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大国点名,没你不行”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七课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南京玄武湖黄册示意图为什么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黄册关系国计至重,天下钱粮徭役根本于此。——明朝赵官等编著《后湖志》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户籍制度: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古代实施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登记制度与管理制度。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2)政治方面:维护社会稳定(1)经济方面:征发赋税徭役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是统治阶级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保证;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2、萌芽阶段:
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登人四千,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3、起源: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管子·度地》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户籍的原因?①政: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②经: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里耶秦简·户籍簿(1)秦朝——分类登记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七十列传·蒙恬列传》
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史记·八书·平准书》(等级性)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2)汉朝——户籍严管与散乱①西汉——编户齐民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②东汉——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编户齐民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皇帝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②人头税:算赋:15-56岁120钱;口赋:7-14岁20钱;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赋代役;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3)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魏晋南北朝户籍制度中出现“白籍”、“土断”的原因?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与本地土著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后来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4)隋唐——严格核实大索貌阅: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大索貌阅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大索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4)隋唐——严格核实大索貌阅: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户籍三年一造,刮户: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5)宋朝——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由40%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就相应上升了。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知识拓展1:中唐至两宋时期,户籍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容,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1.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使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3.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6)元朝——诸色户计(职业定籍)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1.元代疆域辽阔,人种民族种类繁多,2.“诸色户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得最多最有效人力、财力、物力和军力,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调配以应对突发情况。3.另外按照民族的划分标准,在政治上满足了少数民族的需要,赢得本民族的支持,以此巩固统治。民族户别蒙古人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色目人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汉人、南人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等等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7)明朝——职业定籍、黄册(户籍管理松弛)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②户帖制度—>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③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重在征发徭役;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以田土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清理隐匿,重在征收田赋;鱼鳞图册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4、发展:(8)清朝前期——固定人丁、永停编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①概况: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③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思考】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土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原因特点:①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流动;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③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世袭。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④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原因: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③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④国家的财政危机;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以及形成的历史因素。(12分)功能:①统计人口,征发赋役;②维护社会治安;③限制人口流动;原因: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要求;②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维持;③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经济:政治:思想: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中国古代政府建立基层组织的原因:②实现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①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1、基层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缴:掌捕盗里正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里亭郡县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里=100户)(1)基本模式: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演变:①秦汉时期——乡里制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高祖本纪》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2)演变:②唐朝时期—乡里制、村坊制=100户=500户五里为乡,设类似于秦朝的组织(三老、啬夫、游缴)百户为里,设里正城内设坊,设坊正郊外设村,设村正县乡里(坊)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2)演变:③明朝时期——里甲制府县乡里甲承宣布政使司(省)甲首里长=10户=110户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明史·志·卷五十三》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2)演变:④清朝时期—保甲制府县保甲牌省牌长甲长=10户=100户保长=1000户
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
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严密的保甲制;2.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1)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3)北宋: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4)明朝: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向官府举报。(5)清朝: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朝代基层组织(行政区划、户籍管理)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唐北宋明清乡里、村坊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保甲制(王安石变法)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正)十家牌法(王守仁:十家为一牌,轮流察看各家状况,举报可疑之人)清初里甲制→保甲制——特点: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区别与联系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维护社会治安为主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思考: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演变,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知识拓展1: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知识拓展2: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特点:①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邻保连坐);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救济原因: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封建统治。③践行儒家仁政思想。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实施者地位主要举措或组织重点政府主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秦汉杖鸠,唐开始的收容机构,明月供民间组织宗族:宋朝兴起辅助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实施者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等。安抚无人埋葬的骸骨等。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2、实施者: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3、表现:(1)储粮赈灾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置仓积谷、自置义仓: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唐六典》卷20《常平署》三、历代社会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产转让合同格式
- 专业借款合同样本:工程
- 2024房屋装修合同协议书个人范本
- 标准版店铺租赁合同样式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服务合同标的定义与执行细则
- 水产养殖合同收购范例
- 2024卫星遥感数据服务采购合同
- 2024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合同
- 2024年广告发布与 media buy 合同
- 临时用工合同范文
-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酒店装饰装修工程验收表
- 中国行业分类代码表
- 社会组织协会换届选举会议主持词
- 呼吸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出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 清新个人工作述职报告PPT模板
- 公路工程通用(专用)合同条款汇编.
- 工程施工现场及常用对话场景英语集锦
- 肺癌的靶向治疗法PPT课件.ppt
-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演示
- 专卖店空间设计(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