料

唐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和工商业、服务业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户籍控制和管理体系。为此,唐政府提出“乡村户”和“坊郭户”,施行城乡户籍分治。针对因京畿集中政府各级机构,造成京畿地区的民户杂役繁多、不堪重负的窘境。政府主动适当开放一些杂任杂匠岗位,由“无籍及浮籍人充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在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境——户籍管理和财政税收问题,也给如何解决城市外来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摘编自宁欣《唐朝如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影响。【答案】(1)原因:京城流动人口量大;传统户籍制度的不适应;京城居民杂役负担重;无籍流动人口影响京城的稳定。(2)措施:城乡户籍分治;政府中杂任杂匠岗位优先向无京籍身份的流动人口开放。影响:促使赋税制度改革(两税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维护京城社会的稳定;为后世提供借鉴。【详解】(1)原因:根据“农村人口和工商业、服务业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得出京城流动人口量大;根据“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户籍控制和管理体系”得出传统户籍制度的不适应;根据“京畿地区的民户杂役繁多、不堪重负的窘境”得出京城居民杂役负担重;根据“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境”得出无籍流动人口影响京城的稳定。(2)措施:根据“施行城乡户籍分治”得出城乡户籍分治;根据“政府主动适当开放一些杂任杂匠岗位,由‘无籍及浮籍人充任’”得出政府中杂任杂匠岗位优先向无京籍身份的流动人口开放。影响:根据“施行城乡户籍分治”,结合所学得出促使赋税制度改革(两税法);根据“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在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境——户籍管理和财政税收问题”得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维护京城社会的稳定;根据“给如何解决城市外来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得出为后世提供借鉴。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而最重要关键的莫过于维持新生的政权问题。1950年,公安系统在内部颁发了《特种人口管理暂行办法(草案)》。1951年,公安部制定并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时,为了保障重工业发展战略的优先实施,也使统计人口日益成为必要。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渐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口登记制度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通过,标志着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确立。——摘编自扈立家《中国户籍制度创新与农村城市化研究》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节选)时间事件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1985年公安部出台《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实行暂住证制度。1992年公安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以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计划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开始放松小城镇的落户限制,人口流迁的许可放松与证件管理模式共存。1998年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等等。——摘编自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及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巩固新生政权;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特点:限制迁移;城乡二元管理。(2)意义:有利于劳动力(人才)流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城乡观念,推动社会公平。【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而最重要关键的莫过于维持新生的政权问题”得出巩固新生政权;根据材料“1951年,公安部制定并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并结合所学得出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根据材料“为了保障重工业发展战略的优先实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求;结合所学当时的经济体制得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特点:根据材料“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渐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口登记制度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得出限制迁移,城乡二元管理。(2)意义: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得出有利于劳动力(人才)流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根据材料“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计划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得出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根据材料“开始放松小城镇的落户限制,人口流迁的许可放松与证件管理模式共存”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材料“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城乡观念,推动社会公平。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是时山东……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自是奸无所容矣。——摘编自【唐】魏征《食货志》(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核定户籍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措施的具体内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推行的影响。【答案】(1)隋朝。(2)内容: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等级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3)影响:增加了征发赋役的户口;有利于朝廷财赋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可得出是隋朝。【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可得出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等级相比较;据材料“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自是奸无所容矣。”可得出重新核定户籍。【小题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增加了征发赋役的户口;有利于朝廷财赋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种社会结构因秦的统一和汉承秦制而长期延续。国家积极推动改造乡里社会秩序,重视依法治民、以德化民。察举制推行使得乡里民众注重自我人格完善,自觉保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与乡里社会在政治层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成功对接。而当时土地买卖的相对自由,使财产集中加速,其中的部分“齐民”成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乡里豪民。东汉末年,编户民不断向豪民屈从,甚至沦为了依附民,不少豪民以村屯坞堡的形式控制基层社会人口,乃至与国家相抗衡。——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材料二

汉代,《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平民户籍第一次被称为“编户齐民”。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还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等。——整理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乡里社会人口管理的概况,并提炼秦汉时期乡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户籍管理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户籍管理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答案】(1)概况: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编户齐民;豪强崛起后控制人口。经验:重视德治与法治结合;察举制使乡民自觉保持与国家主流思想的一致。(2)举措:制定法律来规范;分类编订户籍;平民被编户齐民;户籍登记内容详细;规范户籍的迁移,惩戒逃亡或藏匿者;用上计制度进行检查。作用: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汉时期。第一小问是概况,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连坐”可知,实行什伍连坐制;据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据材料一“编户民不断向豪民屈从,甚至沦为了依附民,不少豪民以村屯坞堡的形式控制基层社会人口,乃至与国家相抗衡”可知,编户齐民、豪强崛起后控制人口。第二小问是经验,据材料一“国家积极推动改造乡里社会秩序,重视依法治民、以德化民”可知,重视德治与法治结合;据材料一“察举制推行使得乡里民众注重自我人格完善,自觉保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与乡里社会在政治层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成功对接”可知,察举制使乡民自觉保持与国家主流思想的一致。(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代。第一小问是举措,据材料二“汉代,《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可知,制定法律来规范;据材料二“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可知,分类编订户籍;据材料二“平民户籍第一次被称为‘编户齐民’。”可知,平民被编户齐民;据材料二“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可知,户籍登记内容详细;据材料二“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还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可知,规范户籍的迁移,惩戒逃亡或藏匿者;据材料二“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等”可知,用上计制度进行检查。第二小问是作用,结合所学从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统编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