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i《氓》的两则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是落实了《氓》一诗的词语与句子,二是粗略地探讨了这首
诗的情节和叙述视角。诗的大致线索是恋爱一婚变一决绝(引导学生依此线索来背诵《氓》),
还有另外的线索吗?
生:情感线索。具体是:热情、幸福一沉痛、怨愤一悲愤、刚烈。
师:主人公处在什么情境中?
生:在被休的归途之中。课文中的诗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可以说明。
师:这一视角显然比单独写主人公在婆家的情况或者被休后在娘家的反省回忆要好,容
量要大,道理在哪儿?我认为诗人注重写人的心理活动,如痛苦、幸福、怨愤等,它使诗的
内容更丰富。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幻灯片总结:视角新颖,有利于增加诗的容量,将回忆与想象自然结合起来,同时又
穿插了路上所见景物的描写。)
生:诗人写主人公在路上的情感比写在婆家或者在娘家的情感更加丰富,此时主人公的
心情是矛盾的,对丈夫的失望使她想逃离婆家,但是又害怕到了娘家以后,兄弟会嘲笑她。
师:这位同学把握得比较到位,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主人公的情绪比较激动,与一般的女性不同。
师:写女主人公在途中的视角好在哪儿?大家还可再深入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把淇水与女主人公的婚姻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很好。“送子涉淇”“淇
水汤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师:这样很自然地把''淇水”作为从初恋到终弃之后的见证凸显出来。有道理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没有了,我们就来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生:坚强,从“三岁食贫”中可以看出来,她生活得这样艰苦仍然很贤惠,说明她是个
吃苦耐劳的人。
师:她任劳任怨,她幸福吗?我觉得她挺看得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般来说
古代女子倘若被休弃大多会自怨自艾,她这样想,说明她还有活下去的愿望和信心。诗中哪
个意象给了她启发?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觉得这个女子在婚前很单纯、很热情,被休后又显得
很刚强、很豁达。在生活中她也是一个很勤劳、很勇敢的人。
师: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形象。
生:我觉得好,敢爱敢恨,该断则断。
生:很多人觉得她非常可怜,但是我认为这不幸的婚姻使她变得更加成熟,懂得更多道
理。
生:我觉得这个女子的思想比较现代,很多古代女性都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想法,
而她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到位,把勤劳、温柔、坚强等一些关键词都说出来了。《氓》塑造
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运用心理描写,在回忆中夹杂想象和对比。
师:具体来看有哪些对比?
生:女主人公丈夫结婚前后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婚前的态度很好一一“氓之蚩蚩"''言
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婚后的态度却很差一一“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还有“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对比,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
师:很可贵,说出了两点。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也是对比,婚前的幸
福与婚后的自伤之情,再到后来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形成了对比。
生:我觉得诗中不仅有男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态度的对比,还有同一时期男女主人公的
不同表现的对比。
生:女主人公地位的变化也构成了对比。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既看到了局部的对比,又看到了整体的对比,思考比较全面,
值得肯定。我大体梳理了一下这首诗所用的对比,请看幻灯片:
(1)“士之耽兮”与"女之耽兮”的对比,“女也不爽”与“士也罔极”的对比。
(2)男主人公前后态度的对比。“蚩”与后来的“暴”的对比,一敦厚,一凶暴。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
矣”,辛苦而又委屈。
(4)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暗示着爱情由盛而衰。
师: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诗中的比兴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氓》中运用比、兴的诗句有
哪些?请找出并简述其含义。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手法是“比”,比喻女子貌美,初婚生活美满。
师:这一句是不是“兴”?
生:先言“桑”,再引起所吟咏之辞,引发了下文的“于嗟鸠兮,无食桑甚……”,可
见也是“兴”。
生:“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这一句,既用了“兴”,也用了“比”,比喻女子不可被
爱情所迷,否则就会像斑鸠吃桑豆过了头,醉了;这一句还能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这一句,所以又是“兴”。
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结合在一起,以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自我徂尔,三岁
食贫”,又比喻婚后生活的凄凉。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还有吗?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淇水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也
有个边,然而“我”这个女人啊,为什么被休弃后有无限痛苦呢?以此来说明“我”的痛苦
无边无际。
师:这样看来,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
对区分。比兴手法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
主观情感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的干预而又饱含情
感的艺术形象。……“不道破”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艺术特征正是通过比兴手法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结合而形成的。同学们可以从李泽厚
先生的话里得到启发,再联系刚才学习的诗句,加深对我国文学美学特点的认识。
师:上一节课,我们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告诫天下姑娘“无与士耽”。
生:我觉得是在写痴情女子负心郎。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道理的,也可看成是“诗旨”,我找了一些文献资料,请大家
比照着看,可扩大我们探究的视野:
(1)《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
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
也。
(2)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方玉润《诗经原始》:《氓》为弃妇作也。观其以氓直起,亦某甲某乙无知之人耳,
特其事述之足以为戒,故见诸歌咏,将以为世劝焉。
师:同学们认为方玉润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有。我们没有他想得那么深•
师:看来他的观点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其他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
师:让我们来说说这首诗妙在哪里。
生:构思新巧。
生:从多方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生:采用比兴手法。
生:心理活动描写真切感人。
生:语言运用富有概括性,又生动形象。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一个“劳”字概
括了她在婆家的生活特点;“兄弟不知,嗓其笑矣”中的“噪”字,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生:有许多成语,如“载笑载言”“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可供我们积累,文化味浓。
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对诗的艺术手法的鉴赏和构思
特点的品味;第二,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可能有多个方面,大家可相互比照;第三,诗中
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去赏析。
(蒋平)
案例二
第一课时
师:上课前有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个古代
爱情悲剧吗?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做个解答呢?
生: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和文学常识,再就是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必须学。(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道理。应付考试,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
鉴赏水平,是“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学鉴赏,是需要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
我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
提下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
字典。(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
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
是“z百i笑zdi言”还是“z&i笑zdi言”?
生:是“zbi笑zd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可是刚才有人读成了zi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
多查字典的习惯。“渐车帷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ango在《秦风•无衣》中
我们还会见到这个字。
生:老师,“渐”字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阴平,有个词叫“渐染”,今
天还在用,课下同学们查查字典看它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这次应该比上
次读得要好。(生读)
师:不错!下面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主要内容,
并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但不要僵
化理解。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位同学先来概括内容?
生: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生气了才答
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女子,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好像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位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日夜劳作,却受到虐待。
生: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我觉得这个女子太傻了,不应该那么快就嫁给“氓”。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
括该诗的内容。
生: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
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不得不回到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
生:婚前、婚后、回家。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
生: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
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
吧。(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该你们自己读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这个基础上进
一步挖掘,注意两个问题: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有哪些地方经过思考后你仍
不明白?(生读约14分钟)
师:有想法可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
第二课时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我喜欢前两节中描写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个男子给女子留下的印象很不错,她觉得可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
私自答应了男子,甚至男子走后,还十分思念。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一日不见……”(生:“如三秋
兮”),把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刚才有同学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
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正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送了一程又一程。
生: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
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
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
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哪位同学能解答?(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一一(生:赋、比、兴),第三第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的说比,有的说兴)。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
它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和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
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鸠贪吃桑甚,女子沉……沉湎爱情。
师:桑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
人公告诫别的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过,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对
象。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生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应该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所以这
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
的作用了吧?
生: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由淇水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
证。
生: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这个问题了呢?
生: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来你动脑子了。我是这么想的,它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
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像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很好,你能有自己的分析。这么理解是可以的,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
“我”的苦难却没有头。这也是比,是反喻。哪位同学还有高论?
生: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说明她是
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
面对一切,说明她很坚强。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到底哪种看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开动脑
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
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嚏其笑矣”,她担心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
当初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
师:还有吗?请“赶回说”这一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决定走
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都能忍过来,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得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什么《兼葭》里还有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出
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
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换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
说氓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虽然超出了物质利益的层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大都难以避免时
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要
买房子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
自己的婚姻。
师:还有吗?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我认为都有道理,而且都能从作品中找出理
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
痛苦的。诗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感叹”
号都包含了哪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
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
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路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
的场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
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可见她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您刚才说女子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只有理解为“多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
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大家要多读,多想象,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要选准
角度、评说具体。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到底哪种看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开动脑
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
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嚏其笑矣”,她担心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
当初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
师:还有吗?请“赶回说”这一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决定走
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都能忍过来,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得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什么《兼葭》里还有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出
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
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换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
说氓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虽然超出了物质利益的层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大都难以避免时
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要
买房子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
自己的婚姻。
师:还有吗?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我认为都有道理,而且都能从作品中找出理
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
痛苦的。诗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己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感叹”
号都包含了哪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理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
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
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路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
的场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
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可见她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您刚才说女子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只有理解为“多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
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大家要多读,多想象,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要选准
角度、评说具体。
关于《氓》的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古诗的教学怎样进行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目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
意:一是古诗教学常常过于偏重所谓“考点”,与考试有关的就多讲几句,无关的就忽略不
讲。这样做的后果是,古诗教学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目标比较狭窄,教学内容失去
系统;虽在短期内对考试有利,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古诗教学
往往偏重于读读背背,似乎多读多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多读多背无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手
段,但过于迷信它的成效,会造成教学的简单化,使学生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学生多会丧
失阅读古诗的兴趣。
上述两种倾向应该说有一定的普遍性。能不能既兼顾其“利”又避免其“害”呢?我想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最近看到蒋平和李玉山两位老师教学《氓》的案例,觉得深受启发,其
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意识与方法值得进一步思索。
先说教法。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概而言之,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基本
内容的过程中,试图通过补充资源,使学生拓展阅读的视阈,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元化的解
读,从而对诗中的人物性格和意旨有更深的认识;其教学的价值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李老师在教学中以诵读为基础,通过逐层引导,使学生一步步体味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
悟诗的写作手法;其教学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从两位老师的教法中,我觉得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古诗的阅读教学应与学生的探究、鉴赏活动密切结合。以蒋老师的课例来说,他为了
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引导学生寻找诗的情节线索和情感线索,
让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揣摩那个女主人公的心态;二是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将过去与未
来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发表独立见解的欲望;三是通过提供拓展资料,打开了学生进一
步学习的眼界,也教给了学生探究诗作意旨的方法。教师如此安排教法,既达成了教学的预
定目标,也把学生的探究、鉴赏活动落到了实处。
2.古诗教学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高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需求相对多元化、个
性化的学习,是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学习,也是比较重视理据和学法的学习。这就要求学习
内容具有比较大的容量和一定的深度,学习方式讲求一定的鉴赏性和探究性。只有如此,才
能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从两位老师的课例中,我感觉他们都较好
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一是注意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理解,特别是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心理的
变化。二是注意引入文学鉴赏的知识,如''比兴合一”“反喻”等,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文
学的美学特点的认识。三是逐步加深思维的难度,使学生自主思考,灵活判断,学会活用,
在探究与鉴赏能力上有切实的提高。
3.古诗教学应充分体现古诗本身的特点。古代诗词,特别是名篇,一般具有声韵和谐、
意味隽永、手法巧妙的特点。它要求读者在熟读之后,必须做进一步的探究、思索、想象等
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全诗意旨、意境和意趣。以《氓》为例,要使学生理解女主人公
这个形象,首先应在诵读上做出必要的安排,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味语言特点。其次,
必须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走入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去探寻她的复杂心境,这样就容
易理解她和“氓”的情感关系,感悟她一系列话语的深切意味。再次,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问题,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
且能够知其所以然。
点拨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教育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无论是外国的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孟子、程子、朱子,他们的教育实践无不闪耀出点拨教学的光辉。
说它现代,是因为点拨教学在中国的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研究与推
介,点拨教学自此汲取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从一种微观的方法与技巧,发展成一种宏观
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如果以现代点拨教学思想来评价蒋平和李玉山两位老师执教的《氓》,
也许会给一线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迪。
为便于评析,我们先将蔡澄清先生关于语文点拨教学的说明抄录于下:
①依纲据本,因材施教。(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委托经营协议
- 202x年终总结工作技术、述职报告模版
- 债务担保合同各方责任二零二五年
- 食堂承包合同食堂承包合同范例
- 医疗服务总结汇报
- 标准物业管理合同二零二五年
- 委派协议书锦集
- 二零二五个体工商户商铺租赁协议书
- 金融债券抵押协议书
- 50项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 北京小客车指标车牌租赁协议模板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用户画像的构建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道德讲堂课件
- 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一)英语试题及答案
- 学生心理健康一生一策档案表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养老照护组”赛项参考试题及答案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车辆二级维护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