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7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授课人:_____总第_____课时课标核心素养要求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知识要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习目标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变革时间背景改革结果1898年西学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立停科举,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1)背景: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2)内容政府机构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选官制改革《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内容影响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认为选官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北洋政府考试:1913年初,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甄别:对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一般在职人员取得任用资格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了确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特征①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干部制度改革(1)背景:改革开放后。(2)根本原则: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3)内容: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4)效果: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3.公务员制度(1)形成的历程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①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②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3)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名词解释]蒙养学堂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思维拓展]学堂选官制与科举制的主要异同项目科举制学堂选官制不同考试各级政府组织各级学校组织机构吏部学部内容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数学、化学、机械等相同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中央统一部署;儒家思想占重要地位[思考探究1]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有哪些?①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清朝末期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治。③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开始呼唤改革。[思考探究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的来源有哪些?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思考探究3]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干部制度有何联系?①公务员制继承了原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如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②发展了我国的干部制度。如通过考试选拔公务员;干部任用法制化、制度化等。[思考探究4]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有哪些不同?①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②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③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思考探究5]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主题一清朝末期选官制度的变革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史料二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史料三(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引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学堂选官与科举制相结合);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意义:选官制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2)根据史料二,归纳文中袁世凯的主张,为说服政府改革,他是怎样论证的?主张:废科举、兴新学。论证:可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不受蛊惑;可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总之,可维护清朝统治。(3)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三中选官制变革的原因?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科举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必须作出调整;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总结]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新式学堂迅速兴办起来,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2)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3)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4)考试与选官的脱离。主题二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九品十八级”的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等。北洋政府的文官分为行政官、外交官、司法官、技术官、警察官5种,有4级9等,有了近代化的初步的模型。从1912年开始,北洋政府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如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史料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备。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沿用北洋政府时期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官员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原因。特征:北洋政府废除了传统的官僚体制,根据专业和技术水平按职位分类;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近代文官制度。原因:孙中山文官制思想的宣传,以及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特点:法律法规较完备;称谓由“官吏”改为“公务员”;在继承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有创新;与国民党关系密切。评价:是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尝试,有利于政治稳定,为后世提供借鉴。但是突出国民党一党地位,容易造成政治腐败、专制独裁。[知识总结]北洋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都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律法规。(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更为开放、平等。(3)都采用留任旧任官吏与新式考试任用制相结合。(4)都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并在前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5)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名不副实的地方。【达标训练·限时检测】1.(2020·潍坊期末)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2.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3.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A.公务员制度开始B.北洋政府近代化C.文官考试法制化D.文官考试制开始4.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5.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