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_第1页
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_第2页
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_第3页
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_第4页
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东野圭吾作为一名拥有超高人气的日本侦探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均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恶意》是属于东野圭吾剖析人性的优秀作品之一,内容十分精彩。本文以《恶意》中的主人公野野口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性观的表现和成因,从《恶意》的写作手法展开分析,从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等方面来解读野野口修的特点,总结归纳出野野口修人性观中的核心思想,探究影响了野野口修人性观形成的诸多因素。从分析中,我们发现,小说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虽恶,但并不代表现实中人性本恶,从他的畸形的人性观认知中,我们要学会反思人性,保留人性善良的同时,也要懂得审视人性里存留的恶意。关键词:《恶意》野野口修人性观思想成因AbstractAsaJapanesedetectivenovelwriterwithhighpopularity,HigashinoKeigohasreceivedextensiveattentionandpraisefromreadersfromallovertheworld."Maliciousness"isoneofHigashinoKeigo'soutstandingworksofanalyzinghumannature,andthecontentisveryexciting.ThisarticletakestheprotagonistNoguchiNoguchiin"Malicious"astheresearchobject,analyzestheexpressionandcauseofhisviewofhumannature,analyzesfromthewritingmethodsof"Malicious",andinterpretsthecharacteristicsofNonoguchifromtheaspectsofcharacterimageandcharacterpsychology.SummarizethecoreideasofNoguchi'sviewofhumannature,andexploremanyfactorsthataffecttheformationofNoguchi'sviewofhumannature.Fromtheanalysis,wefoundthatalthoughthehumannatureofNoguchiNoguchiinthenovelisevil,itdoesnotrepresentthetrueevilofhumannatureinreality.Fromhisabnormalviewofhumannature,wemustlearntoreflectonhumannaturewhileretainingthegoodnessofhumannature.Knowhowtolookattheevilinhumannature.Keywords:Malice;NonoguchiShu;HumanityView;thought;origin目录TOC\o"1-2"\h\u引言 1一、《恶意》对野野口修人性观的书写 1(一)写作手法解读 1(二)人物形象塑造 2(三)人物心理解构 3二、野野口修人性观的核心思想 4(一)说谎是人的天性 4(二)自卑会使人阴暗 6(三)嫉妒是人的本能 7三、野野口修人性观的成因 9(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9(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1(三)校园暴力的影响 12四、结语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论东野圭吾《恶意》中野野口修的人性观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讲述了一起充满恶意的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的前一晚在家中被人杀害,发现他死亡并报警的是他的好友野野口修和他的妻子日高理惠,而调查此次谋杀案的恰好是野野口修曾经所认识的加贺恭一郎。在加贺的不懈的侦查下,他发现许多证据都证明凶手是野野口修,于是他亲自去野野口修家找他对质。野野口修没有反驳,并承认罪行,随之案件告破。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却含糊不清。于是,加贺感到好奇,对他们两个人的过去展开了详细的调查,拜访了两人的同学、老师、熟人以及邻居等,并反复观看被作为证据的录像带,最终从众人的描述以及录像中发现了破绽。这起看似毫无悬念的谋杀案,在加贺对杀人动机不懈的探求中千回百转,丝丝入扣的骗局被一个个撕破,最终将读者无情地推入恶意解读的深渊。案件真相让人瞠目结舌,野野口修竟然只是因为对日高心存恶意才杀害了他,这样还不够,他还设计诋毁日高的名誉,这样的恶意是连野野口修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正是人性中那种无法言说的深沉怨恨与恶意令人堕入万劫不复之境。这不禁让读者认为人性的黑暗面居然隐藏着如此多样的一面,嫉妒、欺骗、暴力,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形形色色的心理,竟然可以掀起要置人于死地的惊涛骇浪。人性中的恶可以让人处心积虑地颠倒黑白,草菅人命到此种程度,骇人听闻,在这场引人入胜的人性善恶的战斗中,野野口修那畸形的人性观引人关注,值得深思。《恶意》对野野口修人性观的书写写作手法解读《恶意》的书写形式比较独特,采用手记体的叙述方式,体现了整个故事有一种真实与虚构相交织的特点,而手记体的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读者有代入感,第一人称的叙述可以让人轻松站在叙述人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也会让人陷入思维的乱圈,有先入为主的影响。《恶意》中的事件叙述就是如此,首先野野口修的手记让读者知道了日高被杀案件的发生,然后读者会联想到在小说中设定的日高杀猫这个情节,第一感觉便会觉得日高不是一个好人,一定有问题。由于先行代入的观念,所以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会一直让读者觉得日高是十恶不赦的,野野口修是善良的。而在之后野野口修的独白之中,他就将日高这种“残酷无情”的形像以手记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种以冷静现实而娓娓道来的手记体写法来推理,追寻单项线索反复回溯细节,修正漏洞,于无声中制造高潮迭起。同时也采用了调查、对话、内心独白等方式进行阐述,如野野口修的手记体,加贺恭一郎的独白记录以及他的阐明,通过自我独白形式进行创作,能够更加清晰地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以及理解作品,后面的心理解构就是着重从独白形式进行说明的,这一整个过程抽丝剥茧,悬念十足,可谓是用娴熟的写作技巧来写一个平庸的故事。除此之外东野圭吾还聪明地利用“手记体”的盲区点,让野野口修记录下所谓“真实”的手记,这样一来,读者就彻底被他的谎言所蒙蔽,甚至会同情他。比如在看到手记上说,日高邦彦毒杀了邻居家的猫,就会情不自禁觉得这个人很残忍冷血,这样子一个负面形象就首先占据脑海了,那么自然而然地认为他后续也一定可以干出用妻子的婚外情威胁野野口修来做他的影子写手这样的事情了。野野口修正是利用了大众的心理盲点成功塑造了自己是一个悲情专一的男人和抑郁才子作家的形象,与日高残酷冷血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当人们一旦形成一种关于自己、社会、世界观的看法和观念时,就会深陷这种观念,即使知道维持这种信念的证据可能是捏造的,依旧选择相信,也不愿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如当日高邦彦被质疑某些作品是野野口修代写时,粉丝就会做出判断,否定他的所有创作,大家心理有了定势:日高邦彦可以让野野口修代笔,那其它的创作也有可能是代笔的。正是这种摒弃了传统的气氛渲染和思维跳脱的手段,并且没有炫耀精湛的笔技让读者沉溺于血腥的恐惧中,作者也没有设计曲折的推理线条让读者沉迷于逻辑推导中,而是借此来告诉读者,推理并不是要找到凶手,有时候案件背后的故事才更加可怕。正如野野口修利用心中的恨意来隐瞒自己作案的真正动机,就是想要毁掉日高一生的名誉,让他死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遭受世人的唾弃,这比死亡还要令人恐惧。人物形象塑造在《恶意》这部小说中,东野圭吾写人物形象,善用独白和伏笔,在不经意间让读者感受主人公野野口修的心机,让读者掉入陷阱,来回地反转和颠覆,并且将骗局进行到了最后,无不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性可怕的骗子形象。最开始读野野口修的手记,读者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和日高是好朋友,接着让读者通过从野野口修讲述日高杀猫开始,就设下了伏笔,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先入为主,认为日高的形象就不怎么高大上了,甚至有些冷漠残酷,这一伏笔是重要的一笔,对于后面读者跟着情节发展地推理有引导的作用,再加上日高逼迫野野口修做影子作家,日高丑恶的嘴脸更是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这些书写塑造了野野口修从头至尾都是受害者的形象,读者看到的野野口修不仅患了癌症,而且还是一个为爱情极其隐忍的痴情受害者,利用大众心中对野野口修的同情裹挟着对日高的愤怒像潮水一般冲击着舆论,日高已死,野野口修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享受日高的人生的结局。我们不禁打了个寒颤,野野口修对日高究竟恨到何种程度?这是何等的“恶意”才让人产生这般无情的杀人动机,即使搭上自己所剩无几的日子,也要贬低别人的人格,诋毁别人的名誉。杀猫的是野野口修,杀日高的是野野口修,杜撰和初美不伦恋情的依旧是野野口修。躺在病床上的野野口修甚至是他用自己的性命创造出来欺骗大众的作品罢了,一个心机如此深重的人,让我们不寒而栗。小说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婚外情以及影子写手,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自导自演的。在这种独特的视角下去刻画出来的野野口修,原来是一个善于“满篇谎言陷阱”的作家,而整件事情的真相无非就是像剥洋葱那样子,充满希冀地剥到最后才发现里面的“心”竟是坏的,此刻读者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微妙的。人物心理解构一般的推理小说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以第三人称来讲述各个角色的故事,而《恶意》并没有这样子做,而是直接正面地塑造角色,利用角色回忆或者日记的方式和口供的形式来充当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小说仿佛有两个主要人物:加贺恭一郎与野野口修的心里独白。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罪犯的心理描写。所以当作者在看这部小说的过程时,也就是在解读人物的心理、想法与感受的过程,从人物心理来解构分析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人格形象。当作者想让读者了解某一个人物的时候,如果直接说明陈述的效果,远远不如配上适当的动作和台词,最重要的还是人物的心理独白,让读者通过了解人物的心理想法,从而去贴上标签,这样子一个人物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作者东野圭吾并没有直接去塑造角色,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和人物感受来促使读者去总结作品中人物的人性特点。本篇小说中正是利用野野口修的手记和独白才让加贺推断出最终的真相,加贺就是抓住了野野口修自身留下的“证据”不断地分析推理出野野口修的心理想法,从而让读者了解到事实的真相竟是如此的荒唐,让人反思这股恶意是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而当读者读完整本小说的时候,也就明白到这起精心策划的凶杀案是源自凶犯野野口修的心理,一种“我不好过,你也别想过逍遥的人生”的心理。透过本质看真相,其实是长期处于不甘心和心理不平衡的情绪导致的结果,因为不甘心自己的人生,所以要报复他人,我也要让你不好过,这就会导致犯罪者开始出现仇视心理,一旦不满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个人的仇视心理就会愈发强烈,从而产生报复心理。报复心其实是一个无底洞,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任其吞噬自我,就会失去自我,而野野口修正是无法坦然的面对这种不平衡的现实,把自己推入了恶意的漩涡中。野野口修人性观的核心思想说谎是人的天性东野圭吾笔下的野野口修确实是一个精明的说谎者,说谎是他的天性。野野口修在手记之初,仅用一个小小的谎言就将读者轻易地带入了他制造的迷宫里。一开始,在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有这样子的记录:野野口修来到日高家想与他告别一番,走到庭院的时候,见到一个奇怪的女人在日高的院子里张来望去,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东西,这就为后面与日高谈话时,日高很淡定且面带笑容对野野口修承认了自己杀掉了那个在庭院出现的女人的猫的“事实”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野野口修还假装把自己与日高谈论杀猫时的聊天记录全都记录在自己的手记体中:“听到这些话从他的最嘴中说出,我以为他只是在开玩笑。然而他虽维持一贯的笑脸,却不像在开玩笑。”[1];言语再搭配自己臆造出来日高的动作:“将香烟拿近,点燃,惬意地吞云吐雾。”[1]这样简单的几句笔墨,便为读者们创作出一个“残忍冷漠无情的日高”形象。野野口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人们的交往中,第一印象是非常关键的,往往会成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性格和品德好坏的衡量标准,野野口修于是将残酷一词深深烙印在读者脑海中,残酷成为了日高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不明真相的读者一开始就对日高抱有很大的成见,于是认为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例如野野口修所捏造的威胁代笔事件、婚外情事件等也就自然而然地都是所谓的“事实”,让读者觉得日高竟是这般的可恶至极。事件一开始,野野口就已经布下了所有陷阱中最高明的一个,就是毒猫事件,这不仅仅是个天大的谎言,更是用语言造成可怕的人身攻击。将莫须有的罪名安置在日高身上,这样一来日高的形象在整个事件中就一直被笼罩在冷酷的阴影之下。由于谣言捏造造成歪曲事实,散布虚假的、怀有恶意的信息,其传播范围隐蔽而不断扩大,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就比公开的攻击更加恶劣,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2]当加贺在后面的调查中一步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时,他才意识到从一开始自己就掉入了野野口精心设置的陷阱当中。如此高深的手段和歹毒的心思让读者对日高的残忍、冷漠无法释怀,从而相信了他对妻子毫无关爱导致了自己的妻子爱上好友,也相信了他拿出轨对野野口进行威胁,做他的代笔。警察和世人甚至读者就能顺理成章地相信野野口编造的作案动机,因此毒猫事件作为野野口修谋杀日高案的至关钥匙,解开了读者心中所有的疑惑。野野口修把一个个引人入深渊般又对此深信不疑的谎言讲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这一个个的谎言之上建立起合乎逻辑的前因后果,最终不仅把日高给杀害了,还让他死后名誉扫地。野野口修也很聪明地利用警察办案的特点,譬如在处理对被告有利的证据很谨慎,处理对被告不利的证据时则相对宽松的弱点,将证明自己犯罪动机的证物藏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吞吞吐吐地解释伪造的动机,抓住警察想要破案的急切心理特点,这样子警察就会陷入自己设置的圈套,将警察引入错误的侦查方向,让警察顺着自己设计好的错误方向前进,在家中东翻西找证物,快速结案,当案情公布之后,大众就会将同情的目光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自己的身份瞬间从一个罪犯转变成一个受害者,他是出于威胁被迫杀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最终洗刷清白。而被害人日高则遭受世人的唾弃,曾经所有获得的荣誉不再属于他本人,而是属于野野口修的,也就达到了野野口修想要看到的结果,隐瞒真正的杀人动机。一切表面的真相都是野野口修事先设好的局,引诱众人一步步相信他并落入他用谎言织造出来的假象中,在这个谎言里,他刻画了一个灰暗的日高形象,而他自己则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如果把案件的告破作为整起事件的高潮,那么人们对此事的看法则是:黑暗的日高逼迫弱小的野野口修,让野野口修不得不将他杀害。野野口修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日高一下子坠入无底的深渊,自己却得到了世人的同情与关注,在这样子情况下犯下的罪行,自然而然地轻易能得到世人的谅解。这样的混淆是非、任意扭曲,岂非一朝一夕的恶意所致。近乎完美无缺的精心布置,让人不得不对野野口修内心的恶意和撒谎的天性心生畏惧。自卑会使人阴暗东野圭吾笔下的野野口修不但是个精明的谎言者,更是一个有着深深的自卑感的人物,自卑会促使人性阴暗面被无限放大。当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和贯穿一生的嫉妒心理交织在一起时,东野圭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阴暗的、充满恶意的野野口修形象,他是黑色的,并且让人沉沦反思的形象。在野野口修的自白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日高童年就已经相识了,并且是一起上下学的玩伴,因此他从日高出道以来,就一直有在关注他,甚至经常买他的书籍作品来观看和研读。他一方面觉得日高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另一方面又克制不住自己,时时刻刻嫉妒着他,他并不否认他嫉妒日高所获得的成就,毕竟自己甚至还是通过日高的介绍才当上写儿童作品的作家,野野口修在承认嫉妒日高的一切时,并不是很委婉而是直截了当的说明,但这种语气中又隐约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卑的心理。野野口修放弃了在学校当老师的身份,甚至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求那可望不可即的作家梦想,可见野野口修已深深沉沦在向日高看齐并拥有同等地位的执念中。自卑导致的另一种更肆无忌惮的攻击形式是过度的批评,把事物批驳得一无是处。[3]即使野野口修时刻关注日高作品,也承认他写得不错,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忘对日高的作品进行彻头彻尾的批判,把它评价得百无一是,他批评日高的作品不会描写人性以及人的心理特点,更是曲解了文学等等,他深知自己无法在创作上超过日高,所以他只能自卑地对他进行言语攻击。在加贺走访调查野野口修的过往时,野野口修的同事向加贺表明:“野野口修同样也想成为一名作家,看到自己童年的好友活得风生水起,心理难免不是滋味,可是他又不能装作一副行所无事的样子。最终还是买来日高的作品进行深读,才有资格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还说如果是他写的话肯定比日高写得更加生动有趣。我很想说他妒忌得快要发狂,只是看上去好像不是这样。相反,他还到处跟别人人炫耀这是自己好友写的书,并且还得了奖。”野野口向同事赞赏日高,一直强调日高是自己好友又在背后批评他的作品,无非是想要掩饰自己内心那股深深的不满情绪。当心中那把天秤倾斜时,他的自卑就愈发强烈,他深刻意识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相差甚远时,对日高的仇视也就越来越深,这样的自卑和不满心理已经成为了野野口修内心深处无法逾越的鸿沟了,只有流血才能解脱,只有死亡才能解脱,只有亲手将日高推下深渊才能解脱,强烈的自卑感让野野口修人性的阴暗面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嫉妒是人的本能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心理防御反应,是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企图排除乃至破坏别人优越状态的激烈的情感活动。[4]嫉妒,犹如一个无底洞,人们一旦踏入,便一发不可收拾,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案例都是因为嫉妒而引发的悲剧,战国时期有庞涓之死,三国时期有杨修之死。嫉妒所带来的扭曲心理,以及由于嫉妒导致的种种恶果,在《恶意》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野野口修对日高的嫉妒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年累月夹杂着自卑痛苦积累下来的,当这种复杂的情绪达到一个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时,野野口修的杀人计划就此产生。野野口在书的前半部分将自己与日高的感情描写的十分友好,事实上,日高确实很珍惜两人的感情,还热心地为野野口修搭线,帮助野野口修成为一个儿童作家。可是在野野口修扭曲的恶眼看来,日高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讽刺他毫无成就。当警察将案件告破时,野野口修可恶的嘴脸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在后面的描述中他将他与日高两人的关系来了个大逆转,对日高的情感只能用憎恨来形容了。嫉妒常常表现在眼神中,嫉妒的,眼红的目光就是恶眼。[4]在他的告白之章的手记种,就刻意描写日高是如何威胁他和嘲讽他的,那字眼充满着硝烟,甚至让读者感受到如果再进一步发展,随时都可能陷入爆发战争般的紧张氛围。这种不对等的友谊不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不对等的关系一旦建立,就意味着悲剧拉开了序幕。人的愤怒本质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痛苦。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包容一切,也不能绝对自律,负面情绪偶尔也会带来骚扰。[5]这种负面情绪被接受和感染后,负面性又会扩大到几十倍般危险。如果一直将嫉妒这种负能量的情绪放大到别人的身上,最终自身无法调节,只会变得对生活更加的厌恶,觉得自我没有价值,甚至无所事事,复仇心理更加强烈,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强。野野口修正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正直君子,在沉沦中无法自拔,最终伤痕累累,无法调节。走上了杀害日高的不归之路,这条道路甚至对他来说,是恶意的开始。人与人之间自然存在着区别,只有当涉及的价值显而易见对我们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去追求时,这些差别才能引发嫉妒。[6]日高与野野口修两人之间的差别,绝对不止是日高拥有的荣誉和地位,还有日高幸福美满的家庭,崇高的品德品行。日高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野野口修从未拥有过的,这就愈发加深了他发狂的嫉妒,嫉妒使人性变得扭曲和可怕。嫉妒也会使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更多地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免疫机能失调,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血管、周期性偏头疼发病率地上升。[7]这也就不难想象日积月累的嫉妒必定使野野口修的身理和生理受到双重损害,极大可能是他旧病复发的原因之一。即使知道自己留在人世间日子已经不多了,野野口修也要最终给世界重重的一击,让自己心中那股埋藏已久的嫉妒疯狂爆发,他不再去掩饰对日高的恶意,他要置他于死地,而且名誉扫地。嫉妒引起的犯罪多是预谋性犯罪,常有较为周密的计划。野野口修因为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都不及日高,同时存在感十分低,作家的地位也没有引起关注,强烈想要得到成就的欲望并没有被满足,导致他做出对他人进行诬告陷害甚至诋毁他人名誉等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的过程是:审理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不良的教育影响,自卑感,努力追求优越,过度补偿,犯罪。[8]野野口修所犯下的罪行为我们映证了上面的过程:久病复发、平平无为、又是校园暴力的牺牲品、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又对知名作家的渴望,终于把他推入了歧途,真正的杀人动机竟是中伤贬低别人的人格,将别人所获得的成就践踏在脚下。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野野口修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也能想象得到从当他产生杀意到他实现结果的这一过程中,他终于享受到了变态发泄的快感。野野口修人性观的成因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人说,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悲剧时代。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的复杂化和高度的组织化,这就必然会削弱与他人的感情联系,只关心那些关乎自己目标达成的事,而对其他事情漫不关心。当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事物时,人们就会起来反抗,进而产生社会变革。可以说日高被杀害其实是日本悲剧时代的缩影。而野野口只不过是这复杂化的时背景下所产生出来的毒瘤,暴力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观念下被无限的放大,进而与扭曲的世界观碰撞出火花。野野口修对日高产生杀意,是来源于日高的作品《禁猎地》,这本书是以日高为原型,讲述了日高与野野口的初中时代经历的暴力事件,因为日高几乎真实地还原当时暴力横行的校园生活,对主导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更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憎恨和不满,作品一出版,就大范围地引发人们对校园暴力的广泛关注。这无疑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也勾起了野野口修对自己所犯下不堪罪行的回忆,书中的暴力者滕尾妹妹又在现实中追究日高对自己哥哥后续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是往野野口修伤疤上撒盐,同样作为弱者的野野口修得到的却是助桀为虐的小跟班结局。这本书的结尾如实地记录了校园暴行者在施暴后消失人世间的事实,而日高通过某种手段拿到当年施暴现场的证据时,对野野口想要掩盖自己是协助者的秘密了然于胸。因为日高作为知道野野口是初中校园暴力犯罪的的重要人物,浇醒了野野口修埋藏心中那颗充满恶意的种子,殊不知,日高在创作时的仗义执言为自己的死亡也埋下了伏笔。而当野野口修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之后,他又再一次经历了校园暴力事件,初中时代的他是一个被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受初中时代的影响,为了生存他选择屈服于暴力者,慢慢转变为施暴者,他害怕这样子的痛苦回忆,又被反社会情绪笼罩下,所以他选择当一个旁观者,在他任教时期,他只会做好本职工作,对班里学生从来不闻不问。因为他曾经深陷于暴力的水深火热之中,他不想重蹈覆辙。加上自己的好友日高和同事加贺俩人处理校园暴力的不同做法以及不同态度,又与他的作为大相径庭,更是从侧面反应出社会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导致野野口修的人性之恶在这样的复杂多变社会背景下被催生出来。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人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即使有小小的恶意,也只是不懂事罢了,长大后就不会这样子了,但其实成年后所形成的坏与恶,大多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恶意》中提及野野口修妈妈的篇幅很少,但一字一句都让人印象深刻,青少年时期的野野口修很讨厌日高,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因为野野口修的母亲,有很严重的地域歧视,经常恶意揣测和曲解他人的用意,所以就会不自觉流露出对日高等人和对邻居的蔑视。这种蔑视与不顺眼一结合,就会使得心里怒气冲天,进而影响暴力事件不断升级。面对日高对自己儿子的善意和热情,经常来叫自己的儿子去上学并且和他一起玩耍,她也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日高,并且将这种情绪毫无掩饰的地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小说提到野野口修曾经家境优渥,住在高级校区,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随母亲搬到了普通小区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这样的环境落差让她觉得与别人是格格不入的,从高级区搬到低级区,难免她总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总是解释自己之所以搬到这里来是由于丈夫工作需要,不然自己永远不可能踏进这种低级的地区,有失自己的身份。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三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野野口修的母亲给他灌输的是对周围低等级生活环境的轻蔑,他们就是贵族的象征,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要比别人更强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便在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的心里就更加的根深蒂固了,正是她这种傲慢且无力的教育助长了野野口修性格的扭曲成长。另外,在野野口修的家族中,三观不正的远不止他妈妈一人,野野口修的舅舅,在日高死后,一度恶言相逼日高的遗孀,索要钱财。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成长是健康的,很大程度上会受父母、家庭环境、学习生长环境的影响。野野口修正是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心理以及畸形的人性观。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是为了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社会在影响着家庭,而家庭也在反作用于社会,反观社会上有恶劣行径的人,我们往往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到一些端倪。不要一味地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的老师,老师就得负责他一生的教育,老师只是帮助孩子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个引导者,更多的是教授孩子以知识,孩子的性格思维总是向父母看齐的。所以,想要社会稳定,除了教育孩子,也应当教育如何为人父母。父母,那不是“羊头”挂脑袋上就行了,它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需要持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品性。对孩子的不当教育,不仅会造成自己孩子、自己家庭的痛苦,更可能对别人、对别人家庭带来痛苦和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于最终危害社会。校园暴力的影响校园暴力多指那些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校园暴力是《恶意》整本书中一切悲剧的根源,但它隐藏得深不可测,直到最后才露出它的獠牙。从野野口修所经历的校园暴力来挖掘他的人性,从而关注到校园暴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说到校园暴力,我的心情是压抑的,但正是因为沉重,才更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大多数的调查研究显示:校园暴力现在是呈低龄化,群体性和反复性方向发展的。《恶意》这本小说也不例外,学生时代的藤尾,正是凭借着自身的身体优势及强势性格成为“老大”,自然而然的产生征服别人、压榨别人的心理,不停的对同校学生以及外校生实施校园暴力来博得别人的敬畏,从而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当这种暴力行为不可避免的轮到野野口修的时候,野野口修选择了屈服,选择了顺从;而日高亲切、正直、有骨气、倔强,即使一再遭受暴力仍不屈服。一个选择当旁观者甚至是协助者,一个选择用善意感化甚至是反抗,这样两种鲜明的对比使得野野口修更是自卑和绝望。青少年的心智是极度不成熟的,分辨能力更是欠缺,这样子就很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从而导致行为的负面反射。《恶意》中的校园暴力书写了三种身份的人物设置:施暴者藤尾,受害者有日高以及野野口修和被强暴的女生,旁观者则是野野口修。对于施暴者来说往往是为了建立在班级或者校园中所谓的“地位”,通过殴打辱骂甚至是侮辱的手段,建立自己的“自信”,只有高人一等了,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满足感。对于旁观者来说,很多人觉得旁观者并不算校园暴力实践的参与者,但实际旁观者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会让受害者觉得心灰意冷,从而造成校园暴力升级,当一棵树被积雪压倒,没有一粒雪花是无辜无罪的,而当旁观者变成受害者时,他们会选择屈服,慢慢地会加入施暴者一方,而野野口修就是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这样子的“施暴者”,所以,即使要做违法的事情,要做强暴案的帮凶,要给藤尾当打手,他依然无动于衷,因为,他不想挨打,他想好好活着,当自己无力保护自己的利益时候,他选择同施暴者一起毁灭他人。关于受害者,有些人选择了忍受,极少部分人选择反抗,当选择反抗时,接踵而来的就是不断被攻击被孤立,日高正是选择了与恶势力对抗,使得野野口修心理上有了灰暗的对比,一个选择屈服,一个选择反抗,野野口修在攻击与被攻击的边缘挣扎,跟随藤尾说了很多日高的坏话,因此藤尾对日高也是深恶痛绝。野野口修与日高一同经历的校园暴力事件是以藤尾对邻校女生的实施强暴而结尾的。藤尾对女孩施暴的时候,在现场协助他的人正是野野口修,野野口修参与了这起施暴时间,并且帮忙制服受害者以及录影。这也成为了野野口修日后人生的污点,并不是他喜欢这样子做,而是害怕自己不服从就会又受尽别人的欺凌,想到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