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一、口语交际(本大题含2个小题,共6分)

1、学生小宇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老师对学生听流行歌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假如你是小宇,想要回被没收的MP3(音乐播放器),你会怎么跟妈妈说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积累和运用(本大题含8个小题,共25分)运用积累完成3——5题。第6题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写一句话。

3、情思是诗。我们品味“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的落寞惆怅;也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怦

然心动。(2分)

4、情怀是诗。陆龟蒙歌咏凌波独立的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高歌至死不悔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

5、情结是诗。龚自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吟唱凄风无情、落

花有意的生命之歌;李商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诉思念

不尽、泪水难干的绕指柔肠。(3分)

6、情谊是诗。“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送别董大时真诚的劝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班里举办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热心帮助大家解决7-10题中的问题。(15分)

7、第一小组举办小报展览,请帮他们审稿。

①写出拼音替代的字,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走进典,走进名著。我们与鲁迅一同聆听藤野先生的教诲;与唐僧师徒一同在艰

难的路途中跋涉;与汤姆.索亚一同在黑暗的山洞里体验成长------

jīng___________典教诲__________跋涉__________

②在原句上改正下面两个病句。(2分)

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我们只要了解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8、第二小组准备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专刊《我与名著》。请为这本专刊设计三个结构相同的栏目名称。(力求有创意)(4分)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小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名著人物”评选活动。请帮他们完成下面这块展览板。(3分)

人物:林冲出处:《水浒传》

人物小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帮第四小组设计一种活动,并介绍其中最有特色的环节。(活动形式要与以上三个小组的不同)(3分)

活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本大题含12个小题,共4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阅读说明文,完成15-18题(14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阅读散文,完成19-22题(14分)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9、感知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2分)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

内在精神:

20、揣摩语句。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

21、品味细节。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2、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四、作文(本大题含上个小题,共55分)

23、生命的美在于我们有机会接受爱的滋润,感受爱的温馨,播散爱的芳香。于是,我们倾心于名著,感受文学的魅力;倾心于景色,体验自然的情趣;倾心于色彩,发现艺术的美丽;倾心于生活,让每一个平凡的点滴都因此而充满诗意。

请以“倾心一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1、喜欢歌星(或歌星有个性)能在音乐中得到宣泄和放松(或听歌痛快、舒服、特别过瘾)2、例:妈妈,对不起,前几天我不该因为听歌的事惹您生气。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把MP3还给我。听歌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还能使我们从生动的歌词中受益。现在我已经能处理好听歌和学习的关系了,请您相信我,好吗?

二、3、似曾相识燕归来众里寻他千百度4、月晓风清欲堕时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5、落红不是无情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别杜少府时豪迈的宣言。7、①经hùìshè

②在原句末补充“水平”或“能力”在原句把“只要”改成“只有”或把“才”改成“就”8、与大师牵手与人物相约与生活对话9、例:林冲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起初只想忍气吞声,无奈之下奋起反抗。最终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10、例:辩论会以“时尚与经典,中学生更需要哪个?”为辩题辩论。或名著知识竞赛请任课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和同学们同台竞赛。

三、1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1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