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学设计_第1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学设计_第2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学设计_第3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学设计_第4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宋亚敏】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的“华彩段”。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

望。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搜集“大眼睛”孩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

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

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

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

描述。)

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

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

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

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

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

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

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

人关注的照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

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

三、初读感知,渗透识字。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教师巡

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蜿蜒、跋涉。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识记

的方法,并理解词义。)

2、(检查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段落读一读,评议读书情

况。)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专心、忧郁、渴望读书)

2、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

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

会。)

4、(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读着这

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

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

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

的好学啊!

(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

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

(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

很丰富,也很合理。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

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

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学生练读,

指名读。)

5、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

书的心声。(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2)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学生畅谈。)请你怀着这样

的心情和感受再读一读这双“大眼睛”吧!(学生练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读出

感动,读出渴望。)

(3)指名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引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一一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一一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

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一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一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

子……”

6、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

“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五、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3、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

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

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图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

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4、(出示“大眼睛”的近照)她是谁?还认识她吗?啊一一依旧是那双乌黑、

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是啊!已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同学

们一定很关心“大眼睛”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吧?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

家介绍一下苏明娟的近况呢?

5、(学生简介、交流资料。)

六、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

地成长了起来。苏明娟成长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

他们的眼里仍然充满着读书的渴望。此时此刻,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孩子,面对着

这样的“大眼睛”,你想说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呢?

2、(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

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

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多么令人爱怜!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

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

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互通书信、捐款捐

物...)

2、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3、观察周围熟悉的一个人,以“眼睛”为题写一篇日记。

总评:本课设计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

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大眼睛”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

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纵观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处理教材干练,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

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串联组合得比较巧妙,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

整体结构,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2、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针对不

同段落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

如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次要部分的默

读等……以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思想

感情。通过有声有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语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

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形成又一教学亮点。

本课设计,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而与文本进行丰富、深入地对话。如:贫困地区孩子艰苦的生活、恶劣的学习

条件,这些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而教师适时地

引进现代媒体,展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情景图片以及出示他们失学、辍

学的资料,直观的形象,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走入课文

描述的背景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2、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解读“大眼睛”内涵的学

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融情想象:她还生怕什么?从她的注视里,你还联想到了什

么?这样的设计,不但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想象能力的培植,而且体悟

出了平面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使情感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

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与文本情感的交流还不够深入、丰富。

此外,怎样结合阅读让学生学会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也需要加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幻灯1、2)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照片中的眼睛吗?(充满幸福、

欢乐...)

2、(放幻灯:“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

(学生谈想法或体会:明亮的、专注的、水汪汪的、渴望的、忧郁的……)

3、的确,这是不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读

课文。

(由眼睛导入,可紧扣本单元主题,也可形成强烈地对比,让学生从情感上首

先体会两种眼神的不同,在心中留下一个疑问。)

二、理解体会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麽?

(1)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谈体会)

(4)想到这些,你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能读出来吗?(学生个别朗读,配乐

朗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这样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会让自己产生什么联想,

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到共鸣,同时在此指导

学生朗读。)

2、这样一张照片,为什么能让我们、让作者这样感动,由此联想到这么多呢?

让我们从第一段中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和背景吧!

(1)默读第一段。

(2)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照片的来历?

(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出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大眼睛”是在什麽情况下上学的?

(4)你还知道哪些失学儿童的故事?讲一讲。(学生交流)

(5)老师这里也有几张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放幻灯:贫困儿童照片)

(6)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在此处,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照片的背景,对背景知识

的批注和补充,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课后“金钥匙”的要求得

以体现。同时,这些令人为之感动的、真实的照片和老师所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了

解了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条件,使他们从心底同情这些孩子们。)

3、这些贫困儿童的境况和“大眼睛”一样,让人同情,让人感动,他们对读

书的渴望和“大眼睛”一样的强烈。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许许多多濒临

失学的贫困儿童都有的,“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大家一起

来读第5、6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2)社会上的单位、团体、个人给予这些孩子无私帮助和关怀。请大家看这

些我们并不陌生的镜头。(放幻灯)

(学生和那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受了同样的关爱和温暖,感受爱心的可贵。)

4、“大眼睛”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爱心,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让我们

来看一看“希望工程”开展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吧!

(1)请大家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文中的数字。

(2)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学生说)

(在这里,通过前面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数据的含义。但

要将文章的主题和精神在这里得到总结和升华,需要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来完成。)

三、拓展升华

1、直到今天,“希望工程”仍在继续,人们的爱心还在延续,我们能为他们

做些什么呢?

(1)学生同桌交流。

(2)汇报。

2、小结: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还有许多这样的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

同时社会上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们,在人们的关怀下,孩子们又获得了希望,

让我们也加入其中,共同关注这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四、我来试一试:

1、搜集“希望工程”的有关资料;

2、摘录有关描写眼睛的词、句、段;

3、观察你父母或同学的眼睛,抓住特点描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完成)(通过拓展和升华,让学生了解希望工程

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了解希望工程的宗旨和意义,感受爱心的可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