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题型汇编与训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题型汇编与训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题型汇编与训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题型汇编与训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题型汇编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观题满分攻略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Ⅱ卷选择题干主体部分表述一致,在选择项的“正确”“不正确”上有部分差异,解题要注意这一要求。【2023新课标Ⅰ卷】1.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Ⅱ卷卷选“正确”一项)(考查信息的获取、加工)【2023新课标Ⅰ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查逻辑推理、判断)【2023新课标Ⅰ卷】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创新题型,考查对材料的主要观点内容的理解,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或对文章观点的全面准确表述)【2023新课标Ⅱ卷】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老题型,考查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法,观点材料关系)试题分析第3题选择论据、第4题九省联考所呈现的图表辅助型选择题,是新题型,值得关注。选择题高频陷阱下面讲到六种常见陷阱,每种陷阱以高考真题为例,都有原文与解析,解析重在逻辑思维。同学们可以对高考题目进行一次全方位回头看,进行一次再实践、再思考。

高考信息类文本选择题难度高,错误的选项多偏重逻辑思维上的错误。下面的讲解,需要认真阅读与思考。常见命题陷阱含

辨析标志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常出现表范围的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常出现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等;一些连词,如“或、和、及、除”等。3.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常出现一些表示程度或范围的词,如“唯一、极其、稍微、更加、分外、尤其”等。4.无中生有,于文(表)无据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图表)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图表)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常出现一些表示主观判断的词或句式5.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出现与原文内容类似的复述句或概括句6.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常出现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7.混淆关系混淆关系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常出现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一些表示因果或条件、假设关系的词,如“只有……才……”“只要……就……”“如果……那么……”等。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常出现一些表示判断的句式,如“……就是指……”等。9.说法绝对一般情况下,信息类文本出现“全部”“必须”“只要……就”“最”等类似的词语要慎重。10.扩大范围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原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如以部分代替整体、以特殊代替普遍、以次要代替主要等。01.强加因果颠倒因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命题人或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或强加因果关系。在选项出现“由于”“因为”“导致”“所以”“因此”这样的词语时,要小心提防。解题:找到“因”和“果”对应内容,然后据原文内容推断,“因”与“果”关系能不能逻辑对应并关系成立。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强加因果

张冠李戴

T4-D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原文】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

【解析】强加因果。“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错误。逻辑推理:原文有两个地方表达了因果关系,一是针对森林中的独行侠,一是针对人工栽培的植物,前者因果关系又是一种假设推理,答案给予否定;后者因果关系成立。就选项来分析,森林里独行侠可以通过真菌为媒介传递信息,不一定成为昆虫的大餐;人工栽培的植物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又聋又哑,所以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选项把第一个因果关系用到第二个因果关系上,所以因果关系不成立,同时也是张冠李戴。例【2023高考全国乙卷】强加因果T3-B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原文】第四段:“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解析】强加因果。“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错误。逻辑推理:依原文可知,文学批评是对作家、文学作品展开的“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而不是“拾遗补缺”。02.无中生有

于文无据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注意要有文本意识,一切以文章内容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妄加揣测。这些揣测看起来也许很有道理,但是文中没讲,就不算对。要注意臆想和推断的区别,根据原文进行合理的推断,不能视为臆想。所谓臆想,是没有依据地发挥,是不尊重原文的表现,因此称为“于文无据”。而推断则以原文内容为依据进行科学推理判断,只要前提条件成立,推断也可以成立。例【2022高考全国乙卷】无中生有

T1-B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解析】无中生有。“西方语言没有”错。逻辑推理:西方语言有没有“不时省略主语”这一特点文中并未提及。“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也可从逻辑上推理,“中国…更…”,也不能说西方“无”。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无中生有

T1-B

B.

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原文: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解析】无中生有。“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错。逻辑推理:文中关于“成果证明”的信息:“超越了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文中并没有说就此证明其“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无中生有

T1-BB.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原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解析】无中生有。“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错。逻辑思维:原文信息:“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本身就是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的,只是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科学,因为其具有“影响了…,限制了…”的不足。选项:①“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的观点;②用“很难”来描述,原文没有这方面的表述。

特别注意:这种类型,命题人喜好将所论述的两个主体方,就某一方面进行优劣对比(实际上原文多没有这方面的对比分析),然后在选项中设置出“…比…更…”的陷。这样的考题在高考中大量出现。要注意文中是不是对二者进行比较,是不是有明确的比较结论。【2023高考全国乙卷】无中生有

T2-D

D.

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解析】无中生有。“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更青睐文学史”错误。逻辑推理:材料分析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和联系,但并未表现出对谁“更青睐”的情感倾向。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无中生有

T1-BA.

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原文】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解析】无中生有。“更侧重”错。逻辑推理: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后面举例进行论证。从逻辑上来推证:(1)考古学呈现的内容有“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各地的文明化进程”;(2)相关的考古新发现、新材科有“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选项“更侧重”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比较与分析。【2023高考全国甲卷】无中生有

T4-C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原文】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解析】无中生有。“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表述错误。逻辑推理:树木传递信息有两种方式,气味“语言”和根部交流,两者的关系是“不能只……也……”,并列关系,谁主谁辅,文中并未比较分析。【2023高考全国乙卷】无中生有

T4-A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原文】“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

【解析】无中生有。此项错误点在于“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逻辑推理:①选项中的“他”指的是谁?指“乔治·佩雷克”,“乔治·佩雷克”说过“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是对的。②原文中的“我”是谁?“我”就是本文的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③。乔治·佩雷克提出“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并没有对作者“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这一观点表示反对,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只是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对乔治·佩雷克观点的反驳。

03.以偏概全

过于绝对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以此干扰考生。主要采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方式,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在出现“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是…”“…都…”时,要多留个心眼。

例【2023高考全国乙卷】过于绝对

T3-D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原文】第一段:“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第三段“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原文结尾:“只有这样……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解析】过于绝对。“否定并取代…是有必要的”错误。逻辑推理:作者观点是“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而不是“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通读全篇,作者观点是很明确的,选项很好判断。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过于绝对

T4-A

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

【原文】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解析】过于绝对。“都属于植物被动”错。逻辑推理:由原文推断,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是主动发出的声音。“都”表述明显绝对。例【2023新课标Ⅱ卷】过于绝对

T1-D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原文】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解析】

过于绝对。“才不会”错。逻辑推理:原文以医生为类比,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选项过于绝对。逻辑推理:调查者不欺骗被调查者,不能视为(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过于绝对。

例【2023新课标Ⅱ卷】过于绝对

T2-C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原文】“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解析】过于绝对。“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逻辑推理:纵使调查者所询问的问题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不论是好是坏,但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因为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还是会有防备之心的。选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例【2023年全国甲卷】过于绝对T1-DD.

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原文】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解析】

过于绝对。“都无关紧要”错误。逻辑推理:原文有三个信息:(1)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考研学上有重要地位;(2)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尚有争议;(3)当下主要目标,对二里头遗址应该开展研究;(4)主要目标不是争论二里头遗址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选项中“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在“无关紧要”。虽然当下主要目标是开展对其研究工作,不争论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但这并不代表“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就无关紧要,只能说是一段时间内工作目标不同。04.张冠李戴

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意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这”“这些”“其”“此”“彼”)指代的具体内容。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

张冠李戴

T2-DB.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原文】“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解析】张冠李戴

不是学术界,而是“我”(作者)。

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地里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解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例【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T5-D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原文】段首提出的观点: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第四段末尾: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解析】偷换概念。第四段引用该考古学家的言论,其实是为了论证首段观点。对这个句子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的是“这个世代”,而非选项中所说的“我们”。命题人把“这个世代”变换成状语,干扰考生判断,实在是狡猾。“我们”和“这个世代”是两个概念,不可等同。

例【2023年新课标Ⅰ卷】偷换概念T1-C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解析】偷换概念。

原文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黎麦带有歧视的看法,而不是不是“藜麦的大面积种植”。05.曲解文意

推断过度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项判断最难,考生要高度理解作者观点,才能做出判断。例【2023新课标Ⅱ卷】曲解文意

T1-C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原文】“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解析】曲解文意。“社会科学虽不能像”错误。逻辑推理: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材料二第三段,“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如果达到了某些条件,社会科学在样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展开实验研究。

06论据论点衔接不一要掌握议论文体特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所运用的论据要看在哪一段,是证明哪一个分论点。命题人常把“论点——论据”跨段错位,把甲论据来证明乙观点(应该证明甲观点);或者在同一段内,论据所证明的观点表述“据不配位”,没有对一一应起来,张三李四关系弄混了。“是为了证明”,一定要按“观点+事例”模式,所举事例是证明什么观点,文段中会有相关表述,就看你细心不细心。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论据与观点的不一致

T2-CC.

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原文】第二段所举事例是为了论证——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第四段所举事例是为了论证——考古学展现了历史脉络,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第五段开头用“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古史体系”进行了总结。【解析】据不配位。“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逻辑推理:文中表述很明确——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古史体系。可知,列举这些考古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而不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延伸历史轴线”是指考古上的新发现,将历史时间延伸得更为悠久。例【2023高考全国甲卷】论据与观点的不一致

T5-AA.

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原文】第一段“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解析】据不配位。“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错误。逻辑推理:原文提及《杜登德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是为了引出树木也会自我表达这个中心观点,不是为了说明《杜登德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不全面。这要从全篇构思角度思考,要扣论述文体特点,如果只盯住局部,没有文体意识,就无法做出判断。

例【2023新课标Ⅱ卷】论据与观点的不一致

T3-B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解析】据不配位。“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

逻辑推理: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且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体外是看不到的部分。此题要注意“主要论证”,要从全篇结构来思考,扣住关键观点句,不能只看段落内部小数内容,要有全局整体意识。

07混淆时态已然未然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2022高考全国甲卷】时态错误

T5-DD.

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

【原文】材料三第一句“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解析】时态错误。“正好与…相配套”错误。逻辑推理:“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二者是先后关系,不是“正好”同步关系。

例【2023年新课标Ⅰ卷】时态错误

未然已然T2-D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句: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解析】

未然变已然。根据文本信息“可能会”推断,选项“造成了”表述变成了事实,未然变已然。【新高考选择题3新题型·选论据】选择题3,以ABCD四项文外材料来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主要观点内容的理解,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或对文章观点的全面准确表述。

【题目标准形式】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题目变式】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掌握答题基本思路第一步,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找出观点的区域,有的是全篇观点,有的是某一段观点。看清楚“不符合,不属于,不适合,不能,最适合”这些要求。第二步,找观点。解题的根本,看清材料所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了观点,后面对选项的判断才有坚实依据;第三步,析选项。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变,论据与观点的契合是根本,这一考查点实质不变。

例【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3题解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审题:这是一道由文本外推断文本内的情境问题型题目。考生先要找到第二段观点,然后再与选项比对分析,注意是选取“最适合”的一项。本段的主要观点: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判断:√。分析:这句话说明了当地人不购买藜麦的原因是“想换一种口味”,也证明了第二段“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这一观点。)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判断:X。这是第一段《独立报》《卫报》的观点,也是第二段要反驳的观点。)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判断:X。第二段是从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当地人消费角度分析,当地消费下降和价格上涨没有明显联系。选项“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是从国际消费角度分析。)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判断:X。不用谎言来欺骗,是本文最后一段所提出的观点。一些媒体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采用“竞争性真相”,来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片面错误解读的真相,这是不对的。与第二段论点不符。)【借鉴价值】

①关键点——掌握材料观点;②能力点:本题抓两个要素(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题目难度中等。主要在A和C项之间决断。注意从“当地消费下降”(A项)和“国际消费上升”(C项)两个角度找到区分点,题目也就容易找到答案。【九省联考选择题4新题型·看图选择】筛选和辨识信息是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价值所在。按照国际PISA阅读惯例,图文结合是重要的阅读方式,减少主观类试题,适应了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大趋势。高考政史地学科看图类选择题较多。2024年初九省联考,选择题第4题考图文对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可以看作是新课标卷中久违的图文结合型试题的“复出”。图表是对文本信息内容高度概括,最直接、最醒目的显示。图文判断,关键学会看图,抓住图中的重要信息,结合文意推断,难度也不高。学会纵向和横向来看清图表信息变化,要学会抓住主要文字内容或数据,从中找到规律,要学会结合文本内容对图表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尽管是创新题型,但题目难度并不高。例【2024年九省联考第4题解析】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II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图中关键信息:温度,时间,生存方式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解析】看图:温度线主要区域显示暖。表述正确。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解析】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正解:旱作农业系统产生的前提是干旱寒冷的自然环境,文化I存续期内气温较暖。同时从时间来看,文化I存续期在公元前2000年,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的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所以选项表述正确。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解析】

看图:这是一道傻瓜判断。从图中“农牧并重”可得知,相较于文化I存续期的“农耕”,农与牧,不就是劳动力的分化么?D.文化II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解析】先要理解“草原环境维持生计”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是“游牧业”。原文材料一第二段有“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这样的表述。再来看图:文化II存续期内的生计方式为“农牧并重”,意味着农与牧同等重要,二者地位并列平等,没有区分。所以选项中“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就错在这个“主要”上。例【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第4题解析】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表格名称: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工具/特点木石农具

曲辕犁

领先地域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城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②青铜农具C.③黄河流域

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答题要领:2024T8第二次联考:学会看表(时间、地点、工具),答题时要找到时间节点(图表中分四个历史时间),然后结合文本思考对应的领先地域、对应的历史时期对应的生产工具是什么。【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首先从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提取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农具,比较判断其所属地域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表中的①③④很好判断。通过表格横线和纵向的信息比对,推断具体空缺处的内容,②处应填“铁制农具”。第②处是难点。原文:当时(解题注:“当时”指上一段中“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长江流域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

【难点解读:(1)青铜时代长期延续主要木石农具;(2)青铜时代后期出现了铁质农具;(3)“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的时间起点?从第一段可得知长江流域超过黄河流域的时间转折点在东汉末年,可推知东汉前期还是黄河流域领先;(4)从青铜时代后期到东汉前期的生产工具是什么?“直至铁质农具产生”提示是“铁质农具”。】新题型概述类型一.题目图表化材料一:(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2024·九省联考卷】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解析: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