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

全册教学课件

目录

第一单元声音.......................................................2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2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5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9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14

第五课噪声控制................................................18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21

第一课我们的消化..............................................21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27

第三课保护呼吸、消化器官......................................35

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40

第一课光与影..................................................40

第二课阳光下影子的变化........................................44

第三课自制日辱................................................47

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51

第一课地球的故事..............................................51

第二课蓝色的星球..............................................55

第三课在地球上看月球..........................................60

第四课探索月球的秘密..........................................65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69

第一课谁在运动................................................69

第二课它们是怎样运动的........................................74

第三课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77

第四课怎样让物体动起来........................................82

第五课怎样测量力的大小........................................87

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91

第六单元我们的小车................................................96

第一课设计制作小车............................................96

第二课改进小车...............................................100

第一单元声音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

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

与整理。

3.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

音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导入:

一、导入

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

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1.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

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

2.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

3.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4.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

八度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

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

锣声。

5.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课后拓展

1.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

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

活动手册上写下来。

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

断这个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

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

注。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后记:

【拓展资料】

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波能使人产生听觉印象。声音

是振动物体产生响度、音调和音品的综合表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声音没有质

量,但是有能量,所以能引起其他物体振动产生效果。

原理: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它们的振动

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

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

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

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

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一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

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最敏感是200〜800赫兹之间的声音。高于这个范围

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编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

高达160000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用量子力学解释便是原子的运动,形成了声波。

《各种各样的声音》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知道声音是多样的。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

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

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强弱、高

科学探究

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

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在辨听声音的过程中,感悟声音世界的

科学态度、

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

STSE

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㈢、⑥的符号表示。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

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

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

(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发声的物体

(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

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

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音叉不发声时,乒

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将实验结果用

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

(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11)提出问题:液体和气体发声,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吗?

(12)继续实验:将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

(13)交流: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终止物体发声

(1)实操展示:敲击锣发出声音。

(2)提出问题:你有办法让声音突然终止吗?

(3)分组操作:敲击锣发出声音,然后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

(4)小组讨论: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5)实验总结: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6)全课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整理,下课。

【拓展资料】

木吉他的发声原理

吉他大体上分为3大类:原声吉他、电吉他、电贝司。木吉他就是原声吉他,

没有通过效果器而纯粹她振动发声。

木吉他的发声原理:通过弦的振动,再经过箱体的共振,放大声音。

拨动琴弦,琴弦开始振动。每一根琴弦由于自身长度、拉它的张力大小和它

本身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琴弦发出的音,或者说振动大致会经过两部分的放大:

第一部分:通过琴桥与琴弦相连的面板,吉他的面板非常特殊,因为侧板相

对坚硬,振动少,而背板又被演奏者抱住无法很好的共鸣,所以为了起到加强振

动的效果,吉他的面板必须做得薄而结实,平整的面板随着琴弦一起振动起来,

带动附近的空气振动,这样声音就传播开了。

第二部分:振动放大发生在木吉他的腔体内部,音孔里面是中空的设计,除

去必要的木质支撑外,剩余部分就是空气。弹奏的时候,音孔附近的空气振动会

压缩/拉伸内部的空气,从而发生亥姆霍兹共鸣。

木吉他通常被用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

《声音的产生》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

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科学探究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

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

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

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

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

STSE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

同伴交流。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o、O、归的符号表示。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

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

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3.科学态度、STSE

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

听他人的意见。

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乐器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什么有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1)小组实验:调节音箱发出音量的大小,观察喇叭振动的情况。将实验结果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动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

振动幅度越小。

(3)继续探究:观察更多的物体,设法研究当它们所发声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时,

振动有什么变化。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

(4)分组讨论:说一说,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有什么关系?

(5)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

动幅度小,音量小。

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1)小组实验:想办法让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皮筋振动的状

态。

(2)交流:皮筋的松紧是否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对声音的音调有

什么影响?

(3)实验小结:皮筋的松紧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皮筋发出的声音

越高;振动越慢,皮筋发出的声音越低。

(4)继续探究:调节吉他弦的松紧,辨听吉他声音的高低,类推弦的振动快慢。

(5)课件展示:观察更多乐器(钢琴、编钟、古筝),看它们能发出高低不同声

音时各有什么特点。

(6)小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

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如果运用这个知识来自制小乐器,我

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尝试。

(二)新课学习

设计制作小乐器

(1)简介材料。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锤;不同长短的铁钉等。

(2)明确需求。小组讨论,确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样的乐器。

(3)选择材料。说出材料选择的原因。

(4)乐器设计。先讨论并画出总体结构设计图,再讨论制作流程。

(5)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

(7)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

(8)演奏展示:几个小组一起展示,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制乐器演奏会吧!

(三)整理,下课。

【拓展资料】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

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又称音的高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即

发声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频率越大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一般来说,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

2.响度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作

响度,响度是感觉判断的声音强弱,即声音响亮的程度,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成

由轻到响的序列。响度的大小主要依赖于物体发生振动产生的振幅大小。

振幅是指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远距离,振幅描述了物体振动幅度

的大小和振动的强弱。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声音的强弱与听者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从声源发出的声音传得越远,声音

就会越弱。

3.音色

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表示人耳对声音音质的感觉,又称音色。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也不同。一

定频率的纯音不存在音色问题,音品是复音主观属性的反映。各种乐器,演奏同

样的曲子,即使响度和音调相同,听起来还是不一样,胡琴的声音柔韧,笛子的

声音清脆,小提琴的声音优美,小号的声音激昂,就是由于它们的音品不同。所

以音品是在听觉上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所不同的特征,声音的音

品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各谐音的特性(如频率分布、相对强度等)所决定。乐

音中泛音越多,听起来就越好听。低音丰富,给人们以深沉有力的感觉,高音丰

富给人们以活泼愉快的感觉。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独特的音品,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辨认出是

哪位熟人。

《声音的变化》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

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

科学知识

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

低。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

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

科学探究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

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

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

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

科学态度、

倾听他人的意见。

STSE

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

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

利。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二、一、力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科学探究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

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

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提问: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

地方?

(2)学生发言。

(3)交流: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传播

的呢?

(4)继续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

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5)作出假设: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1)分组实验:

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

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

(2)交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3)小结: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4)继续探究: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5)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思考并讨论: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

化?

(7)讲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

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

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2.制作听诊器

(1)阅读: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

(2)动手制作:自制听诊器。

(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听诊器。

(4)分组实验:用自制的听诊器互相听心跳,测出每分钟心跳次数。

(5)汇报实验结果。

(三)整理,下课。

【拓展资料】

听诊器

听诊器是“内、夕卜、妇、儿”科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现

代医学即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自从1817年3月8日应用于临床以来,外

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具),

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具)组成。

听诊器的发明人是19世纪法国临床医学家林奈克。由于听诊器的发明,使

得林奈克能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

1840年,英国医师乔治•菲力普•卡门改良了林奈克设计的单耳听诊器,

发明了双耳听诊器,将两个耳栓用两条可弯曲的橡皮管连接到可与身体接触的听

筒上。听诊器是一个中空镜状的圆锥。卡门的听诊器,有助于医师听诊静脉、动

脉、心、肺、肠内部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到母体内胎儿的心音。如今医师们普遍

使用的就是这种听诊器。

听诊器的各部分及其作用:

胸具是用来收集声音的,上面的膜通过共振将声音放大。

胶管传递声音,减少声音的损失和杂音的干扰。

耳具可以更好地听到声音。

听诊器的原理:依靠胸具收集声音,通过胶管传播声音。将声音放大后,耳

具直入耳洞,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声音的损耗,将声音呈现到最清晰的状态。

《声音的传播》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

科学知识

各个方向传播。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

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

科学探究

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

方向。

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

科学态度、流O

STSE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

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U'、3'的符号表示。

第五课噪声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3.科学态度、STSE

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

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贝仪、闹钟、一块布、隔音比赛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各种声音,有悦耳的声音,如:钢琴声等。有噪音,如:汽车不

断的鸣笛声等。

(2)说说听了这些声音的感受。

(3)小结: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

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卜

(二)新课学习

1.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

(1)分组调查:调查学校周边的噪声情况,以及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2)实验场所:学校周边

(3)实验记录: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4)结果展示: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调查的结果。

(5)提问:噪声有哪些危害?

(6)小结: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

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

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7)继续探究:基于噪声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8)阅读拓展:全国爱耳日

(9)提问思考:怎样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想办法控制噪声?

2.隔音比赛

(1)小组实验:怎样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

(2)制定方案: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方案对闹钟进行隔音,测试闹钟传出来的音量的大小。

(4)结果汇报: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讨论:哪个小组的效果最好?

3.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

(1)课件展示:教材P16的三幅图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

(2)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

(3)制定计划:依据对周边噪声环保的调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的

方案吧!

(三)整理,下课。

《噪声控制》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

科学知识

护听力的方法。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

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

科学探究

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

控制噪声方案。

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

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

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

STSE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3"曰13的符号表示。

噪声的分级及危害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

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

三个主要环境问题。

噪声级即描述噪声大小的等级分类,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

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

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

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

下限,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

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

分贝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

严重影响听力和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

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

全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

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噪声在0〜120分贝的范围内分为三级:

①I级(30〜59分贝):可以忍受,但已有不舒适感,达到40分贝时开始

困扰睡眠。

②II级(60〜89分贝):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干扰增加,听话困难,85分贝

是保护听力的一般要求。

③川级(90〜120分贝):显著损害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听觉器官损伤。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一课我们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

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2.科学探究

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

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概念。

3.科学态度、STSE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

复观察不断完善。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

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新鲜的馒头、面包等;人体消化道模型;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说一说,食物在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

(2)交流汇报。同时随机出示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图片。

(3)按已有认知给消化道排序。让学生根据按照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先后的已有

认知进行排序。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消化器官

(1)阅读科技史: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

(2)交流:从阅读材料中,说一说你了解到什么。

(3)课件展示:人体的消化器官图。

(4)交流:说一说,人体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在哪?

(5)小结: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6)观察模型,指认位置。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再次确认食消化道器官的顺

序及名称,指出自己的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

(7)观察消化器官形状结构,猜想其作用。再次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猜想它

们各有什么作用。

(8)阅读资料: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

肠相连。胃能分泌胃液。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

毛。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

约1.5米。

(9)练习: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

(10)提问:食物经过消化器官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咀嚼馒头

(1)实验: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

(2)讨论:口中的馒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

a.感受到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唾液的初级消化作用。

b.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

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

(4)拓展探究: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馒头、米饭等咀嚼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

道。并说一说细嚼慢咽的习惯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复习提问:我们的消化道依次包括哪些器官?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胃的作用

(1)讨论: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听到肚子“咕咕”叫?

(2)小结:胃一直在蠕动,当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就会收缩得比较剧烈,于

是我们就听到肚子发出“咕咕”的“饥饿抗议”了。

(3)提问:胃的蠕动有什么作用?

(4)实验:模拟胃的运动,观察食物的变化。把食物刚进入胃中与将要离开胃

时的样子画下来。

(5)交流:袋子里的食物变成什么样了?说明胃有什么作用?

(6)小结: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

(7)思考:有时我们反胃呕吐,是不是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想一想,这说明了

什么?

(8)阅读资料:1822年,美国军医比尔蒙特从打猎受伤的马丁胃里取出一些

胃液,然后分析其成分。他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

单的物质。

2.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

(1)讨论:小肠和大肠都有什么作用?

(2)小结:小肠可以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

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

排出体外。

(3)拓展交流:查阅资源,更多地了解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作用,做成资料卡

与同学交流。

(4)本课总结: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

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

身各器官。

(三)整理,下课。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还有肝、胆、胰。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

混有唾液,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食物从

食道进入胃后,在胃机械性的蠕动和胃液的化学性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

被胃液(胃酸参与下)中的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胃内食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

量地多次通过胃下端的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物吃进肚中,需要经过四个小时

才会被胃分解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糜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

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

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身体需要的成分被小肠吸收,不需要的就会被送到大

肠。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

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主要吸收水分)功能。

《我们的消化》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

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科学知识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

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

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

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

科学探究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

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

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

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

功能是相适应的。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

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概念。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

成实验。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

科学态度、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

STSE反复观察不断完善。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

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

的意识。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J”,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U'、巴的符号表示。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腔

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

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

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2.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解

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

现象加以分析。

3.科学态度、STSE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懂得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护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水槽、容积相同

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

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交流。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呼吸器官

(1)呼吸体验: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

(2)看图说结构,找位置。课件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图,照图描述其形状和位

置,并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其大概位置。

(3)了解呼吸路径。照图说一说,吸气、呼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

并用不同颜色标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

(4)画图画路径。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内的主要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

的名称,然后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

(5)小结:吸气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

与之相反。

(6)再次做呼吸体验。感受气体通过鼻腔吸入、排出的过程。

(7)讨论:呼吸时,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

2.认识呼吸的形成

(1)讨论: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2)感受:将手放置于胸前,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3)交流: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制作呼吸模型。

a.将饮料瓶的底部去掉。

b.将小气球放入瓶内,把气球口翻出,紧套在瓶口。

C.在瓶子底部蒙上展开的橡胶膜,周边用胶粘紧,不要漏气。

(5)进行呼吸模拟实验。饮料瓶相当于人体的胸腔,气球相当于人体的肺,一

拉一推瓶底的橡胶模,相当于一呼一吸。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6)交流:推拉瓶底的橡胶模有什么发现?根据实验说一说,呼吸是怎样形成

的?

(7)小结: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

管进入肺;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从而将气体排出体外。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复习: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二)新课学习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吗?

(2)自由发言,猜想。

(3)实验1: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

册中。

实验步骤:

a.收集一瓶空气,为瓶Ao

b.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为瓶Bo

c.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A、B两瓶中。

(4)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

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5)小结:氧气是支持燃烧的,燃烧的木条进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火焰减小很

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6)实验2: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

动手册中。

实验步骤:

a.两个气球,一个用嘴巴将气球吹大(呼出的气体),另一个用打气筒给气球打

气(空气卜

b.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7)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

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8)小结:让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了。

(9)全课总结:人体需要氧气,我们通过呼吸补充氧气。吸气时,胸腔扩大,

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

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

废气排出体外。

(三)整理,下课。

两个呼吸模型的解读

教材中采用的呼吸模型是,这种模型制作和安装简单,教

师教学准备上非常方便。

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对人体呼吸机理的一种抽象后的模拟,即“胸腔的扩大和

缩小对肺部的扩张和压缩的影响”。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先结合自己“吸气

时胸部扩大,呼气时胸部缩小”的亲身感受,再想到肺部是完全在胸腔的内部,

通过气管、喉、咽、鼻与外部相通(即“与外部相通”)。从而理解这个模型。

做完这个模拟实验,学生通过气球的大小变化类推到肺部的大小变化,由此

产生了呼吸,这个模拟实验完成之后,最好还是需要用一个微视频来演示真实的

人体呼吸的形成过程。如:

而在中学生物中,采用的则是更精细的模型:

这个模型需要在橡胶塞上打孔,需要Y型管子,在管子上绑两个气球。模型

制作和安装稍复杂一些,教师教学准备上也比较麻烦一点。

但是这个模型更加对应了人体真实的呼吸器官的组成。具体的教学中,学生

,就能轻易理解这个模型。再先

结合自己“吸气时胸部扩大,呼气时胸部缩小”的亲身感受,就能轻易理解这个

模拟实验并类推出结论。

肺的功能

肺是人体最大的呼吸器器官,包括左右两肺,由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共

同组成。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其主要功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肺的通气功能又叫做

外呼吸,是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简单的就是指肺组织吸纳外界氧气的功能。

另一部分肺的换气功能又叫做内呼吸,是指肺组织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

的氧气进入血液,供组织器官利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里,再通过呼吸

性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

人体完成新代谢需要大量的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正是通过肺的气体交换,

维持了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

肺还有防御功能、代谢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属于肺的次要

功能。

《我们的呼吸》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

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

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科学知识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

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

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

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

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

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

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

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

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

验现象加以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