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含答案_第1页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含答案_第2页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含答案_第3页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含答案_第4页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案1理解实词含义

Q关注五类实词

(一)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除了要通过

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

1.追溯词的源流

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

"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

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

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的本义是"道路、

路途","方向、方法、道理"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一"的本义是表数量"一

只,,,“专一,,”全,,”一样,,是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

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于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党羽;"草

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通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

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

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来替代。

2.寻找义项联系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

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

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⑷教材助析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本义,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关联?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⑥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释义:.

关联:.

答案:释义:①边邑②以……为边邑③鄙陋、见识短浅

④粗俗,未开化⑤轻视、看不起⑥自称谦辞

关联:"鄙"本义是"边邑",处在边邑的人一般都是"粗俗、未开化之人",

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用于"自

谦",合适不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本义,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

关联?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释义:.

关联:.

答案:释义:①背东西②担负,使……承担③依仗④辜负⑤违背⑥失败

关联:"负"的"本义"一说是人自以为有钱就了不起,可以"依仗",一说"本

义"是"背东西","背东西”正向的可以是说"担负",反向的就是"辜负""违

背",由此导致"失败"。

(二)古今异义

1.古今异义类型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

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

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

"整个中国二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

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

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又如"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儿女",今义是

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中

的"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又如"牺牲",古义是指"为祭祀宰杀

的猪牛羊",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义是"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泛指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二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

臣卑鄙"中"卑鄙",古义是"地位低,见识浅";今义是"品德低",含贬义。

的教材助析2

试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差异类型。

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彳走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

今义: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泛指旁系亲属。

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古义:.

今义:专指黄金。

⑶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河流(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⑷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好谆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歹I」传》)

古义:.

今义:政府的公告;宣告、宣布。

⑹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古义:.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俄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义:.

今义:肚子空,想吃东西。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古义:.

今义:仇恨、怨恨。

答案:(1)内外亲属,指父母兄弟,词义扩大(2)金属,词义缩小(3)黄河,词义扩

大(4)出使的人,词义转移(5)扬言,词义转移(6)爪子和牙齿,感情色彩变化(7)

严重的饥饿,已到接近死亡的程度,词义弱化(8)遗憾,词义强化

2.关注同形异义双音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学习古

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实词误以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

双音节实词。因语言习惯,学生很容易将文言文中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词或双音节

结构的词组错判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如《指南录后序》中"意北亦尚可以口

舌动也","可以”应辨析为两个单音词,即"可以凭借"。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始

得西山宴游记》中"游于是乎始","于是"译为"从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中"然后"译为"这样以后";"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中"凡是"译为"所

有的这"等。

⑷教材助析3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请比较下列

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

今义:

⑵零丁孤苦,至于感玄。(《陈情表》)

古义:.

今义:

⑶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古义:.

今义:

⑷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六国论》)

古义:.

今义.

⑸相如前进缶瓦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

今义:

⑹形容枯槁。(《战国策•秦策一》)

古义:.

今义:.

⑺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8)腹犹果然。(《逍遥游》)

古义:.

今义:.

⑼吾丛而师之。(《师说》)

古义:.

今义:.

(10)微天入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

今义:.

(11)思厥先珥》。(《六国论》)

古义:.

今义:.

(12)可谓冒力孤危。(《六国论》)

古义:.

今义:.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古义:.

今义:

(14)其实百倍。(《六国论》)

古义:.

今义:.

(15)小学而大遗。(《师说》)

古义:.

今义:

答案:(1)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

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⑶报答;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⑷

不前行;不可以或能力不够(5)上前进献;向前行动或发展(6)形体容貌;对事物的

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7)那地方;次第较后/第二(8)吃饱的样子;表示事实与所说

或所料相符(9)跟随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10)

那个人;尊称别人的妻子(11)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12)智谋力量;理解事物、解

决问题的能力(13)不一定;事理或情理上的不需要(14)它的实际数目;实际情况

(15)小的方面学习;教育的初级阶段。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现象:(1)名词后带宾语,补语;(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3)

名词前面有副词;(4)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⑷教材助析4

试着找出下列活用规律。

第一组:

①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箱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⑤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①祝寿②杀③登记④灭族⑤驻扎⑥安排住处

I总结规律I

"毕"为"完毕",作"寿"的补语,"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军"即活

用为动词"驻扎"。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刑、藉、

族、舍”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族灭、

安排住处”的意思。

第二组: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云青青兮欲画。(《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答案:①游泳②杀③吃饭④下雨⑤走十步

I总结规律I

上述几例中,名词前均有能愿动词,"水""刃""饭""雨""十步"等名词均活

用作动词。

第三组: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然而不丰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至于君不君,臣不字。(《论语》)

④二月草已芽。《梦溪笔谈》

答案:①穿②称王③像国君;像臣子④发芽

I总结规律I

上述几个例子,加点的字都处在副词的后面,作动词。

第四组:

①今王鼓乐于此。(《V孟子〉二章》)

②唐浮图慧褒始含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③况吾与子渔惟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④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I总结规律I

上述几例中,名词后面均带上介宾短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

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般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

名词作状语。

81教材助析5

第一组:

①雨泽下注。(《项脊轩志》)

②不上漏。(《项脊轩志》)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④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答案:①向下②从上边③用箕畚④依法⑤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像对

待兄长一样

I总结规律I

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依据、手段或工具、特征或状态及行为的身份

丽待的方式。

第二组:

①朝济而名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③目夜望将军至。(《鸿门宴》)

④目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⑤秋水时至。(《秋水》)

⑥目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答案:①在早晨;在傍晚②在夜里③每日每夜④一天天;一月月⑤按时

⑥每天

I总结规律I

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第三组:

①则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核舟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答案:①在右边;在左边②在外边③向上④在外边;在里边

I总结规律I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

作的趋向。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用动法,是指名词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标的人或事,

即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fll教材助析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并总结规律。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手之。(《鸿门宴》)

答案:①使……复活;使……长肉②使……下来

③使……灭族④使……称王

I总结规律I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代表的人和事物变成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物。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当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怎么样。

回教材助析7

①邑人奇之,稍稍事客其父。(《伤仲永》)

②吾从而师之。(《师说》)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答案:①把.当作宾客②以……为师③以……为鉴

|总结规律|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

|难点突破|

名词作状语与名词作动词的推断

①文言句子中,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②文言句子中,名词和动词连用时,动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为状语。

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去观照文言文,我们知道,句子一般由主、谓、宾、定、状、

补等成分构成它们的位置大致如下:[状](定)主[状]谓〈补〉(定)宾V补〉。

在学习词类活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主谓之间只有状语。

②主谓宾中,主语常常省略,谓语不能省略,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在文言文中尤

其如此。

当两个名词连用时,由于谓语不能省,因此必须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变成主谓式或动宾式。由于主语常常省略,绝大多数均是动宾式,第一个名词活用为

动词。

名词和动词连用时,因已有动词充当谓语,前面的名词要么充当主语,要么充当

状语。如果充当主语,和现代汉语语法一致,就不是活用了,因此几乎可以肯定,一旦

问动词前加点名词的活用情况,一定是名词作状语了。

例如"使使,君君,将将"(名词作动词)的翻译:

①使使----派使者。

②君君一侍奉国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③将J旨挥控制将领。

再看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①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

②吾得兄事之一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酬教材助析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①乐望武昌。(《赤壁赋》)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答案:不同。①名词作状语,因"望"是动词;②名词作动词,因"人"是名词。

第二组:

①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指南录后序》)

②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乐也。(《赤壁赋》)

答案: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①取道。本句谓语只能由"道"充当;②向东进

军。本分句只能是"东"字充当谓语。

第三组:

①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上食埃土。(《劝学》)

答案: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①②句子的谓语动词分别是"至""食",那么"间"

"上"修饰谓语动词,处在状语的位置上,都是名词作状语。

2.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定时,活

用为名词。

⑷教材助析9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并总结规律。

①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③燕赵之收臧,韩魏之经皙。(《阿房宫赋》)

④是使民养生丧弟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①射箭的技术②伏兵③收藏的珍宝;搜集的珠宝④活着的人;死去

的人

|总结规律|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

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2)使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即谓语动词

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回教材助析10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并总结规律。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春尉。(《陈涉世家》)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赤壁赋》)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⑤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⑥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

答案:①使……挨饿②使……愤怒③使……起舞;使……哭泣④使……学习

⑤使……跟从⑥使……吃

I总结规律I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

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I难点突破I

"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作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

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

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如"(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单于)

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归”。

意动用法:用作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在充当谓语时,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么

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谁"或"什么"的一种用法。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往往

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成什么"的意思。"粪土当年万户侯"。"粪

土"是名词,用作意动,"当年万户侯",是它的宾语。全句意思是:把当年的万户侯

看做粪土一样。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发展演化到现代汉语中就是“兼语式",使动用法是把兼

语后面的动词或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放到兼语前面,意动用法即是把兼语后面

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放到兼语前面。使动和意动都是把兼语式变成"主一

谓——宾"形式,使语言精炼化。在句子中,要分辨名词、形容词是用作一般动词,

还是使动,或意动,就要注意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领会,从上下文来分析。用作一般动

词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施行的;用作使动的,其宾语不是动作的

接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用作意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施行的。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其特点是都带有宾语。有的虽没

有宾语,但从表达的意义上来看,仍可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它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

卜去。I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

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回教材助析n

①小学而木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艮实。(《出师表》)

③将军身被孥执第。(《陈涉世家》)

④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⑤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⑥群贤毕至,少区咸集。(《兰亭集序》)

⑦宾主尽东南之善。(《滕王阁序》)

⑧是故学益圣,穆益愚。(《师说》)

答案:①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忠良诚实的人③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④才能⑤小处⑥年少的;年长的⑦英俊之才⑧圣人;愚人

I总结规律I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

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⑷教材助析12

①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④不知东方之既自。(《赤壁赋》)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鸿门宴》)

答案:①有很多;缺少②痛恨、因……而痛苦③与……交好④发白⑤宽恕

I总结规律I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

E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就是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

fil教材助析13

①必先苦其心志滋其筋骨。(《孟子》)

②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大王必欲急臣。(《鸿门宴》)

④何必芳神苦思,代下司职。(《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①使……遭受痛苦;使……劳累②使……完好③使……急,逼迫④

使……劳;使……苦

|总结规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

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

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⑷教材助析14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③且庸人尚摹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答案:①以……为异②以……为耻③以……为羞④以……为美⑤以……为

|总结规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难点突破|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区

①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

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是

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

的意思,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那就是意动用法。

②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

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

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

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

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

数词可活用为动词,也可活用为形容词或名词,这由它在句中的具体位置以及

它的语法功能来判定。

(1)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虱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几例中的"一""二三""贰"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统一""数

次改变""从属二主"。

(2)作形容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劝学》)

⑶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一个整体)(《始得西山宴游记》)

5.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六国论》)

②伏清白以处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离骚》)

(四)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

点:读音相通,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

义项都讲不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通假字。同时,如果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

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时,就可以确定它是通假字。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有"通"又、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

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

"早

3.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

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至莫夜

月明"中的"莫"通暮二

(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

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

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复词。

1.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的"根""本"

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的"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2.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

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

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应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

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

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

助语境判断。

SI教材助析15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人国凰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姬姻

D.此诚危急存丰之秋也

解析:CA、B、D三项为偏义复词,C项为同义复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谨摩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析:DA、B、C三项为同义复词,D项为偏义复词。

©推断五法

(一)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

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

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

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

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对词语

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代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

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的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

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Q页脊轩志》)此句中的"借"

字显然不能解释成"借来""借进""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之类的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借三五本书尚合乎情理,岂有借"满架"书之道理?况且作者归有光出自书香门

第启然家中藏书不会少,大可不必借许多书读之。根据语境,这里的"借"解释为"堆

积""错乱地摆放"这类意思为宜。

Ql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现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理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

新林,仙碑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碑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

日:"射钩斩袪,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现谢曰:"小人如失主

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理母卒,高祖知其贫,贿给甚厚。仙

理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硕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十年,胸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理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

众十余万赴焉。仙理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碑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收其兵

粮牛马器械,不可胜数。

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

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日刚。

(《梁书・卷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仙理谢日谢:道歉,谢罪。

B.今复萄殊泽荷:蒙受,受到。

C.诏假仙理节,讨之假:命令。

D.高祖雅爱仗之仗看重,器重。

解析:A这里的"谢"是"感谢"的意思,需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参考译文:梁高祖义师兴起之后,四面八方很多人来响应,梁高祖派仙碑的老朋

友姚仲宾去劝说仙理投靠高祖,仙碑在军营中将姚仲宾斩首示众。起义队伍到了新

林,仙碑仍带兵守在长江西岸,每天抢夺义师从水路运输的粮食,建康城被攻陷后,仙

理号啕大哭了一个通宵,这才解散队伍,到高祖跟前谢罪。高祖慰劳他说:"管仲箭射

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寺人披割断重耳的衣袖,前人都不计旧怨。卿不要因为杀了使

者、切断粮食运输这些事情痛恨自己而与我有隔阂。"仙理道谢说:"小人我如同丧

家之犬,只要有人喂养,就会为后来的主人效力J高祖笑着赞美他。不久,仙理的母

亲去世,高祖知道他很贫穷,送给他很多财物帮助他办理丧事。仙理失声大哭,他对弟

弟仲艾说:"我们已经蒙受了再造之恩,还未报答。今天又受到特殊照顾,今后我当和

你共同全心全意为高祖效力啊。"

天监十年,胸山百姓杀死琅邪郡太守刘晰才巴城献给魏国投降了,梁武帝命令仙

理持符节前往征讨。魏国的徐州刺史卢昶率领十多万大军赶到那里。仙碑与卢昶

军作战,多次打败魏军,卢昶逃走。仙碑派兵乘胜追击,魏军逃脱者仅十分之一二,收

缴魏军的兵器、军粮、牛马、器械等等,不可胜数。

他在边境时,经常孤身一人潜入敌人的庭帐,偷偷侦察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所以

每次作战大多能够获胜,士兵们也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为他所用,高祖非常喜爰和

器重他。仙现在州上任事四年后去世。被追赠为左卫将军。谧号为刚。

(二)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加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

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当相近,

由此可知"尤"应为”怪罪;归咎"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例如"忠不

必用兮,贤不必以",从位置上看"用"和"以"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忠"与"贤"

意思又是相同或相近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用"和"以"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同或

相近的。故从"用"的词义可推断"以"的词义为"任用、重用二

Ql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爰重,必待身后,人始奏之。……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

通则以诗相戒,小句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姥,益又自

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彳导其中矣。况仆与足下,

为文尤震其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待身后,人始贵之贵:重视,看重。

B.小方则以诗相勉穷:贫穷。

C.知吾罪吾,率以诗也率:大都。

D.况仆与足下,为文尤唱其多患:担心,忧虑。

解析:B"穷"在语境中的意思与"通(仕途顺利)"相反指人生走到穷途末路。

参考译文: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

珍重他的作品。……因此,八九年以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诗互相告诫,遭到斥逐

就以诗互相勉励,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诗互相慰问,在一起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娱乐。

与我相交的和怪罪我的,大都由于诗啊!

……我经常跟您说,任何人作文章,都偏私以为自己的好,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

就在繁多上,其好坏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不加宽容,

进行讨论删削,这样以后繁简恰当不恰当才能处理合适。况且我与足下,写文章特别

怕繁多。

(三)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