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10000字(论文)】_第1页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10000字(论文)】_第2页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10000字(论文)】_第3页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10000字(论文)】_第4页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实践探究报告—以某幼儿园为例摘要:教育是我国民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幼儿教育更是如此。然而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幼儿入园适应难问题一直以来成为众多幼儿教师以及家长的心病,影响孩子的前期教育。本文通过广泛查找相关文献,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及观察进行研究,以阳光幼儿为例重点研究幼儿干预对于幼儿入园适应难问题的改变效果。文中根据相关文献基础展开,且具有实证干预效果,对于题目具有阐明深度,能够帮助幼儿园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解决更多幼师、家长的难题,帮助孩子更好适应学校生活。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消极情绪目录TOC\o"1-3"\h\u9130摘要 I59521绪论 5236061.1研究缘起 5324521.1.1教育实践需要 5174061.1.2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 6107691.2研究意义 6248971.3研究综述 766391.3.1入园适应 7109591.3.2情绪调节 7312281.3.3家庭教养方式 8212482研究设计 11277072.1研究方法 1114753(1)文献研究法 1113407(2)问卷调查法 1120679(3)案例分析法 11300342.2研究思路 11315763研究结果(以S市阳光幼儿园为调查对象) 12111433.1幼儿入园基本状况及分析 12155313.1.1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的分类 15109673.1.2阳光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实例观察记录及分析 15101013.1.3干预计划制定及实施 1662483.2影响幼儿入园适应不良的因素 1773223.2.1幼儿自身因素 17103841.性格内向 1786962.过分依恋母亲 17269023.2.2家庭环境因素 1761903.2.3幼儿园环境因素 18251534研究总结展望 1940694.1研究总结 19280504.2研究展望 1916943参考文献 201910附录 211绪论幼儿在由生活进入到幼儿园之中,需要脱离自己的父母独立的在新环境中生活。这对于幼儿自身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且对家长和教师来说同样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幼儿入园适应性情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新环境,幼儿往往出现难以适应的表现,并由此带来系列入园问题。幼儿是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心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国之根本在于教育,本文就针对众多家长及教师都头痛的幼儿入园适应难问题做了深入分析研究,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原因,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使得更多孩子能够更快适应校园生活,从入园情绪中脱离出来。对于家长来说,解决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难问题,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减轻父母的负担与压力,同时也能使得教师能够面临更小的风险,能够有更多精力兼顾所有学生,能够带领学生学到更多优质学习成果,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本文的研究即是有意义的研究。1.1研究缘起1.1.1教育实践需要绝大多数的幼儿在刚开始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会发生一些不适应情况:幼儿情不稳定、无法正常的就餐、不愿意去活动等等。在国外相关学者的科学实验中表明: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幼儿往往需要一个星期到一年左右不等的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环境。假如幼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会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如果出现长时间的适应不良问题,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条件下,幼儿就会发生明显的行为问题,之后就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来说和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对小班的幼儿进行适应性引导教育的困难也较大。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家长和幼儿园的管理者,最明显的压力是因为幼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造成的“副作用”,因此,幼儿园教师急需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指导帮助解决孩子的入园适应难问题。1.1.2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幼儿的适应问题长期受到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学术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普及,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进行指导,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主要包含有人际沟通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部分。社会适应是整个社会领域的构成部分,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南从“喜爱而且能够适应群体生活”等多个目标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幼儿需要拥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教育建议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9.。在2016年3月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指导章程》中也明确指出:必须要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孟晓慧.幼儿依恋与入园适应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20.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9.孟晓慧.幼儿依恋与入园适应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20.1.2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会提出增强幼儿适应性的教育建议,让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这能够帮助教师使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对幼儿适应不良问题进行调节,实现科学育儿。幼儿入园适应难问题是我国幼儿教育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受到较大的关注,对于家长来说,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叛逆行为,对于家长的工作、生活等也会造成困扰,同时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解决好幼儿的入园适应难问题,能够给家长带去更小的压力,使得其有更多时间面对生活,而对于学校的子女也更加放心,才能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幼儿的不适应将会导致幼儿出现不配合、脱离群体等行为,给教师照顾班级整体情况造成阻碍,不利于班级整体的良好发展。因此,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将对于家长、教师以及学生都有良性作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幼儿教育环境。1.3研究综述范秀娟(2001)针对我国幼儿入园适应性做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幼儿入园适应性确实存在较大问题,幼儿不适应性问题突出。杨彦平(2010)也就适应性做了专业阐述,对于我们把握幼儿的入园适应性情绪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孟晓慧(2020)针对幼儿的依恋与幼儿校园适应性展开了研究。研究中表明幼儿是教学对象中一个相对关键特殊的个体,孩子在面对刚接触校园环境时,大脑中尚未形成相关体系,因此整体对于学习、学校的概念单薄,此时,在其认知里一时间很难接受幼儿园生活。因此对于教师以及家长来说,都有相应的引导困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幼儿的心理变化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幼儿能够非常迅速的适应这种生活。1.3.1入园适应在入园适应方面的学术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适应性的研究。有许多研究者根据个人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李言华(2016)给出的定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生理学层面的适应,包括幼儿的相关行为表现,不出现较大的过激、反常行为;其次是心理层面的适应,幼儿愿意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与同学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第三是对生活环境的声音适应,即幼儿不会对于新环境出现明显的厌恶以及反感。入园适应如果从根本上应该纳入到社会适应的范围之内,而社会适应主要是指个体对个人的生理以及心理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3.2情绪调节(1)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对于情绪调控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心理应激理论。人类的情绪调节是一种对心理进行调控的有效能力,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良好适应的一种人类才有的技能,因为人类的情绪机制的构成比较复杂,如今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定义并不统一,在学术界一般分为以下种类:一是适应性定义,二是功效性定义;三是特征性定义。范秀娟.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J范秀娟.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3:57-60.父母对幼儿情绪调节影响的相关研究Denham(1991)通过研究发现,和儿童的交往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Cummings通过分析发现,如果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存在问题,会对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造成影响。Berlin等通过研究发现,假如父母在陌生环境中强制性的对幼儿的消极情绪进行抑制,那么幼儿就不会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内心的想法,一般会使用压抑的方式对情绪进行调控。刘可可刘可可.幼儿园亲子班教育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案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Eisenberg(1998)等人提出,父母对于儿童情绪能力所具有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父母会对儿童的情绪做出一定的反应;第二: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情绪交流;第三,父母对个人的情绪进行表达。杜婧.父母元情绪与幼儿依恋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9.有研究结果证明,假如父母的情绪所表达的是正向的积极的状态,条件之下,幼儿能够对情绪实现更好的调控,情绪一般不会发生唤醒过度的情况;相反,如果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展现的是消极的和冷漠的,那么幼儿的情绪调节更加倾向于内在消化,比如说对自我进行安慰。杜婧.父母元情绪与幼儿依恋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9.1.3.3家庭教养方式国内学者张文新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定义为: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李昕然.3~6岁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西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Laurence(1993)所提出的定义更被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培养教育儿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以及态度和一些非语言行为的集合体。韩婷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李昕然.3~6岁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韩婷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Perris所设计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EMBU)可以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张学敏.母亲、幼儿分离焦虑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在之后通过我国的学者岳冬梅修订后,整个评价量表中包含66个小项目。此调查问卷属于他评问卷,能够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展开综合评价,判断父母所使用的教育方式李言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张学敏.母亲、幼儿分离焦虑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李言华.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杨丽珠和杨春卿(1998)自行设计的家长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共包含有40个小题,从5个不同的层面着手使用5级评分制进行评价。吴倩倩.幼儿入园适应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因为这个问卷是家长自评的调查问卷,拥有更高的可信性,所以在我国国内普遍使用的是这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比较成熟完善的测量工具。吴倩倩.幼儿入园适应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余红平(2001)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经常性地责骂孩子,父母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样的方式就会导致儿童的行为出现系列问题刘桂云.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刘桂云.小班幼儿入园适应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从这些众多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的适应性研究得较多,且各国取得的成绩也不尽相同,但究其幼儿适应性中最大的因素,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原因。根据查找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案例情况分析发现:国内外的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绝大部分是对中小学的儿童、成人的职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进行分析和研究,关于幼儿的适应性的研究内容相对要少一些。我国国内曾在1984年就有学者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当时的绝大多数的文献都比较零散,没有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使用到幼儿入园适应性评估的工具数量并不多,其中专门针对幼儿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研究者深入分析幼儿入园适应的主要问题,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对家庭以及幼儿园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适应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和青少年的情绪能力以及亲子依恋等影响因素相关。有一些学者开始对大学生所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展开行为干预,但是并没有很多学者对幼儿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有关的研究内容无法和教育实践相结合。2研究设计2.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前作者就开始了大量广泛的文献阅读,对相关信息做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小班幼儿在心理学层面,教育学层面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幼儿在进入到幼儿园过程中出现适应性问题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给出解决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幼儿入园情绪变化做了准备工作。(2)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园入园的适应性问题,本人设计了《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问卷调查表》,采用填写表格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入园过程中的焦虑情况以及幼儿的行为,同时对比不同的班级来评价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问题进行干预能够起到的效果。本文在研究中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幼儿园小朋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案例分析法本研究将阳光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实例观察记录及分析发展现状,并且分析其特点和意义。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更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适应性问题。想要了解幼儿到底需要什么,幼儿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就必须要从幼儿的视角去分析,从而开展符合幼儿喜好和需求的活动,并以此展开相关的干预计划制定及实施,逐步缓解幼儿入园消极情绪问题,如此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2.2研究思路1.本文的研究将目前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学术性成果进行结合,同时利用社会工作的一些知识和技巧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2.在充分的了解幼儿实际的情况基础之上,使用优势视角理论等学术性理论,干预小班幼儿的焦虑情绪,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后续针对收集到的实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为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在国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3研究结果(以S市阳光幼儿园为调查对象)3.1幼儿入园基本状况及分析本篇论文针对S市阳光幼儿园展开了问卷调查分析。参与到实验中的幼儿数量一共有40名,其中女性幼儿共有18名,男性幼儿共有22名。进入幼儿园年龄最大的为三岁加10个月,最小的年龄为三岁加28天,分析的主体是班上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在幼儿园中配置有两名幼儿教师和一名保育员,A和B教师的学历都是本科学历,A教师的教龄为15年,B教师的教学教龄不到三个月;保育员C教师学历为大专学历,教龄时间为6年;D老师是幼儿园小班的组长,F老师是刚入园的新教师。针对幼儿园幼儿入园适应性情况的调查,本文作者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并展开了实际的调研内容,本次调研针对阳光幼儿园家长,问卷共发放171份,回收171份,其中有效份数171份。表1幼儿统计整体情况调查对象数量有效份数S阳光幼儿园幼儿家长171171其中,接受问卷调研的171位陪护家长中,仅有55.56%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性格外向,其中44.44%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性格偏内向。表2幼儿性格统计情况孩子性格调查数量(份)占比外向17155.56%内向44.44%图1幼儿性格是否外向调查图其中,在幼儿开学当天,众多幼儿的表现不佳,其中66.08%的家长给出了自家孩子入园当天心情不愉悦的答案,其中仅有33.92%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入园当天比较开心,比较喜欢幼儿园的新环境。从这一数据即可看出,阳光幼儿园的幼儿新入园状况不甚良好,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新入园时出现较多的抗拒、消极情绪。图2幼儿入园心情是否愉悦调查图76.61%的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入园当天情绪把控还算良好,虽然出现一定的消极反应,但不存在大哭大闹的表现,整体还算良好。但其中23.39%的家长则表示孩子入园情绪相当不容乐观,情绪崩溃,大哭大闹,对入园新生活表示强烈的抗拒。图3幼儿入园第二天情绪是否出现消极针对幼儿新入园的当天表现之后,作者又继续深入调查孩子的第二天表现。其中,69.59%的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在第一天幼儿园生活之后即表示还想继续去到幼儿园,但其中有30.41%的孩子在第一天上学之后则出现了拒绝入校学习的情况,相比于23.39%的幼儿初次入园的情绪消极,这一数据有所上涨。整体来看,阳关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性中,绝大多数孩子的表现良好,但其中有1/3的学生出现了较为强烈的不适应性。针对孩子的入园不适应,家长表示有以下2点主要因素:1.认生;2.不适应幼儿园。阳光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性情况具有普遍性,折射出我国幼儿入园的整体面貌,孩子的入园引导工作尚有欠缺,我们还应该针对这些存在的对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调查,使得幼儿入园相关工作更加到位,使得幼儿整体的入园适应性更好,更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入学印象。3.1.1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的分类本文作者在对阳光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观察时发现,幼儿入园适应难表现为几类典型的特征。其中主要是:在进入幼儿园后大哭大闹、比较依恋家长、不愿意参加活动、进餐非常困难、不愿意去午睡、经常说一些重复性的句子、排泄出现失禁。3.1.2阳光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实例观察记录及分析例1:进入幼儿园哭喊着要妈妈背景:在早上8:00,幼儿们开始在家长的陪同下入园。突然这时,门口传来了幼儿的哭闹声。主班老师笑道:“未闻其人,先闻其声。又有新宝贝来了。”只见这时,一位父亲正抱着苦恼的幼儿走进来,幼儿母亲紧随其后。见到老师后幼儿哭泣更加厉害,父亲将其放在地上,幼儿开始坐地哭闹,不住地“撒泼”。父亲开始哄孩子,母亲则与老师进行交谈。母亲表示幼儿不愿到校园来,再加经常哭闹,希望老师加以引导。随后幼儿父母与幼儿沟通后离开,幼儿哭声加大,整个人更难受。老师上前引导,幼儿却希望老师带自己去找爸妈。但随后老师开始吸引孩子注意力,对其耐心指引,告知幼儿晚点父母来接他,现在她要带他进去和别的新朋友一起玩。幼儿比较配合地牵着教师手走进教室去。分析:这个案例客观的呈现出宝宝在刚进入幼儿园时发生哭闹行为的实际情况,不仅仅幼儿会出现大声的哭闹,还会出现过激的行为,甚至拍打周边事物,这也展现出了幼儿对进入幼儿园强烈的不满抵抗行为。通过幼儿妈妈和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幼儿在家里已经哭闹过了,但是没有改变进入幼儿园的事实,所以依旧吵闹着不愿意进入幼儿园,幼儿的期望无法获得满足致情绪失控。例2:四处走动,不愿意跟老师做操背景:下午2:40。在吃过小点心之后,配班老师带领着幼儿跟随着音乐的旋律《小兔子》做操。大部分幼儿在紧跟老师一起做动作,一位宝宝C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钢琴附近,然后转过身来靠着钢琴,看着那些正在做操的同学。观察对象:新入园幼儿宝宝C,表现力不够专注,对于幼儿园环境尚未适应。宝宝C看着其他小朋友几秒钟之后又回到自己座位上,随后又开始走动,走到其他幼儿身旁停下观看,被吸引。但接着幼儿又开始走,走到钢琴旁,看到大家突然表现出要哭泣的表情。之后宝宝C在一个空荡荡的椅子边上坐下来,附近的幼儿不小心碰到了他,幼儿C立马站起来离开到另一个地方,此时幼儿C走到了幼儿A、B之间,A和B幼儿正跟着老师的动作在做动作。宝宝C开始用手推了推A,A小朋友没理他,随后C又推了一下,这时,A生气了,停下来问C:“你干嘛要推我?”A带着B换了一个地方,远离C。这时,C又开始游荡起来,但此时C的脸上已经表现出难过、快要哭泣的表情。分析:上述的案例出现在下午的过渡时间段,在幼儿们吃过小点心之后,教师带领的幼儿们进行活动。这时候宝宝在四处走动,目光不在老师身上,不愿意去活动,也没有遵守班级的规定。而且宝宝感觉好像要哭,有可能是因为《小兔子》歌曲中的内容出现了多次的“妈妈”,这导致很多宝宝都想念妈妈起来。3.1.3干预计划制定及实施在案例1中,幼儿在离开父母之后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心理,随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停下了较为消极的情绪,开始走进教室慢慢接受校园生活。幼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强烈的反抗,正是因他们的内心尚未完全接受这样的环境。在案例2中,在教师指导全班小朋友进行做操时,幼儿C一直出现不服从、不接受的行为,随意行走在教室内,并跟其他小朋友有一定的摩擦,这种表现正是幼儿尚未接受当下的环境与人物。针对实际案例中阳光幼儿园幼儿入园情况调查结果,我重新修改了相应的干预计划。其中,在上述案例中的幼儿出现情况后,之后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在幼儿第二天的入学时,家长采用事先约定好的更加温馨、具有鼓励作用的方式与幼儿道别,其中,教师也与本文作者提前做了沟通,避免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出现带有“父母与孩子”的内容故事,尽量避免引起孩子思念父母之情,并实时观察孩子的表现记录,将结果与第一天入园情况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案例1中:幼儿在刚入园时确实还是表现得比较抗拒,但随后家长对其进行了鼓励与安慰,幼儿情绪出现好转。接着在幼师一整天活动安排下,幼儿整体表现出的抗拒情绪明显减少,充满更多自信与积极心态。面对校园环境时,不再像第一日那般抗拒。且在后续的上学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不再像第一天那般崩溃,已经接受这样的校园生活,在和家长告别时不会表现出过分留恋。案例2中:通过教室的耐心指引,随后的几天里,幼儿不再出现不合群,开始慢慢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同学有互动,并结识了新朋友。可见,这样的干预确实存在良性效果。3.2影响幼儿入园适应不良的因素3.2.1幼儿自身因素1.性格内向在本文作者的研究案例中,孩子的反映就表明了入园时期的不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幼儿自身的性格内向阻止了其与同学们互动交流的深入。有学术研究证明:拥有不同性格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适应情况、情绪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同。[12]通常条件下,性格较为开朗活泼的幼儿整体情绪波动方面偏大,但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等到再参加多一些活动时,幼儿活力才会进一步释放出来。但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如果发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他们一般会出现沉默寡言的现象,而且更加不愿意参加活动,并且这种维持的时间比较久。这一点与我们的实际研究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相一致。2.过分依恋母亲上述案例中,幼儿在入园之后,一直哭闹着要找妈妈,并且不愿意接受新环境,始终吵闹要找妈妈,虽然送幼儿的过程中父母都有到来,但是面对分离的时候,幼儿却是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有陪同,但是幼儿更多是倾向于母亲给的安全感,整个过程中未曾呼叫半句爸爸,而是一直在哭闹着要找妈妈,这就可以看出幼儿本身存在比较依恋自己的母亲。有理论指出:三岁以下的幼儿进入幼儿园中之所以会出现不适症状,主要是因为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比较依赖父母,绝大多数幼儿更依赖于母亲。许红玲.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分析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1):30-31.从本文的实例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如此。许红玲.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分析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1):30-31.3.2.2家庭环境因素1.入园准备不充分有研究者发现入园前的准备是对幼儿入园适应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入园前准备主要是指家长们为了能够让幼儿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情感语言等方面做好提前准备。张文娟.武汉市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准备的引导工作将对于幼儿的入园适应性引导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假如家长们能够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做好幼儿准备工作,那么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能够快速的融入集体生活中。在案例中的小孩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过激行为,正是因为在其入园前,家长并未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准备,致使幼儿心理难以接受,进而出现较大的抗拒。张文娟.武汉市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2.教养方式不科学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保持相对恒定的一种行为方式,同时也是父母所做出的一些教养行为的集中体现。卢玲.促进4-5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适应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本文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面对幼儿的无理取闹不适应,家长并未采取积极的解决方式,而是直接将孩子甩给学校,使得孩子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化,因此整体很难适应,出现较大的逆反行为。卢玲.促进4-5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1.3.2.3幼儿园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环境与家庭环境完全不同,属于一个全新领域。因此,幼儿往往需要适应新环境里的各种事物并接受,才能进一步适应当下的环境,进而产生良性的学习效果。幼儿在园内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的关心、呵护,是否有产生良性的引导,都对幼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消除幼儿内心的恐惧,寻求到父母的代替精神存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幼儿校园环境对于幼儿内心的刺激,温馨、充满童趣的布置,往往会消除幼儿内心的陌生感,使其在新环境里重新找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逐渐接受幼儿园,并学会适应新环境。

4研究总结展望4.1研究总结本文正是通过观察阳光幼儿园小朋友的入园表现,通过实地取材分析对比,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关理论制定了干预计划,最终验证了干预计划对于幼儿入园适应性的改变。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与家庭与学校有着双重关系。通过对阳光幼儿园展开本论文分别从幼儿园以及家庭两个层面来设计教育干预计划,对于家庭层面需要让家长的教育观念获得革新,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合作,来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水平。吴海霞.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因为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不是很好,所以在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使用家庭干预的方式进行。结合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第二个阶段教育主要是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指导。吴海霞.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4.2研究展望1.对研究方法方面的实施:因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尚有欠缺,研究能力具有局限性,本文作者在现场观察的时候,对幼儿的观察可能不够细致,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片面分析情况。在观察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的敏感度,除此以外本文在文献的搜集和研究深度方面存在缺陷,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研究案例中的幼儿入园情绪变化时,缺少对照组,对于案例中的幼儿是否存在情绪的特殊性,仅以个例做为研究代表得出结论,结论具有片面性,因此后续的科学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注重严谨性。张劲松,孔克勤.幼儿情绪自我调控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5):294-297.张劲松,孔克勤.幼儿情绪自我调控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5):294-297.2.对理论层次方面的提升:因为研究主体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