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复习_第1页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复习_第2页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复习_第3页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复习_第4页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点定位】(1)西汉初统治的特点与“文景之治”。(2)汉武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措施及意义。(3)两汉政治统治衰亡的表现及影响。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统治。制度建设“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____”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王国问题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小练1]“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材料中的“孝文”“孝景”分别指谁?这体现了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提示]指汉文帝和汉景帝。政策:与民休息的政策。二、西汉的强盛——加强集权政治①颁布“__________”,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③确立以____________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④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①改革币制,将____________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____________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①措施:尊崇儒术;设____________。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小练2]“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中的“臣”指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提示]董仲舒。政策:尊崇儒术的政策。结果: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____________。23年,____________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_____,史称东汉。3.“光武中兴”。(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3)思想上,重视儒学。[小练3]《后汉书·刑法志》载,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与“文景之治”有哪些相似的原因?[提示]现象:“光武中兴”。原因:都能从前朝灭亡原因中吸取教训;都实行轻徭薄赋之法;都善于用人、纳谏。4.“党锢之祸”。(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___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184年,____________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___________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____________通史体裁。(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____。2.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3.科学技术。医学①《黄帝内经》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答案自填]一、1.刘邦2.与民休息二、推恩令察举制铸币权政府五经博士三、1.新绿林军2.洛阳3.尚书台4.外戚宦官5.张角军阀割据四、1.纪传体断代史3.中医理论主题一统一与强盛——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史料证史——汉初的国家治理与“文景之治”史料一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史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班固《汉书·景帝纪》(1)根据史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提示]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防备匈奴;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郡县制不成熟。(2)根据史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据。[提示]战国以来商鞅变法的重农政策;运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文景之治”(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明显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少数民族边境威胁及地主剥削农民等问题依然存在。学者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史料一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史料二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的联系。——摘编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兼论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1)根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提示]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的措施及意义。[提示]措施:对匈奴进行战争;开辟丝绸之路;设置机构管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解释——汉武帝时期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③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民族和对外交往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沟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主题二中兴与隐患——东汉王朝统治的兴衰学者研究——东汉初的“光武中兴”史料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恢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初期“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提示]汉光武帝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休养生息、整顿吏治;刘秀的励精图治;等等。学术研究——东汉王朝的衰败史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东汉地方豪强研究》根据史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命题点1东汉政治发展的特点(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解析:选A。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命题点2汉代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2022·高考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东汉中叶以后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命题点3汉代治国理念的特点(2022·高考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解析:选C。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因素,但二者都只是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起步,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不利于“大一统”的形成,且材料并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D项。命题点4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解析:选C。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生,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地方的封国王侯却违背禁令,杀牛现象屡屡发生,说明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政令,“法律制度”涉及面太广,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自耕农生产遭遇困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封国王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命题点5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