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3高考必考主观大题完整版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3高考必考主观大题完整版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3高考必考主观大题完整版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3高考必考主观大题完整版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3高考必考主观大题完整版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专题三高考必考主观大题精细研究(三)——稳态与调节类高考真题研究·找规律高频考点(一)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2017·全国卷Ⅰ,T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2014·全国卷Ⅰ,T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解析】(1)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CO2,CO2排出体外需要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细胞外液中CO2过多会引起细胞外液pH下降。(2)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使得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随之变化。找规律——“形异质同”学通法析个性第1题通过渗透压的概念和分类,考查了渗透压调节和内环境的作用;第2题通过小鼠体内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实例考查了内环境调节和渗透压调节找共性两题都以内环境组成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依托,考查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考查角度、考查内容和命题方式完全相同。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内环境稳态的作用、渗透压的概念、组织水肿的原因及水盐平衡调节的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高频考点(二)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3.(2020·全国卷Ⅰ)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增加。(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甲组大鼠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获得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答出1点即可)。【解析】(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4.(2020·全国卷Ⅱ,T31)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出现无氧呼吸,这一呼吸方式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2)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变化。例如,与运动前相比,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会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功能,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答:无机盐)。【解析】(1)剧烈奔跑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使肌肉有酸痛感。(2)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汗液中除含有水分外,还会含有一些电解质(无机盐),故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水分外,还应补充电解质(无机盐)。5.(2019·全国卷Ⅱ,T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灭活。(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答出4点即可)。【解析】(1)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较少,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半。(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等。找规律——“形异质同”学通法析个性第3题通过药物对胰腺的作用进而影响胰岛素考查激素调节;第4题是剧烈运动时血糖的平衡调节;第5题以性激素与减数分裂的关系为素材,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和减数分裂的特点找共性都是通过设置情景考查激素调节的过程特点,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理解激素调节过程中相关信息分子的作用特点,把握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能够从题干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高频考点(三)免疫调节6.(2019·全国卷Ⅲ,T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小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A、D。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发作迅速、消退较快(答出2点即可)。【解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四组小鼠A组和B组用抗原甲刺激、C组和D组用抗原乙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要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则需再次注射与初次注射时相同的抗原,即A组和D组小鼠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A组小鼠经抗原甲刺激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分布在血清中,再次加入抗原甲后,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7.(2016·全国卷Ⅰ,T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免疫功能下降。(1)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找规律——“形异质同”学通法析个性第6题以实验分析题形式考查了二次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的特点;第7题在对免疫细胞的作用、预防接种的机理和物质运输理解的基础上,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找共性都是以特异性免疫中免疫细胞的作用和二次免疫为主要考查内容,且都考查了二次免疫反应中记忆细胞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和过程理解透彻,并能运用到具体题目的解答中SHIFENXIJIEYANJIUFANGYICUO失分细节研究·防易错失分点(一)因“审题不清”致错典例1(2016·全国卷Ⅲ,T30)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满分指导】错误答案正确答案(1)低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1)高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错答分析考生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概念混淆,虽然容易区分,但可能因审题不清、紧张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失分备考提示养成无论练习还是考试都要审题划关键词的习惯,并牢记简单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平时训练中仔细琢磨关键信息与答案的联系,甚至推测命题者的意图,形成准确的答题思路失分点(二)因“文字表达不规范”而丢分典例2(2018·全国卷Ⅱ,T29节选)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注:A组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切除垂体)实验结果与分析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激素和激素。典例3(2016·全国卷Ⅰ,T31节选)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满分指导】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典例2:生长甲状腺典例3:抗原效应T细胞典例2:生长促甲状腺典例3:抗原浆细胞错答分析典例2由于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理解不到位,错把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写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典例3由于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概念和过程混淆,导致对效应T细胞与浆细胞两种免疫细胞辨别不清备考提示考生考前要强化对生物学专业术语的记忆和运用,答题时力求表达规范,简单明了,每词每句都答到采分点上。另外,生物部分主观题的答案一般都有弹性,每个阅卷老师都有几分的拍板权。要想拿到这几分,考生一要保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二是能答则答,不能答也要答上几点(如果主观试题多,加起来就可能多得好几分)GAOKAOTIXINGYANJIUXUEJIFA高考题型研究·学技法题型一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对兴奋传导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判断指针偏转方向和次数,解答题目时要分清电流计接头的位置是在细胞膜内还是细胞膜外;二是通过指针偏转来判断反射弧的完整性,分析时要注意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和电流计的位置。典例1(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期末)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1)图1中a部位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接头(突触的一种),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1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极相连。刺激d处,该处膜内电位的变化是,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电流计指针会偏转次,最终兴奋会到达腓肠肌,腓肠肌的反应是。(2)图2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当图2中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会释放,这种物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紧接着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3)若在微电极N处给予一定的电刺激,在微电极M处没有检测到电位变化,这是因为。【技法指导】一、学题型技法“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看电流计两极连接的位置甲图: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乙图: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在箭头处给一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看刺激能不能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①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如刺激丙图中的c点②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丙图中的a点和丁图中的b点③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丁图中的c点二、学答题策略1.先稳解基础小题——保住分(1)题需要对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准确判断;(2)小题是对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考查,属于基础内容。2.再慎推难度小题——创满分(3)题应结合题干总结出在微电极M处没有检测到电位变化的原因三、防细节失分(1)答题要全面。知识的掌握要全面、准确,不能漏点,更不能似是而非。如本题第(2)小题,不能把“神经递质”答为“乙酰胆碱”。(2)审题要细致。答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细致审题,准确答题。如本题第(1)小题“膜内”电位的变化,而不是“膜”电位变化,所以答案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解析】(1)刺激d处,d处产生动作电位,膜内电位的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先经过c处,再经过b处,分别造成电位变化,引起电流计偏转两次,当兴奋传到腓肠肌,引起腓肠肌收缩。(2)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Na+通透性增强,Na+进入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3)微电极M位于突触前膜,微电极N位于突触后膜,刺激N处,M处没有检测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答案】(1)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两收缩(2)神经递质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强,Na+进入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3)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点训练】1.(2020·天津高三二模)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不会(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基本不变(填“基本不变”“增大”或“减小”),若给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减小(填“不变”“增大”或“减小”)。(2)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1)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3)若刺激图中e点,图中c、d、e、f(填字母)点可产生兴奋。【解析】(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计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Na+浓度降低时,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基本不受影响。(2)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突触后膜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e点,可产生兴奋的点有c、d、e、f。题型二探究兴奋传导或传递方向的实验兴奋传导和传递类题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两大类,一是反射弧完整性的判断实验,注意设计实验时实验原则的遵守;二是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的证明,注意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典例2(2020·湖南省高三二模)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②。【技法指导】一、学题型技法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传导(递)特点的实验设计思路模型图示(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eq\b\lc\{\rc\(\a\vs4\al\co1(②处电位不改变→单向传导,②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二、学答题策略1.先稳解基础小题——保住分第(1)题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是平时学习中常做的题目,只要明确实验设计思路即可解答。2.再慎推难度小题——创满分第(2)题需抓住“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进行分析,“电位计ⓐ有波动”得出该药物不会阻止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电位计ⓑ未出现波动”,说明没有兴奋传递到电位计ⓑ,那么问题应该出现在电位计ⓐ和ⓑ之间的环节,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三、防细节失分(1)合理选取研究对象。做兴奋传导实验时,一般选取传出神经,可借助效应器的效应来判断兴奋的传导。(2)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在分析反射弧损伤类问题时,多用排除法,逐项排除反射弧的五部分即可。【解析】(1)设计实验可以应用图中的已有信息进行逆向思考,即在神经纤维的哪个位置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该位置两侧都能够观察到相应的电位变化(或肌肉收缩),而另一神经纤维上没有电位变化。(2)某药物处理后,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该药物不会阻止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电位计ⓑ未出现波动,说明没有兴奋传递到电位计ⓑ,那么问题应该出现在电位计ⓐ和ⓑ之间的环节,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对点训练】%的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即产生了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经过神经中枢发出指令,最终完成了屈反射。%的NaCl溶液,则神经细胞外Na+浓度大幅升高,使Na+内流加速,从而使动作电位加强,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导致Ca2+外流,心脏收缩力降低,心率减弱。若在任氏液中添加了某种药物,重复屈反射实验发现,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或递质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递质结合;或药物抑制递质合成;或递质被分解等)(答出两点)。(3)请用上述屈反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简要写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解析】(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产生了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若神经细胞外的细胞外液中Na+浓度大幅升高,会使Na+内流加速,动作电位加强。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添加了某种药物的任氏液中,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说明兴奋没有从传入神经的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原因可能是:在药物的影响下,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者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3)可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a、b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应为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题型三激素分泌的调节的类型激素分泌类题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三大类,一是通过过程图解考查激素调节的过程和机理;二是通过调节图考查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三是通过信息资料综合考查下丘脑的功能和其他调节过程。典例3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生理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图中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通过分泌(填激素名称)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A,进而导致体内B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调节。为了达到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机体的耗氧量,尿液量。(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轴突末梢内的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结合,引起(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多,促进分解,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3)当吃的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合成并分泌的,其作用的靶细胞是。【技法指导】一、学题型技法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二、学答题策略1.先稳解基础小题——保住分第(1)和第(3)题是基础题,对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要做到心中有数。第(1)题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此种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第(3)题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尿量减少。2.再慎推难度小题——创满分第(2)题结合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析相关神经和激素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由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相应的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三、防细节失分(1)明确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模型的原理、过程和实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三种模型的异同点,才能掌控全局,把握细节。(2)熟知各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如本题第(3)小题,考查的即为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解析】(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此种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为了达到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同时尿液量也增加。(2)神经递质是由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相应的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导致血糖浓度升高。(3)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尿量减少。【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增加增加(2)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胰高血糖素肝糖原(3)下丘脑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对点训练】3.(2020·山东省高三三模)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若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作用可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若丁为下丘脑细胞,丙为垂体细胞,丙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C产生相应的激素,则该过程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4)若甲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除与血糖浓度升高有关外,还受到来自下丘脑(器官)的神经调节。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该器官对胰岛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解析】(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3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细胞)。(2)若靶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4)当血糖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控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所以传递信号的分子是神经递质,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是因为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题型四验证激素功能的实验验证激素功能类题目的主要考查形式有两大类,一是通过提供文字信息让学生去设计实验,考查实验原理和设计实验的原则、实验步骤;二是通过提供实验表格数据,让学生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和总结实验结论。典例4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1次/天,共14天W1次/天,共14天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胃中。(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3)分析与讨论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该激素经血液运至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技法指导】一、学题型技法1.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一般思路eq\x(\a\al(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eq\x(\a\al(出现相应,病理症状))⇨eq\x(\a\al(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eq\x(\a\al(推知相应激,素生理功能))2.方法示例(1)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2)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二、学答题策略1.先稳解基础小题——保住分第(3)题为基础内容,对常见的验证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思路要准确把握。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该激素经血液运至垂体发挥作用。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2.再慎推难度小题——创满分第(1)(2)题需结合题干和表格数据进行解答,具有一定的难度。(1)题由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乙组为甲组的对照,以消除手术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丁组则为丙组的对照,因此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应为生理盐水灌胃。(2)题用坐标系表示预测实验结果时,因变量(纵坐标)应为实验测定的结果值,即小鼠的耗氧量,自变量应为实验时间。三、防细节失分(1)正确选取实验方法。在验证激素生理功能时,应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确定实验方法,如胰岛素不能用饲喂法,同时要注意设置对照组,如本题第(1)小题。(2)记录实验结果。若用坐标曲线或表格记录实验结果,要先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如本题第(2)小题。【解析】(1)由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乙组为甲组的对照,以消除手术对实验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