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寄芳《归来集》研究_第1页
邓寄芳《归来集》研究_第2页
邓寄芳《归来集》研究_第3页
邓寄芳《归来集》研究_第4页
邓寄芳《归来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摘要邓寄芳,(1880-1950),字飏廷,又字自芳,名桂史,东莞莞城南街人。邓寄芳一生创作的诗歌数不胜数,但现存的诗仅有608首,由邓进滔整理于《邓寄芳诗集》中,其中邓寄芳自印行本《归来集》中的印行诗有176首。印行诗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有聊以自娱的闲适纪趣诗;魂驰梦想的思亲怀友诗;表达情绪的送别酬赠诗;饱经忧思的忧念世事诗;流离转徒的写景游历诗和托物言志的寄物兴怀诗。邓寄芳的创作包含真挚浓烈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清新淡雅的语言。关键词:邓寄芳归来集诗歌AbstractDengjifang,(1880-1950),styledkuntiing,alsostyledfromfang,namedGUIshi,anativeofdongguancitysouthstreetdengshefangwrotenumerouspoemsinhislife,butthereareonly608poemsinexistence,whichwerearrangedindengshefang'spoemsbydengJintao.Amongthem,Dengjifangfromtheprintedbook"returntocollect"intheprintedpoemshave176.Theprintedpoemsarerichincontentandvariedinsubjectmatter.Souldreamofmissingfriendspoetry;Emotionalsend-offsarerewardedwithpoems;Fullofworryabouttheworldpoetry;Thesketchofthewanderingtraveler;Thecreationofdengjifangcontainssincereandstrongemotion,theartisticconceptionofsceneblendingandfreshandquietlyelegantlanguage.Keywords:Dengjifang;guilaiji;poetry目录TOC\o"1-2"\h\z\u一、引言 1二、邓寄芳《归来集》诗歌的内容分类 2(一)闲适纪趣诗 2(二)思亲怀友诗 3(三)送别酬赠诗 5(四)忧念世事诗 6(五)写景游历诗 8(六)寄物兴怀诗 9三、邓寄芳《归来集》诗歌的艺术特色 10(一)真挚浓烈的情感 10(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11(三)清新淡雅的语言 13四、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邓寄芳《归来集》研究一、引言邓寄芳(1880-1950),字飏廷,又字自芳,名桂史,寄芳是其别字,邑庠生,笔名有木樨三郎、芰郎。他晚年自称“芰公”,友人则称他为“芰老”。东莞莞城南街人,明代诗人邓云宵九世孙,师范毕业,南社诗人。邓寄芳生当清未民初,早年是一位报人,目击时艰,思想进步,光绪三十年(1908),邓寄芳与东莞学堂在学学生莫纪彭、黄侠毅等组织出版《东莞旬刊》,鼓吹推翻帝制。因为转载镇南关革命军的相关事迹和文件,引起两广总督周馥震怒,并下今严办。邓寄芳无奈只好东渡日本避祸。1911年,邓寄芳与邓屺望等参加武昌起义。1913年,再度赴本留学。回国后为香港《现象报》主笔,因抨击袁世凯称帝被通缉,险遭不测,只好回东莞隐居。1916年,任台山监督检察官。1917年闰二月,在广州六榕寺成立南社广东分社。不久,任官揭阳。民国十年(1921),年四一,民选为东莞县长,主政东莞450天,在任年馀,勤于任事,廉洁奉公,此外还致力于交通,无馀暇。离任后,避居于香港大埔,不复任。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香港沦陷,奔往河源逃难。抗战期间,流离辗转于河源龙川各地,道途劳顿,旅况艰难。1945年8月抗战胜利,归乡东莞。次年8月,组织东官诗社,任社长,在民国时期的东莞诗坛上甚有号召力。1949年6月定居香港大埔,第二年去世,卒年70岁。邓寄芳一生创作的诗歌数不胜数,但现存的诗歌仅有608首,由邓进滔先生整理于《邓寄芳诗集》中。[1]《邓寄芳诗集》分为三卷。卷一根据1947年邓寄芳自印行本《归来集》整理而成,曰“印行诗”共176首;卷二以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之《归来集》手抄本中未入《归来集》印行本之诗整理而成,曰“抄本诗”,共327首;卷三是杨宝霖先生收集于民国年间各种报章杂志的邓寄芳佚诗,共105首。现以邓寄芳自印行本《归来集》中的印行诗进行研究,其他作品不予研究。二、邓寄芳《归来集》诗歌的内容分类邓寄芳自印行本《归来集》中的印行诗共收入诗歌共176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现将其分为分为六大类:闲适纪趣诗;思亲怀友诗;送别酬赠诗;忧念世事诗;写景游历诗;寄物兴怀诗。下面按此分类进行深入研究。(一)闲适纪趣诗 邓寄芳之所以能够将其一生“所行之事、所至之地、所见之景”[2]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原因是他“好诗尤笃”。[3]这一点,不时流露于他的诗作的字里行间,如《江乡》中的“千里壮心消欲尽,未能轻弃小诗囊”和《次韵答蔼人》中的“作吏幸无诗作废,问禅曾未雨花来”都可以看出,邓寄芳历经磨难,壮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消磨,但诗囊始终不弃,即使身为县令,俗务缠身,也不忘作诗。由此形成了笔调较为轻快的闲适纪趣诗。此类诗有45首。邓寄芳围绕生活琐事写了不少诗,主要反映诗人的当时的生活状态,即使身处于战乱时期,但也依然对恬静安逸,悠游自在、隐逸的田园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之情。其中也不乏苦中作乐的意味。如《村晚》:晚晴如画雨才过,去看东塘十亩荷。散步每来山以外,买邻难得水之阿。饭香书熟儿童喜,凿井耕田野叟歌。海角农村闲活计,软风吹浪绿油禾。这首诗勾勒出一幅安宁和乐、安逸舒适的农村田园生活的画卷,诗人将自己投身于大自然,雨后赏荷、山外散步、优游于岁月之中。饭香书童、凿井耕田、原野高歌、风吹油禾给人呈现出最真实,处处洋溢着生气的农村生活,让人不由得心生这美好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寄趣于自然。又如“残暑从溪退,幽居向树寻”(《晚步仿溪居》)、“久作林泉恋,闲将岁月抛”(《寻道是不遇》)、“山环水绕隔重桥,小隐何劳作赋招”(《水绕堂读书》)等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在闲时的趣事便是隐逸于山水、投身于自然之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感,诗人的隐逸情怀也得以显现。邓寄芳的闲适纪趣诗一方面是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另一方面少不了对现实生活平日琐碎的记录。如《壬戌植树节,有事于公园绘图,赋诗纪盛》(其一):钵盂山水钓游身,辟地为园已十春。今日喜逢植树节,重来原是种花人。诗的题目诗人便向我们交代了时间还有地点,见公园现在的繁荣景象,不由得感慨时间匆匆又十载春,但同时又表达自己的愉悦的心情,便作诗以记录。又如用“若问吾乡知味者,烹鲜最好是虾丸”《杂诗》表达自己常年在外对家乡风味的想念。“高价不曾卖,留将助酒杯”(《渔父》)对渔夫打渔归来后的描写,极具生活情趣。而用“今夕一般轻过去,平生万事勿因循”(《十一月十五月下作》)来感慨时光的飞逝。诗人还喜以诗为寿,生朝之时作了不少诗歌以表达当时的心情。如《辛巳生朝》:厌闻鸿雁唳江天,欲静耳根且学禅。归望尚存无病井,囗游曾浴小温泉。荷香荔熟人称寿,云净风清月近圆。不问米盐生产事,课孙吟咏乐馀年。辛巳年,诗人已经年过花甲,不愿听到鸿雁在江天高亢的鸣叫声,想要耳根清净并开始学习禅宗。“无病井”“小温泉”写出了诗人对以往清净生活的想念。“荷香荔熟人称寿”而诗人却只想享受“云净风清月近圆”的闲适和安逸。“不问米盐生产事,课孙吟咏乐馀年”可以看出年过花甲的邓寄芳便不想再忧扰世事,欲安享晚年的心境。除此之外还有《庚辰生朝》(其二)中的“闲爱读书消永昼,老耽玩石坐清风”也体现了诗人渴望安逸的晚年生活;在逃难之时受尽折磨在(《乙酉生朝》)中便发出“草草杯盘聊醉饱,堂堂岁月任蹉跎”的感慨;“悠悠六十八年非,转眼随人到古稀”《丁亥生朝》(其二)而转眼到七十岁,感叹岁月无声,时光蹉跎。从他的诗囊中,可以清晰的感知诗人最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人生的喜怒哀乐。(二)思亲怀友诗思亲怀友指的是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已故亲友的哀挽。共有44首。常年在外漂泊的邓寄芳,无疑和大多在外的游子一样,少不了对家乡、亲人和好友惦念,在他的诗中便都一一体现了。如“廿秋离莞水,乡思几徘徊”(《望月》),“久别十三载,还乡似梦中”(《还乡》)都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常年在外的邓寄芳,最思念但也愧疚的无疑是逝世的父母亲了,如《七月初九日,为先考生辰,先妣适于是日即世。今年先考九十冥寿,因出亡,未得家祭,追痛之馀,作诗述哀》:吾悲七月初九日,是父生辰母忌辰。涕泣刘鬷哀未塞,每闻丝竹倍思亲。从诗的题目可知,七月初九日,是父亲的生辰也是母亲的忌辰,在外逃亡的他,今年父亲九十冥寿无法在家中尽孝深感愧疚与遗憾,便作诗悼念,以表哀痛之情。“七月初九日”无疑是诗人最为悲痛的日子,诗人引用了刘鬷每当听到丝竹之声,便想起抚养他的外祖父便涕泪交流,啜泣不已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思念之情。邓寄芳还在《哭辛持四弟》、《初夏示芙生弟》和《怀蕙芳妹平远》等诗中写出了对已故的弟弟的悲痛之情和妹妹的怀念。除了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免不了对志同道合好友的想念。如《怀张友仁惠州》、《怀仲铿重庆》、《铜岭怀熊将军》等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对此诗人还作了许多回忆与兴友相聚美好时光的喜悦,以表达对好友的想念的诗,如《暮春郊游,同谢蔼人、袁定邦》:一雨连旬今日晴,薄寒三月觉衣轻。红棉翠柳皆诗料,不枉寻春缓缓行。雨后初晴,“薄寒三月觉衣轻”,从侧面写出了诗人“觉衣轻”可为步伐轻盈,心情愉悦。三两好友,暮春郊游,“红棉”、“翠柳”皆可为诗,不枉此行“寻春”的目的。营造了一种极为轻松闲适的氛围,可见邓寄芳与友人的相处是极为和谐融洽的。再如《人日游西湖,张友仁置酒高会》:五年旧梦有痕无,水碧山青一抹涂。又喜天涯人日暖,春风吹我到西湖。好友张友人在西湖置酒会,面对眼前的此番美景,让诗人不禁忘却战争带来的伤痕,“水碧山青”将其涂抹,得以掩盖。天气甚佳,又恰逢友人邀约,春风便吹我到西湖。简洁轻快的笔调,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聚开心愉悦的心情。在《雨中同侠义,仁荪,景陶谒杨侯庙》、《适园月下共酌,示蔼人、立雄》、《十月谐蔼人仿立雄于适园》等诗中都写出了诗人在与兴友相聚时的欢喜,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除了思念亲友以外,还有对故人的哀挽。因悼念抗战而为国捐躯故友而写下的挽诗。如《挽黄侠毅》:归掌乡帮第一人,国初缔造最艰辛。未成文献君先逝,雨夜风朝倍怆神。诗的开篇就直接称赞黄侠毅是“归掌乡帮”的第一人,国家刚开始缔造是最最艰辛的时刻。但“未成文献君先逝,雨夜风朝倍怆神”表达了对故友的英年早逝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还有“峥嵘头角嗟空负,卅载沉埋教育官”(《挽绍穆》)、“贫为七品京官去,结识长安裘马儿”(《挽祁武垣》)、“十首无题皆可诵,半生知己一红颜”(《挽陈翰飞》)、“廿年慕蔺推前辈,今日临风哭故知”(《挽廖桐史》)等诗句都表达了对故友的哀悼,情感真挚动人,让人不禁热泪盈眶。除挽诗之外邓寄芳还作诗赞颂品德高尚之人,《读虎门朱执信先生殉难碑》和《铜岭怀熊将军》,就是对朱执信和熊将军为人不卑不亢,高尚贞节的赞颂。(三)送别酬赠诗此类诗共有24首。送别诗是指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抒写离别情绪,表达分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在自印行本《归来集》中的数量较少,仅有3首。分别是《送友人归里》、《送蔼人迁调兴宁》、《送若周之重庆》。诗人在面对友人的归乡、调遣、离开所抒发的满满的不舍之情。如《送蔼人迁调兴宁》:花落庭闲讼已平,依依握别最为情。绿夜碧草伤南浦,朝雨轻尘感渭城。鸿雪三年留我迹,风云万里壮君程。送行还有龟峰塔,看著舆人作颂声。面对好友谢蔼人即将迁调兴宁,诗人特意写下此诗为友人送别。开头直接点明对好友的离开的不舍与难过,告诉友人不舍的不仅仅是自己,文中的“南浦”即为送别之地,那里的“绿夜碧草”也跟着伤心难过,清晨下起了微雨,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气氛。大雪三年留下了我的足迹,风云万里都在为你壮行。送行的还有龟峰塔,和着众人的歌颂赞美之声而去。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就是不舍,诗人对朋友离开的不舍,营造出淡淡忧愁的意境,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人和友人的这份情谊着实令人感动。而酬赠诗是古时文人用来交往酬答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这些诗多数为诗人和文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表达情感的社交工具。邓寄芳的酬赠诗大都是赠与好友的,报社好友还有在游步于山水之间所结识的行僧。共有21首。如《答学先见赠》:少年游学客京华,不愧诗人出谢家。远溯渊源尊魏鲁,近谈派别重乾嘉。乡居小结鸡䐁社,寒夜亲烹雪水茶。且读清臣脚气集,视君无恙驾安车。首联,颔联对好友的学识赞叹不已,远溯到魏鲁,近谈到乾嘉,都不在话下。颈联写到结识相聚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真情与感动。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邓寄芳的酬赠诗皆是如此,一言一行总关情。还有《赠陈立雄》、《张豫泉先生自上海以和九日诗见寄,贼此酬之》、《祁武垣赠诗,次韵以答》等诗都体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从邓寄芳的写景游历诗可知,他对山水的喜爱是有过之无不及的,游觅于山水之间的结识的行僧也是他酬赠诗的对象如《赠健初和尚》“还有解诗老和尚,每来亲为我烹茶”,从中可以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也表达了诗人对健初和尚的感谢之情。还有《青山寺赠游僧》、《赠山僧》、《赠某相士》都表达了诗人在游历山水之时对所结识的行僧所给予的帮助和温暖,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四)忧念世事诗邓寄芳生于清末,历经军阀混战的民初,遭逢两次世界大战,亲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对国土的蹂躏,可谓是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看尽世态炎凉。在手无缚鸡之力,内心的愤恨、忧愁、无奈等复杂情绪无法抒发之时,便拿起手中的笔,把它揉进诗里。此类诗共有22首。邓寄芳的好友张友仁在《归来集》诗序中说:“而其为诗于忧时爱国之中”[4]一点都不假,他的忧时爱国情怀,贯穿于诗集的始终,如《室人六十生日》(其二)中的“撑持祖国三年战,疏散流民万里闻”,祖国苦苦支撑,坚持了三年的抗战,但是疏散的流民百姓仍万里可以听闻。充分地抒发了他的忧时爱国情怀。还有《楼居》、《癸未生朝》(二首)、《感怀》、《岳武穆》等诗中均能感受到诗人在民族陷入危难之际,那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面对如此战乱频盈,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并没有悲观失望,并不怨天尤人,正所谓“无吐发臆懑之什。”[5]如《辛亥十月,武昌与屺望,江云小舟渡汉口》中所描写的:一自汉阳失守传,鄂州五月枕戈眠。武侯小败锋犹锐,高密中兴志独坚。画角胡笳嘶战马,枪烟弹雨渡江船。西南十万援军至,还我龟山在月圆。邓寄芳面对汉阳失守的消息,在五月的鄂州枕着武器入眠,面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仍然坚信:小小的失败不足以泄我们先锋的锐气,我们依然能够用坚定的意志,吹“画角”奏“胡笳”以“嘶战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就可以在枪烟弹雨中渡过这一劫苦难。西南十万援军的到来,还我龟山就在月圆之时。体现了诗人在残酷的炮火声中,并没有怨天载道,而是依旧心存希望,相信黎明终将会到来。身为读书人的邓寄芳在《壬午生朝》中写道“书生未必全无用,国事分明尚可为”,面对乱世,诗人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只要能为国分忧,浓浓的爱国情怀不言而喻。对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邓寄芳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描述,比如《返河源杂感》(其二):寇来城市空如洗,寇去人家叹式微。历古至今无此劫,万方多难我焉归。这首诗描述了日寇的入侵把城市洗劫一空的悲凉景象,日寇走了留下百姓在消沉与哀叹的辛酸背影,诗人也不得不感叹“历古至今”都无遇此劫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我国置于“万方多难”的境地。可见战争给人民百姓带来的是无穷的伤害还有无尽的苦难。在《劫后过惠州》、《江楼坐雨》、《宋皇臺》《战后过钵孟山,公园已成丘墟,不禁黍离之叹,感赋四首》等诗中对战后荒凉萧条、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场景也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战火就这样持续地燃烧了八年,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讯息。邓寄芳闻此喜讯,便作诗《闻日本投降喜而作》:忽传胡虏伏降来,破涕为欢山色开。抗战八年良苦矣,收工一旦亦奇哉。黄童喜问归乡里,白叟狂歌纵酒杯。满目荒凉待兴复,每闻笳管有馀哀。诗人在喜闻抗战胜利后,内心的喜悦激动再也无法抑制,八年的苦难终于画上了句号。在外流离失所的他终可以归乡,“白叟狂歌纵酒杯”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及对家乡深切的思念。面对眼前的百废待兴的荒凉景象,每每听到笳管的号角声还是心存哀伤,表达了对在战争中牺牲了的战士们的哀痛之情。而后的《归兴》、《东官诗社新成,赋诗纪盛》(五首)则详细描写了难后归兴的情景。邓寄芳的忧念世事诗的情绪跟随国家的命运起起落落,可谓是为国悲,为国喜。足以见得他满腔的爱国热血,还有深入脊髓的爱国的情怀。(五)写景游历诗邓寄芳在《归来集》自序中说:“余之诗即余生平之日记。所行之事、所至之地、所见之景,每托之余诗。”[6]他一生奔走各地,四处辗转,将他所到之处还有所见之景都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写景游历诗。共有18首。邓寄芳因避难、任官、留学一生流离辗转多地,每到一处都会作诗以记录之,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早年因鼓吹推翻帝制,转载镇南关革命军的相关事迹和文件,引起两广总督周馥震怒,邓寄芳无奈只好东渡日本避祸。便作诗《初到日本》,写到:“一山一水都秀美,秦皇无怪慕仙郎”,而后再赴日本留学便写下《癸丑十月重渡日本》:“一肩行李惟书剑,海水连天出国门”,表明自己踏出国门便以知识为武器的决心。学有所成后回国作诗《归自日本》:“万里长空观日出,一帆无恙顺风归。”而后任官台山、揭阳便写下《赴台山监督检查官任道经江门作》、《揭阳官舍岁暮》、《唐榕行》等诗以记录自己的所到之处。除了对所到之地景色的描写外,邓寄芳还会对自然山水和著名建筑进行描写,面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和古人智慧的结晶,诗人毫不吝啬笔墨,赞叹不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舟过大小虎山》:天空海阔自开颜,冬节出门人日还。一片归帆春浪静,顺风飞渡虎头山。大小虎山指东莞虎门南部珠江口的大虎山和小虎山。两山相峙如门,以大、小虎头山当流屹浪,状若虎踞,所以称“虎门”为海防要塞。这首诗是诗人在外归乡过节经过大小虎山时所作。面对“天空海阔”的景象,诗人不由得喜笑颜开,乘着“归帆”,“顺风飞渡虎头山”体现了在面对眼前这巧夺天工的景象诗人按捺不住的赞叹之情和愉悦之情。此诗还收录于钟淦全、邓慕尧编写的《虎门遗韵》,[7]成为记录虎门文化的灵魂之一。又如《登金鳌塔》:峥嵘宝塔入云升,平步攀跻最上层。俯视江城如斗大,春雷一动蛰龙腾。金鳌塔矗立于东莞东江之畔,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塔,在诗人的笔下显得如此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开头“峥嵘”二字写出了宝塔的高大耸立,直入云霄。“攀跻”到最上层,江城和金鳌塔相比显得是如此渺小,又突显了金鳌塔巍然耸立的形象。“春雷一动蛰龙腾”一打雷冬眠的龙也会惊醒翻腾,从侧面写出了金鳌塔的拔地倚天的宏伟气势。这首意境开阔,气魄豪迈。描绘了金鳌塔的宏伟磅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金鳌塔的赞美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寄林观瀑北京》、《登镇海楼》、《北山》等诗都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美景色,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六)寄物兴怀诗 邓寄芳的诗“无吟风弄月之词”,[8]诚然,他的诗在托物言志之中,佳句频频,形成了清新雅致,语言优美的寄物兴怀诗。共有17首。物多指植物和动物,多借以鸟和花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如《十一月十五夜看月》:一年一度当头月,行过天心夜正长。细玩残编如映雪,远窥银汉莫疑霜。鸦栖庭树寒无语,鹤守梅花梦亦香。煮洒围炉欣共醉,岁馀风味胜秋光。前两句交代了十一月十五夜赏月的情景,夜长、大雪、霜给人营造了一种寂静,凄冷的氛围,接着用“乌鸦”和“树的意象来印证天气的严寒,用“鹤”和“梅花”的意象来表达只要坚持下来结局亦会是美好的愿望。在抱怨严寒的同时,不如“煮洒围炉欣共醉”,静下来心来好好欣赏眼前的这番景色。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如“门外千山静,林间一鸟”《幽居》用静和动的对比,表达诗人身在静处也要学会呐喊的期许。“山光春恋恋,花影日迟迟”《江上》写出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留恋和不舍。“牡丹著雨羞回脸,杨柳临风妒五腰”《花朝》牡丹在雨中羞涩,杨柳在风中弯腰。隐喻了诗人看到人在强权下一一妥协的无奈与忧愁。又如《途中》:浩荡烟波随野鹭,往来云鸟羡飞凫。行看日落虞渊去,复我神州旧版图。这首诗用野鹭、云鸟、飞凫来的意象隐喻当时战乱的场景,表达迫切希望抗战取得胜利还我故土的愿望。而鸟又是自由的象征,从侧面体现诗人在面对帝国对故土的蹂躏之时,对自由的渴望、对解放的渴望。从他的寄物兴怀诗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及人生态度。佳句频频,还有《元月对月,成排律十句》、《感时》、《十二月二十二日作》(四首)等诗。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邓寄芳的《归来集》除这几类诗外,还有数量极少题诗,分别是《题梁无闷诗集》(二首)、《题剑父老画师探险喜马拉雅山诗集》、《题无竟竹园诗草》、《题亭林诗文集》、《河源县耆民曾举卿年百岁,乡长为请题诗》(二首)、《为劲卿题王兰长草书墨兰长卷》(二首)共6首,因这类诗的数量较少,便不一一赘述了。三、邓寄芳《归来集》诗歌的艺术特色罗洁在《诗的国度》中评价“清代后期的诗歌是与时代同呼吸的。”[9]清代后期,社会状况复杂多变,经世致用的思潮波涛汹涌,新思潮的汹涌澎湃震荡着传统文坛,这一时期留下了众多揭露时弊和抒发忧国之情的诗篇,作为时代的纪录。而处于清末民初在乱世之中的邓寄芳,受环境的影响,他的诗歌亦也是记录着时事的兴衰和对人生的感叹。现就以邓寄芳印行本《归来集》中的印行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一)真挚浓烈的情感身处乱世的邓寄芳,面对眼前的纷扰,何以解忧,何以表喜,无奈之下便全都倾泻在诗歌中了。所以他的诗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真挚浓烈的情感。如《春郊和少牧并示蔼人》:十日春光九日阴,今朝晴朗爱风林。柳枝添得黄金线,草色浑如碧如簪。杜牧清狂供醉梦,谢安佳兴费登林。留人只为花朝近,无奈莺儿惜别吟。诗中的第一句“十日春光九日阴,今朝晴朗爱风林。”交代了和友人春郊的时间还有地点,第二句“柳枝添得黄金线,草色浑如碧如簪。”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了志在四方,即将远行的好友,而最后一句“留人只为花朝近,无奈莺儿惜别吟。”真挚的情感,面对离别的不舍而又不得不接受的无奈,让我们体会到邓寄芳与朋友之间至深的情意。又如《清明》:清明犹有雪,点点作花飞。无母复何恃?泪沾身上衣。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在春季,但作者却说:“清明犹有雪,点点作花飞。”可以知道诗人的心寒冬般冷若冰霜,这是为何?原来“无母复何恃?”想到自己再没有母亲可以依靠和依赖了,不由得“泪沾身上衣”。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诗人的哀痛和悲伤,情感真挚且感人。又如《恸良儿》:始终都是恨蛮夷,惨死多时我不知。心痛泪枯无一字,只从梦里觅亡儿。这首诗的写到外族的入侵,使得同胞惨死,让作者“心痛泪枯无一字”,诗人面对惨绝人寰却又无力阻止的战争,情凄意切。只能“只从梦里觅亡儿”以得一一点点的慰藉。字字诛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邓寄芳《归来集》中的印行诗在不同事情、不同情境都蕴含着真挚浓烈的情感,能让人读来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与悲,哀与乐。彷佛把我们拉回那个年代,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种种辛酸与不易,以及诗人的对人的真和对恶的仇。(二)情景交融的意境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诗的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10]邓寄芳《归来集》中的印行诗中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的事物来表现作者主观的情意,看似写景无一写情,其实只要细细研读,处处皆是情深之句。而《归来集》中的印行诗的意境,时而恬淡闲适、时而沉郁悲凉、时而雄浑开阔,极具感染力,给人身入其境之感。如《北山》:洞门缺处云常补,寺院深藏树密栽。一路溪声奔壑去,几重山色负丘来。诗中的“洞门缺处云常补,寺院深藏树密栽”描写了北山的景色,提到了洞门和寺院。给人一种隐逸和恬静之感,而后一句“一路溪声奔壑去,几重山色负丘来”写到了沟壑和丘陵,勾勒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从景物中一股融融的安逸与恬适扑面袭来,诗人那种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意,自画里夺框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然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字字都在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1]情景相融合,形成恬淡闲适的意境。又如《飞雪中与立雄、武奎、蔼人炉边谈话》:雪后荒山画看雪,恨无黄鹤写毫端。四围冷气交相逼,一点丹心独不寒。风雨漫漫如此日,江流浅浅急回澜。炉边谈话有馀兴,欲为苍生起范韩。这首诗中的“雪后荒山画看雪”“四围冷气交相逼”写出了雪后荒山,天寒地冻,寒气逼人的情景。把寒冷寂寥的景象描写得如此生动,让人不禁瑟瑟发抖。但“风雨漫漫”和“江流浅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围坐炉边,为天下苍生而发声。作者将当下坏境的恶劣寓意天下之乱但又无法改变,这一份的忧国且又无奈情意就掩藏在这雪景之中,形成了沉郁悲凉的意境。又如《有怀》:怀人脉脉独凭栏,天地蘧庐强自宽。别梦相从千里远,荒园且住两年寒。野田饱雨青无际,湖水微风绿可观。好好花枝如解语,不妨饶舌效丰干。这首诗一上来就表达了对“怀人”的思念之情。并用梦里的千里远和现实时间的近渲染了一种远在天涯,近在迟尺的悲伤气氛。而后“野田饱雨青无际,湖水微风绿可观”对野田和湖水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勾勒出开阔无际、明快高旷的意境。让人感觉思念已经像细雨滋润野田那样无边无际,但又像微风荡漾湖水的绿那样清晰可见。给人以凄凉唯美但又明快高旷的意境。由此可见,邓寄芳《归来集》中的印行诗除了描写景色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浓烈丰厚的情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值得让人深刻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三)清新淡雅的语言邓寄芳《归来集》中的印行诗的有些诗句就像是诗人的神来之笔,看似随意自然,却浑然天成,沉思翰藻,读起来清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