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38/14/wKhkFmZM3DWAU7xGAAIghn9qL4A492.jpg)
![《社戏》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38/14/wKhkFmZM3DWAU7xGAAIghn9qL4A4922.jpg)
![《社戏》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38/14/wKhkFmZM3DWAU7xGAAIghn9qL4A4923.jpg)
![《社戏》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38/14/wKhkFmZM3DWAU7xGAAIghn9qL4A4924.jpg)
![《社戏》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38/14/wKhkFmZM3DWAU7xGAAIghn9qL4A49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播掇、踊跃”等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教学中辅之以
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
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K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K教学步骤21
一、导语设计
1、设计:同学们,诵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的是流淌着
的孩童时清新甜美的意趣。的确,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忆起儿时往事,笔调也是温馨浪
漫的。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感受那富含诗意的浓郁风致.
2、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注音:
篙(gdo)潺(chin)归省(xlng)蕴藻(yunzao)
棹(zhAo)凫水(fd)行辈(hAng)掩掇(cuOnduo)
惮(dan)踱(du6)踊跃(yong)
⑵释义:
撞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读课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
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明确: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
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一美景——趣事一伙伴。
4、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⑴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⑵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急迫心情的?
⑶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归结:
⑴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
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一词既写出平
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
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
缚而言的。
⑵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断。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
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
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⑶不好看。理由在于: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
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4)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
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三、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1、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
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记诵:
学生摘录的美句有:
⑴所见: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④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⑤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
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所闻:
①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③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④……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⑶所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所感: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但我还以为船慢。
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
的夜气里。
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看。
2、请学生用“我认为(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
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准备精彩发言:
教师作示范品味: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同学们深情品读,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精彩发言简述如下:
生1:“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生2:“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生3:“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生5:“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
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依
依之情。
生6:"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
行的轻快美。
教师小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
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断,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
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⑴填写动词: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有说笑的,有
()的……
⑵填写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
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⑴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
希望就是:。
童年就是:。
⑵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
3、写出古诗中表现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
1、⑴点磕架换嚷
⑵但却因为然而即使也而
2、⑴希望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童年就是一张永不褪色的老照片
(2)略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
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己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
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
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甲)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乙)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
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第1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
这些动词描写了少年们的情态,请找出理解正确的两组():
A、技术娴熟、机灵能干
B、头次驾船、手足无措
C、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D、显示本领,过于炫耀
2、指出下列描写的类型:
⑴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
一换,有说笑的……()
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根据课文,在括号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甲):(乙):
5、下面是对原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依稀:隐隐约约。
B、自失:自己不谨慎,失掉了某种东西。
C、弥散:弥漫消散。
D、蕴藻:水草。
6、第2段加横线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比喻“连山”,以“”
形容“淡黑”,以""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动写,把静态的山作
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地前进。
7、第2、3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迷人的沿河夜景”的。人的感觉
又从、、(感官)三方面来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
8、第2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
形?
[参考答案]
1、拔、点、磕、架AC
2、(1)细节(动作)描写
⑵景物描写
3、比喻、拟人
4、(甲):夹杂(乙):朦胧
5、B
6、兽脊铁踊跃静动
7、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8、“飞”。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第二课时
K教学要点1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就
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K教学步骤1
一、检查作业
先在学习小组内自改、互查,然后抢答交流,教师给以评点。
二、快速阅读,研讨内容
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
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⑶“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
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
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
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
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
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⑴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⑵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⑶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
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
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明确:
⑴看社戏的时间从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应在春末夏初。如“消夏”“扫墓完毕之
后”“罗汉豆正旺相”“两岸的豆麦”等信息•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
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应该是在初夏。
⑵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亲自送豆,从这里
可以看出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视平桥村为乐土,正因为这里的
人善良可爱。
⑶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
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
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形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
重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
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花费笔
墨,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小说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
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三、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
的(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
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评价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
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
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己经厌
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2: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
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3:我喜欢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
母许可,“伴我来游戏”;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因
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柏树,当面
叫他"八癞子’'的办法。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
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
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
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
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形象,寄托着作者那时的
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
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
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
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
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
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
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戏了。
⑴加粗的四个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zhaozhongzhong
B、zhuozhongzhongshi
C、zhaozh6ngzhongsi
D、zhuozhongzhongsi
⑵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
的感受。
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
D、节选自《故乡》,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⑶“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
话有四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
B、“我们请客。”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
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
会说话。
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
好戏了。”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⑸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A
2、⑴A
(2)B
(3)D
(4)并不是那夜的豆特别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过写豆和戏突出
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达对乡村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⑸六一公公无心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而是为踏坏了庄稼感到可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生精心构置的小说《社戏》,无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江南水乡纯朴气质和淳
厚人情的风情画卷。文末一句激起多少读者追忆童年的神思遐想,放下手中的书本,人生经
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就让我们随着抒情柔婉的萨克斯曲《回家》去重温昨日的那段经历、
那份情愫。(音乐响起)
六、布置作业
1、写一个小片断,回忆童年时的一段往事。要求刻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传
达出一种情趣。
2、阅读文段《故乡的芦苇》,回答问题:
故乡的芦苇
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了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一
每年,当春风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ji)待地从还未(tui)尽寒意的泥土里探
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
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一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
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
快乐地奔跑着,A,B。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
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
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罗!开船罗!”于是,在一
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
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
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
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jm)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⑴给文中拼音处填上汉字:
①迫不ji()待
②tui()尽
③沉jin()
⑵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缤纷()
②火柴匣()
③船舵()
④满载()
⑶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举例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⑷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用“吹谢”一词写春风用得很妙,古诗中哪一句也是运用此
法写春风?写出这句诗:。
古诗中写春风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组:。
⑸在第3段空白处写出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快乐地奔跑着“构成排比句:
A处:.
B处:o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述的三件事。
⑺第4段画线句子中,可否把“小心翼翼”去掉,为什么?
(8)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⑼将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童年的欢乐“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⑴及褪浸
(2)binxiddudzai
⑶拟人。“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
的脑袋。”“迫不及待”“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不畏严寒的品质及生命力的顽强。
(4)春风又绿江南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⑸A处:尽情地呼唤着。
B处:高兴地吟唱着。
(6)①摘芦叶做哨子吹。
②用芦叶折成芦叶船。
③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⑺不行。因芦叶船载着“我们”的纯真幻想,“小心翼翼”体现“我们”对芦叶船的喜
爱与珍视。
(8)揭示中心,照应开头。
(9)不好。“童年的欢乐”太宽泛、空洞,而“故乡的芦苇”是全文的线索,很好地体
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文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
2、《社戏》有相当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关鲁迅读书的材料,如上学迟到,
为了勉励自己,在书桌上刻“早”字的事情却舍而不取,请比照两篇文章,探究为什么前者取
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3、写出你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的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阅读冰心的《腊八粥》,回答文后问题: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
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
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
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
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
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
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
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
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
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
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
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
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
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
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
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
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
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
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法然(流泪的样子。ftxua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⑴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参与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⑵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适当的填入第5自然段括号内。(只填序号)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⑶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法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5)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我'’纪念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
不是鲁迅先生本人。鲁迅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特别是有些作品的主人公叫“迅
哥儿”,更容易使读者产生错觉,阅读中要注意辨别。不过课文内容虽是虚构的,但反映的
却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回忆说:“(鲁迅)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
姓,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
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2、《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淳朴
善良的劳动人民,正是出于主题表达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
三味书屋的那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是表现对不合理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
以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
料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3、略
4、(1)五代人。“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女儿、外孙辈。
(2)C
⑶孩子们和孩子的妈妈两代人,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4)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感动,并由此触发怀念之
情。
⑸为后面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的记叙作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语言的生动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
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离合器助力器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公共停车设施车位使用协议规范
- 2025年停车场安全规定协议
- 2025年技术策划援助框架协议
- 2025年企业风险管理合同模板
- 2025年光伏产品销售合同范例
- 2025年产品策划与委托生产合同书
- 住宅临时借用协议
- 2025年企业财务管理规划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企业员工健康促进协议书范本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轻质浇注料衬里工程技术规范
- (正式版)JBT 9630.1-2024 汽轮机铸钢件无损检测 第1部分:磁粉检测
-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课件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第4版 课件 第3、4章 电源系统、发动机电器
- 《南京瞻园赏析》课件2
- 2023年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街道安监办招聘专职安全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 幼儿中班故事《猪太太生宝宝》课件
- 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 井工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制细则
- 高等数学课件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