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城》课例赏鉴——该课例获四川省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研讨会展示课第一名(绵阳)执教易晓
观察段增勇
【课例实录】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生:我读这篇《边城》首先感觉它很长,然后通过边城的人过端午节,感受到边城的淳朴民风和节日的热烈气氛。
生:其实一开始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很长,所以没太在意。但是后来跟着主人公翠翠的心境进入到古朴的边城,觉得很有趣,很舒服。
师:看来大家都读出了一点味道,今天我们就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走进边城,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刚才同学们提到《边城》里写了很多的民俗,特别集中写的是哪几个节日呢?
生:端午节、中秋节、过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围绕着这些节日,沈从文先生写了哪些习俗呢?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勾一勾,画一画。
(生看书、勾画)
生:端午节的时候,喝雄黄酒,划船,捉鸭子。
师:在这些习俗里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生:捉鸭子、赛龙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赛龙舟,从中可以看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呢?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段)
师:这里提到赛龙舟时的鼓声如雷鸣,而且人们都会去呐喊助威。因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边城人民在这样的节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生:欢喜。
师:还有呢?人们划龙船时是需要竞争的,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激动,热切。
师:很好,在这种和谐热闹的氛围里,我们可以看到边城人民的热血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我们再看一看中秋节和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做什么事。
(生阅读~段)
师:边城是一个不为外界所干扰的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所在,这里的人民过着自然、健康、安宁的生活。这些动人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环水绕之城特有的地方色彩,烘托了湘西人民原始、天然的人性美。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说,你感觉这里的人民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印证?
生:我觉得边城的人民非常高尚,民风很淳朴。比如第自然段说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体现出顺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还有第自然段,“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这也体现出祖父的责任感。这些都说明边城民风很淳朴,人民品德很高尚,我很喜欢这样的人。
生:从自然段开始一直到段,是翠翠和别人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翠翠把什么都说出来了,而现在的人彼此间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信任。由此我看出,当时人们心灵都很纯洁,对别人没有太多怀疑。
师:边城的人还有很多,但有一个被忽略了,就是过渡的人。请看文章最后一节,这里实际写了一场过渡人和船夫的争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为什么呢?从这种“争”里我们能读出什么?
生:这里的人都非常淳朴,觉得无功不受禄,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酬劳。钱在这个地方不如人们之间的感情来得真挚、重要,陌生人之间也能体现人性的温暖。
师:你用了很好的词语,体现了人性的“温暖”,人们不看重钱财。
师: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同学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翠翠。翠翠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首先要请男同学回答。
生:我觉得她手比较巧,比如在段“用粽叶编蚱蜢、蜈蚣玩”。
师:换句话说,我们叫“心灵手巧”。还有呢?刚才那段对话里我们感觉翠翠有一种什么特点?
生:单纯的美。
师:我们再看看围绕端午节,翠翠发生变化了吗?顺着时间来。先看前年的端午节,翠翠遇见了二老傩送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书上勾一勾关于翠翠变化的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
(生阅读并勾画)
生:第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和第段“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可以看出在和二老对话之后她内心的变化。
师:“沉默”可以表现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可能是她对二老有好感了吧。
师:如果这里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再往下找。“去年的端午”翠翠遇见大老,当爷爷和翠翠回来的时候,翠翠的表现是什么?
(生阅读并勾画)
生:爷爷提起把翠翠嫁给大老做媳妇,她生气了,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但是前面提到二老,她“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说明她对二老有好感。
师:翠翠和爷爷的对话里有一句话,表明翠翠的心里其实已经走到二老的世界去了。能不能找到这句话?
生:“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师:因为青浪滩有谁?
生:二老。
师:我们把这里和前面联系起来就会知道,翠翠的“沉默”和“问”其实是因为什么?
生:心里产生了朦胧的爱意。
师:那么再过一年,到了今年的端午节时,再次听到端午的鼓声,翠翠会怎么样呢?我提醒大家看一看第一章最后。听到端午节鼓声时首先谁变化起来了?
生:狗。
师:翠翠呢?骂了它。然后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段)
师:“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就会引起翠翠的——
生:怀念、向往。
师:我们再看文章最后,爷爷的船上来了一队迎亲的人,他们过渡后,翠翠请祖父吹起了《娘送女》的曲子。我们把前前后后的情节连在一起想想,翠翠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娘送女》感觉是出嫁的表现,她以前听到鼓声就会想去看节目,但现在听到鼓声,她想听这支曲子,我觉得她想出嫁,嫁给二老。
师:我们前面说翠翠有天真之美,现在感觉她有什么样的美呢?
生:觉得她变成熟了,比以前多了一种情愫在心里。
师:比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的小丫头多了点心事,多了点向往,情窦初开,懵懵懂懂,充满对爱情的向往。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第一章里写的翠翠,看看翠翠还有什么美。
出示投影,师生配乐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师:从这段文字可以感觉翠翠还有什么美?
生:她有一种自然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师:“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能感受到什么?
生:她有点淘气,善良、天真。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沈从文先生写了边城里的民俗、民风,也特别写到了翠翠。
师:沈从文先生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呢?大家就此讨论一下,努力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生讨论)
生:我觉得从文先生内心对这种美好的世外桃源似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从文先生对这里淳朴的民风民俗的向往,对于翠翠、爷爷、顺顺这样淳朴、善良的人们的一份憧憬。所以,我觉得从文先生一定是内心怀着一份纯真、美好的愿望,他也是一个纯洁、善良、淳朴的人。
生:我觉得沈从文先生写边城,是自己构建的世外桃源,可能是在心灵深处寻找一种宁静、淳朴、美好的生活,寻找自己心灵的寄托。在外面的世界受尽世俗的洗礼,总感觉他想净化自己的心灵,去寻找一块真正的净土。
生:文章下面有一条批注,说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我知道凤凰古城非常出名,有一种淳朴的民风,百姓非常和乐。我想沈从文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在怀念儿时家乡的一种状态,人们的一种民性。
师:他想到了沈从文的家乡凤凰。每一个人,如果他的文字要动人,首先一定要动心。我们一起来看沈从文先生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一封家书,读读这段文字。
出示投影,师生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师:这段文字最打动我们的是哪个字?
生:爱。
师:沈从文对他笔下的世界,对他的家乡有如此深切的爱。所以金介甫先生说:“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投影补充)湘西这块水土孕育了沈从文,沈从文也把他满腔的爱还给了湘西。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出示投影,补充背景知识:
本文成书于年。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冤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师:刚才也有同学提到沈从文先生的经历,当他离开凤凰,来到北京,来到都市的时候,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可能也会有些失落。因为当现代文明所浸染的人与家乡淳朴世界的人相对比时,人的真诚、美好就会越发成为他内心永远的追寻,深刻的眷恋。不过到这儿为止,我还有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结局,最后是圆满的吗?
生:不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出示投影,生配乐诵读:
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师:同学们,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这里的人民的沈从文,为什么会写下这样温馨而又悲凉的结局呢?这样的结局会不会影响小说的美呢?
生:不会。这样的遗憾更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并不会影响到整部小说的美。这里的“明天”,是明天,还是明天的明天的明天,谁也不知道,也许在等待中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和社会现实也是差不多的,虽然很多人都想要有个美好世界,但是那个美好世界也许只存在于“明天”。
师:那么这样来讲,沈从文的文字可能观照了人生的一些本质。还有吗?
生:虽然这样的结局是很多读者感到遗憾的,但大家不光感到遗憾,还会感到伤感。这伤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就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反思,是在现实世界本应留下人们心中那片美好的净土,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这个“明天”是真的明天,还是永远不会回来的那个“明天”?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检讨自己。作者可能是想唤醒更多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明天的渴望。
师:谢谢,作者热爱美好的世界,但是他写的并不是一个没有悲伤的完美的世界。
出示投影:
沈从文先生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师:也许故事不是完美的,但是在悲凉的意味后面,我们可以读到沈从文先生隐伏的悲痛,这份隐伏的悲痛里,也有着温馨,有着温暖,有着和煦。
出示投影:
沈从文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如果我们能读出沈从文先生独有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天悯地的情怀,进而就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民、这样的自然人生的爱。这也是沈从文先生永远向往的内心的梦,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梦。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一个喧嚣的、容易迷失自我的世界里,所以人们更想去追寻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同学们,如果让你对边城说一句话,你会怎么说呢?请大家在心里想想,然后起立表达。
出示投影:
边城,一个,一个,一个。
生:边城,一个活在过去的现实中而存在于现在的梦中的美妙的世界。
生:边城,一个拥有纯真心灵的善良人民的世外桃源。
生:边城,一个我爱的梦。
师:这个世界,也许是一个存在于过去的世界,也许是一个永远存在于我们梦中的世界,但它也是我们将要永远追寻的一个世界。沈从文先生曾经写过这么几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投影补充)这句话后来被镌刻在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之上。今天我们走近沈从文,还要从文字中去体会沈从文的人生、沈从文的内心。这位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尘封、被误解,停止文学创作而改行做文物的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误解沈从文呢?这还需要我们课下好好地去读、去研究,因为我们的边城之旅才刚刚开始……同学们会再读沈从文吗?
生:会。
师:我很高兴。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作为结束。
出示投影,师生配乐齐读:
我知道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美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执教感言】
执教之前,我曾反复阅读文本,补充阅读有关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如《无从驯服的斑马》(沈从文著)、《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著)等等,思考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先生的话给了我启迪。我把《边城》作为“定篇”,意在充分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民风民情,认识边城纯朴的人民,爱上沈从文所营造的美好的湘西世界,更爱上先生文字后的精神。因为,沈先生的小说,是指向人性的,是纯正的精神食粮。后人亲近大师,也该因有所沾染而美好吧。
从具体教学情况看,这堂课应该说有满意处,也有遗憾。满意在于自己能沉静和从容地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文本,触及沈先生的文字及其背后的精神。打开一扇窗,也许学生就能看到一个博大的世界。而遗憾处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尚未完全进入文本而动容,情感的表达还不够充沛;二是容量较大,导致教学时间较长,结尾略有些仓促。这也提示我在“教什么”和“怎样教”两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以为,文学的世界是永远的蒹葭,而教师就是摆渡的人,带领着学生踏上漫漫的寻梦之途。上下求索,其道大光。我,将是永远的行者。
(易晓四川师大附中;)
【名师观察】
三点一线浑融整合潜移默化浸润无声
易晓老师的《边城》教学,像是一枚石子投在了一潭沉静的水里,涟漪散漫开来;那一圈一圈的水纹,又像是微风过处,悠悠渺渺,构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图案,绵密淡雅,滋味深蕴。
《边城》教学,能够在不枝不蔓的状态,使教学的整个流程自然而自在,这与执教者的“取点串线、逐层深入”密切相关。易晓老师深受王荣生教授“定篇”理论的影响,把教材《边城》作为一个“定篇”来对待。基于“定篇”的理论支撑,易晓老师把《边城》的教学指向,紧紧地吻合在对于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侧重在《边城》的人文价值的探寻,也可以视之为人文意义上的心理探索、精神探索。
本课从“民俗”切入,引发学生对于“民风、民情”的思考,进而探讨“民性”,进而从整体的认知而具体到文学形象的个体分析,进而到对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探究和感悟。如此教学流程和教学举措,充分体现了“三点一线”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抉择。所谓“三点”,即“切入点、思考点、兴趣点”,所谓“一线”,即“以学生的接受、体验、感悟、习得和探究为主线”。
抓取《边城》的“民间习俗”这个点,既是对于整堂课的教学的一个切入,也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机智把握,可以视之为“切入点”和“兴趣点”的双向选择。教学一开始,易晓老师就轻松自如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感受有关“民间风俗”的相关内容,在具体的细节分析里去理解边城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风采。易晓老师把枯燥的刻板的理性的环境分析,融之于“民间习俗”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去感受和体认边城人的生活,去把握边城人的群体性格。
顺沿切入点,激发兴趣点,引出一个个思考点,让学生真正地在阅读和思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民俗风情的美,人性的美,人的美。这“人的美”,既分析了《边城》里的相关人物,也让学生具体感受了写作者沈从文先生,这是“小思考”引出的“大思考”。易晓老师几乎“连环问”的呈现,便是从一个个小的思考把学生引向了大的思考,面的思考。几乎在每一个细碎的丝丝缕缕的问题分析中,师生都在互动中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文本解读。如此的教学状态,我们当可以视之为“浸润式”教学状态。
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如何实现?就是要通过言语因素的分析理解和感悟,具体而实在,细腻而深刻,让作品的文学因素显现出来,让作品的审美品质凸显出来。就《边城》的整个教学内容而言,易晓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着力于关键词、中心句、经典段的抓取和捕捉。
取点恰当,教学的面,也就依次呈现,由“民间习俗”而环境分析,由环境分析而群体性格的感受,由群体性格而具体的个体的人物分析,由人物分析而作者内心世界的感受。即便是相应的“拓展延伸”,也是基于学生对于“边城”的真切而深入的感受,这也为整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若说这堂课的“瑕疵”,就是上得有些“满”。在课堂教学上的“减肥”和“瘦身”问题,也有待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装饰工程合同范本2024
- 暑假工合同书模板
- 农村自建房屋购买合同
- 标准无过错方离婚协议书样本
- 家庭服务合同书模板
- 软件开发项目技术保密合同
- 广州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大全
- 经典购销合同范本汇编
- 信息科技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 工程所需材料运输合同
- 《创意改善生活》课件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第1-4章)培优试卷
- 个人简历模板(5套完整版)
- CHT 1027-2012 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正式版)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工期日历天计算器
- 相敏检波电路
-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特殊教育概论(共4页)
- (完整版)装修主要材料一览表
-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
- 给4S店精品销售的几点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