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苏教版_第1页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苏教版_第2页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苏教版_第3页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学设计-苏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蝶恋花》教学设计作者:郭天彪《文学教育下半月》年第期字数:字体: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诀——“入得其中,出乎其外”。走进意境,能真正领略诗词的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这堂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对词中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意象含义的把握、对意境中意蕴的迁移和挖掘引导学生走入词中。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试着思考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联系。能够拥有点“具有悠久传统的审美情怀”。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三个维度的结合:梳理本首词的在语句上的含义,体会词中包含的感情。体会本首词中包含的传统意象的传统含义。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理解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意义。

导入课文:春天,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翔的图景常常让我们留连忘返,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要留恋于花丛吗?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为了食物而留恋,但这个解答实在太过冷漠。文学家们对此有自己诗意的理解。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而花生来就是在等待那飞翔的精灵。故而“蝶恋花”三字,光从字面上就足以让人心动,这种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简文帝就有“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其后这一诗句的精髓,被晏殊所喜欢,他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词中的《鹊踏枝》的词牌,改成了现在的《蝶恋花》。这就是词牌名《蝶恋花》的由来。从这些看来,《蝶恋花》充满了相思之意。那么我们先读一读,晏殊的这首《蝶恋花》的情感是否如我们对词牌的解读呢?

整体感知:

.跟着音乐,全体学生一起朗诵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明确:从“愁”“泣”“离别”等细节看出,这首词是一首伤离怀远之作。

.体会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位男士还是一位女士?这种思念会是对亲人还是对爱人呢?

明确:从“菊”“兰”“彩笺”及词中和婉细腻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是一位女孩。抒发的是主人公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读品味诗歌:

我们通过整体的感知获得了对词的初步印象,对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肯定,那么我们就回到每一诗句,去挖掘其中的情感。

.分析“槛菊愁烟兰泣露”,从“愁”和“泣”可以看出作者对菊和兰的人格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入进客观事物中去了。那么要追问的是,为什么用的是“菊”和“兰”这两种植物?要知道,如果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用别的植物也是可以的!

明确: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菊在古代的意象特征往往是高洁、傲岸不屈、淡雅(人淡如菊)的。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清·刘灏《广群芳谱》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明·孙克弘《兰花》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清·郑板桥《高山幽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

兰花在古诗词中的意象特征往往是高尚、典雅、坚贞不渝的,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同时兰花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

(注意:开放季节:大多数引种栽培并有香气的兰花的花期集中在冬、春季,其次是秋季。而夏季开花的种类大多是没有香气的附生兰。)

总结:可见,兰和菊的共同特点是高洁,高雅,超凡脱俗,气度不凡的。作者在这里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其实也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品质。给读者的感觉是如果他是男的那一定是个君子,如果是个女的,那一定是个淑女。

.分析“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注意标点的设置,本册教材把“罗幕轻寒”和“燕子双飞去”放在同一个句子里。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明确: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情非常委婉含蓄。

.分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里用到了明显的拟人修辞,表达了一种埋怨的情感。但是这种埋怨是无理的。怎么理解主人公对月亮的埋怨之情?主人公受“离别”之情的煎熬和月亮有什么关系?

明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月在古代诗词中是出现最频繁的意象。它往往激发人们思乡的情感,思友的情感,同时,作为一种亘古不变的景物,还被用来见证人世的变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为什么能激起这些情感,是因为月亮的特点很明显,那就是独一无二,黑夜中孤独的高挂,柔和不刺眼,如母亲的温柔。

在这里,普天之下共享这轮月亮,月亮成为了情感的传递之物,可惜只见物不见人,当然要难受。同时,“明明如月”中“明明”是指满月的光辉,“明月几时有”中“明月”亦有圆月的意思,那么在这里,看到象征团圆的圆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分离,悲伤也是很正常的。月光的特点是冷清,更增添了几分萧瑟。

注意:这里的埋怨很无理,但正因为无理,才显得情深,内心郁积的情感需要通过这种无理的埋怨发泄。正如“月是故乡明”的无理,正反映对家乡的极度思念。

.对“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分析。昨夜对应上句的哪两个字?

明确:“到晓。”可见主人公昨夜是一夜未眠。

为什么会睡不着呢?

明确:思念远方的爱人。“辗转反侧”不得入眠。

“西风凋碧树”你觉得主人公是怎么知道的啊?写这个要表现什么?

明确:一夜未眠,听到。下句登高,看见。一夜就使碧树凋,可见西风萧瑟。“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瑟,人又孤独,徒增悲伤。正如写离别的句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都是用哀景衬悲情。

.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分析。这里的登高似乎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积极,这里面咀嚼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啊?为什么登高望远会有这种情感?

明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王实甫《长亭送别》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满目疮痍莫倚楼,凄风苦雨遍神州。——于右任《再过南京杂诗》

登高望远是为了看到想看到的人和事,可惜的是想见到的人和事却往往见不到。故而总带悲伤。但是看不见却总希望他出现,悲伤中含有希望。正是这若有若无的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使这一行为意蕴丰富。“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就是这种感觉!这里特别是“尽”和“涯”的连用,增加了相思之意。

这里有登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是这所向的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两句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感情是悲壮的。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对“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分析。为什么要“彩笺”和“尺素”都寄?

明确:彩笺,是那么华丽,那么多情,那么浪漫;尺素,是那么洁白,那么诚恳,那么淳朴。对他的感情有像“彩笺”一样的感情,对他的感情也有像“尺素”一样的感情,要寄的也是“彩笺”,也是“尺素”,这叫“欲寄彩笺兼尺素”。可是“山长水阔知何处”,有两重的阻隔,像山那样的绵长,也像水那样的宽广。因此“彩笺”和“尺素”,有两重的感情;“山长”和“水阔”,有两重的阻隔。彩笺似乎有浓浓的相思之意。

一位西方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精神坚持道德化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悠久传统的审美情怀。我们这节课主要借助本首词中具有传统的审美意象加深了对词特别是词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将共通的情感理解得更加真实、细微。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