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复兴洪流、壮丽多彩的人民史诗、敢于斗争的英雄气魄、革故鼎新的文明画象都富有崇高之美,都应当成为当代作家重点关注和着力表现的重要内容。作家也有责任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彰显崇高之美。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然而,现实中一些宏大叙事在表现崇高方面却出现了钝化、断裂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细节的忽略。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往往是相互交融的。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三体》等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内容丰富、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这很大程度正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知角。蕴含崇高价值的伟大故事往往有着十分激烈的冲突。作者对矛盾的描摹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故事或人物崇高的感知。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配合着发起了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是故事人物完成从常人到英雄身份转变的“决然一跃”,承载着平凡铸就伟大、平常生发崇高的实质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描写的关键选择越艰难,故事就越伟大,人物就越崇高。细节叙事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用饱满的心理细节和行为细节把读者拉进故事人物的主体视角,沉浸式地感受故事人物的蝶变。这种对崇高人物关键选择中思想感情的充分挖掘,是其他叙事方式所容易忽略和难以企及的。与宏大叙事相比较,细节叙事不直接阐述事物的发展全局和故事整体,也不直接阐明这一故事或人物的崇高意义。细节叙事是用一种间接的方式,以丰富典型细节的铺陈来聚焦特定的过程、放大所需的局部、抓住锚定的截面,提供给读者具有引导性的超清刻画,让读者沉浸在叙事的氛围之中,得以进一步深入思考。现实中,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常用挑选、截取、放大、曲解历史细节的手段,消解崇高、扭曲崇高,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否定细节叙事的价值,反而需要我们更好地用好正面、鲜活的细节,还原完整、真实的细节。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人间正道。在如何用好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对待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作家需要真诚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用美善的细节鼓励人们战胜丑恶。同时,细节是琐碎的,而故事的呈现却需要完整的逻辑。在文学作品中,有时细节越丰富,情节反而越延宕,故事越显支离。作者要想在拥有斑斓细节的同时保持崇高叙事的逻辑性,就不能简单地让细节成为主场景、主色调,而是注意好整体故事情节细节的精巧铺排,并与宏大叙事充分融合。(摘编自沈壮海、蒋从斌《细节何以彰显崇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作家重点关注和着力表现的应都是能反映当代中国崇高之美的事物和社会现象。B.作家在书写崇高之时要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也是不可缺少的。C.细节叙事之所以能够体现崇高,跟其本身具有超清的视野和常人的视角有很大关系。D.细节与故事的呈现有时是有一定的矛盾的,细节丰富有可能让情节拖沓,故事支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指出作家有责任书写当代中国的崇高之美,彰显了此文作者的社会责任感。B.文章紧扣“细节叙事”与“彰显崇高”的关系,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等论证方法。C.文中所举《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例子通过数字细节和情景细节体现敌我矛盾之激烈。D.文中从正反两面阐释了细节叙事对于书写崇高存在的有利与不足,体现了辩证思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中,宏大叙事在表现崇高方面出现了钝化、断裂现象完全是因为对细节的忽略。B.常人转为英雄身份需作家对细节叙事和宏大叙事做出选择,选择越难;人物越崇高。C.细节叙事不直接阐明人物的崇高意义,因此只能通过充分挖掘崇高人物的情感来体现。D.挑选、截取、放灰、曲解历史细节等行为影响恶劣,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常用的手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粮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灾害还会将病菌带入田间地头,诱发食源性疾病。在缺乏先进粮食仓储设施的农村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当地的粮食损失,弱化了灾后粮食自我补给能力。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气候灾害频发增加了国际社会到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难度。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其中,一种被称作“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活性下降了50%。这类基因不仅能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生产的正常运作,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自然衰老过程极其相似。研究者称,与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同类相比,这些猕猴平均老了2岁(大致相当于人类的7—8岁)。衰老源于压力。研究人员推测,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免疫系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而“一夜白头”。类似的命运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研究者不禁对此充满了担忧。毕竟,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的“天气焦虑”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努力;另一方面,据预测,至少到21世纪中叶,气候将继续变暖,面对无法避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亟须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加强部署和应对。(摘编自王颖《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潘多拉魔盒”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喻指灾祸的源头,文中用来指极端天气在全球多地频频出现。B.“敏感脆弱”形容农业生产非常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产量衰退和滑坡,形成粮食危机。C.“零饥饿”的意思是消除饥饿,确保食物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D.“天气焦虑”属于“心理创伤”的一种,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旱灾致使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分加速蒸发会降低土层的含水量,破坏土壤肥力,加重土地盐碱化。B.极端天气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削弱了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C.经历飓风后幸存的猴子血液中“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D.人们在经历极端天气事件后,心理压力增大,就会引起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极端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项是()A.许多茶叶种植区土壤成分发生变化,人们可能再也喝不到品质跟以前相同的茶叶了。B.中美洲地区频频出现飓风,伴随强风、暴雨,给各国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C.气候干旱引发蝗灾,导致东非、西亚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重创,粮食产量大幅减少。D.加拿大某地高温破纪录后,当地居民对天气事件的焦虑水平平均增长了约1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岭上无战事王筠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山下的敌人没了动静,除了侦察机偶尔从云缝中钻出来匆匆一过,炮不鸣,枪不响,“黑老鸹”和“油挑子”也没来捣蛋,不知道是被大雨浇昏了头,还是又在准备什么新的花招。稍一放晴,下边的给养送上来了。大雨阻隔了通行,除了水以外,阵地上差不多就要断粮。山上修筑了储水池,还弄了不少个汽油桶,几场大雨一下,所有的蓄水设备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下雨,也有下雨的好处。李八里没想到的是,王翠兰也跟着上来了。“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这是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王翠兰却笑了:“给你说你能让俺来?”确实是不能让她上来。黑云吐岭时刻面临着敌人的炮击和轰炸,流血死亡可说是家常便饭。山下的营地虽说也不安全,可能有“油挑子”光顾,可能遭遇敌人偷袭,但与黑云吐岭比,安全系数毕竟大得多。不过上来就是上来了,不能马上给她撵回去。李八里不高兴也是高兴,自从他告别山下的营地,告别马先生、喇叭小刘他们,又是好几天过去了。王翠兰说:“俺前些日子又梦到你挂彩!唉整天为你提心吊胆的……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打完?早着呢!”李八里说,“不把美国鬼子全部赶到大海里去,战斗结束不了。”王翠兰说:“你说这些美国佬,好好的不搁美国家里待着,偏偏大老远跑朝鲜来,他要不来朝鲜搞侵略,俺们也不能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李八里嗔道:“都搁家里抱小鸡怪好,天下太平,还用打仗?还要部队干啥么?”王翠兰拿胳膊拐儿捣他一下,笑着说道:“说着玩的,你又认真……只要你没事情,俺咋么都好说。”“我能有啥么事情?啥么事情没有!”坐了一会儿,王翠兰探过头来扒着李八里的衣服领子朝里边看。李八里侧着头说:“看啥么呢?又没生蛆。”王翠兰说:“蛆没有,虱子还能没有?”确实有虱子,不仅他身上有,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却不是好东西,咬得人瘙痒难耐坐卧不宁还在其次,关键是传染伤寒或其他疾病,会造成减员,影响战斗力。因条件有限,消灭虱子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将生满了虱子的脏衣服放在开水里煮,大的小的一锅端。李八里听过了王翠兰的意见,没怎么当回事儿。他对王翠兰说:“哪有条件煮虱子?缺锅少灶的,就一个锅还得做饭烧水……虱子,咬不死人。”王翠兰不和他嬉皮笑脸,很严肃地说:“你不要不当回事,灭虱子是俺们治疗队的工作,大家都支持,反而你当营长的不支持?”李八里说:“不是不支持,是没有条件!你看看,要啥么没啥么,咋么烧开水?”王翠兰说:“你这不是有汽油桶吗?刚才我见那边摆着十几个。”李八里说:“就那点水,还得留着打仗用……煮虱子,亏你想得出来!”“你这个人……我让你窝囊!”王翠兰不想再跟他废话,动手来解李八里的衣服扣子。李八里边扭捏着躲避边说:“唉,唉,动手动脚的,叫战士笑话。”正好孟正平走了过来。王翠兰对孟正平说:“教导员你来了正好,李营长自己窝囊还不配合治疗队工作,你看看咋么弄吧。”孟正平是来询问王翠兰一个问题。山下不仅送来了给养,还带来一口袋松树叶子——松针。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王翠兰说:“治疗夜盲眼啊!用松树叶子烧水喝,能缓解症状。咋么?你这里没有夜盲眼?”孟正平忙说:“有,不少呢。”由于长时间战斗和风餐露宿,难得吃上蔬菜,造成了维生素的大量缺失和视力下降,许多战士一到晚上就眼睛模糊,看不清东西辨不出景物,俗称夜盲眼。及时地补充蔬菜水果或者维生素是最直接的治疗办法。黑云吐岭本来覆盖有茂密的森林,松树很多,但是给多日以来的炮火、炸弹轰击,树木都烧焦炸没了,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一截截的枯树桩子,不要说松针,连片绿色也难见着。所以在山后面很远的地方,王翠兰特意叫战士捋了一口袋松针。孟正平说:“支持,肯定支持!为了部队战斗力嘛,哪个不支持?”紧忙着战士们把几只汽油桶架上了松枝树干,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一件件土黄色的军服在铁皮大桶内翻卷。炊事班的锅也烧上了松针水,绿色的汁液散发着特别的味道。李八里就是给王翠兰捏着鼻子灌下的一碗绿汤水。天气不阴不晴,云层很低,不是敌机活动的好时候。所以五六只大铁桶都架在洞口附近,燃烧的炭火与蒸腾的热气把大半个掩蔽部弄得工厂一般沸腾,给住在潮湿的山洞的他们带来片刻的温暖。王翠兰说:“不打仗多好,喇叭刘爷俩儿好模好生吹他爷俩的喇叭号子,马先生好好教他的书,俺还是俺,你还是你……打仗,啥么都给打毁了啊!”李八里说:“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天下太平,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拿命换来的。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把他牙齿揍掉,揍得他嗷嗷叫唤满地找牙,以后再见着你他就客气了,就不敢咬你了。太平,得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啊……不过打仗也有打仗的好处,要是不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能碰到你啊?碰不到。你当不了俺老李家的儿媳妇,俺也娶不了你王翠兰,更别想让你给俺生个一男半女!”王翠兰又轻轻捣了李八里一胳膊拐,两个人偷偷地笑开了。愉悦和舒心的欢笑驱散了思念逝去战友的不快,让他们重新感觉到短暂的祥和与温暖。王翠兰后来说:“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还能一直打下去啊?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李八里说:“当然不会。打得越狠,越较劲儿,打得打不动了,和平就会到来。”是啊,他们相信这个仗不会永远打下去,也相信自己不会在这个陌生的朝鲜过上一辈子的岁月。他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做。八个月以后,王翠兰在朝鲜元山一带五老里的休整地生下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龙凤呈祥。五老里,这是她跟李八里结婚的地方,她还记得洞房花烛,敌机过来捣乱,他们两个差点给“油挑子”打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眼前的一切却像是昨天一样真切。王翠兰给两个孩子起了抗美、援朝的大名儿,分别叫做李援朝、李抗美。(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的作者。本文选自2020年9月《解放军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之所以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是因为王翠兰的到来会影响和干扰李八里在前线作战。B.“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表现了王翠兰对丈夫李八里的埋怨。C.“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必胜的信念。D.后来、王翠兰生下双胞胎后,给两个孩子起名叫做李援朝、李抗美。表现了王翠兰希望后代铭记这场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等恶劣的天气环境,点明了敌人没有轰炸黑云吐岭,岭上无战事的原因。B.王翠兰瞒着李八里私自上黑云吐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后文对“领上无战事”时志愿军战士的战争环境、生活处境的描写,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手法,塑造了王翠兰和李八里这一对因战争而结缘的战地夫妻,他们的故事使得这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D.小说描写梦见李八里挂彩、用汽油桶煮虱子、用锅烧松针水治夜盲眼、回忆活着的人、思念逝去的战友等场景,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在这篇小说中有所体现,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10.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是如何描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的?请联系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①,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候:等候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聊:姑且、暂且C.亲老家贫亲:亲人D.义熙末,征著作郎征:征讨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17.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静和安详的特点。(3)《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盛夏时节,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组织开展“诗意山水,人间草木”暑假研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研习任务。19.文学社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有疑问。下列选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在这种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诗歌和文章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刘禹锡借助《陋室铭》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A.“浸润”的“浸”应读为“jìn” B.“契合”的“契”应写为“楔”C.“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闲暇”的“暇”应写为“瑕”20.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A.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B.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C.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D.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21.民俗社的同学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