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_第1页
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_第2页
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_第3页
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_第4页
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革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写作对象转向孤儿群体,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孤儿形象,他们借助这一形象表达自身独特的心理感受,尽情抒写个体成长、童年经历。作家笛安在作品《西决》中也塑造了三个孤儿形象,他们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拥有不完整的童年和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通过文本细读,对《西决》中三位孤儿身份的人物进行了研究,挖掘作者塑造这一文学形象的“动力源”,从中发现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对生存环境、教育制度、人文关怀等诸多方面进行反思。关键词:《西决》孤儿形象社会意义AbstractAftertheCulturalRevolution,moreandmorewritersturnedtheirwritingobjectstoorphangroups,andcreatedvariousorphanimages.Withthisimage,theyexpressedtheiruniquepsychologicalfeelingsandwroteabouttheirindividualgrowthandchildhoodexperiences.ThewriterDiAnalsocreatedthreeorphansinherworkXiJue.Theirlifeexperiencesandfamilyenvironmentaredifferent,buttheyallhaveincompletechildhoodandunhealthypsychology.Therefore,throughcarefulreadingofthetext,IstudiedthethreeorphancharactersinXiJue,tappedtheauthor's"powersource"toshapethisliteraryimage,discoveredsocialproblemsandsocialphenomena,andreflectedonthelivingenvironment,educationsystem,humancareandsoon.Keywords:XiJue;Imageoforphan;SocialSignificance目录TOC\o"2-2"\h\z\t"标题1,1"引言 1一、《西决》中的三种“孤儿”形象 1(一)卑微而又善良的迎合者——郑西决 1(二)偏执而又脆弱的漂泊者——郑东霓 3(三)自私而又温良的伪装者——陈嫣 5二、“孤儿”形象的创作缘由 6(一)家庭原因 6(二)个人原因 7三、“孤儿”形象的社会意义 8(一)重视家庭教育 8(二)重塑儿童的精神世界 10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西决》中的“孤儿”形象引言笛安,“80后”青春文学代表作家。虽被归列为青春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却与其他的青春文学作家大不相同。她的作品没有青春文学固有的残酷、叛逆、颓然,反而多了温情与包容;她没有运用华丽的叙事语言,却拥有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没有单纯地叙述青春故事,反而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切入,为青春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在《西决》出版以前,笛安只活跃于文坛一隅,而《西决》,将笛安这个新作家拉入了广大群众的视野,受到百万年轻读者热烈而疯狂的追捧。小说通过郑西决这个孤儿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将他眼中的世界、所体会的情感都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想法与行为无不显示着他的善良、纯真与稳重,同时也透露出与其年龄、心理不相符的早熟和孤独。类似郑西决这样的孤儿在《西决》一书中比比皆是。《辞海》对“孤”的解释如此:“无父者之称。”例《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幼而无父曰孤。”后常作幼年失去父母之称,例《管子•轻重己》中“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而美国的移民法把“孤儿”定义为父母失踪或死亡的未成年人;被父母抛弃或父母将其送人并放弃抚养权的未成年人等。这两种定义都是法律、规定等约定俗成意义上的孤儿,例如郑西决。而根据这两种定义又可以对“孤儿”一词进行拓展延伸:母亲或父亲有一方健在,或父母双全,却未尽教育之责与抚养义务,致使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受到阻碍,此时,其子女也称之为“孤儿”,例如郑东霓与陈嫣。本文的论述将从郑西决、郑东霓、陈嫣三人的形象着手,继而挖掘人性的弱点与美好,揭露当代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劣。一、《西决》中的三种“孤儿”形象(一)卑微而又善良的迎合者——郑西决在整本书中,几乎看不到郑西决的一丝缺点,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能够妥善处理,从来不会让人感到为难。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将自己放在最后一位,永远为别人而活。郑西决的母亲因接受不了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的消息,从5楼干净利落地跳了下去,母亲的狠心抛弃,西决并不是不怨恨,在谈起父母的“壮举”时,他毫不留情地嘲讽他们的感情犹如“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至于那个十岁的孩子,就像是这场精彩的大戏中间插播的广告,大可忽略不计。”[1]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梦到母亲,怨恨母亲把他变成了一个丝毫不敢任性的人,怨恨母亲把他一个人留在了世上。而对于从小失去双亲的郑西决来说,三叔三婶的收留是莫大的恩泽,西决初住三叔三婶的家时,竟整夜睁眼到天亮,就连在浴室里滴水的袜子也能让他彻夜无眠,这是他从未与人说过的。长期的寄人篱下,不安、孤独夜以继日地包围着他,他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习惯了小心翼翼地与不同的人用最合适的方式相处,因此在郑家发生任何尴尬情况时,西决都会“挺身而出”,例如当三婶说到东霓的事迹而感到腼腆的尴尬时,他不失时机地将水龙头拧到最大,让三婶觉得刚才的话他什么都没听见。在郑鸿遭到处分郁郁寡欢、不知如何面对家人时,西决一直迎合着郑鸿,以郑鸿的感受为主。又如郑东霓骂他是“寄人篱下的奴才”时,西决明明知道在这时应如何打败她,却不忍因自己一时的满足而伤害她,就只对她说了一句极为孩子气的话。郑西决一直在默默守护着郑家,维系着郑家人的感情,可以说,郑西决就是郑家的调和剂,是家园的守护者,然而,他的包容、体贴等优秀品质在另一个程度上又透露着他的隐忍与卑微。西决在失去家庭后,对家庭、亲情分外珍惜,以至在成长路上不断地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情,不顾一切抓住仅有的温暖,且不允许有任何人或情况打破郑家的温馨与宁静。他与陈嫣的爱情正是在追寻温情过程中的产物,他与陈嫣在一起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漂亮,“是属于生活范围之内的漂亮,在这种漂亮面前,你可以心安理得,不用时刻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除此之外,他们之间有许多的共通点,西决甚至认为陈嫣是他的“骨肉至亲”。当陈嫣背叛他时,他选择对郑家人隐瞒真相,并主动缓解郑鸿夫妇婚宴上的尴尬。对江薏的眷恋亦是如此,只因江薏给了他家的感觉,就在认识不久后向江薏求婚。爱情于西决而言,并不是必需品,只是作为家庭的附属,他更需要的是家庭带给他的归属感、安全感与存在感,在这个世界上,他不能心安理得地向任何人提要求,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给他的东西,所以他想要一个孩子,他可以给他最舒适的家庭环境,给他最温暖的呵护,可以给他所有想要的,然而陈嫣却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西决的愿望与寄托。在郑家年轻一辈中,西决是唯一的男性,父母双亡的经历促发了他的早熟,过早地承担父亲的责任与义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缺少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变为两种类型性格的男人:一种是女性化,另一种是绝对男性化。”[2]而西决就属于第二类。因此自他懂事起,便一直悉心照顾郑东霓与郑南音,总是在不自觉地担任着“父兄角色”。郑东霓和郑南音也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并与西决分享她们的坏情绪,习惯性地将自身的难处告知于他。西决总是以一种宠溺的态度对待南音,单是对她的称呼就不下5个,例如傻丫头、郑南音小姐、公主殿下等。他希望南音永远都不要长大,永远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所有关于郑南音的事情他都会妥善处理,绝不伤害南音一丝一毫,就算遇上了连他自己都冷静不下来的事情,也会在表面上以一种从容的姿态抚慰南音,给予南音鼓励。而西决在担任东霓的“父兄”的同时,还夹杂着一丝暧昧的情愫。当东霓风尘仆仆地从新加坡赶回龙城带西决去留学时,他抽了人生中的第一根烟;在得知东霓将与美国的“热带植物”结婚时,下意识将车开上了原本不经过的南九路;他会原谅东霓所做的任何事,包括说他是寄人篱下的奴才,包括破坏他的爱情;他愿意放弃结婚,放弃美好的未来,而选择替东霓赡养患有21三体综合症的孩子;面对东霓赤裸裸的表白,他流下了与陈嫣分手时都没流下的眼泪。这段不该出现的感情曾经被他埋葬在某个岁月深处的荒塚,然后以这个为起点不断往前奔跑,但是最终发觉,这条路是环形的,这也是他“藏得最深的秘密”。(二)偏执而又脆弱的漂泊者——郑东霓郑东霓虽说不是孤儿,却形同孤儿——她有一对崇尚暴力,热衷于侮辱对方的父母。从小郑东霓就生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床上经常遗留着父母的“战利品”——玻璃,父亲总说她是野种,母亲漠视她的成长生活,在她两岁时,母亲甚至动手掐她,以致她在往后的睡梦中经常梦见窒息。而曾经将情敌一拳打倒在地的英雄父亲,变成了一个整日酗酒、语言家庭双暴力,宛如烂在泥坑里的男人,这是他尊严受到侮辱后的体现,尊严的受辱不单只因为妻子的不贞,还因为社会等级差异、经济的压力。母亲为了让父亲重新回到龙城工作出卖了身体,两人也曾因为2000块钱而大打出手,这些无不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郑东霓产生了一种病态的偏执心理,且这种心理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直伴随着她。首先,她偏执于对这个家和龙城的逃离。她不甘陷于脏污的泥沼,她开始反抗,力图逃离暴力相向的父母,摆脱不公的命运,她义无反顾地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寻找新的人生方向。所以,年仅18岁便退学、抛弃刚出生的女儿下了南洋,开始了卖唱生活;几年后在北京开了服装店并认识了方靖辉,只因对方一句“我想结婚”,便远嫁美国。然而自己又不能无视作为女儿与母亲的身份,几次返回龙城。其次,对西决和南音产生的病态嫉恨。在儿时,东霓因西决夺走了爷爷奶奶对她的宠爱,所以对西决一直抱有恨意,抓住一切机会欺负西决。东霓对妹妹南音也一直抱着羡慕甚至是嫉妒的态度。当三叔因病进手术室时,郑东霓和其他家人一样也对此感到不安与恐慌,然而手术成功后,郑东霓却一连串问了8个“为什么”,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嫉妒的藤蔓早已缠满了郑东霓的心,而这正是她多年来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嫉妒的呐喊。他们都是同一家族中的同辈人,但是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不管是年少时的无知,还是成年时在某一刻突如其来的恶意,都归结于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好坏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第三,郑东霓经常不自觉地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对她的歧视或者敌意。西决因小叔在学校被针对一事而对她进行劝告,但郑东霓却毫不犹豫地当场讽刺西决是寄人篱下的“奴才”,她总是以冷漠残酷的面孔待人,在面对在意、关心自己的人时,习惯性地用最残忍的话回以对方,安全感的缺乏使她不会接受任何人的善意忠告。除此之外,郑东霓还有一种对被他人尊重与认可的强烈企盼,三婶对她风尘气息的不认同,母亲对她职业的歧视,父亲对她行为的看不起,方靖辉父母对这段婚姻的不尊重,这些种种都让她的内心充满挫败与自卑,他们的不认可都直击郑东霓的心,因此她通过化妆,不断完善自身的外在形象,从而获取自信,就连西决,也很难见到素面朝天的郑东霓。就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化妆的人通常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他人。[3]但是,在外貌上博得头筹,与不公命运作斗争,不择手段活下去的郑东霓,终究难以赢得他人的认可,这是童年时代也是这个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创伤。作者笛安对郑东霓的这些性格以及她的所作所为都表示充分的同情与理解,“因为她代表所有的不得已”,[4]并将这归结为家庭的残缺与爱的缺失。当然,笛安也没有将这朵恶之花简单地归为坏人行列,而是通过善恶交织的方式塑造了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郑东霓因家庭缘故变得自私冷酷、偏执,却又因为家庭、亲情而保存着她善良的一面。即使郑东霓一直对人恶语相向,也不知如何维系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在南音与其父母发生争吵后穿着短裙夺门而出时,她拿起了外套就急忙追了出去,既担心南音冻坏了身子,也想通过姐姐的身份劝诫南音;即使小叔成为了她讨厌的那类人,但在小叔面临着学校期中检查时,她发起班里人将作业上交并且不让小叔发现;甚至在郑鸿夫妇的婚宴上,因陈嫣对服务员的恶劣态度而主动站出来替服务员解围,缓解郑家人当时的尴尬处境。她做不到真正的冷面无情。(三)自私而又温良的伪装者——陈嫣一个来自破碎家庭,瘦小苍白又性格孤僻的,名为唐若琳的女孩子,在高三那年,因被发现了与语文老师(也就是西决的小叔)谈恋爱而遭到了学校的开除,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谩骂和轻视,此时唐若琳的妈妈将其送到了住在浙江古老小镇的舅舅家。因舅妈不喜欢唐若琳在家里住,“我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那张沙发很老很旧了,弹簧都变得硬邦邦的。我在上面睡了两年零九个月以后,成功睡出了腰椎的毛病”。寄人篱下的卑微与隐忍,将她磨炼成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唐若琳,她变得精明世故、丰满动人,也变得不再善良,或者现在我们可以叫她——陈嫣。她自私又精于算计。西决跟她在一起三年,从未发生过争吵,有一回却无缘无故闹翻了,那一个星期,西决拼命的道歉,甚至一直找各种理由为她的无厘头行为开脱,然而陈嫣却只是因为知道了郑鸿是西决的小叔,而在想着如何借这个机会与西决分手。她用尽手段离开郑西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逼迫郑西决,“如果我们就是没有房子,我下周就去做手术,把它做掉”,事实上在第二天,陈嫣就已经打掉了孩子。接着,她选择了西决最忙碌的时间,挑破了她最大的秘密,以让西决在这段时间里无暇顾及对她的怨恨,并在最后无耻地要求郑西决替她一起隐瞒孩子亲生父亲的真相。她的步步为营只为了追逐少女时代的爱情,并与倾心的他——郑鸿携手并进,共结连理,所有拆西墙补东墙的遮掩,所有不合情理的隐瞒,就只是因为她依然爱他。失败的初恋、母亲对她的不管不顾,导致陈嫣对他人的异样眼光极度敏感,并热切地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她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别误会,我不是售楼小姐。我只不过是会计师手底下的小会计,眼睁睁地看着老板暴发,自己的工资永远是那么一点点,如果不调整好心态,早晚有一天猝死。”一句看似幽默打趣的话,却不乏向读者透露出陈嫣对别人看法的在意,她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职业。和郑西决在一起三年,在年龄方面也瞒了他三年,只因不想被大家误会是留级生;在婚宴上,对郑家人的殷切温和、调度一切的态度仿佛迫不及待地向所有人昭示她已经名正言顺,就算郑家人再怎么不满、不乐意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某一天傍晚郑鸿夫妇散步时遇见一个满头白发蹒跚着走路的老人,他就是曾经不顾多名老师的求情,扬言要严肃处置唐若琳的教导主任,老人对郑鸿的结婚对象感到很震惊,他对陈嫣名字的询问还没结束,陈嫣就以从容不迫的微笑回以“我是”,这是对当下幸福美满的婚姻的炫耀,更是对老者过去行径的嘲讽。在此之前,西决一直认为,陈嫣是一个不善于张扬情感的人,后来慢慢发现,不是陈嫣不张扬,而是还没有遇见那个能够放纵她张扬的人。陈嫣的母亲既没有对陈嫣进行教导,也没有关心,更没有肯定,有的只是漠视,甚至在陈嫣的婚宴上,其家人也没有出现,长此以往,陈嫣越来越敏感,越发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她只能通过“分享”一件件小事来缓解内心的空虚,获得别人的认可,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纵使陈嫣的性格令人不喜,但她内心深处的善也令人无法忽视。即使她的母亲百般不是,但毕业后,陈嫣还是选择在龙城定居,只因她的母亲一人在龙城无依无靠;在怀了郑鸿的孩子后,欢天喜地的通知郑家人,在书中也多次提起陈嫣慈爱地抚摸肚子这一举动。对母亲的不舍、对北北的疼爱,都表明陈嫣对“家”并没有失望,依旧渴望着、憧憬着,并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寻找家的温暖。二、“孤儿”形象的创作缘由(一)家庭原因“80后”作家成长于社会转型的年代,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这一代作家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利用着优质的资源,然而享受着这些的他们,也需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这些作家的父母带来源源不断的压力,他们每天不得不为工作奔波,被工作支配,因而对孩子的陪伴、教育更是少之又少,他们的孩子要么在小小年纪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要么就跟着爷爷奶奶这些老一辈的人生活,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呵护,更缺乏父母的教导,使得这些“独一代”早早地精神独立,孤独感和空虚感一直包裹着他们。加之其成长环境与父辈大不相同,在很多事情上,父辈并不能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与引导,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方式,习惯了没有交流的生活,他们心中的种种情愫积压着,无法疏解,从而扩大了他们对独孤的恐惧,进而逐渐养成了怯懦、敏感的性格。笛安身为“80后”的一员,这些“80后”的共性,她都有。众所周知,笛安的父亲是曾一度被认为要拿诺贝尔奖的李锐,母亲是太原文联副主席蒋韵,笛安的背景可谓是令人咂舌,然而身为“文二代”,她的生活也并未如大众所想的那么如意。小时候她曾长时间的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中,和父母最多的相处活动,就是每天的晚饭和晚饭后的作业检查,不仅如此,其父母在写作方面也没有给予她任何指导,笛安在小学时常被语文老师念叨“明明家里有两个大作家,为什么你的作文却一直拿不到高分?”而父母对此却表示“辅导不了,你听老师的吧。”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锐夫妇都觉得笛安没什么写作天赋。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引导、不教育使得笛安内心的空虚愈演愈烈,对家庭、温情的向往,对父母陪伴的渴望,也成了笛安的追求。(二)个人原因蒋韵曾经对笛安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她能好好读书学习,考个好大学,接着继续读研、读博,然后当个大学教授。可笛安对于母亲的期望却是置之不理,因为对于偏科极为严重的她来说,在教室里坐着再听上那么几年课是莫大的折磨,因此,于2002年,年仅十九岁的她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只身前往法国留学。一个没有经历过国家动荡,抑或是社会大事件的青年,会缺乏共同的信仰,缺乏集体意识,更不知何为集体,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当他们面对完全不熟识的群体时,无措感、压力、茫然随之席卷而来。而笛安面对的更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没有共通的语言,没有伙伴、亲人,就连食物也与家乡的大相径庭,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处理起来都特别困难,这样的生活就像突然被人一脚踢入海中,不断地挣扎、扑腾,却只能看见周围一望无际的大海,最后带着这种绝望慢慢沉入海底。留学之旅长达七年之久,笛安也熬了七年,“就是那种荒原一般的寂寞刺激了我想要表达的欲望。”[5]漂泊的经历为笛安提供了最为现实和直接的创作资源,而留学时所选择的社会学专业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它使笛安得以更加系统和客观地分析社会,并将笛安的目光引向从未被“80后”作家触及的家庭题材上。另外,笛安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在采访中也曾谈到自己尤其钟爱欧洲十九世纪的文学和国内经典名著《红楼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福克纳、加缪、张爱玲等作家对笛安的价值观念及创作追求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西决就具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的“神性”人格,就像《红楼梦》中受家庭成员欢迎的贾宝玉,同时又含有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卑微;东霓的塑造则是借鉴了加缪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抗争精神;笛安还借鉴了《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与凯蒂的情感底色和关系,班吉不愿意看到姐姐凯蒂长大,希望她保持着圣女的形象,而西决对南音的情感不过如此,他希望妹妹南音永远保持着纯洁的内心,不必面对险恶的社会。笛安从她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将精华之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塑造了一个个令读者为之动容的角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曲折离奇却又不失真实的故事。三、“孤儿”形象的社会意义“孤儿”这一文学形象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作家创作需要,更是因为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群体,这是作家们对幼儿的关注,对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孤儿”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作品来引起社会对“孤儿”群体的关注,对“孤儿”生存环境的反思、精神世界的重塑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等。(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爱与温暖的代名词,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在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是人生的起点,其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养成及认知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家庭的组织者——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父母应该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然而,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内容也随之增重,因此日复一日地为生活奔波劳碌,从而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精神沟通,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更漠视了孩子的成长,这些被忽视的孩童,在性格上都相对孤僻,比普通的孩童更加早熟,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得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是比较冷漠与紧张的;此外,也正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诞生了一批毫无责任感的人,他们将自己的骨肉抛弃,只贪图眼前的享受,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所得,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也正是如此,社会上的孤儿群体愈发的壮大,这些孤儿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没有接受过父母的教育,当看到同龄人与其父母享受着幸福快乐的时光时,则加剧了孤儿心中的不平衡感,他们羡慕,却又嫉妒着,久而久之,这种自卑感就在心中扎了根。《西决》里的陈嫣就是这般,虽然母亲还在世却如不存在一样,对陈嫣不闻不问,甚至当陈嫣被学校开除时,母亲也没有对她进行教育,只是将她送到舅舅家;当陈嫣考上大学兴冲冲地与母亲分享时,母亲却摸着麻将一脸冷漠地说了声“知道了”;西决也不例外,他父母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他们相爱,以致他们似乎忘了这个世界上的感情不单只有爱情,还有亲情,当西决的母亲纵身一跃的那个瞬间,年仅10岁的西决,就这样被至亲抛弃了,从此他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学会看人脸色,学会迎合他人,学会压抑内心的欲望。尽管西决和陈嫣都对原生家庭抱有恨意,但是他们对幸福的家庭生活依旧有着强烈的渴望。当然,社会上也不乏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不舍得孩子受到一丝的苛待,因而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保护,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孩子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低下、独立性差等个性特征;还有一类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可以过得更好,因此“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标语成为了他们努力的目标,他们不仅对孩子无比严厉、要求严格,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实行“棍棒教育”,而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则会形成冷漠残酷、自私等人格特征。郑东霓虽然没有接受过“棍棒教育”,但二十多年来都是在父母的不认可中长大,父亲说她是野种,母亲骂她是妓女,这些都在郑东霓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口子,甚至在很久以后郑东霓依旧能够一字不漏地复述这些话。不同的教养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不只局限于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物质环境,还应多陪伴,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多关注他们的行为举止、内心世界等,从而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人格。除此之外,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极为重要的。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热闹的环境能使儿童的智力迅速发展。父母的性格活泼开朗,关系和睦,继而这个家庭的氛围也就轻松愉悦、温馨和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孩子也会拥有一定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就随之减少,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关系恶劣,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孩子易受父母情绪的影响而感到害怕和慌乱,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安全感几近丧失,因此,容易形成过度活跃或者敏感孤僻的性格,他们自卑软弱,但又对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着强烈的渴望,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挪威医生克林兰格也曾指出,在夫妻关系长期存在紧张氛围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郑东霓就生活在一个常年充满着攻击与诋毁的家庭中,当她父母吵架的时候她都在想他俩互相把对方打死就好了,甚至经常羡慕西决,因为他的父母相爱,即使最后变成孤儿也不会觉得丢脸。郑东霓所有的“恶”都源自于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而她的过度自我保护也使她的好友屈指可数。在儿童时期,儿童都具有好模仿和崇拜的心理,而父母则是其模仿与崇拜的首选对象。郑东霓父母的暴力婚姻及对待郑东霓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郑东霓,她总是下意识地模仿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最终导致婚姻的破灭。儿童的心灵是一张崭新的白纸,至于以后白纸上会出现什么内容,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应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去教导和影响孩子,为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家庭教育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使孩子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幸福与光明的大门,是当代社会中所有家庭都必须做到的。(二)重塑儿童的精神世界人的身上存在着三种精神层面:生理层面,本能和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人的精神发展则需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最终以意识层面占据主导地位。这三个层面在儿童身上是以生理层面、本能和无意识层面为主导,而意识层面尚未发展完全,这也是儿童精神世界区别于成人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精神世界理应是纯真的,丰富的,无瑕的,是受到各界保护的,然而现实却与之相反,儿童的精神世界不断地遭受到破坏,正面临着危机。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由无意识层面不断向意识层面发展的,无意识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支持与营养,是意识之根,然而无意识总被我们视为欲望的源头、人类身上残存的动物性。成人不敢直面自己的无意识,并且试图让儿童也远离无意识。当前社会虽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是智育一家独大,而其他“四育”则被家长、学校抛之脑后。智育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意识的教育形式,过分推崇这种教育形式无疑将破坏无意识精神根茎的发展,而意识的成长是离不开无意识的,强行割裂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将会造成儿童精神世界的失衡。因此,我们应尊重儿童的本能和无意识,遵循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