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原卷版)_第1页
1.2人口迁移(原卷版)_第2页
1.2人口迁移(原卷版)_第3页
1.2人口迁移(原卷版)_第4页
1.2人口迁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图标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人地协调:在知识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发展观。地理实践:结合材料与生活经验,利用所学分析生活当中人口迁移现象的产生。【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能够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我的预习】预习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人口迁移,观察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分布图【基础预热】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我们把涉及人口发生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排斥力)与迁入地的(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促使人们迁入。2.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优美、气候宜人和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3.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的地区。社会因素:、军事、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典例19世纪以前以

⁠、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贩卖黑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西亚和北非的石油外籍劳工2.国内人口迁移(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

⁠、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迁往

⁠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3.我国的人口迁移时间特点原因改革开放前有计划、有组织国家实施体制和严格的制度改革开放后人口从迁往城镇,从内陆迁往沿海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课堂探究】探究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一:下表为广东省部分城市人口迁移的相关数据统计表:问题1:根据表中数据和所学计算上面各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并说明广东不同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的差异?问题2:分小组讨论分析,人口的大量外迁和迁入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二: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几次迁移的高潮。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问题3:结合背景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问题4: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典题型1】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长,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规模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图示意2001—2020年我国18个城市群常住人口的年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001—2020年,我国人口迁入规模最大的目的地是(

)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辽中南城市群2.导致哈长城市群近年来常住人口年均变化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环境质量3.应对哈长城市群人口变化合理的措施是(

)A.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B.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放宽生育政策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D.取消户籍管理制度,鼓励人口迁入探究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一:下图为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分布图。问题1:根据左图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分布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二: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分布图问题2:根据左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分布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三:下图为我国建国前的人口迁移图问题3:根据左图我国历史上几次大型的人口迁移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四:下图为国建国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图问题4:根据左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分布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小组讨论,抽签回答】材料五:下图为我国目前人口净迁入率的分布图问题5:根据左图我国人口目前净迁移率的分布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经典题型2】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大迁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闯关东”为国内人口迁移 B.“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2.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A.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频繁B.人口迁移方向主要为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C.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最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D.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课本活动】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你的祖籍在哪里?父母或是祖辈们是不是出生在目前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当中有人有过迁移的经历吗?请参考下面的步骤,完成家庭人口迁移情况的调查。活动1:询问家庭中父母和祖泰每一个人的出生地和迁移经历?活动2:绘制家庭人口迁移路线图?活动3:比较两代人迁移的特点及原因,讨论迁移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我的构建】【我的收获】【考点分项】考点一人口增长:总和生育率是指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人口学认为,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长期稳定;从长期来看,若总和生育率低于2.1,则总人口数量将会下降。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0左右,降至1990年的2.0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2021年仅1.15,2022年不到1.1。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老年,人口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下图示意中国2000—2022年总人口年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1.据图可判断(

)A.2012年总人口数量达到峰值 B.2022年总人口数量达到峰值C.2012年总人口年变化量达到峰值 D.2022年总人口年变化量达到峰值2.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0降至1990年的2.0左右,说明该时间段(

)A.人口负增长 B.人口增速放缓 C.人口老龄化 D.人口红利消失3.下列因素中,可能导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有(

)①总和生育率下降

②死亡率下降

③人口迁移量下降

④死亡率上升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4.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5.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改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67小题。6.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7.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考点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读1935~2010年我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完成下面89小题。8.视频讲解下列时间段我国人口重心平均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A.1935~1964年 B.1964~1982年 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9.1982~1990年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A.东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B.东南,改革开放的政策C.西南,矿产资源的开发 D.西南,改革开放的政策【素养提升】单项选择题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城镇化中的新现象。下图为“江西某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1.该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主要集中在(

)A.市区 B.县城 C.省会城市 D.村镇地区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A.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B.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D.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不同省区迁居人口特点差异明显。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南方、北方部分省区的总迁居人口数量与省(区)内迁居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3.2019年,图中南方省区较北方省区(

)A.迁居人口规模总量小 B.跨省迁居人口数量大C.省内迁居占比均值高 D.省外迁居占比均值低4.结合安徽、江西人口迁居特点判断,两省应(

)A.鼓励本地人口跨省迁居 B.减少外省迁居人口吸纳C.积极招商引进外地企业 D.严格户籍迁居管理制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主要承载地。下图示意2000~2018年四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结构。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5.四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最明显的是(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6.与图示其他城市群相比,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大都市辐射②产业基础③政府政策④社会福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下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注:人口流动活跃度(实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流动强度(虚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7.甲乙丙丁为该县的四个县域功能区,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偏远山区 B.乙——主城近郊区C.丙——主城远郊区 D.丁——主城区8.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西部显著低于东部,可能是西部(

)A.自然灾害较多 B.工业发达 C.教育医疗设施差 D.人均耕地多下表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的青海、广东、江苏、河南四个省份的人口数据。完成下面910小题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较上年常住净增出生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甲12656.8万人27.2万人105.208.3‰3.33‰乙8515万人10万人44.515.23‰1.81‰丙9872万人11万人73.37.42‰0.08‰丁595万人1.19万人6.310.60‰3.37‰9.从出生人口数量看,甲(105.2万人)、丙(73.3万人)、分列生育大省前两名,其中,2023年甲省份依然保持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请推测甲省份(

)A.河南 B.江苏 C.广东 D.青海10.下列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乙相比甲经济GDP远远落后于乙;

②丁常住净增人口为正,经济较为发达③乙丙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龄的上升④甲地区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其年轻人口数量较多是原因之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绝对均衡线”)。如图示意东北三省不同年份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11.1990~20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

)A.逐渐趋于集中 B.逐渐趋于分散C.先分散后集中 D.先集中后分散12.图中M~N表示的区域可能是(

)A.边远山区 B.河流沿岸 C.内陆地区 D.城镇地域13.有助于东北三省人口洛伦兹曲线接近绝对均衡线的措施是(

)A.推进乡村经济振兴 B.引导人口向沿海迁移C.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D.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推动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完善。下图是19个城市群近年常住人口年均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恒大研究院;注:2011年后天山北坡城市群数据有缺失14.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