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14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14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14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走近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相关背景庆历六年(),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岁,苏辙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历代论》),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轮子、辐条、车盖、车框,它们对车子都各有各的用处,然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轼,却独独对车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职:),\\(作用))))\(虽然,去,虽然这样,然而)\(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没有了轼,我却觉得那是一辆不完整的车。轼儿啊,我最担心)\(汝之不外饰也。,你不善掩饰呀。)\\\[\\](\\\\(\(\\(去:离开,),\\(去掉。))))\(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天下所有的车走过之后,都会有辙印,然而说起车的好)\(者,辙不与焉。,处,那就没有辙的份儿。)\\\[\\](\\\\(\(\\(与:),\\(参加。))))\(虽然,车仆马毙,,虽然这样,然而车倒马死,)\(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那祸也牵连不到辙的头上。这是因为辙,善于处理祸福的关系。)\(辙乎,吾知免矣。,辙儿啊,我知道你能免于祸福,超然物外啊。)文意感知这篇文章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说明苏轼、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思维导图\\\{\\}(\\\\(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坦荡率真遭人嫉恨))惧不外饰,辙\\\{\\}(\\\\(冲淡平和深藏不露,尽力成事为官稳健))知汝能免))\(\\(善处乎祸),\\(福之间))→矛盾\\\{\\(\\\\(有为,避祸))\\\((对应学生用书))一、古今异义虽然,去轼古义:虽然这样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二、一词多义.职\\\{\\(\\\\(①皆有职乎车作用,②杀人而死,职也(《赵世家》)职责)).去\\\{\\(\\\\(①去轼离开,去掉,②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距离,③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过去的)).与\\\{\\(\\\\(①辙不与焉参加,②则与斗卮酒(《鸿门宴》)给予,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④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等待)).乎\\\{\\(\\\\(①皆有职乎车相当于“于”,②轼乎语气词,“呀”,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语气词,“吗”,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焉\\\{\\(\\\\(①辙不与焉句末语气词,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③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于之”,从这里))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作状语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在外面()名词作动词名二子说 给……取名四、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皆有职乎车。(状语“乎车”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乎车有职”)\\\((对应学生用书)).苏洵给苏轼取的名有什么用意?明确: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推测一下苏辙的性格。明确:“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说明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成事。.结合全文谈谈苏洵对两个儿子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明确:对苏轼是“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苏辙是“辙乎,吾知免矣”。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如此处世容易获罪,苏洵语含告诫和担忧。从以后苏轼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的经历看,此言不谬。苏辙性情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由此预见他可以免祸。其后苏辙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由此看来,苏洵是“深知二子”的。写法鉴赏.文章篇幅虽短,但自有波折,没有一处平直之笔。上下两段,都有“而”“虽然”两折,又以“轼乎”“辙乎”作结。.文章文字虽然少,但蕴涵极深,充分显示了苏洵散文善于“引物托喻”的特点。素材挖掘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应用角度]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知子莫如父”“劝诫与勉励”等作文中。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