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_第1页
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_第2页
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_第3页
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_第4页
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具维修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第1页共9页 DATE\@"yyyy/M/d"2024/5/22模具维修及注意事项模具的维护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一.模具维护的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卸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和卸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卸料板的拆卸要保证卸料板平衡弹出,卸料板的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1.凸凹模的维护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更换凸模要试插卸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更换已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2.卸料板的维护卸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影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卸料板时先将凸模和卸料板清理干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卸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卸料背板上偷料是否足够。卸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卸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減0.03-0.05mm,當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卸料镶块和卸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卸料板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將遭到破坏,須加以维护。3.导向部位检查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換。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狀況(卸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換,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4.模具间隙的调整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二.模具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1.冲件毛边.(1)原因:a、刀口磨损;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e、模具上下错位。(2)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2.跳屑压伤(1)原因:a、间隙偏大;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2)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求,这样装、拆模具比较方便,工作量大大减少。②、如果凸、凹模重量较重,尺寸较大,要钻好吊钩螺丝孔,以方便装拆。③、注意方向,该做记号的要做上记号。④、装导柱、导套应注意防反。4、上机台扣料厚、试模①、上机台扣料时,先空走一次,确定没问题后,再用0.5→0.8→1.0→1.2→1.5→2.0等依次把料厚扣好,不允许一开始就用设计厚度的板料来压,以免造成模具卡死(切记)。②、上机台合模时,一般不允许再磨基准模。③、试模抓料边时,应尽量减少板料的浪费。④、制作定位时,尽量使其放料、取料简单方便,不要造成过定位。四.软成型(带弹簧或顶杆称之)应用软成形模具的零件一般都是形状复杂多样,型面高度落差较大或局部容易起皱的零件。优点:零件成形稳定、卸料简单、定位方便。缺点:制作繁琐、成本较高。1、需考虑顶杆和弹簧的高度、系数和压紧力。2、其它与硬成形相同。五.拉延模1、无论是凸花尺角,还是凹花尺角。打磨和清角后,尺角都应光滑圆顺,绝不允许凹凹凸凸的现象,且淬火处理后硬度要>50HRC。2、顶杆高度要一致,偏差<±0.1mm,直径偏差<±0.2mm,且强度要足够。3、顶杆过孔不能太大,一般为顶杆直径ø+1mm即可。4、压料板一定要有导向,且间隙要合理(0.02~0.03),如拉延力大、板料较厚,压料板要整块进行热处理、且硬度要达到一定要求。5、拉延筋布置要合理、圆顺、没有棱角,硬度要达到一定要求。6、拉延筋的标准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太小,否则不起作用。7、注意料的大小是否合适,料太小会导致拉延件起皱,料太大会导致拉延件破裂。8、主机压力,缓冲压力会影响拉延件:(1)起皱;(2)破裂。如果拉延件破裂又起皱,必须考虑板料的流向,还可考虑是否先破裂后造成走料太快再引起起皱。9、所用料的材质对试模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拉延件的形状越复杂对材质的要求越高。10、如果拉延件破裂、放大尺角时,一定要依据图纸(有整形部位或废料区域可以不依据图纸的规定)。11、通常情况拉延件破裂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及原因:①→下模尺角太小或不顺;②→料的流量不足;③→上模尺角太小或不顺。六.落料冲孔模1、线切割出来的刀口,一般都要轻轻地把痕迹磨掉,再推油石(注意不要把刀口推成尺角),这样可以减少刀口与板料的摩擦力,增加刀口寿命。2、落料模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尖角出现,以免应力过大,刀口强度过小而造成刀口寿命降低。3、刀口硬度要达到HRC56~62。4、线切割出来的刀口,一般都要检测垂直度是否达到要求,纵切刃截面一定要垂直,刀口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不允许有倒锥。5、上下模的刀口间隙可依据板料的厚度区分:6、组冲头之前,先确定冲头座与冲头底面是否平。如是不平,先把工作平面配平,只允许打磨冲头底面。7、组冲头时,先考虑冲头座的摆放,然后把冲头插入孔中3~5mm(最好用塑料薄膜包时要用手捏住冲头,注意是否弹动。如有异动,需重新组。8、在打销钉之前,一般先把组冲头时粘上的AB胶水或瞬间胶水清除干净,重组冲头,锁紧螺杆后方可打定位销。9、废料孔排废料一定要顺畅,以冲一次掉一次废料为最佳。如图示:10、落料冲孔模定位要准确,尽量能节省板料为佳。11、如板料较厚,较多冲头,在设计时一般冲头要比刀口短1~1.5mm最好,这样比较容易卸料。12、弹簧分布一定要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板料厚度,冲头的大小、多少,可适当加大弹簧。13、压料板在锁紧时,一般要高出刀块一个板料厚度,一般弹簧要预压3~5mm为最佳。14、如模具形腔较小,冲头较多、难卸料、又装不了较大的弹簧或橡胶,可以考虑使用打杆装置。若实在不行的,可以用双重打杆装置。设计时可参照此方法减少工序,以降低成本。15、板件断面的基本辨认方法:(光亮带、崩裂带各占50%为最佳)16、出现毛刺的基本辨认方法:(全部为光亮带,但不发黑)原因:间隙过大或上模刀口不垂直,不锋利。(全部为光亮带,发黑,发亮)原因:间隙过小或刀口不垂直(刀口容易崩裂事变成尺角)。七.整形模十侧冲孔1、整形模一般都是到底的,不然此套模具有待确定。2、以整形到底为基准,确定模具闭合高度,测量出限位块(注意料厚)。3、组侧冲凸轮座①、把凸轮弹簧取出,确定凸轮行程,一般3mm(保留3mm余量)。②、把冲头插入凹模套3~5mm左右,根据冲头座与凸轮贴密确定凸轮座的位置,固定好凸轮座及冲头后,翻模块插刀。③、组插刀时,将插刀紧靠凸轮的背托。如果会突出,需加工插刀座面。4、组侧冲悬吊凸轮座①、同上。②、把冲头插入凹模套3mm左右,根据冲头座与凸轮贴紧确定凸轮座的位置,固定好凸轮座,翻模块插刀,然后放入弹簧组冲头。如果是O°悬吊侧冲凸轮,可以同时组凸轮座与冲头。5、强制拉回钩应与对应的机构配合合适,不紧不松,用红丹检查,应该显示一层薄薄红丹。6、插刀与凸轮滑块,接触面积应均匀,不能只接触单边,组插刀时要考虑强制拉回钩的活动轨迹。(注:凡是涉及有弹簧的执行机构,一定要考虑执行机构的行程及弹簧的安全值。)7、整形刀块与背托应无间隙,如有间隙须用铜片垫好。8、整形刀块的硬度要足够。八.翻边模注意事项1、折边刀口间隙为料厚少一点,如0.8mm料厚,间隙可设定为0.7mm,折边刀口间隙应均匀。2、压料板应压出刀口10mm,且压力要足够,以防止料凸起。3、零件转角处裂时,应考虑减料边,或者在拉延模加形状,但先考虑刀口间隙和减料边,转角皱时也应考虑刀口间隙太大,料是否没地方走,也要减料边(依图纸)。4、折边后的零件如有划伤和拉毛的现象,证明模具折边刀的硬度不够,可进行热处理或钢焊条补焊,修顺,推石头,抛光。5、模具一般要进行热处理的部位有:拉延模尺角、拉延筋、剪边模刀口、整形模刀块等。装、试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模具闭合高度h1:在模具搬上机台之前,首先要确定的下死点位置离工作台面的高度h2。当h2<h1时,把主机往上摇,直到满足h2>h1为止,才能装模。2、装模时不允许用点动,要用铁棒转动飞轮把主机往下调,以免把主机顶死、损坏模具或出现安全事故。3、确定机台是否适合模具的各个条件,是否有顶杆,宽度、高度、重量是否合乎要求。4、调试模具时不能一下子把主机往下调。要慢慢地调,以免造成把机台顶死、保险块损坏或把模具压坏。5、导柱、导套要擦干净加上润滑油,模仁也不能有粉尘、铁屑等。拉延模一般都要上点油。模具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拉延模板件不稳定,易拉伤、起皱、开裂,R角处有暗伤。应对措施:检查顶杆是否高度一致,压料板、上模表面是否有拉伤痕迹(硬度不够),是否有砂孔,尺角是否圆顺光亮或太小,主机或顶出压力是否有异常,板料的材质、尺寸是否有变动。2、成形模板件不稳定,R角处有暗伤,卸料不畅。应对措施:检查定位是否松动,把R角磨顺或放大,顶料器弹簧是否变形或变小。3、落料冲孔模毛刺过大,板件不好卸料,废料排不出,刀口边缘有勾料现象。应对措施:检查刀口、冲头是否锋利、垂直,间隙是否过大或过小,废料孔是否合乎要求,压料板与刀口之间是否太小,弹簧是否变形或太小,刀口吃入量是否太深或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