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古代诗歌阅读体裁:曲一、选择题1.对《长亭送别》(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绳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A.“云”意思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B.在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C.“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D项,“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错误,结合“‘蜗角虚名。绳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可知,此处是对为了这“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必须和张生离别的抱怨之词。故选D。2.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踪迹》、长诗《毁灭》、散文集《背影》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D.《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著名的抒情诗,这首诗抒写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念。出自《西洲曲》的“莲叶何田田”中,“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题目要求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D项中“出自《西洲曲》的‘莲叶何田田’”错误,“莲叶何田田”出自汉乐府《江南》。故选D。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黄钟·人月圆)为细君寿[注]魏初冷云冻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注)此曲作于魏初远别妻儿,在外做官奔波之时。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前两句,抒写奔波在外的艰辛感受,寒云密布、冷雪扑人、路途艰难。B.“但教”三句,作者希望妻子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别舍不得花销委屈自己。C.“从今”三句,展示了合家团圆的明天,全曲在这美好的憧憬之中自然结束。D.这首小令是写给妻子的,所以用语浅显,表达直露,但情感殷殷,真挚深沉。4.这首曲为妻子生辰而写,但为什么开篇说的都是自己?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案】3.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B.“别舍不得花销”错,这三句的意思是教导妻子:只要身体健康,活得心安理得,这就够了,不要埋怨钱少。故选B。4.①写自己奔波之苦,还惦记妻子生辰,足见思家心切;同时也体现妻子生日,自己却远游在外不能在家陪伴的愧疚;②向妻子汇报自己的踪迹和近况,使她悬着的记挂之心放下来;③与后半部分阖家团圆、田园之乐形成对比,体现对漂泊生活的厌恶和对未来平淡而安乐的美好生活的憧憬。本题考查对写作内容及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开篇说的都是自己”与“为妻子生辰而写”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二者的关系,需要考生先看都写了自己什么。第一句“冷云冻雪褒斜路”,经典在“路”字;接着“泥滑似登天”一句既状写路面,也说出走路艰难之态。此句写出自己为仕途奔波之苦,在如此艰难中还惦记妻子生辰,足见思家心切。“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时间转眼即过,不知不觉又是一年,妻子的生日又到了,可惜自己在外奔波,不能在家陪伴,此句写出了对妻子的愧疚。“路”,一方面借喻魏初作为丈夫走马上任的官途,另一方面隐喻为妻子相伴半生的人生路,而“风雨”也包含人生风雨之意。合而赏之,魏初感激妻子一直风雨相随,与他走过许许多多云雪漫天、泥滑难行的岁月。其次,作为丈夫,出门在外向妻子汇报行踪,免其惦念之苦,也是对妻子的体贴和关爱。最后,开头的路途艰难与结尾“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形成对比,写出老年夫妇的心愿:儿女成家立室,晚年门庭恬和平静,享受田园生活。此句既体现对漂泊生活的厌恶和对未来平淡而安乐的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对妻子的许诺和祝愿,二人会白头偕老,相伴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①徐再思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注释)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B.曲中“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复以松拟人,修辞堪称警策。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超尘拔俗,婆娑潇洒。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6.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答案】5.B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眠松”,指倒卧横生的松树,非作者在松间倒卧而眠;C项,“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错误,是卧松与明月清风为伴,非作者;D项,“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理解错误,这是虚写,并非实写。故选B。6.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枕”,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其他东西上,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观音山眠松”;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清风是无形物质的,而“枕”字是个动词,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用拟人化手法,又善于联想,长于点染烘托,塑造完美的松树形象,也是作者所仰慕的高人的象征。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①,欢喜的无是处②。注:①和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连我”。②无是处:当时俗语,犹云了不得、不得了。7.[双调]是这首曲子的_______________名。8.对这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前二句用白描手法,而“万象欲枯焦”写出早象之严重。B.本曲节奏明快,豪情激动,写出了民众欣喜若狂的热烈场面。C.三四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勾勒了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D.此曲写人们久旱逢甘霖的欢乐,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朴素感情。9.诗中的“余”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7.宫调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隶属於宫调,宫调指乐曲的调式,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双调]”是这首曲子的宫调名,“得胜令”是曲牌名。8.C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比喻和夸张”错,第三四句没有比喻也没有夸张,是实写。霎时间,天地顿时充满生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构成美丽图卷。故选C。9.“余”是一个忧民爱民、与民同乐的纯真无邪的赤子形象。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情真意切,可以看见作者的一份赤子之心。天降大雨,庄稼死而复生农民们个个欢喜若狂,作者也非常高兴。所以他“欢喜的无是处”。这表现了作者关心和同情农民的深挚感情。所以“余”(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急百姓所急,乐百姓所乐。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双调)折桂令·田家(元)卢挚沙三伴哥来嗏①,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②,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③,碌轴上渰着个琵琶④。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注)①沙三伴哥:元曲多用作村农名字。嗏:语尾助词。②太公:复姓。③涎刺塔:垂涎馋嘴的样子。④碌轴:又作“碌碡”;石滚碾。可碾豆、麦之类的农具。10.《游山西村》中的“社”意思是________。这两首诗(曲)都写到________生活场景。11.这两首诗(曲)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0.祭祀土神农家(田家田园)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社”意思是祭祀土神。《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民热情好客,《折桂令·田家》“沙三伴哥来嗏,……只为捞虾。太公庄上,……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写夏日田家生活。所以,两首诗描写的生活场景都是农家或田家、田园。11.(1)都运用场景描写,写出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美好。(2)刻画人物都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3)都运用环境描写对人物进行侧面衬托。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方式的能力。《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写出了农村景色美好,农民热情好客;《折桂令·田家》“沙三伴哥来嗏,……只为捞虾。太公庄上,……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荞麦开花,绿豆生芽”写出了夏日农村景色生机盎然和田家生活闲适快乐。二者都运用场景描写,写出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闲”“拄”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写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折桂令·田家》“沙三伴哥捞虾”老人“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等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农人忙里偷闲的闲适生活。二者刻画人物都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使人物生动形象。《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春社欢快,衬托民风的淳朴可爱。《折桂令·田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写夏日辛勤後的入目美景,没有是非烦恼,衬托农人的淳朴愉悦。二者都运用环境描写对人物进行侧面衬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殿前欢•次酸斋①韵(元)张可久钓鱼台②,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唤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二十年多少风流怪③,花落花开。望云霄拜将台④,袖星斗安邦策,破烟月迷魂寨。酸斋笑我,我笑酸斋。注:①酸斋:贯云石号酸斋,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②钓鱼台:指东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③怪:奇特人物。④拜将台:东汉显宗时代将二十八位中兴名将图像绘画于云台。1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开头用倒装句式,写自己十年不上钓鱼台,导致野鸥都猜想自己的去处,以表身处官场之久。B.诗人借伊周、刘阮、李杜等人以“自我检讨”,通过自嘲的方式反映出诗人内心一事无成的酸楚。C.末尾对笑巧妙:酸斋嘲笑我淹留官场,心为形役;我也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D.全曲语言典雅中又有口语特色,艺术手法多样,多用典故、比拟、虚实结合等。13.这首元曲丰富的情感中包含诸多矛盾之处,请结合全曲进行分析。【答案】12.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其情感的鉴赏能力。C项,“末尾对笑巧妙:酸斋嘲笑我淹留官场,心为形役;我也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错误。这里的“笑”并非“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作者回首人生,竟然没有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没有伊尹周公的济世之才,不如竹林七贤能够望世,也不如李白杜甫等具有才华。所以有一种人生不得志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的展现。故选C。13.情感的矛盾之处:(1)由钓鱼台的典故,可以看出对归隐生活的喜欢;却不得不沉浮宦海十年。(2)向往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和建功壮志的豪情。(3)二十年来风流人物如花开花落般迅速消逝,又借“拜将台”表明心中却依然眷恋留名青史,建功立业。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1)一开始“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就用典,说自己很久没有去到严子陵的钓鱼台了,连野鸥都在猜想我去了哪里,流露出想要归隐的愿望。“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有意象“白云”“青山”等,是对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晚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将野猿拟人化,说它的叫声很凄凉,好像是在呼唤我早点归来,体现的是对宦海沉浮的厌倦之请,以及想要归隐之愿,对隐逸生活很向往,却不得不沉浮官场的烦闷,但是作者却不得不沉浮宦海十年。(2)“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面自嘲无才、贪杯、无文思,“望云霄拜将台,袖星斗安邦策,破烟月迷魂寨”又充满自信,志向远大。欠治国才、爱喝酒等伤感自己在官场多年却碌碌无为、诗文亦无建树;但是作者却向往望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和建功壮志的豪情。(3)“二十年多少风流怪,花落花开”,直抒胸臆,说花开花落本是自然之理,人世的起起伏伏也是正常的,要意平常心待之,无需太过执着,毕竟世事无常,功业不能永存,却依然执着于在现世建立功名。二十年来风流人物如花开花落般迅速消逝,“望云霄拜将台”中又借“拜将台”表明心中却依然眷恋留名青史,建功立业。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空旷辽远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4.D本题考查对诗歌用手法、内容、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D项,“借代”错误,“离愁万斛”把愁情具体化,用“斛”来称量,并冠以“万”字,应是比喻兼夸张手法。故选D。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羁旅漂泊之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间的内容。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所以他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红秋荷?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四周美景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产生了这样奇怪的念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呜,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已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当时作者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寸断。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他倚着阑干,愁怀难追。“醉醒中”,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他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词的下片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以上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最后“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它与屈原《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忧国优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展现了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虽然它的主要氛围是哀怨伤感,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注)①飐:风吹物动的样子。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不同的数词使行文富有变化,生动活泼。B.作品前两句以“一江烟水”和“两岸人家”总写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一个“接”字写出了两岸房舍的稠密。C.“晴岚”是指晴天中仿佛有烟雾笼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意为芰荷呈妩媚轻盈的淡粉之色。D.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上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7.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答案】16.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C项,“‘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意为芰荷呈妩媚轻盈的淡粉之色”错。这里的“淡”不是修饰“芰荷”的,而是修饰“秋光”的,指的是秋味恬淡。故选C。17.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到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的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远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近处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这两句都是近景。“卷香风十里珠帘”也是近景,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则是远近结合,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此外,这首小令在动静的处理上也颇见功力。远处晴日照江,流水生烟,山岚耸翠,都是静态的画面,也属于大背景;而人家画檐掩映,近处芰荷轻盈,则是静态特写,一远一近,层次分明,江南景色之秀丽,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皆在其中。接着再点缀以沙鸥飞舞、画船渐至,酒旗飘展,在静态画面上加上动态的事物,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越调)柳营曲·叹世马谦斋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1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调”是宫调,“柳营曲”是曲牌,“叹世”是题目。本首小令叙议结合,风格冷峭。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人生历程,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B.诗人隐去个人仕途的具体经历,抓住“青镜摩挲”这一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C.“忙忙的”“急急的”运用叠词,描写出了一种紧促急切的心情,用语通俗又富有形象感。D.“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含蓄表现出官场的险恶难测,令人深思。19.从这首元曲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元曲句子作简要分析。【答案】18.D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分析错误,运用的手法是“借喻”手法,不是“借代”。故选D。19.诗人的形象:①胸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求建功立业。“手自搓,剑频磨”写出诗人青年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有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抱负;②壮志销残,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诗人揽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纵有廉颇、萧何的才华也不得赏识;③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逃”“隐”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表达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愤懑不满之情。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诗中,起首两句“手自搓,剑频磨”写诗人青年时期摩拳擦掌,频磨剑锋,跃跃欲试,希望以后能出人头地,塑造了诗人早年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昂扬形象。再加上“古来丈夫天下多”,自许男儿、不甘人后的气概更是呼之欲出。紧接着“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三句现实情状,写自己求仕末遂,到头来却落得抚摸铜镜,叹息白发如雪、岁月蹉跎,潦倒困顿在穷街陋室,刻画了一个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的人物形象。“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又说自己有廉颇一般的威名却无人赏识,有如萧何一样的博学却不得任用,以廉颇和萧何的典故寄遇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刻画一个壮志难酬的人物形象。“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写天下莘莘才士们,都争先恐后地逃往了海滨,归隐了山河。“逃”“隐”写出一个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不满,渴望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元)宋方壶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20.中国古代文学中对“月儿”有多种不同的称代,此曲中“广寒宫”“姮娥”以外,还有和也是指称月亮。曲中的“白雪”称代。21.指出这首元曲的主要写作手法并简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答案】20.蟾、镜;(古代楚国)高雅的乐曲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词曲中“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中的“蟾”、“镜”,都是指月亮。“蟾蜍”,指传说月中有蟾蜍,指代月亮。“玉镜”,玉磨成的镜子,比喻明月。“白雪”也即“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这里指高雅的歌曲。21.写作手法:反衬(答对比、拟人亦可);情因景生(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此曲对月抒怀,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单,抒发了身世飘零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孤独情怀。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曲“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轻轻一笔,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怨气冲天,响亮传神,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综合以上分析本曲运用了对比(或反衬)、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漂泊江湖,思念家人,孤独寂寞的情感。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马致远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熏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2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莲湖就是西湖,然而作者不称西湖而称采莲湖,湖的名称就提供了丰富的形象。B.第一、二句写采莲、垂钓的热烈喧腾,然后剥离游人写环境的优美宁静,形成对比。C.“熏风”二句摆脱了视觉,转而从触觉和嗅觉人手描写切身感受,凸显清洁与和谐。D.这首曲描绘的画面是各异其趣的,但又统合成一个远近高低、结构成立体的空间。23.“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都是写景的句子中间,颇具匠心,请结合曲文对这一句进行赏析。【答案】22.B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这首曲统一在一个基调上,那就是优美宁静,既没有“热烈喧腾”,也没有“对比”。故选B。23.①作者笑有“画中有诗”之称的王维“作画师”,并非贬抑古代名人,而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王维笔下的山水之美与西湖的自然美景相比都未免黯然失色,从而衬托出西湖之美的不可企及。②正因为前后都是一般的写景,显得有些平板,加进这一句,便使曲中有如异峰突起,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手法及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找到“笑王维作画师”前后的句子,看看写了什么。前句是“雨中楼阁烟中寺”,描写烟雨中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后句是“蓬莱倒影参差”,描写如蓬莱仙境般的山在西湖中的美丽倒影。这两句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再来理解作者为何“笑王维作画师”,是因为王维有“画中有诗”之称,说明王维善画美景;而作者之所以“笑”,是因为王维画中的美景比不上这里西湖的美景。这里的“笑”并非“嘲笑”,而是一种“自傲”。以王维的画来衬托西湖的美,认为西湖之美远比王维画中的景色更加美丽。从这首曲的结构上看,前后都是写景,插入这一句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而给人以新奇之感,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正宫)叨叨令元·佚名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24.(正宫)是,“叨叨令”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25.有人评价此曲“先造其境”,再“点出意核”,试结合全曲进行分析。【答案】24.宫调名曲牌名流水本题主要考查把握诗词文化常识及理解语句内容的能力。叨叨令,曲牌名,隶属于元曲。【正宫】,宫调名。温润柔美是“玉”的特征,句中用以喻“流水”,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25.①先造其境:一、二两句用“小径舟横”“流水清润”写屋外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环境,三、四两句用“青山隔断”“白云满地”进一步描绘其幽邃缥缈的境界;②点出意核:五、六两句说这样一个地方即便“说与你”,你也“寻不得”,表明与俗世之间的距离,七句点明这是渔父居所,是“隐士”的理想世界。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曲前四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咏其“隔断红尘”“无寻处”,暗示这是世外桃源。“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借“鹦鹉洲”点出主人公隐者的身份。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翠荷残滕宾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26.该散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___,散曲中的“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7.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曲作简要分析。【答案】26.普天乐对偶比拟本题考查识记散曲相关知识的能力以及把握诗词修辞手法的能力。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千山应瘦,万木皆稀”意思是:山也憔悴消瘦,树林稀疏枯残,俗世的虚名小利皆是过眼云烟。此处“千山”对“万木”,“瘦”对“稀”,属于对偶;且“瘦”本是写人,此处用来描写“千山”,属于拟人。27.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鄙视官场名利,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归隐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把官场把看作是争蜗角名与蝇头利的地方,带有鄙夷的色彩。作者构想了“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的美好田园生活图景,结尾又以“归去来兮”表达了浩然归隐之志。本题考查的是赏析作品的情感主旨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题干上看是考查赏析散曲的情感主旨,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结合关键词准确把握情感。本文中的关键词句有:“蜗角名,蝇头利”,从本句看是对蝇头小利和勾心斗角的不屑一顾。从“渊明”写陶渊明的归隐,此处是作者对陶渊明洒脱的仰慕之情。从“归去来兮”可以看出作者归隐的决心。总之,考生只要抓住原文诗句,进行合理的分析,即可准确作答本题。【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折桂令·酸斋学士①席上张可久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注释)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②倚徙:流连徘徊。③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28.下列对全曲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贯云石安排诗酒歌舞为友送行,令佳人唱曲,美人捧金杯传酒令,将当时的文士风流表现得十分传神。B.“倚徙西楼”三句,写出作者在酸斋学士处流连终日,徘徊留恋不舍离去,巧妙体现二人的深厚情谊。C.作品长于用典,以“羽扇纶巾”“白雪阳春”入曲,语言简洁,表意含蓄,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深厚。D.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同时还融入其他丰富的情感;善于运用词家手法作曲,情景相融,别具一格。29.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赏析。【答案】28.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说法错误。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内容写了酒宴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虽然酒席上传酒令、吟诗唱曲,十分热闹,却没有“离愁”、“惜别”等字眼,但从作者环绕“离撙”,描写时间的推移以及所流露的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中,能感受到他那浓烈的惜别之情,属于间接抒情。29.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优美意象,使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注意把握诗歌中重要意象,赏析重要词语,体会语言风格特点。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句,赏析诗歌的“清劲”之风。首先明确“清劲”的特点。“清”指语言简练、给人清新、明快之感;“劲”指用词有力、意境壮阔。可以分开赏析,可以合并解说,“清劲”都体现即可。本诗清新明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体现的,答题时抓住主要意象,“岸风”“斜阳”“离樽”,意象优美,意境开阔。“劲”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裂”字写江风劲吹,富有力感,使人可以想见狂风卷地而起,激荡太空,云团裂散的景象。“迸”字,形象地描绘了一线阳光透过云层的喷射之状。第三句的“照”字,用得很妙。它使空中的阳光自然地介入了江边饯别的酒席,成了作者凝神观照,借以传情的对象。这些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清劲有力之感自然体现。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本诗虽然抒发离别之情,但意象选取优美开阔,遣词造句的表达洒脱俊逸,均能体现“清劲”之风。【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将军指东汉班超,班超因久守边塞,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一封奏章,其中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30.下列对两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古》最后一句中“读书人”可以指作者本人,也可泛指有文化的人,作者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思想深刻,耐人寻味。B.《潼关怀古》前三句中“聚”写出了山峦重重,“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把河水拟人化,写出潼关地势险要气势雄伟。C.两支曲子中“战火曾烧赤壁山”“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写作意图都为抒发辉煌终将不再、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D.这两首曲子语言凝练,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又通俗畅达,几近俚语,体现了“曲野”的语言本色。31.这两支曲子的尾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各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答案】30.C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都为抒发辉煌终将不再、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错误。“战火曾烧赤壁山”意为赤壁战火给百姓带来的是众生劫难,与虞姬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和军人戍边无归的结局共同揭示下文主旨战争使“生灵涂炭”。作者意在表达英雄事业虽然壮烈但生民最苦最值得同情的思想,而不是抒发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故选C。31.《怀古》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感情激烈饱满沉郁悲凉。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寄予同情,同时讽喻现实,表达作者恤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潼关怀古》以议论作结,点明主旨。既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历朝历代统治者,也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人民疾苦关心之情。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叹”字含义丰富,叹国家遭难,叹百姓遭殃,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越调)柳营曲·叹世马谦斋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3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首小令叙议结合,风格冷峭。作者记叙人生历程,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B.诗人隐去个人仕途的具体经历,抓住“青镜摩挲”这一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C.“忙忙的”“急急的”运用叠词,描写出了一种紧促急切的心情,用语通俗又富有形象感。D.“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含蓄表现出官场的险恶难测,令人深思。33.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32.D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D项,“‘风波’一词运用借代……”错误,应为“借喻”。“风波”一词比喻指仕途的凶险。故选D。33.①胸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求建功立业。“手自搓,剑频磨”写出诗人青年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有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抱负;②壮志销残,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诗人揽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纵有廉颇、萧何的才华也不得赏识;③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逃”“隐”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表达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愤懑不满之情。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翻译:搓着自己的手掌,一遍遍将宝剑研磨,自古以来世上的大丈夫实在太多。而如今不少人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满头银发,真是虚度光阴,怀才不遇,困茅屋窝。可叹有谁赏识廉颇的名声,有谁去用萧何的才学。急急忙忙逃至到海边,隐居深山去吧。在这世道,平地里也会生起风波。《柳营曲·叹世》是元代散曲家马谦斋的作品之一。此小令描述了诗人感叹那些有着丰功伟绩之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告诫自己早早隐居,不问世事,充分表达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现状不满之情。此曲子以时间顺序先写青年时期摩拳擦掌,频磨剑锋,希望以后能出人头地,自古而来,胸怀负的男儿比比皆是。接下来写自己求仕未遂,到头来却落得抚摸铜镜,叹息白发如雪、岁月蹉跎,潦倒困顿在穷街陋室。又以廉颇和萧何的典故寄遇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说自己有廉颇一般的威名却无人赏识,有如萧何一样的博学却不得任用。而那些已经蒽名就的天下莘莘才士们,都争先恐后地逃往了海滨,归隐了山河,只因为仕途险恶,每每平地上便掀起了风波。曲文的起首两句,塑造了诗人早年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昂扬形象。再加上“古来丈夫天下多”,自许男儿、不甘人后的气概更是呼之欲出。七、八两句,慨叹入仕的艰难,为“失志困衡窝”的起由作了注脚。并未停留在怀才不遇的感慨上,又进一步触及了元代仕途的险恶,“廉颇”、“萧何”们“白首蹉跎”不算,还要逃海滨、隐山阿,而且是“忙忙”兼“急急”,逃隐唯恐不及。为什么呢?原来是“今日个,平地起风波”,灾祸大难随时都会临头。这就暴露出官场倾轧、伴君如伴虎等等的政治黑暗。这三句从入仕的艰难直接跳入入仕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自嘲自解,但更多的是表现了进退失路的绝望。【点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34.赏析“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优,都到心头”。35.结合全曲,分析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34.漂泊在外,夜雨难眠,诗人回想起与妻子度过的多年生活,仿佛看见江南的父母在为自己担心,人生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此处用了侧面描写(对面落笔,想象,虚写),不写自己思家念亲,而是以年迈双亲的优思烘托更加浓烈的亲情。“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说还休,文尽而意未尽,动人心扉。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诗人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棘轮扳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全套厨房转让合同范本
- 企业股合同范本
- 2022-2027年中国农家乐行业运行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个人维修操场合同范本
- 社交电商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探讨
- 公社土地出售合同范本
- 农村家电收购合同范本
- 修理场租赁合同范本
- 代理票务兼职合同范本
- Android Studio开发实战(从零基础到App上线)
- 布草类送洗记录表
- 寰枢椎脱位的护理课件
- 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范文(通用6篇)
- 社区养老驿站运营方案模版
- 铁道概论(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下册
- 轮状病毒性肠炎
- 正大集团大猪场开发流程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单元的总体框架
- GB/T 41255-2022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