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期初模拟评估卷(一)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

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

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那么,我国古典散文中有哪些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弘扬呢?

首先,散文须有“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

者,英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

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

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

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

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

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散文须有“识”。《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

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

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

《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概括道:“文章乃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

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

速朽的。

最后,散文须有“学”。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

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

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文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

章琢句甚至以词害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

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

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取。”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

佶屈鳌牙。我们提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

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

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

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

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摘编自徐可《呼唤散文的古典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散文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导致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因此有必要思考散文振兴之道。

B.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作家只有回归传统,重现中华散文古典美,才能更好振兴当代散文。

C.散文创作的基本准则是情感表达要内敛含蓄,这让性格内向的作家更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作者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论述了向古典散文学习的三个方面。

B.文章引用莫言的观点,是为了否定当下一些作家愿意炫技,却不能表露真情的创作行为。

C.文章以《左传》《国语》等著作讨论“国计民生”为例,论证了散文写作应有责任担当。

D.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在强调应重视语言美的同时,也指出不应过度雕琢,具有辨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为更好了解一个作家,首先要阅读其散文作品。

B.《过秦论》能流传至今,原因之一是它直指秦朝灭亡的深刻原因,并能为历代提供借鉴。

C.如果一篇散文有优美的语言,且营造了美的意境,那么它就可能被判定为是优秀的作品。

D.对于有志于改变散文创作现状的作家而言,应当努力丰厚学识,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答案】1.D2.B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A.“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导致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中国现代散文

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队伍空前庞大”与“没有出现伟

大的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现代散文的现状,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作家只有……才能”错误。从原文“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

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来看,选项太过绝刻,“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是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C.“这让性格内向的作家更易创作出优秀作品”错误。原文说“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

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并不能得出性格内向的作家更易创作出优秀作品的结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否定当下一些作家愿意炫技,却不能表露真情的创作行为”错误。引用莫言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散

文创作应有真情实感。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首先要阅读其散文作品”错误。从原文“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

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来看,“首先要

阅读其散文作品”无中生有。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

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

护和利用体系;建立了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全球领先;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5

万余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与领先国家相

比差距逐渐缩小。作物育种前沿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作物育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高产优质、

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等方面,我国的品种斫发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发展的

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

52个制种县市,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

(摘编自王祝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日报》2020年II月2日)

材料二:

目前,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我国种子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在“好不好、高质量”

方面与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诸如种源“卡脖子”,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

依赖进口,高端品种的蔬菜种子以进口为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竞争导致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

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护

乏力、共享机制不畅;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弱格局未根本改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存在科

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严重脱节、院校企业研究“各自为政”问题;种业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

种业管理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专人的“三无”状态;等等。

(摘编自熊争艳等《“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新华社2021年3月10日)

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

市场管理,涵盖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必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

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

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

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主要是五方面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要保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抓紧开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的调查收集,

把这些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二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这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

性前沿性研究。三是种业企业要强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包括整个种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主体。要遴选

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要把基地水

平提起来。这是种源保障的基础。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五是市场

环境要优起来。这是种业创新的保障。净化种业市场,核心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

监管。

(摘编自《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证券报》2021年2月2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己经建立,育成的5万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B.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不断进步,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等方面品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

C.目前,我国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尚存在一些

问题。

D.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党和国家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构建我国种业创新体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等为种源提供保障,须对其加强现代化建设,进而形成并健全良

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B.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对种质资源进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要做好相关种质资源的普

查收集等基础性工作。

C.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既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又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当下在这

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

D.种业企业是种业科技关键主体,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需要我们遴选并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使种业企

业强起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6.以上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4.A5.C

6.材料一:着眼于中国种业过去二十年,说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

材料二:着眼于“好不好、高质量”,指出目前我国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材料三:着眼于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明确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错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的表述遗漏了“基本”这一关键信息,

夸大了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取得的成绩。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当下在这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这是种业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

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当下在这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的表述无文本

依据。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的标题“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以及“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

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另一方面,我

国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

育种制种基地,52个制种县市,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可知,材料-着眼于中国种业过去二十年,说明我

国种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

由材料二的标题“‘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以及“但是,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

与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可知,材料二着眼于''好不好、高质量”,指出目前

我国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

市场管理,涵盖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

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主要

是五方面工作”可知,材料三着眼于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明确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焦鹭湖®的忧郁(节选)

端木藤良

一轮红澄澄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晕眩地笼在湖面。

一群焦鹭,伸长了脖颈,刷刷地打着翅膀,绕着田睦边的灌木飞过,大气里又转为沉寂……有两个人

在湖边上。

一个个儿高高地,露着一副阔肩膀,跪下来在湖边上开始铺席子。那一个,I、一点儿的瘦瘦地,抱着一

棵红缨扎枪,在旁立定了向远看,好像要在远远的混浊里,发现出边界来。

“快十五了,这月亮狠忒忒地红!”

“主灾喔!”

“人家说也主兵呢。”

“语,,

口O

两个人都暂时静默,湖对边弥漫过一阵白森森的浮气来。

“小心罢,说不定今天晚上有偷青的呢。”个儿大一点的说。

那小一点的,放倒了红缨扎枪,脱下了脚下的湿鞋,凑到席面上来。

“来宝哥,你今年多大了?”小的问。

“二十三了,不小喽。”

“我今年十六,妈说我明年就不拿‘半拉子'钱了……”

“你呀,你还是少作一点儿罢,别心贪,这年头儿啥年头,你身子骨儿软,累出癌病一辈的事。”

“可是怎办呢,爹老了,去年讨了三眼力母丸也不见好……”

“可是,玛瑙,我忘记告诉了你,就要好了呢,听说张学良到南京合作去了,就要出兵了,这回是真

的,不是骗傻子了,说是给义勇军下了密令……”

“来宝哥,咱们也当义勇军去好不好?”

“那还用说,到那时谁都得去,不是中国人吗?”

瘦一点儿的玛瑙沉在沉思里。

“那时我们就有地了吗?”

“地还是归地主的,可是粮食值钱了,人有人要了呵!”

“我都知道——"玛瑙又叹息,“咱们没好,咱们不会好的!”

“你妈要给你娶媳妇了吗?”来宝没头没脑地插进来一句。

玛瑙红了红脸没作声。

来宝便道:“娶个媳妇,好像买一条牲口,你爹也好‘交边'享享福,刚才我在湖边儿看见了他,哎,

驼的两头都扣一头了。”

玛瑙沉吟了一刻道:

“可是娶媳妇也得钱哪,我妈给两块布,那边不答应,说这年头女的值钱,要不是从小订的,现在都

想不给了。”

来宝不以为然地道:

“哼,这年头,她妈糊涂,兵荒马乱,大姑娘放在家……”

玛瑙还在想自己的心事,并不去吃干豆腐,只是说自己的话:

“我爹每天晚上咳嗽,半夜妈还得起来烧遍水,得用热水往下压呀。……”

来宝觉得话越说越沉闷,便止住他道:

“哎……咱们睡吧,半夜还得起来打偷青的呢。”

远远的村庄里,有一下狗叫声,旋即静灭。

“来宝哥,你说出兵,是在八月十五吗?像杀鞋子似的?”

“你睡着了吗?……好大觉

“....”那边骨啾啾地翻了个身。

黑暗里一双绝望的眼睛向阔空张着。雾更浓了,对面已经看不清人了。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全湖

浸淫着一道无端的绝望的悲感。

湖边上的两个睡得很熟。沿着他们身后是一垄一垄的豆秸,豆叶儿早已生机殆尽,包在豆荚里边的豆

粒儿也都成熟了,只静静立在那儿,等着人去打割。豆叶响动声一刻一刻大起来了,方才那只刺猬,已经

无影无踪。

……终于有割豆秸的声音沙沙地传出来。玛瑙打个鼻嚏,醒转来,把耳朵贴在大地上听着,是镰刀声,

豆秸倒地声,放铺声,脚步声....

忽地,,噢——"一声惨叫,一件东西沉重地跌倒了,来宝早已和那人扭在一起。

“老东西,这是你家的!”来宝气喘吁吁的一边揪打着一边骂着。“这回老杂毛,你再叫!”他死命

地揪住那偷青藏的脖子。

“爹爹!爹爹!"玛瑙一阵狂喊也扑滚在地上的两人身上。

来宝怔了一怔,揩着眼睛:“呵……”

躺在地上的老人,脸上罩着一层灰白色的惨雾,喉咙被痰壅塞着,很粗鲁地喘气。脸上有一道污血涔

涔地淌下来。

两个青年都失措地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老人用仇视的眼光狠毒地望着他们,挣扎着站起来。虽然他的腰是驼到无可再驼了,但还可以断定年

轻时他定是一个顽固而强健的农夫。

“马老爷,马老爷……”来宝讷讷地嘴里不知道说些个什么。

老人向前一跳,拾起来地上的镰刀和一条麻绳,回头用眼向他们咒视了一下,便一高一低地走了。

两个默默走回湖边来。

“你看不起我爹吗?”玛瑙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胡说,你睡吧!”来宝宽宽的肩膀动了一下。

“我……我不成噢,我要挣的多呢……”玛瑙又道。

“你挣得多又怎样呢,能使穷人都好了吗?……”来宝轻蔑地用鼻子哼他。

“爹……咳,老了!”玛瑙只是叹气。

玛瑙忧郁地倒在席上,一种无边的哀怆淹没了他。

月还是红彤彤的,可是已经透着萎靡的苍白。

1936年

(注)焦鹭湖:在辽宁昌图,商鹭即鹭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听说张学良到南京合作”以及二人关于义勇军的对话,可推知故事的背景在“九•一八”事

变后,也暗示百姓对义勇军的期待。

B.玛瑙和来宝对加入义勇军救亡图存的热切向往,表现了东北民众爱国守土的勇毅和担当,在忧郁的基调

中蕴藏着一种生命的强力。

C.“护青”的玛瑙与来宝捉住了“偷青”人,将他打成重伤之后,发现竟然是玛瑙的爹,凸显出小说饥饿

改变人性的主旨,发人深省。

D.小说语言亦雅亦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加鲜活灵动,而“半拉子”、“交边”等方

言口语又体现出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

8.“月亮”是小说中重要的意象。请对文中几处月亮的描写进行简要赏析。(6分)

9.结合文本,简要谈谈焦鹭湖“忧郁”的原因。(6分)

【答案】7.C

8.①开篇运用拟人,将月亮说成是哭肿了的眼睛,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忧郁悲伤的基调,暗示了作品人物

苦难悲愁的生存状态。

②二人谈话说到月亮“狠忒忒的红”,引发下文“主灾”、“主兵”的争论,借月亮来点明民生凋敝的原

因,暗示灾难不断、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

③“月亮升起来了,全湖面浸淫着一道无端的绝望的悲感”照应家庭贫困、社会动荡的情节,暗示人物的

低沉心情。

④结尾部分,“红彤彤的月亮已透着萎靡的苍白”以景结情,烘托着人物无奈苍凉心情,引人回味思索。

9.①社会动荡。日军入侵,国土沦陷,战争带来恐慌,社会底层人民深受侵略者与地主的双重压迫。

②生活悲惨。没有田地,无奈“偷青”,嫁娶艰难,人民苦难贫穷,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③未来渺茫。对参加义勇军后的前景不确定,对未来的渺茫感到绝望无助。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凸显出小说饥饿改变人性的主旨”错误。“饥饿改变人性”不是本文的主旨。玛瑙爹是一位饱受摧残的

失地农民,他在年老体衰的状态卜去偷青,最后被打,表现出民生的苦难和求生的无奈。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开篇描写月亮是“一轮红澄澄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晕眩地笼在湖面”,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的红,营造悲凉的氛围,暗点小说人物生活的悲苦。

第二处写月亮是在谈话时说道,“这月亮狠忒忒地红”,从而引出“主灾”“主兵”的争议,暗点生活环境

恶劣,也点明战争不断。

第三处写“这时月亮己经升起来了,全湖浸淫着一道无端的绝望的悲感”,联系上下文,这里“绝望”与

人物此刻的心情相吻合。

文章最后“月还是红彤彤的,可是已经透着萎靡的苍白”,以景结情,“还是”点明生活依旧恐慌,”萎

靡的苍白”则与上文“玛瑙忧郁地倒在席上,一种无边的哀怆淹没了他”相照应,烘托人物面对生活的无

奈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鹭湖“忧郁”实际上是人的心情“忧郁”。从“我今年十六,妈说我明年就不拿‘半拉子’钱

了……”“可是怎办呢,爹老J',去年讨J'三服力母丸也不见好……”“地还是归地主的,可是粮食值钱

了,人有人要了呵!”“躺在地上的老人,脸上罩着一层灰白色的惨雾,喉咙被痰壅塞着,很粗鲁地喘气。

脸上有一道污血涔涔地淌下来”等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悲苦,从而使人心情“忧郁”。

从“人家说也主兵呢”“听说张学良到南京合作去了,就要出兵了”“哼,这年头,她妈糊涂,兵荒马乱,

大姑娘放在家……”等句可以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加之以“地还是归地主

的”的压迫,使得生活艰难。

二人谈论做“义勇军”,却发出疑问“那时我们就有地了吗?”,谈到挣钱发出疑问“你挣得多又怎样呢,

能使穷人都好了吗?……”等句子可以看出,“玛瑙忧郁地倒在席上,一种无边的哀怆淹没了他”,人们

对未来充满了迷惘与绝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库傕,帝许之,会疾疹而止。至是,

镇即上疏曰:“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

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俟有圣嗣,复遣还邸。”镇前后章凡十九上,不报。待命百馀日,须发皆白。三年

六月,以韩琦同平章事。既相,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

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势攀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而又生女。四年十

一月,汝南王允让卒,谥安懿,以其子宗实育宫中。韩琦怀《孔光传》以进目:“成帝无嗣,立弟之子。

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帝不答。至是,司马光上疏日:“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

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帝遂日:“谁可者?”琦皇恐对日:

“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裁。"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

帝曰:“宗实。”琦等遂力赞之。宗实时居丧,乃举县知宗正寺。七年八月邑妒,立宗实为皇子。八年三

月辛未,帝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子即位,诏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乃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帝疾甚,

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一日,韩琦奏事帘前,太后鸣咽流

涕,具道所以。琦目:“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后意少解。十二月己已,开经筵。

翰林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日日:“舜至侧微,尧禅之以位,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

于上下耳。”帝悚然改容,太后闻之,亦大喜,两宫之疑渐释。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

右以系/亿兆人心/

B.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

右/以系亿兆人心/

C.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

右/以系亿兆人心/

D.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

以系/亿兆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储,指确定皇位继承人,我国封建时代通常采用的是长子继承制。

B.社稷,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C.起复,常指封建时代的官吏有丧去职,守丧期未满而又被重新任用。

D.己卯,为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建储问题上,仁宗起初一直极力回避大臣的劝谏,范镇曾多次上书建议仁宗选立宗室贤者为太子,并

为此事须发全白。

B.宰辅韩琦以历史为鉴向仁宗进言指出,选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在劝诫早立太子的问题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C.英宗患病期间,由于宦官的挑拨,英宗与太后之间一度产生嫌隙,在翰林学士刘敞等人劝谏下,两宫的

误会逐渐消除了。

D.司马光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积极协助两代帝王,顺利地化解了帝位继承问题上所产生的危机,

使国家转危为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

(2)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答案】10.C11.A12.D

13.(1)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际,扶持与自己交好的人罢了。

(2)这是圣上生病的缘故,病愈后必定不会那样。儿子生病,母亲怎么可以不宽容他呢?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事”是动词,“侍奉”,宾语是“陛下”,所以在“陛下”后断开,排除AB。

“臣”是“不为”的主语,主语前断开,排除D。

本句可翻译为:设置谏官,为的是社稷的百年大计,作为谏官而不为社稷的大计考虑来事奉陛下,那便是

怕死而好利的人,我不做这样的人。希望圣上在宗室的近属中选拔贤能的人安置于您身边,来维系亿兆人民

的心。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常识的能力。

A.“多采用长子继承制”错误,“建储”,是立皇太子,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有例外,如选文中宋

仁宗是选了同宗族的孩子做太子。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司马光“积极协助两代帝王”曲解文意,原文是司马光对宋仁宗说,“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

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司马光是反对立储的,而且后文

也没有提到司马光积极辅佐下一任皇帝的内容,所以说并没有“积极协助两代帝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赋分点:“特”,只是;“援立”,扶持拥立;“善”,交好,与“所”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喜

欢的,交好的”。

(2)赋分点:“已”,停止,指病好了;“然”,这样;“容”,宽容。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元年五月,朝廷罢免了掌管谏院的范镇。在此以前,仁宗突然患病,宰相文彦博于是请仁

宗确定储君,仁宗答应了,适逢病愈而搁置了这件事。至此,范镇当即上疏说:“设置谏官,为的是社稷

的百年大计,作为谏官而不为社稷的大计考虑来事奉陛下,那便是怕死而好利的人,我不做这样的人。希望

圣上在宗室的近属中选拔贤能的人安置于您身边,来维系亿兆人民的心。等到有圣上的继承人,再将该近

属中的贤者遣送回府。”范镇前后一共呈.上了十九篇奏章,仁宗都没有回复。待命的一百多天里,范镇须

发全部变白。三年六月,朝廷任命韩琦为同平章事。韩琦已被任命为宰相,利用机会进言说:“皇位的继

承人,关系着天下的安危,历史上祸乱的兴起,都是由于立储之策不早日确定引起的。陛下为何不选择宗

室中贤能的人,为宗庙、社稷的百年大计考虑。”仁宗说:“后宫嫔妃有人即将分娩,姑且等待一下。”

不久后宫又生下女孩。四年十一月,汝南王赵允让去世,谥号“安懿”,仁宗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养育

在宫中。韩琦怀带《孔光传》来进言说:“汉成帝没有后嗣,立了他弟弟的儿子为储君。汉成帝不过是具有

中等才能的君主,还能做到这样,况且陛下呢!”仁宗不予回答。在这时,司马光上疏说:“这一定是有小

人进言'陛下年华正盛,为何急忙做这等不吉祥的事'。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际,扶持与

自己交好的人罢了。”仁宗便说:“谁可做太子?”韩琦惶恐回答道:“这不是大臣们可以议论的事,应当

出自圣上的裁定。”仁宗说:“宫中曾抚养两名宗室之子,年纪小的孩子很淳朴,但不大聪明。年纪大一

点的孩子可以立为太子。”韩琦询问其名,仁宗说:“宗实。”韩琦等人便极力赞同。赵宗实当时正为父

亲赵允让服丧,朝廷便起复他管理宗正寺。七年八月己卯日,仁宗立宗实为太子。八年三月辛未日,仁宗

驾崩。夏四月壬申初一日,太子即位,下诏请皇太后暂时共同处理军国事务。皇太后于是在御内东门小殿

垂帘处理政务。英宗病重,举止有时失常,对待宦官特别严苛,左右的侍从大多不高兴,一同制造谗言,

皇帝与太后两宫之间便出现了嫌隙。有一天,韩琦在帘前奏事,太后呜咽流泪,并详细说明缘由。韩琦说:

“这是圣上生病的缘故,病愈后必定不会那样。儿子生病,母亲怎么可以不宽容他呢?”太后内心稍微释怀。

十二月己巳日,宫中开设经筵,翰林学士刘敞为英宗讲解《史记》,讲到尧将天下授予舜时,对英宗说道:

“舜的出身很卑贱,尧把王位禅让给他,不是因为其它的道理,只是因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德行昭明

于上下罢了。”英宗听后肃然动容,太后听说这件事后,也十分欢喜,皇帝和太后两宫之间的猜疑逐渐消

释。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4.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睛”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与“溪流急”构成因果,

构思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耐人寻味。

15.翁卷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D

15.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

“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

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

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

雨,是虚写。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错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写出诗人一觉醒来,清晨忽见

溪流暴涨,知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内心先是一阵惊奇之感,随之面对大自然的美好,内心的惊喜之情

是溢于言表的,应是“由惊奇到惊喜”。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鉴赏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分为同和异两个方面,先指出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

指出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

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

着农事。白,白色,指水。川,河流。“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

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

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忽见溪流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

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此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

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知”字表明是由眼前景象,

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诫为官者,在优厚的物质面前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淡

泊的情怀的两句是:",!”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蠕姑,即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蟾蛀”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答案】(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

朝菌不知晦朔蝇姑不知春秋(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蜷蛀语春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辩、焉、残、晦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所有肇自人工的传世、出

土的文物,以及古建筑、古代工程,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

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O

传统工苞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

所拥有的得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者讳言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地规避这一论题。甚至有人

视传统工艺为,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

也有悖于现实。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

金销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我们也相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和审美取向的改变,人们对手

工制品将有更多、更高的需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必将越来越被重视和善待。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工艺具有审美、实用、理性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

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B.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

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C.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

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D.传统工艺具有审美、理性、实用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

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的浸润。

B.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中浸润着。

C.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浸润着。

D.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息息相关有意无意可有可无束之高阁

B.休戚相关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置之度外

C.休戚相关有意无意无关紧要置之度外

D.息息相关若有若无无关紧要束之高阁

【答案】17.B18.D19.A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语序不当,应改为“人

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二是搭配不当,“表达……固有价值”搭配不当,“表达”应改为“决定”。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由前文“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金伯

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可知,主语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

应该保持主语一致,排除选项AB;C项状语语序不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放在“浸润”后

面。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般只能指人。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

的关系非常密切。

此处语境是指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

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

第二空处,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指存心与不经意。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

系不亲密。

此处语境是指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地规避这一论题,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有意无意”。

第三空处,无关紧要:指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此处语境指有人视传统工艺为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可有可无”。

第四空处,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借

以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泛指把某种事情、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此处语境是指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所以应该用成语“束之高阁”。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两个重大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分

离技术,膜技术利用特殊材料的膜,外加动力,可以分离水中的小分子、固体颗粒等物质。这种技术兼有

分离、浓缩、纯化等功能,而且高效、节能、环保,能实现分子级过滤,过滤过程简单、易操作、能耗低、

效率高。

近年来,高性能膜材料技术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厂、家用净水器都广泛地使用了膜技术,随着技术不

断进步,成本也在快速下降。膜材料②可以分为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特种

分离膜。然而,我国膜产业现阶段还需突破产品应用领域偏窄、③。例如,膜产品主要集中

在水处理领域,占膜市场的85%。面向医药、能源和物料分离领域应用的特种功能膜产品品类较少。因此,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1.请结合语段内容,给“膜技术”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60字。(5分)

【答案】

20.(I)膜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2)根据应用领域(3)产品种类偏少的局限

21.膜技术是一种利用特殊材料的膜,实现分子级过滤,兼有分离、浓缩、纯化等功能的新兴高效的分离

技术。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提到“两个重大环境问题”,后面提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膜技术”,此处应填“膜技术是解

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

第二空,后面说的是膜材料的不同类别,此处应填分类的标准,根据“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离子交换

膜、特种分离膜”概括出“根据应用领域”;

第三空,前面有“现阶段还需突破”,可知此处是指出我国膜产业现阶段还需突破的局限,后面“例如”

是举例说明,而“主要集中在水处理领域,占膜市场的85%。面向医药、能源和物料分离领域应用的特种

功能膜产品品类较少”强调的是“应用领域偏窄”“产品种类偏少”,据此可知应填“产品种类偏少的局

限”。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膜技术”的属概念“分离技术”,然后从文中筛选“膜技术”的特点,主要在第一段。

根据“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分离技术”概括出“新兴高效”,根据“利用特殊材料的膜”概括出“利用特

殊材料的膜”,根据“可以分离水中的小分子、固体颗粒等物质”概括出“分离水中物质”,根据“这种

技术兼有分离、浓缩、纯化等功能”概括出“兼有分离、浓缩、纯化等功能”;根据“高效、节能、环保,

能实现分子级过滤,过滤过程简单、易操作、能耗低、效率高”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