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_第1页
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_第2页
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_第3页
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_第4页
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城市防涝应急与灾后重建第一部分城市防涝应急预案制定 2第二部分防涝设施建设与维护 5第三部分应急响应机制与指挥体系 8第四部分灾害预警预报与信息发布 10第五部分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力量调动 13第六部分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 16第七部分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规划 19第八部分公众教育与防灾宣传 22

第一部分城市防涝应急预案制定关键词关键要点汛情监测与预警

1.建立完善的汛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rainfall和水位。

2.利用气象预报、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前预报极端天气和洪涝风险。

3.实施分级预警响应机制,根据汛情严重程度采取应急措施。

应急物资储备

1.建立战略储备体系,储备充足的沙袋、挡水板、抽水泵等应急物资。

2.分级分类储备,针对不同地区和灾害类型准备相应物资。

3.加强与周边地区物资协作,共享和调拨应急物资。

应急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化防汛抢险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

2.加强队伍培训和演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建立志愿者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汛应急。

evacuation计划

1.制定分级分类的evacuation计划,确定疏散路线和安置点。

2.加强evacuation演练,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疏散能力。

3.预留足够的疏散时间,避免拥挤和踩踏事件。

交通管制

1.根据汛情封锁受灾路段,保障人员和车辆安全。

2.实施交通管制措施,疏导交通,避免拥堵和事故。

3.设立应急通道,确保救灾车辆畅通无阻。

信息发布

1.建立多渠道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汛情和应急信息。

2.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灾害预警和应对信息的覆盖率。

3.开展防汛科普宣传,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城市防涝应急预案制定

一、预案编制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防涝应急预案应纳入城市综合应急体系,与其他相关预案统筹联动。

*科学合理原则:预案基于城市水系、地貌、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以科学分析为基础。

*梯次响应原则:根据涝情等级,预案设定多级响应机制,分阶段启动应急措施。

*预警优先原则:预案重视气象、水文等预警信息的发布和利用,以便提前启动防涝措施。

*信息公开原则:预案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部门、单位、群众意见,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二、预案内容

1.风险评估与监测

*确定城市涝灾风险等级、易涝区分布、潜在受灾范围。

*建立水文、气象、地质等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预警。

2.应急体制

*明确防涝应急领导机构、指挥体系、职责分工。

*组建专业抢险救灾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和物资。

3.应急预警

*根据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分级预警信号,启动相应应急措施。

*建立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通报涝情和应对措施。

4.防御措施

*制定排水管网、泵站、蓄水池等城市防洪设施运行方案。

*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减少暴雨排放对市政管网的压力。

*建设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海绵城市设施,增加城市吸水蓄水能力。

5.应急响应

*根据预警等级,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措施,如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物资调运。

*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执行防汛抢险、排水排涝、人员转移等任务。

6.灾后恢复

*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计划,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对防涝设施和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防涝体系。

三、预案动态更新

*预案应根据城市发展、水系变化、预警技术等情况定期更新。

*结合防汛演练、灾情回顾等,不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防涝应急能力。

四、保障措施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演练,提高各部门、单位和民众的防涝意识和应对能力。

*配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措施顺利实施。

*完善防涝资金保障机制,为防涝应急和灾后重建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防涝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第二部分防涝设施建设与维护关键词关键要点防洪工程建设

1.以加强重要部位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提升防洪体系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2.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等多重目标,建设多功能水利工程。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水利工程设计,提高工程抗洪能力和运行效率。

排水管道网络建设

1.构建全域排水网络体系,提升管道排涝能力,完善末端排水设施,解决内涝“管不住”的问题。

2.引入智慧化管理技术,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调度,提高排水效率。

3.重视雨水资源利用,通过透水路面、雨水滞留渗透池等设施,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防洪墙和闸门改造

1.对老旧防洪墙和闸门进行加固改造,提升防洪标准,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

2.结合历史洪水数据和气候变化趋势,科学制定防洪墙和闸门改造方案,实现精细化防洪。

3.采用先进材料和技术,增强防洪墙和闸门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蓄滞洪区建设

1.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蓄滞洪区,通过扩大河流行洪断面,削减洪峰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2.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景观设计和灾害防治,打造兼具防洪和休闲功能的城市景观。

3.加强蓄滞洪区管理,完善设施维护机制,保障其防洪功能的持续发挥。

海绵城市建设

1.构建“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路面、绿地和雨水花园等设施,增强城市吸水、蓄水、渗水和净化能力。

2.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减少洪涝风险,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海绵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实时监测。

应急排水设施建设

1.建设应急排水泵站、移动泵车和排水管线等应急排水设施,提高城市快速排涝能力。

2.建立应急排水预案,明确分工和责任,保障应急排水设施的及时响应和有效运转。

3.加强应急排水队伍建设,提升专业人员技能,确保应急排水工作顺利开展。防涝设施建设与维护

1.防汛堤坝与闸门

*建设加固沿河堤坝,提高其拦蓄洪水和抵御水流冲击的能力。

*修建排涝闸门,在汛期调节水位,排出积水。

2.排水系统

*完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包括管道、泵站、集水井等。

*加大管道截面,增加排水能力。

*安装防倒灌装置,防止城市污水倒灌进雨水管道。

3.海绵城市建设

*采用透水铺装、绿化带、雨水花园等海绵体设施,增加城市蓄水能力,减缓径流速度。

*建立雨洪调蓄设施,如地下蓄水池、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

4.防汛预警系统

*建设实时水位监测系统,及时预警汛情。

*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向公众及时发布防汛预警信息。

5.防汛指挥系统

*建立完善的防汛指挥体系,统筹调配防汛资源。

*加强防汛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6.应急抢险队伍

*组建专业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备和物资。

*加强抢险队伍训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7.设施维护

*定期对防涝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清理管道堵塞,疏通排水道。

*修复堤坝漏洞,加固防汛闸门。

8.数据监控

*建立防涝设施运行监控平台,实时监测设施运行状态。

*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9.公众参与

*加强防汛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汛意识。

*动员公众参与防汛工作,监督防涝设施维护。

10.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防涝技术交流与合作。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防涝设施建设和维护水平。

数据支撑:

*2021年,我国防汛抗旱投入资金达1918亿元,其中防洪治理投资1105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超4万平方公里。

*2022年,我国建设了1165座智能水利工程,覆盖全国31个省份。

参考文献: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第三部分应急响应机制与指挥体系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应急响应决策机制

1.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决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在防涝应急中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快速高效的决策机制。

2.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预警预报、灾情监测、应急指挥等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

3.加强应急响应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决策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作出决策。

主题名称:应急响应指挥体系

城市防涝应急响应机制与指挥体系

一、应急响应机制

1.预警发布机制:建立完善的气象预警、水利预警和应急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明确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

2.应急响应启动机制: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明确响应时间和职责分工。

3.应急处置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

4.联动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协同作战。

5.应急保障机制:建立物资储备、资金保障、医疗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物资充足、资金到位、救援及时。

二、指挥体系

1.统一指挥:建立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统一指挥体系,确保应急决策和行动的高效性。

2.指挥中心: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统筹指挥和协调全市防汛抗涝工作的核心机构。

3.指挥权限:明确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权限,包括调动应急力量、发布应急指令、协调各部门行动等。

4.信息调度:建立信息调度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和共享应急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5.现场指挥:在重点防汛区域和易涝地带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人员部署和抢险救灾。

三、具体措施

1.建立高效的预警系统:完善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响应措施。

3.加强应急力量建设:组建专业化的防汛抗涝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和物资,确保抢险救灾力量充足。

4.强化应急联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各部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协同作战。

5.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抢险设备和生活物资,确保应急保障及时到位。

6.加强应急指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指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指挥体系,提高实战能力。

四、评估优化

1.灾后评估:对历次防汛抗涝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机制优化:根据灾后评估结果,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和指挥体系,提高防汛抗涝能力。

3.能力提升: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各部门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4.科技赋能: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应急指挥的智能化、高效化水平。

5.应急文化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四部分灾害预警预报与信息发布关键词关键要点【灾害监测和实时预警】

1.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探测、地面观测等多源数据,构建综合灾害监测网络,实时获取降水、水位、地质等信息。

2.采用先进的预警模型,根据历史数据、气候变化趋势等因素,及时预报暴雨、洪水等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3.建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确保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和有效响应。

【灾害信息发布与公众预警】

灾害预警预报与信息发布

1.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涝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积水点等数据。利用气象雷达、雨量计、水位计等设备,对降雨、洪水进行实时监测,准确预报暴雨、内涝等灾害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

2.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建立多种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发布到公众。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户外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发布暴雨、洪水预警信息,警示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3.预警信息内容

预警信息应包含以下内容:

*灾害类型:暴雨、洪水

*预警级别:黄色、橙色、红色

*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

*影响区域和范围

*灾害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防灾避险建议

4.预警信息分级

根据灾害强度和危害程度,预警信息分为四个级别:

*蓝色预警:降雨量较小,可能造成局部积水,无需采取特别措施。

*黄色预警:降雨量较大,可能造成部分地区积水,建议公众减少外出,做好出行准备。

*橙色预警:降雨量极大,可能造成大面积积水和内涝,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外出,做好防洪准备。

*红色预警:降雨量特大,可能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建议公众紧急转移避险。

5.预警信息评估与响应

建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评估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组织开展防汛抢险、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6.数据共享与协作

建立城市防涝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单位的预警信息共享,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与上下级预警中心的协作,及时获取上级预警信息,并向下级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

7.预警信息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级别的暴雨、洪水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指挥机构和公众的应对能力。

8.预警信息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预警信息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引导公众主动关注和了解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响应率。

9.预警信息评估与改进

定期评估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和公众响应率,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方式,提高预警信息的实用性。第五部分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力量调动关键词关键要点应急物资储备

1.多层次、多渠道储备物资:建立国家、省、市、区、街道等多层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通过采购、调拨、生产等多种渠道确保物资充足。

2.品类齐全、数量充足:根据城市防涝的特点,储备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物资,包括抽水泵、救生衣、粮食、饮用水、医疗药品等。

3.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严格的物资储备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物资质量合格、数量准确、及时调拨。

救援力量调动

1.建立统一指挥体系:成立城市防涝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调动相关救援力量,形成高效的指挥决策机制。

2.整合多方力量:调集公安、消防、武警、民政、医疗等多方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开展救援行动。

3.专业化、快速反应:组建专业化防汛抢险队伍,配备先进装备,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力量调动

一、应急物资储备

1.储备内容

防涝应急物资储备主要包括:

*排水设施:抽水泵、沙袋、防汛墙等

*救生设备:救生艇、救生衣、抛绳等

*医疗设备:药品、急救箱、医疗器械等

*生活物资:食品、饮用水、帐篷、床褥等

*交通工具:橡皮艇、救灾车等

*通信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2.储备规模

储备规模应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降水强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按下列原则配备:

*抽水泵:每小时排水量应不低于2000立方米

*沙袋:每人每天30个

*防汛墙:高度不低于1米,长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救生艇:每1000人配备1艘

*救生衣:每1000人配备100件

*抛绳:每1000人配备50根

3.储备方式

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物资储备体系:

*政府储备:由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和管理,集中储备在指定仓库

*企业储备:以供水、排水、电气、交通等重点企业为主,建立各自的应急物资储备

*社区储备:在社区建立小型的应急物资储备点,方便就近调配使用

4.储备管理

应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入库出库手续、质检验收流程以及物资使用标准等。定期开展物资盘点、抽检和维护保养,确保物资储备数量足、质量好、可用性高。

二、救援力量调动

1.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防涝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权限和联动程序。根据预警预报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调动救援力量。

2.救援力量体系

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救援力量体系:

*专业救援队:包括消防救援队、武警部队、应急管理部门等

*社会救援力量:包括水上救生队、红十字会、义工组织等

*志愿者队伍:由具备一定技能和体力的社会人员组成

3.救援力量动员

根据灾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动员救援力量:

*政府调动:市、区政府根据灾情规模和救援需要,下达动员令,调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救援力量

*部门联动:各相关部门(消防、公安、卫生、交通等)根据职能分工,积极配合,提供人员、装备和技术支持

*社会动员: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救援信息,动员社会救援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救援行动

4.救援力量保障

保障救援力量的交通、住宿、通讯、餐饮等后勤保障,确保救援队伍高效开展救援行动。组织专人负责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防止发生二次灾害。

5.跨区域救援

当灾情严重超出地方救援能力时,应及时请求跨区域救援。积极与周边市县、省级应急管理部门沟通对接,调动省级和国家级救援队伍,共同开展救援行动。第六部分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一、灾后重建规划

1.灾后重建目标

*恢复城市基本功能,保证居民生活安全和城市运营秩序

*重建受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韧性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未来灾害损失

2.灾后重建原则

*以人为本:以满足受灾群众需求为优先,保障其生命安全、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

*科学合理:根据灾害影响评估和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方案

*因地制宜: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和灾害类型,选择最佳重建方式

*绿色低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

*协同高效: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协同合作,高效推进重建工作

3.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程序

*灾害评估:调查和评估灾害损失,确定重建重点和范围

*需求分析:了解受灾群众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重建目标

*方案制定:结合灾害评估和需求分析,提出重建方案

*规划审批: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确定最终重建规划

二、灾后重建实施

1.组织领导

*成立灾后重建领导机构,协调统筹重建工作

*设立专业技术团队,负责重建规划、工程设计和监督

*建立社会动员体系,动员社会各方参与重建

2.资金保障

*中央、省、市多级财政支持

*社会捐助和企业投资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建

*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如绿色债券

3.工程建设

*优先恢复城市基本功能,包括水、电、气、交通等

*重建受损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房屋等

*建设绿色低碳设施,如绿色建筑、雨水收集系统等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防灾减灾能力

4.社会保障

*提供受灾群众安置和救助

*修复受损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

*促进就业和生产恢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服务,帮助受灾群众恢复身心健康

5.环境保护

*清理灾后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统筹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建设绿色可持续的城市

6.灾害教育和预警

*加强灾害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市民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7.监测和评估

*建立灾后重建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重建进度

*定期开展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重建工作

*保持与受灾群众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调整重建策略

三、案例分析

成都市2013年特大暴雨灾后重建

*目标:恢复城市基本功能,改善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协同高效

*措施:

*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海绵城市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韧性

*建立应急管理中心,完善预警系统

*促进经济恢复,保障社会稳定

*成效:

*城市基本功能得到恢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经济社会恢复迅速,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第七部分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规划关键词关键要点城市洪涝风险评估

1.洪水易发区识别和风险等级划分:运用水文和水力模型,识别城市内存在洪水风险的区域,并根据淹没深度、流速、持续时间等指标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

2.洪水情景模拟和风险预估:基于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水文监测数据,模拟不同等级降水事件下的洪水情景,评估洪水对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命财产等造成的潜在风险。

3.脆弱性分析和风险映射:分析城市不同区域对洪水的脆弱性,包括人口密度、建筑物类型、关键设施分布等因素,绘制洪水风险分布图,为防洪措施优先级设定提供依据。

减灾规划和措施

1.洪水预警和监测系统:建立洪水预警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降雨和水位变化,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

2.工程防洪措施:采用堤防、挡土墙、蓄洪区等工程措施,阻挡或控制洪水,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

3.非工程防洪措施:实施绿色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等非工程措施,提高城市对洪水的适应性和韧性。

4.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定洪水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责任分工和物资保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повысить应急响应的能力。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规划

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和评估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的过程。其目标是为制定减灾和灾后重建计划提供信息依据。

评估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有不同的方法,包括:

*概率论方法:根据历史数据和机率模型评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确定性方法:基于特定事件序列和假设评估灾害的影响。

*多学科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工具,如气象学、水文地质学和社会学。

评估要素

灾害风险评估考虑以下要素:

*灾害类型:洪水、地震、风暴等。

*危险源:导致灾害的因素,如降雨、地形、断层。

*脆弱性:社区或基础设施对灾害的抗性。

*风险水平: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减灾规划

减灾规划是基于风险评估制定和实施措施,以减少灾害风险和影响的综合过程。

规划原则

减灾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风险导向: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先制定措施。

*综合性:考虑所有可能的灾害类型和影响。

*弹性:增强社区和基础设施应对和恢复灾害的能力。

*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涉及政府、社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

规划内容

减灾规划包含以下内容:

*预防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防洪堤、地震加固和预警系统。

*缓解措施:减轻灾害影响,如疏散计划、避难所和紧急服务。

*准备措施:提高社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如应急计划、培训和演习。

*重建计划:为灾后重建制定框架,如临时住所、基础设施修复和经济复苏措施。

规划过程

减灾规划涉及以下步骤:

*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灾害风险。

*利益相关者参与:与社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制定计划。

*措施制定:基于风险评估制定预防、缓解、准备和重建措施。

*计划制定:以书面形式编制综合性的减灾计划。

*审查和更新:定期审查和更新计划,以反映新的风险和信息。

实施监测与评估

减灾规划的实施包括:

*协调与管理:建立协调机制和资源分配系统。

*措施实施:实施预防、缓解、准备和重建措施。

*沟通和宣传:公众教育和提高认识。

评估减灾规划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包括:

*事前评估:评估计划是否基于可靠的风险评估和是否包含适当的措施。

*事中评估:评估计划在灾害发生期间的有效性。

*事后评估:评估计划在灾害发生后的有效性和改进领域。第八部分公众教育与防灾宣传关键词关键要点【公众参与与社区灾难互助】

1.提升公众防灾意识,提高灾害期间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区韧性。

2.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队伍,组织社区灾害互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