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4/38/wKhkFmZRT5yALu6GAALXtisDFE4088.jpg)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4/38/wKhkFmZRT5yALu6GAALXtisDFE40882.jpg)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4/38/wKhkFmZRT5yALu6GAALXtisDFE40883.jpg)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4/38/wKhkFmZRT5yALu6GAALXtisDFE40884.jpg)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4/38/wKhkFmZRT5yALu6GAALXtisDFE408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秋季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A.体现了玉文化地域性特点突出 B.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C.促进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D.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可知,题干强调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源头众多,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整体,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在玉文化上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不光指出玉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还指出其具有整体性特点,排除A项;“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C项;玉文化起源不能代表中华文明起源,排除D项。故选B项。2.夏网格纹鼎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于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该鼎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是其()A.见证了青铜时代的开始 B.材质和政治文化的特征C.造型美体现的技术水平 D.结束了石器时代的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材料中突出该鼎是青铜材质,体现了王权礼制萌生,这是王权文化形成的表现,B项正确;青铜时代的开始是在商朝,排除A项;造型美体现的技术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材料角度信息,排除C项;结束了石器时代的历史,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石器时代历史基本终结,排除D项。故选B项。3.有学者说:“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这些移民将周人的礼乐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播开来。”该学者意在说明早期的分封制()A.以姬姓的王族成员为主 B.与古代宗法制度关系密切C.促进了周朝文化的传播 D.实现了古代首次人口迁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西周分封制下,移民促进了礼乐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播,即促进了周朝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以姬姓的王族成员为主,说法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排除B项;实现了古代首次人口迁移,“首次”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C项。4.玉器最初的功能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是人与神沟通的载体;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宗教色彩大为衰减,在管子、孔子、屈原等人的话语中,玉与君子之德联系起来,成为人格符号和精神象征。促进玉器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中央集权理论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玉器功能的变化,从体现宗教文化到成为人格符号和精神象征,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对人的重视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力的推动,没有体现礼崩乐坏以及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B项和C项;中央集权理论的建立,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5.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以青铜材料制造的九鼎八簋(gui)(天子的规制)和编钟、编磬为主的礼乐器等。这表明该时期()A.传统礼乐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B.湖北开始纳入中央版图C.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D.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礼器,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C项正确;A项与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gui)(天子的规制)”矛盾,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根据《里耶秦简牍校释》中的记载,工作考核为最后一等的官吏,因身体有病患三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办公的官吏、有过错被免职或者被废黜的官吏,都要被派到六国旧地去任职。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直接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C.促进了官员良性施政形成 D.反映了旧地官吏地位低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表明官吏考核中最后一等的或患病三月以上不能正常办公的或犯错的官员要派到六国旧地任职,体现了秦朝对这些官员的控制严密,反映了这些地方官员地位低,D项正确;这一做法无法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是惩处这些官员,排除A项;秦朝暴政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排除B项;促进了官员良性施政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在西汉长安城遗址内共发掘了50座窑址,其中37座位于西北角的“西市”及其附近。根据窑址内的遗存判断,33座为烧制陶俑的窑,4座为铸铁窑(如图)。另外,在相家巷村附近还发现大量铸造五铢钱的陶范。据此可推知,西市附近的手工业()A.满足了东市和西市的市场需要 B.奠定了长安的经济地位C.促进了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绝大部分为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长安西市集中了烧陶、铸铁、铸币等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盐铁官营、铸币权也收归政府,可知材料中西市的手工业部门以官营为主,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以满足政府和贵族需要为主,不作为商品向市场供应,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将长安与其他地方作比较,排除B项。故选D项。8.《齐民要术》记载了6世纪时的肥料种类有人的粪尿,牛、羊、猪等畜粪以及蚕矢、缫蛹汁、兽骨灰、草木灰、陈墙土等。还介绍了一种制作堆肥的方法——踏粪。对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方法也作了具体的叙述。这一状况反映了()A.系统施肥理论的形成 B.中国最早的农书开始编写C.北方农业技术的发展 D.北方的民族交融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记载了6世纪时北方农业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C项正确;系统性的施肥理论不是材料主题,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但不是最早的农书,排除B项;民族交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与官学类似,隋朝的私学教育内容也是以经学为主,其教学内容不仅蕴含着历史教育,而且从事私学教育的人博涉经史。由此可知,隋朝的教育()A.直接推动科举考试的发展 B.有助于儒学统治地位加强C.促进了三教合流局面出现 D.促进了私人修史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官学与私学都突出了对经学和儒家经典的重视,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材料涉及科举考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排除C项;私人史学只是材料的一方面,D项并没有完全解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打破了以门第和军功为主的选官标准,采取了通过才能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权管理的制度。隋文帝的改革()A.结束了士族参政的机会 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巩固C.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D.巩固了隋朝的持久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科举制打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突出人才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结束了士族参政的机会,材料中没有描述,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中儒家文化占比重很大,科举制进一步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巩固,排除B项;隋朝二世而亡,非持久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开宝四年(971年),中央政府最早在广州设市舶司,主要负责对海货征税和专卖等。朝廷还要求市舶司及所在地方官员对各国海商举行宴会热情接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设宴欢送。这反映了宋代()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B.具有崇洋媚外的特点C对海外贸易高度重视 D.禁绝了陆上丝绸之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后,要求对来华的商人进行热情款待,这是重视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表现,C项正确;A项出现于西汉,排除;材料是重视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而不是崇洋媚外的特点,排除B项;“禁绝”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2.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剥民兴利”,是自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学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基本观点。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A.王安石是个贪财的官员 B.王安石变法影响了地主的利益C.理学影响力提升的影响 D.王安石变法侵夺了老百姓财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自南宋到晚清大多数史学家和思想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进行否定,这与理学中强调仁政息息相关,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王安石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地主的利益,排除B项;D项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3.西夏出土文献中有西夏文和汉文《杂字》,分别记录了西夏的党项族姓氏和汉族姓氏。以户籍账中人名的姓氏,检索《杂字》中的姓氏,便可知其民族属性。其中一户检索如下,类似的情况很多。由此可知,西夏时期()A.开始学习中原政治制度 B.政府大力倡导使用汉字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契丹族在家庭中居主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夏出土文献中既有西夏文又有汉文,分别记录了西夏的党项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根据第6户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党项族和汉族通婚的现象,这说明西夏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西夏学习中原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夏时期西夏文和汉文并存,不能得出政府大力倡导使用汉字,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党项族和汉族,没有涉及契丹族,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列对古代帝王称谓中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这一称谓()A汉高祖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明成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文帝是谥号,汉高祖、唐太宗、明成祖是庙号,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5.如图是元朝设立的影响深远的一项重大制度。这一制度设立的目的是()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理 B.为后世提供社会治理方案C.实现对各地的经济控制 D.彰显蒙古族管理的创新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加强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加强,A项正确;为后世提供社会治理方案是影响,排除B项;实现对各地的经济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彰显蒙古族管理的创新力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太祖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的这一讲话()A.讲述了丞相制度兴衰史 B.完全符合丞相的发展历史C.否定了丞相的积极作用 D.意在为废除丞相寻找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朱元璋认为前代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宰相制度,因此朱元璋这一讲话意在为废除丞相寻找依据,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丞相制度衰亡的信息,排除A项;秦朝灭亡原因是暴政,不是丞相制度,对汉唐宋丞相的评价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承认有贤相存在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选官制度与社会管理】材料一至汉代采取察举和征辟两途任官。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的常设制度,始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惠帝、文帝也先后下诏求“孝悌力田”“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征辟始于西汉而盛行于东汉,除皇帝下诏征辟外,公卿、州郡长官也可以征辟士人为官,但如举非其人,也要负连带责任。——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材料二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宋太宗即位不久,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而且打破常规,超等任官。与此同时,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权依靠的主要力量。宋太宗曾公开表示:“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51人出身科举,6人出身太学生,其他4人出身恩荫,1人出身武臣。——摘编自陈峰《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等材料三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摘编自栗云屏《试论元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度选官的标准,并指出这一标准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科举制的认识。【答案】(1)标准:孝廉。积极意义:是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思想的体现,有助于官员文化素养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2)新发展:取消资格限制,分级考试,大规模录取任用(3)特点;规模小,按民族分类分配名额实行分卷考试。认识;有助于政权巩固和民族交融;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严重不公平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分科考试影响后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代。第一小问是标准,据材料一“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孝廉。第二小问是意义,结合所学从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思想的体现、有助于官员文化素养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据材料二“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可知,取消资格限制,分级考试;据材料二“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可知,大规模录取任用。【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元朝。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三“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可知,规模小;据材料三“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可知,按民族分类分配名额实行分卷考试。第二小问是认识,结合所学从有助于政权巩固和民族交融、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严重不公平性、分科考试影响后世的角度分析。18.【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与影响】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关心、尊重、忠诚他人,这既适用于私人性的家庭生活,更适用于公共性的社会生活,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具体来说,在私人性家庭生活里,“仁”表现为孝、悌、亲等具体德目,在公共生活里,“仁”表现为恭、敬、忠、友、宽、惠、信等具体德目。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公共生活就是“仁”的原则得到公开而广泛的遵守,为了“仁”原则得到遵循和落实,可以牺牲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材料二从春秋董氏学的整体来看,董仲舒的确是吸收了大量的墨家、道家甚至法家的观念,尤其是在对于天和宇宙秩序的讨论中,大量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徐复观认为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的系统,主要目的是要给现实的政治权力寻找一个制约性的因素,因此宗教性的成分反而比较弱。——摘编自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徐复观对董仲舒公羊学的探究》材料三南宋初,朝廷“割土求和”,苟且偏安,朱熹疾呼“存天理,灭人欲”,反映了民众对重整伦理、政治清明、抗侵雪耻和振兴旧邦的企盼。此处的“天理”即“五常”,“灭”的意思是遏制或克制;“人欲”则喻指贪婪,朱熹的释义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欲是“惟为求美味”,“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追求得过分“便成了恶”。朱熹呼吁“存理灭欲”,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权贵搜刮民脂民膏和过度奢靡。——摘编自朱清《朱子理学的几个重要看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仁”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的特点,简要分析董仲舒儒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你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答案】(1)内涵:关心、尊重、忠诚他人。(2)特点:综合多家思想形成,有制约皇权的目的。影响:儒学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认识:朱熹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这一主张有约束统治阶级、要求其实行仁政的目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护民利;不可能在专制社会里得到真切落实。(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时期的中国。内涵:据材料一“‘爱人’就是关心、尊重、忠诚他人”可知,关心、尊重、忠诚他人。【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代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二“董仲舒的确是吸收了大量的墨家、道家甚至法家的观念,尤其是在对于天和宇宙秩序的讨论中,大量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可知,综合多家思想形成;据材料二“主要目的是要给现实的政治权力寻找一个制约性的因素”可知,有制约皇权的目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儒学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的中国。认识:结合所学从朱熹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有约束统治阶级、要求其实行仁政的目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不可能在专制社会里得到真切落实的角度分析。19.【京杭大运河与社会政治经济】材料一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三,指出元朝运河相比隋朝运河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产生的原因。【答案】(1)目的: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管理,巩固统一。影响: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2)变化:由隋朝的侧倒的人字形发展为近乎南北一条线。运河中心由洛阳变为大都。原因: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有助于实现南粮北运;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元朝(中国)。目的:结合隋朝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管理,巩固统一的要求。影响: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元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元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隋朝的侧倒的人字形发展为近乎南北一条线,而且运河中心由洛阳变为大都。原因:结合宋元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的需要的知识可知,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有助于实现南粮北运,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等。20.【唐朝的社会开放】材料下表是某位同学为研究唐朝社会问题搜集的材料。现象来源1宰相李林甫特别钟爱六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为了让她们得遇如意郎君,便在自家的厅事壁间开了一个横窗,外面饰以大红色的薄纱,一旦有贵族子弟前来拜谒,女儿们躲在窗后自己挑选中意之人。时人称为“选婿窗”王仁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moc-Phe-bis-Boc-4-guanidino-OH-生命科学试剂-MCE-3788
- Cannabidiphorol-CBDP-生命科学试剂-MCE-5981
- 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股份投资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质押合同样本:适用于体育产业股权质押
- 2025年度民宿窗帘墙布温馨家居布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致行动协议书:文化产业股权合作与数字版权保护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垃圾处理与简易房屋拆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产学研合作聘用及录用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防化学毒品泄漏制度
- 施工日志填写样本建筑物屋面防水工程
- 2025年个人土地承包合同样本(2篇)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社会招聘笔试真题
- 网络货运行业研究报告
- 【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单元重难点易错题Unit 2 单元话题完形填空练习(含答案)
- 00015-英语二自学教程-unit1
- 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解读
- 2024-2025年突发紧急事故(急救护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左心耳封堵术护理
-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