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_第1页
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_第2页
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_第3页
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_第4页
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盛世华研·2008-2010年钢行业调研报告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内容目录TOC\o"1-3"\u一、前言 3二、GLP-1减重药行业发展分析及趋势预测 32.1GLP-1成减重药发展趋势 42.1.1GLP-1RA简介 42.1.2GLP-1RA发展 42.1.3GLP-1RA市场规模 52.1.4全球GLP-1RA适应症进展 52.1.5全球肥胖适应症靶点进展 62.1.6全球已批准上市GLP-1RA 72.2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为主要获批GLP-1减重药 82.2.1利拉鲁肽 82.2.2中国市场利拉鲁肽格局 92.2.3司美格鲁肽 102.2.4中国市场司美格鲁肽格局 122.3明星靶点GLP1,减重市场百舸争流 132.3.1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减重市场需求凸显 132.3.2海外对标产品销售火爆,商业化潜力巨大 142.3.3GLP1类产品减重效果明显,即将迎来上市潮 182.3.4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快速放量,多肽CDMO产业链受益 192.4减重:GLP-1减肥药市场潜力巨大 202.4.1全球科学长效减肥药可选品种较少 20(一)全球长效减肥药选择较少 20(二)GLP-1:最科学的减肥机制 222.4.2司美格鲁肽成为爆款,GLP-1增速强劲 232.5GLP-1RA肥胖、减重适应症市场规模测算 252.6我国减重百亿级蓝海市场,静待GLP-1受体激动剂采摘 272.6.1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患者健康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获指南推荐 272.6.2国内获批的减肥药较少,GLP-1受体激动剂前景光明 282.6.3肥胖症患者基数大,国内肥胖药市场空间广阔 292.6.4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的继任产品,第二款降糖减肥双适应症GLP-1 312.6.5替尔泊肽:礼来的下一代重磅产品,有望成为新一代降糖药销量冠军 322.6.6针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适应症,国产GLP-1谁将突围而出? 332.7国内研发百花齐放,产品即将上市爆发 342.7.1国内研发百花齐放,制剂迎来申报爆发期 342.7.2GLP-1长效双/多靶点国内临床及申报梳理 342.7.3国内减肥适应症GLP-1药物进展梳理(不区分靶点) 352.8GLP-1减肥药发展趋势 352.8.1GLP-1药物趋势1:长效化 352.8.2GLP-1药物趋势2:从单靶点到多靶点 362.8.3GLP-1药物趋势3:从单药到组合 362.8.4GLP-1药物趋势4:不止降糖/减重,拓展其他适应症 36三、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 363.1数字化生存:医药企业的战略转折点! 373.1.1疫情曾倒逼药企“数字化生存”以自救 373.1.2通过数字化,可看到一个用户身上的无数标签 373.1.3数字化生存场景:数字化技术+管理重构 383.2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393.2.1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 393.2.2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 393.2.3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 403.3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403.3.1研发环节数字化 403.3.2生产环节数字化 413.3.3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413.3.4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423.4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423.5基于医疗医保联动的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耦合效应分析 433.5.1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现状 43(1)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与耦合效应概念 43(2)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三医”联动改革 44(3)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问题 443.5.2医药产业数字转型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45(1)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要素分析 45(2)“互联网+医疗健康”与医保编码标准 46(3)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耦合效应的制度设计 473.5.3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的数字化调整转型路径 48(1)以数据要素为特征的数字化调整 48(2)以平台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服务 48(3)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的“三医”联动改革 49(4)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协调机制 493.6鲁南制药集团:坚持数字赋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503.6.1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513.6.2坚持研发数字化提升数字管理水平 523.6.3坚持数字赋能致力打造智能生产 523.6.4坚持营销转型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53四、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制定手册 544.1动员与组织 544.1.1动员 544.1.2组织 554.2学习与研究 564.2.1学习方案 564.2.2研究方案 564.3制定前准备 574.3.1制定原则 574.3.2注意事项 584.3.3有效战略的关键点 594.4战略组成与制定流程 614.4.1战略结构组成 624.4.2战略制定流程 624.5具体方案制定 634.5.1具体方案制定 634.5.2配套方案制定 65五、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实施手册 665.1培训与实施准备 665.2试运行与正式实施 665.2.1试运行与正式实施 665.2.2实施方案 675.3构建执行与推进体系 675.4增强实施保障能力 685.5动态管理与完善 695.6战略评估、考核与审计 70六、总结:商业自是有胜算 70一、前言随着数字化服务的深入,产生了巨大效能,与产品、选址、供应链等方面的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数字化转型也是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医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议。下面,我们先从GLP-1减重药行业市场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和研究了GLP-1减重药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相信通过本文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解答,您对这些信息的了解与把控,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将为您经营管理、战略部署、成功投资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价值,也为您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有力的保证。二、GLP-1减重药行业发展分析及趋势预测2.1GLP-1成减重药发展趋势2.1.1GLP-1RA简介新型降糖减重药物,模拟GLP-1生理作用GLP-1R激动剂定义GLP-1R激动剂作用机制2.1.2GLP-1RA发展适用症由糖尿病扩大至肥胖症,半衰期短为技术难点GLP-1R激动剂发展历程GLP-1R激动剂技术难点:过短的半衰期2.1.3GLP-1RA市场规模全球市场增长稳定,中国市场快速放量全球GLP-1RA市场规模(亿美元):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2025年达283亿美元中国GLP-1RA市场规模(亿元):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2025年达156亿人民币资料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食品药品网、国海证券研究所2.1.4全球GLP-1RA适应症进展以糖尿病和肥胖症为主,市场潜力大资料来源: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2.1.5全球肥胖适应症靶点进展GLP-1R为热门靶点资料来源: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2.1.6全球已批准上市GLP-1RA以新药计,2型糖尿病获批8种,肥胖症获批3种资料来源: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注:数据截至2023/11/082.2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为主要获批GLP-1减重药2.2.1利拉鲁肽诺和诺德第一款GLP-1RA减重药物资料来源:丁香园《肥胖症治疗药物研究报告》、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丁香园《肥胖症治疗药物研究报告》、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2.2.2中国市场利拉鲁肽格局多家企业布局利拉鲁肽类似药/改良新药注:中国市场,诺和诺德利拉鲁肽核心专利到期时间:化合物2017年、晶体2022年资料来源:Insight、药事纵横公众号、国海证券研究所注:此处仅整理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情况,部分药品可用于其他适应症治疗2.2.3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第二代GLP-1RA减重药,减重效果更佳资料来源:丁香园《肥胖症治疗药物研究报告》、Insight、国海证券研究所2.2.4中国市场司美格鲁肽格局2型糖尿病适应症进展较快,肥胖适应症进展有提升空间资料来源:Insight、GBIHealth公众号、国海证券研究所注:此处仅整理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情况,部分药品可用于其他适应症治疗2.3明星靶点GLP1,减重市场百舸争流2.3.1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减重市场需求凸显肥胖是很多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和癌症。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体重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目前主流的判断方法为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有所差异。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是:BMI在18.5-24是体重正常,24-28属于超重,大于28为肥胖。在全球范围内,成年人中超重占比超过39%,肥胖超过13%。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内,全球肥胖患病率的趋势有所增加。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以及运动缺乏等因素,导致近年我国肥胖人口迅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我国肥胖人数从2016年的1.8亿人增至2020年的2.2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5.0%。到2030年,肥胖人数近3.3亿人,成人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可能将达到65.3%,在儿童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到15.6%(WHO标准)。我们预计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居民体重管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减肥需求市场将持续增加。图表:2016-2030E中国肥胖症患病人数(百万人)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东吴证券研究所2.3.2海外对标产品销售火爆,商业化潜力巨大诺和诺德GLP-1类药物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则稳步上升,截至2023年2月市占率第一,市占率为65%,主要源于司美格鲁肽的快速放量。后续司美格鲁肽针对多种慢性疾病也在积极布局,潜力巨大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慢性肾脏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等。图表:诺和诺德GLP1相关产品全球市占率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图表:司美格鲁肽的适应症开发策略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此外,除了针对核心适应症糖尿病和减重外,诺和诺德也开发了口服制剂、双靶点复方制剂和口服双靶点激动剂,试图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图表:诺和诺德GLP1相关靶点产品布局概览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医药魔方,东吴证券研究所礼来的替尔泊肽(GLP1/GIPR,Mounjaro)上市之后放量非常迅速,增速快于司美。最有亮点的地方在于其在减重效果上的提升。图表:GLP1相关产品上市后放量速度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图表:GLP1相关产品上市后市占率变化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2.3.3GLP1类产品减重效果明显,即将迎来上市潮国内处在临床阶段的GLP-1R相关靶点的药物超过30种,竞争逐渐红海。头部产品先发优势明显。目前,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物(每日一次)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每日三次)已经获批上市减重适应症,后续产品包括注射/口服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信达的玛仕度肽等产品在2024年-2026年有望陆续获批减重适应症。图表:针对减重适应症GLP1相关药物临床进度梳理数据来源:医药魔方,东吴证券研究所针对目前已经公布的非头对头临床数据:礼来的三靶点药物retatrutide(48周)目前能达到的减重效果最好。诺和诺德的联用疗法CagriSema(仅20周)和玛仕度肽(仅24周)的数据未来有望也能达到48周以上实现减重20%以上的潜力。我们预计,单纯看减重效果:礼来三靶点药物>礼来的替尔泊肽、信达的玛仕度肽、诺和诺德的复方制剂(CagriSema)>GLP1单靶药物。安全性上看,这类药物整体安全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反应,暂无长时间随访数据看出不同产品之间明显的安全性差异。后续需要持续关注的安全性风险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心率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和肌肉量降低。2.3.4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快速放量,多肽CDMO产业链受益GLP-1多肽原研药2022年销售额破200亿美元,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临床需求叠加超重患者减重需求,GLP-1多肽药物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容。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基数庞大,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为代表的GLP-1多肽药物畅销全球,礼来的Tirzepatide开始2022年获批上市,2022年销售额达4.83亿美元,而2023H1销售额就达15.48亿美元;而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获批减肥适应症后,在2022年销售额达772.37亿丹麦克朗的高基数下,2023H1仍实现了大幅增长,销售额达621.66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87.22%。同时,海外的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已经在减肥适应症上表现了出色的减重效果,而国内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在减肥适应症的二期临床试验中,接受玛仕度肽9mg剂量组治疗24周时受试者体重下降幅度比安慰剂组的受试者体重多下降15.4%。全球减肥市场空间广阔,多肽产业链有望进一步扩容,这也为CXO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肽CDMO产业链受益标的:药明康德、凯莱英、诺泰生物、圣诺生物、昊帆生物;图表:GLP-1多肽原研药历年销售情况(亿美元)数据来源:诺和诺德公告,礼来公告,东吴证券研究所2.4减重:GLP-1减肥药市场潜力巨大2.4.1全球科学长效减肥药可选品种较少(一)全球长效减肥药选择较少目前我国超重/肥胖人群减重采取阶梯疗法。根据《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在超重且不合并其他与肥胖相关的异常情况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体重控制;当体重进展到肥胖时则需要增加药物治疗;手术一般作为最后选择。《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显示当超重或肥胖患者伴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需采用药物治疗。全球长效减肥药稀缺,国内肥胖市场长期治疗药物市场仅有奥利司他仿制药获得NMPA批准上市,且只适用于成人。目前FDA只批准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氯卡色林、安非他酮-纳曲酮6款肥胖长期治疗药物。奥利司他是由罗氏于1999年推出的一款脂肪酶抑制剂类减重药,随后葛兰素史克也推出处方药版的奥利司他。自重庆植恩药业首家实现国产化以来,中山万汉制药、鲁南新时代、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浙江华海制药等国内企业纷纷加入市场竞争。亟需突破性治疗手段以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重效果。1)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较低,目前我国尚缺乏公认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以广泛用于肥胖管理;2)药物治疗:治疗渗透率<1%,我国肥胖药物治疗种类单一,仅奥利司他获批用于肥胖治疗,不良反应限制其广泛临床应用;3)手术治疗:治疗渗透率~0.25%,减重手术应用存在诸多障碍,如系列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我国约50%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亟需突破性治疗手段以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重效果,结合我国目前药物干预减重渗透率不足1%,我们认为GLP-1激动剂潜力巨大。图表:获FDA批准上市的长效减肥药数据来源:信达生物投资者演示材料,《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西南证券整理34(二)GLP-1:最科学的减肥机制GLP-1分泌不足导致肥胖。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患者餐时GLP-1分泌不足,因此GLP-1作用缺陷是肥胖的病生理学机制之一。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胰腺、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脂肪组织等,学术界已开展深入研究并广泛认可的GLP-1减重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中枢食欲、延缓胃排空有关。中枢神经的食欲抑制作用:GLP-1作用于中枢上的GLP-1受体(特别是下丘脑)和中枢的饱涨中心,使人体产生饱胀感并降低食物的摄入,通过抑制食欲产生减肥的功效。延缓胃排空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作用于胃肠道上的GLP-1受体,抑制胃肠道蠕动和胃液分泌,抑制食欲及摄食,延缓物质的吸收及胃内容物排空,减少进食量。研究表明,胃排空速度与体重有显著的相关性,肥胖的患者胃排空速度明显加快,GLP-1可调节食物在消化道的推进速率。GLP-1RA在同类药物中减重疗效更优、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干预手段。一项发表于Lancet的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由于卓越的减重效果及导致中断治疗的不良事件风险较低等突出优势,成为推荐的体重控制新疗法选择。研究结果显示,芬特明-托吡酯对降低体重最有效,其次是GLP-1受体激动剂;然而芬特明-托吡酯、安非他酮-纳曲酮发生与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最多。在一项事后分析中,GLP-1受体激动剂塞马鲁肽在减重≥5%和体重变化百分比方面显示出远高于其他药物的益处,而不良事件风险与其他药物相似。2.4.2司美格鲁肽成为爆款,GLP-1增速强劲利拉鲁肽(Saxenda)由诺和诺德研发,2014年12月获得FDA批准用于肥胖人群减重适应症,适用于BMI≥30kg/m2或BMI≥27kg/m2但有肥胖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成年患者,目前已经在近46个国家获批,是首款获批减重适应症的GLP-1RA药物;司美格鲁肽Ozempic(2017,降糖适应症)、Rybelsus(2019,降糖适应症)、Wegovy(2021,减重适应症)陆续获FDA批准,Saxenda、Wegovy获批后均实现高速放量。诺和诺德2023年中报显示其减重药物约占全球减重市场份额的90%,实现收入181.5亿丹麦克朗(约合27.2亿美元,+157%),在所有业务中增速最快,占总收入比重从2022年年报的9%高速增至17%。截至2023年5月,诺和诺德中国地区减重业务销售额达1亿丹麦克朗(约合1.1亿元,+33%),主要由Saxenda贡献。图表:诺和诺德减重业务占总收入比重高速提升数据来源:诺和诺德公司年报2.5GLP-1RA肥胖、减重适应症市场规模测算全球市场:据辉瑞公司报告预计,2030年GLP-1RA在肥胖领域全球市场规模可达500-550亿美元。图表:全球GLP-1RA用于肥胖适应症市场规模(亿美元)中国市场:据信达生物预计,2019年中国超重或肥胖、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0%、17%,患病率仍将持续提升。假设:根据ObesSurg数据,美国2019年肥胖人群药物干预率约为3%,超重人群用药较肥胖人群更为严格,假设肥胖、超重人群2045年药物干预率为5%、2%;假设肥胖、超重人群2045年GLP-1RA渗透率分别为60%、50%,与海外成熟市场接近;肥胖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较超重患者略高,2045年达85%;目前超重、肥胖适应症药物获批较少,尚处于自费市场,单日治疗费用较高,按D已获批减重药物费用计,假设单日治疗费用为30元;预计远期市场竞争充分条件下治疗费用可降40%左右。计算得出,我国GLP-1RA用于肥胖、减重远期市场规模预计约910.3亿元。数据来源:信达生物投资者演示材料(2023年5月),ObesSurg.2021Mar;31(3):1105-1112图表:中国GLP-1RA肥胖、减重远期市场规模测算2.6我国减重百亿级蓝海市场,静待GLP-1受体激动剂采摘2.6.1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患者健康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获指南推荐超重和肥胖症与多种危害生命的疾病相关。根据WHO,超重和肥胖被定义为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蓄积,最根本的发生原因是机体摄入和消耗的热量不平衡所致。超重和肥胖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即使一个人只是轻微超重,患上下述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并且随着BMI的上升,这些风险也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例如:1)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2)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4)多种癌症(包含子宫内膜癌,乳房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胆囊癌,肾癌和结肠癌)。BMI是最广泛使用的肥胖症诊断标准。平均体质量指数(BMI)由于其便捷性和可行性,是最广泛使用的肥胖指标。根据WHO的检测标准,超过25.0kg/m2被认为超重,而BMI超过30.0kg/m2被认为是肥胖,但是由于中国人在同等的BMI下,较白人拥有更高的体脂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定义标准与WHO标准不一。根据国内的组织,在中国人群中BMI超过24.0kg/m2为超重,而BMI超过28.0kg/m2被认为是肥胖。GLP-1通过调控中枢系统,影响胃口和食物摄入。在进食时,肠道L细胞会分泌GLP-1。GLP-1通过接触在肝门静脉神经纤维或在腹部的迷走神经(结状节)中的GLP-1R与大脑沟通。随后,GLP-1通过肠胃道传入的迷走神经纤维激活孤束核(NTS)中生产GLP-1的神经纤维。NTS的神经纤维投射遍及多个食物摄入调节区域,其中大多数区域都含有GLP-1R,例如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和下丘脑。GLP-1R存在于整个下丘脑中,特别是在室旁核(PVN)和弓状核(ARC)中,其中位于ARC抑制食欲的前阿黑皮素(POMC)神经元群中GLP-1R密度更大。GLP-1通过刺激POMC神经元和间接抑制AgRP/NPY神经元来增加饱腹感和减少饥饿,以此减少食物的摄入从而促进减肥。另外GLP-1可能也通过影响味觉来控制食欲。国内减肥药物治疗使用保守,仅限在成年人中使用。国内肥胖的防治遵守着三级预防策略。在《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中,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含营养、运动和行为方式干预)被推荐为肥胖的一线治疗手段;虽然药物治疗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国内其使用是比较保守,且可选择的减重药物有限,因此国内药物治疗不像在美国和欧洲地方那样使用普遍。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时使用,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的患者可考虑用药减重。目前国内药物治疗,主要在成年人中应用,暂无儿童使用的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减肥适应症的是奥利司他,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均只被建议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海外肥胖指南中药物治疗使用普遍,GLP-1受体激动剂为主要推荐。根据《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肥胖症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6,Garveyetal.),当患者的BMI超过27kg/m2无论伴不伴有并发症,均可考虑药物治疗。另外根据《2022AGA临床实践指南:成人肥胖患者的药物干预》(2022,Grunvaldetal.),若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效果不佳,推荐增加药物治疗。4个被推荐用于治疗的药物分别为司美格鲁肽2.4mg、利拉鲁肽3.0mg、芬特明/托吡酯缓释制剂,以及纳洛酮缓释/安非他酮缓释制剂,以上药物均可长期使用,具有中等或较大程度的减重作用和较小或不显著的危害性;对于患有肥胖或超重并伴有相关并发症的成年人中,AGA建议不要使用奥利司他。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减肥药物是奥利司他,随着国内的指南逐渐和海外指南接近,这意味着未来国内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减肥适应症的应用潜力大。2.6.2国内获批的减肥药较少,GLP-1受体激动剂前景光明GLP-1受体激动剂减肥效果突出,副作用较为可控。肥胖的药物发展曲折,历史漫长,许多减肥药曾经被寄于厚望,最后均因出现安全问题被禁用。纵观整个减肥药物发展史,海外获批的减肥药物众多,出现过各种类别的减肥药物,例如线粒体解偶联剂、拟交感神经药、大麻素1受体(CB1)拮抗剂、脂酶抑制剂、血清素(5-HT)受体激动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但是大部分的药物由于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获批后被纷纷被撤回使用,例如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西布曲明、氟苯丙胺、盐酸右芬氟拉明和彩虹丸)、自杀倾向(利莫那班)、存在药物依赖和滥用风险(甲基苯丙胺)。在这些获批的药物中,可以看出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副作用是其中较为温和的,并未出现极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从减肥效果来看,GLP-1受体激动剂为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类药物,尤其是司美格鲁肽和安慰剂相比减重超过10%。美国GLP-1类似物在减肥适应症中零售处方量最高,未来国内GLP-1受体激动剂有望成为该适应症中的佼佼者。根据SymphonyHealth预测,从2016年到2022年主流减肥药零售处方量来看,GLP-1受体激动剂处方量持续增长;单从2022年各类主流减肥药的零售处方量占比情况来看,占比最高的2款减肥药均为GLP-1受体激动剂,分别约为49.67%(司美格鲁肽注)和33.56%(利拉鲁肽),合计占比超过80%,而奥利他司的处方量占比仅为0.68%。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GLP-1受体激动剂在减肥适应症仍处于上升期而奥利司他已处于衰弱期。与国外市场相比,目前国内仅有奥利司他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减肥适应症,因此减肥药市场竞争格局较为良好;鉴于GLP-1受体激动剂优异的减肥效果和国外减肥药的发展趋势,该类药物在国内上市后有望快速夺得市场份额,拿到较好的销售额,未来GLP-1受体激动剂有望成为肥胖适应症上的领军药物。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全球上市后销售持续增长,司美格鲁肽注上市后迅速占据市场份额。根据诺和诺德公司公告,整体GLP-1受体激动剂在减肥领域销售额呈上升趋势;利拉鲁肽在减肥适应症的销售额自2016年起持续增长,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销售额首次呈负增长,但在2021年增速开始恢复,在2022年增速达到50%以上,销售额为107亿丹麦克朗(15.2亿美元左右)。司美格鲁肽作为周制剂、减肥效果突出,自2021年上市后销售额直接达到约14亿丹麦克朗,在2022年销售额增长超过三倍,达到62亿丹麦克朗(8.8亿美元左右),证明其在市场上的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快速替代利拉鲁肽的位置。从全球销售额来看,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前景良好。国内奥利司他销量维持稳定,人们对减肥药物治疗存在需求。奥利司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减肥适应症的药物,2000年在国内上市,2005年年底更改为非处方药,其非处方药适应症为: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体重指数≥24)的治疗。根据PDB数据库,在样本医院中,其销售额从2012年到2019年呈急速上升趋势,此后其销售额在1100多万元区间波动,在2022年达到最高销售额1363万元左右。根据药智网,2019年中国奥利司他总销售额为12.7亿元,整体以线上销售为主,线上渠道占比约79%。奥利司他并不包含在国家医保中,属于自费药物,而医院渠道作为非主流渠道仍持续稳定的销售额,证明了消费者对于减肥药存在需求,愿意为其自费。2.6.3肥胖症患者基数大,国内肥胖药市场空间广阔肥胖问题在国内和全球愈演愈烈,对患者和医疗卫生系统造成巨大负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全球及国内肥胖问题愈加凸显。在过去的20年间,国内超重率、肥胖率迅速攀升。根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2022,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等),国内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转引自中国食品药品网),我国的肥胖症患者人数预计在2030年达到3.29亿人;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19.92亿人。肥胖问题的持续加剧,增加了居民卫生保健服务成本,也造成医疗卫生体系负担的加重,据《HealthpolicyandpublichealthimplicationsofobesityinChina》预测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居民可支付收入逐年升高,预计减肥药消费意愿会有所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中位数:20883元),在2021年达到了35128元(中位数:29975元),2016年到2021年的CAGR为8.08%,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中位数都显示了国民消费能力的增强;2016年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支出金额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左右,显示了人民的消费意愿处在不错的水平。奥利司他并未被纳入国家医保中,在国内肥胖症暂时未被官方认证为慢性病,因此大概率减肥适应症的药物预计仍会是自费药物,民众的消费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减肥药的销售。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百亿级蓝海市场。据我们测算,我国GLP-1受体激动剂类减肥药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383亿元左右,其中在肥胖人群中的市场规模约255亿元,在超重人群的市场规模约129亿元。预计2030年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人群中的市场规模约255亿元,按照下述假设:1)按照国家统计局,2021年我国大陆人口数为14.12亿人,假设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维持在14亿人;2)根据《Prescribingtrends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startingantiobesitydrugsintheUnitedStates》(2021,SuissaKetal.),肥胖药物的使用人群主要分布在18岁到74岁之间;据国家统计局的样本,我国20-74岁的人群比例为76.9%;3)根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转引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国内肥胖患病率为16.4%,假设未来该比例会每年增长0.3%;4)根据《PharmacotherapyforObesity—TrendsUsingaPopulationLevelNationalDatabase》(2020,ElangovanA,ShahR,SmithZL.),美国2019年肥胖人群用药比例约3%,因此假设我国的药物干预比例会在2030年达到2.5%;5)根据SymphonyHealth预测,美国2022年主流减肥药零售处方量占比中GLP-1受体激动剂占比超过80%,因此假设我国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比例会在2030年达到85%;6)假设2023年到2025年GLP-1受体激动剂的市场平均价为800元/支,后续每年下降5%;7)随着国内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逐步获批和普及,每人每年使用支数会达到9支。预计2030年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人群中的市场规模约129亿元,按照下述假设:1)按照国家统计局,2021年我国大陆人口数为14.12亿人,假设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维持在14亿人;2)根据《Prescribingtrends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startingantiobesitydrugsintheUnitedStates》(2021,SuissaKetal.),肥胖药物的使用人群主要分布在18岁到74岁之间;据国家统计局的样本,我国20-74岁的人群比例为76.9%;3)根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转引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国内肥胖患病率为16.4%,假设未来该比例会每年增长0.3%;4)根据《PharmacotherapyforObesity—TrendsUsingaPopulationLevelNationalDatabase》(2020,ElangovanA,ShahR,SmithZL.),美国2019年肥胖人群用药比例约3%。超重人群用药的条件较肥胖人群更加严格,因此假设我国超重人群的药物干预比例会在2030年达到1.5%;5)根据SymphonyHealth预测,2022年主流减肥药零售处方量占比中GLP-1受体激动剂占比超过80%,因此假设我国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比例会在2030年达到85%;6)假设2023年到2025年GLP-1受体激动剂的市场平均价为800元/支,后续每年下降5%;7)随着国内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逐步获批和普及,每人每年使用支数会达到4支。全球多款重磅GLP-1领域产品接连推出,国内减肥用GLP-1受体激动剂即将迎来收获期国内共有8款上市GLP-1受体激动剂。根据医药魔方,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分别有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微球、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其中贝那鲁肽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为国产GLP-1受体激动剂,均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在上市GLP-1受体激动剂中周制剂共有4款,占总数的一半,可以看出长效周制剂是未来发展趋势。从年化费用来看,目前GLP-1受体激动剂普遍都在5000元以上,其中司美格鲁肽的年化费用约为10725元。2.6.4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的继任产品,第二款降糖减肥双适应症GLP-1司美格鲁肽拥有较长的半衰期,可作为周制剂使用。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继利拉鲁肽后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亦是全球第二个获得肥胖症和T2DM双适应症的GLP-1受体激动剂。较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的半衰期更长为165小时(接近7天),可以每周注射一次。其分子结构与天然的GLP-1有94%的同源性,仅在3处修饰,第一处是在34位上的Lys变成了Arg,第二处是在26位的Lys上增加了一个18碳的脂肪酸;18碳的脂肪酸会增强分子和白蛋白结合的能力,通过阻碍司美格鲁肽被酶降解以及延缓肾代谢,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第三处是在8位上,Ala被换成了α-Aib,通过妨碍DPP-4对GLP-1受体激动剂的降解,延长半衰期。司美格鲁肽降糖效果优越。诺和诺德对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SUSTAIN系列),对照组从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到胰岛素均有涉及,无论哪个试验,司美格鲁肽的降糖和减肥疗效均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证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疗效显著。在SUATAIN1-SUATAIN6试验中,对照组的HbA1c下降了0.1%-0.9%,服用司美格鲁肽的组HbA1c下降了1.1%-1.8%,优于对照组。司美格鲁肽对比度拉糖肽拥有更好的调控血糖和减重的作用。SUSTAIN7是一项针对服用二甲双胍单药后,血糖仍控制不良(HbA1c7·0–10·5%)的T2DM患者的一项多中心的3期随机、平行、开放试验研究,对比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在二甲双胍患者中的疗效。该实验共有1201患者参与,其中患者是以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司美格鲁肽0·5mg,度拉糖肽0·75mg,司美格鲁肽1·0mg,或度拉糖肽1·5mg四组中。结果显示,和基线对比使用0.5mg和1.0mg的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HbA1c分别下降了1.5%和1.8%,都显著优于度拉糖肽(p值<0·0001)。司美格鲁肽在帮助患者减重方面也显示出优势。接受0.5mg和1.0mg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分别平均减掉了4.6公斤和6.5公斤(度拉糖肽组为-2.3公斤和-3.0公斤),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值<0·0001)。另外,司美格鲁肽两个剂量组分别有44%和63%的人减掉了5%的体重。从安全性和耐受性来看,两者的表现相似,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均为肠胃道不良反应,在司美格鲁肽两个剂量上的发生率分别为43%、44%,而在度拉糖肽剂量组的发生率为33%和48%。司美格鲁肽减肥效果显著。在减重方面,诺和诺德也对司美格鲁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STEP系列),较安慰剂、体重管理以及服用利拉鲁肽的组别,司美格鲁肽组均展现出优于对照组的效果,尤其在STEP5实验中,司美减重效果达到16.7%,而对照组仅为-0.6%,两者减重差距达到16.1%。司美格鲁肽自上市后国内外销售情况较好。根据诺和诺德官网,司美格鲁肽(包含2型糖尿病和减肥适应症)的全球销售额持续增长,2022年整体(降糖+减肥适应症)销售额达到659亿丹麦克朗(等于94亿美元左右)。根据PDB数据库,司美格鲁肽自国内上市以后,每个季度销售金额也持续上升,在2022Q4达到1.77亿元。根据2022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0(转引自insight数据库微信公众号),司美格鲁肽(降糖)上市不到5年,仅依靠2型糖尿病适应症销售额排名就达到13名,展示出重磅GLP-1受体激动剂的前景。2.6.5替尔泊肽:礼来的下一代重磅产品,有望成为新一代降糖药销量冠军替尔泊肽双适应症均获得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替尔泊肽(Tirzepatide)是礼来继度拉糖肽后研发的重磅GLP-1和GIP双靶激动剂,于2022年5月在美国上市,到2022年底销售额就达到4.8亿美元。替尔泊肽申报T2DM和肥胖症均获得了FDA的快速审批资格认可。替尔泊肽是一个39氨基酸长的多肽分子,其结构主要基于天然的GIP进行修饰,修饰包括:在20位的Lys上增加了一个20碳的脂肪酸、在2和13位上Arg都被替换成了α-Aib,阻碍DPP-4降解以及能更好的和白蛋白结合延长半衰期,其半衰期大致为5天。替尔泊肽降糖效果优秀。礼来对替尔泊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SURPASS系列),对照组有安慰剂、司美格鲁肽、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无论是哪个实验,替尔泊肽的降糖和减肥疗效均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证明其疗效优秀。在SURPASS系列试验中,除SURPASS-2外,替尔泊肽组的HbA1c水平下降了1.9%-2.6%,而对照组下降了0%-1.4%,两者差距明显。降糖效果优于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目前为全球疗效最优的GLP-1受体激动剂。1)SURPASS-2是一项为期40周的随机、开放标签临床试验,在每天至少接受1500mg二甲双胍治疗却仍血糖那个控制不良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了替尔泊肽或者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计1879名患者参与了临床,以1:1:1:1的比例被分入4个实验组分别为替尔泊肽5mg/10mg/15mg和司美格鲁肽1mg。所有三个剂量的替尔泊肽(5mg,10mg和15mg)均实现HbA1c和减重统计学上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组的不良反应相似,其中恶心、腹泻、呕吐最多见。2)公司一项在日本进行的临床,针对停用口服降血糖药单药或未经治疗的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了替尔泊肽或者度拉糖肽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替尔泊肽三个剂量的HbA1c降低效果均明显优于度拉糖肽组的患者(P值< 0.001),减轻体重的作用也是替尔泊肽的效果更优。替尔泊肽剂量组的严重不良反应在5%到6.33%之间,其安全性特征与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一致。替尔泊肽减重效果出众,15mg剂量组较基线平均减重达到22.4%。SURMOUNT-1是利尔泊肽在减肥适应症的一项多中心的3期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总共纳入2539名BMI≥30kg/m2或≥27kg/m2且至少拥有一种体重相关的并发症(不包括T2DM)的成年人。患者被分成4列队,以1:1: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为替尔泊肽5mg、10mg、15mg与安慰剂组。参与者会每周接受一次注射,到72周为止。据临床数据,治疗72周时,替尔泊肽的平均体重降幅(和绝对值)在5mg、10mg和15mg剂量组为分别为16.0%(16公斤),21.4%(22公斤),和22.5%(24公斤),而安慰剂组的体重降幅仅为2.4%(2公斤)。此外,替尔泊肽各剂量组体重降幅超过5%的受试者分别为89%(5mg组)和96%(10mg和15mg组),而安慰剂对照组仅为28%。上述数据都昭示着替尔泊肽减肥效果优越。替尔泊肽的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与胃肠道有关(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对于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受试者,恶心、腹泻、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2.6.6针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适应症,国产GLP-1谁将突围而出?国内有6款创新药处于临床3期。在2型糖尿病领域,国内已经有8款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申请上市到批准临床)的创新药共有30款(不包含研发终止的新药和复方药物),7款处于临床3期(礼来的替尔泊肽已申报上市),其中国内企业主导的3期临床创新药共有6款,包括信达的Mazdutide、派格生物的PB-119、先为达生物的Ecnoglutide、鸿运华宁的格鲁塔珠单抗、银诺医药的苏帕鲁肽、常山生化的艾本那肽,且以上药物均为周制剂(格鲁塔珠单抗为双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为目前控糖效果最好的GLP-1受体激动剂,拥有优异的疗效和先发优势,我们预计将是后续上市的国产GLP-1受体激动剂强劲的竞争对手。国产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仿制药有望先行上市,信达生物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进度领先。目前全球获批的肥胖症GLP-1受体激动剂仅有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商品名:Saxenda)和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而国内目前尚未有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肥胖适应症。根据insight数据库,目前国内进展最快的药物是上海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仿制药,以上均为日制剂以及均处于申报阶段。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在国内临床进展靠前,其作为周制剂,减肥效果优越,综合实力强劲,目前已完成3期国际多中心临床(共入组300例国内患者)。目前来看后续进展较快的周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有礼来的替尔泊肽(已完成国内3期临床试验)以及信达和礼来合作的Mazdutide。Mazdutide目前已开始临床III期,为国内企业主导的进度最快的GLP-1受体激动剂减肥药,有望成为第一款上市的减肥用国产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先发优势。2.7国内研发百花齐放,产品即将上市爆发2.7.1国内研发百花齐放,制剂迎来申报爆发期国内GLP-1/GLP-1R激动剂申报迎来爆发期。从IND申报数量来看,GLP-1类药物近三年临床申报已处于爆发期。2023年仅上半年(截至2023年6月14日)临床申请数量就已超过2022年,足以窥见GLP-1类新药研发的火热。国内多家企业布局GLP-1/GLP-1R激动剂。截至2023年6月14日,国内已经申请临床及以上的GLP-1类药物一共99个,已经批准上市的创新药10个,生物类似药仅有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除了礼来、诺和诺德等国外巨头进军国内GLP-1市场外,国内药企也抢滩登陆持续发力,目前华东医药、恒瑞医药在GLP-1类新药数量上领跑国内药企。2.7.2GLP-1长效双/多靶点国内临床及申报梳理国内双靶药物进度第一的是礼来的替尔泊肽,2023年8月21日,礼来制药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注射液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2022年9月7日,替尔泊肽降糖适应症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国产进度最快的双靶药物为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6mg减重适应症预计23年下半年至24年初NDA申报。此外,多个国内三靶药物进入临床阶段:联邦制药(UBT251)、民为生物(MWN101)、道尔生物(DR10624)。2.7.3国内减肥适应症GLP-1药物进展梳理(不区分靶点)国内肥胖适应症仅两个日制剂获批,蓝海领域尚待开拓。目前国内获批减肥的GLP-1药物包括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及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在研临床产品多为给药次数更少的长效制剂(II期以上13个)与具有口服优势的小分子药物(II期以上2个),两大爆款产品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均处于NDA阶段,减肥适应症国内获批在即。2.8GLP-1减肥药发展趋势GLP-1类药物已成当前“既安全又有效”还“敢用想用”的减肥药GLP-1受体激动剂安全有效,已成为减肥药物临床研究的核心靶点。根据利拉鲁肽Saxenda和司美格鲁肽Wegovy针对无糖尿病肥胖人群的III期临床试验,GLP-1受体激动剂显示出良好的减重效果,两种药物分别减轻患者体重5.4%和12.5%。GLP-1受体激动剂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便秘等),通常程度轻微,且多发生于用药初期,随着身体的逐渐适应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因此,针对GLP-1受体(GLP-1R)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已成为减肥药临床研究的明星,根据医药魔方的统计数据,世界范围内共有162项临床试验涉及该靶点,占所有临床试验靶点的32.7%。2.8.1GLP-1药物趋势1:长效化已上市GLP-1类药物可分为短效、长效及超长效。国内目前批准上市的此类药物包括短效GLP-1类药物如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长效GLP-1类药物如利拉鲁肽,超长效(周制剂)GLP-1类药物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艾塞那肽微球。如若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分类,GLP-1RA可分为exendin-4(动物源性GLP-1)及其衍生物和人源性GLP-1及其衍生物两大类。不同GLP-1类药物在药物结构、药代动力学特征上却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也带来不同的临床获益。2.8.2GLP-1药物趋势2:从单靶点到多靶点将GIPR激动剂与GLP-1R激动剂联用治疗肥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根据LaurieL.Baggio《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co-agonistsfortreatingmetabolicdisease》,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是一种42个氨基酸的肽,由主要位于小肠近端的肠K细胞产生并释放。与GLP-1类似,GIP在营养摄入后分泌,通过激活胰腺β细胞中的同源GIP受体(GIPR),增强餐后胰岛素分泌。临床前研究表明,下丘脑中GIPR+神经元的中枢遗传激活可以减少食物摄入并促进体重减轻。GIP和GLP-1发挥作用的机制具有高度的协同性。2.8.3GLP-1药物趋势3:从单药到组合诺和诺德CagriSema32周治疗减重15.6%:CagriSema是诺和诺德开发的一种组合疗法,CagriSema是一种固定剂量的组合,由2.4mg的注射用amylin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卡格列肽)和2.4mg的注射剂用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组成。2023年ADA大会上公司公布了CagriSema一项II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在BMI≥27且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与司美格鲁肽或卡格列肽单药治疗相比,CagriSema显著减少患者体重,32周治疗后平均体重减轻了-15.6%,超过一半的患者治疗时体重减轻≥15%,3组HbA1c的平均变化分别为:CagriSema组:-2.2%VS司美格鲁肽组:-1.8%VS卡格列肽组:-0.9%。CagriSema组21例(68%)受试者、司美格鲁肽组22例(71%)受试者和卡格列肽组24例(80%)受试者报告了不良事件。最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胃肠道疾病,未报告2级或3级低血糖事件、以及致死性不良事件。2.8.4GLP-1药物趋势4:不止降糖/减重,拓展其他适应症适应症拓展势如破竹,多个潜力市场正在挖掘。除已广泛应用的糖尿病和减重外,GLP1药物的很多其他适应症亦在开发,根据23年5月AgingCell上发表的文章表示GLP1类药物可延长寿命。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GLP1还在大量临床在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帕金森、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开展研究。根据辉瑞预测,不考虑其他适应症,仅计算糖尿病和肥胖两项适应症,美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约900亿美金的量级,其中口服剂型有望超270亿美金。若考虑其他适应症,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或将超千亿美元;三、GLP-1减重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行业质量、吸纳劳动就业、保障百姓民生和增强生活便利度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在行业监管、创新融合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探索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3.1数字化生存:医药企业的战略转折点!3.1.1疫情曾倒逼药企“数字化生存”以自救事实上,即便这波疫情缺席,随着国家监管的加强、政策的挤压,加之外资药企的入场,在前有猛虎、后有群狼的内忧外患情况下,也将倒逼中国药企不得不以“数字化生存”自救之。为什么?答案是国情使然。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另一方面却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高度集中。要想突破这个瓶颈,“数字化”可谓是一剂良药。对制造型药企来说,“数字化生存”会强化其三种能力:自动化生产能力、产业链数据业务化能力和运用“数据业务化”提升效益能力。举个例子,东北制药进行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后,其97%的凭证业务都是通过智能会计平台自动生成的;45个法人组织的72个利润中心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统一核算、财务共享;营销资金占用降低4.6亿元……经济学里有两个概念,一是由扩充带来的增长,二是由经济内部效率的提升带来的增长。数字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内部效率,相当于实现了节流。如果企业再抓好“扩充带来的增长”,那么就实现了开源,节流的同时又能开源,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不是什么难题。正如马云预测:未来成功的制造业,都是用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企业。企业要追求“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在这个逻辑框架内,自动化发展成熟后,就可以帮助制造型企业的产业链的业务实现数据化,进而打通原先互不兼容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RP(物资需求计划)系统,直至打通各个供应商、代理商、销售商间的整个通道。这一关通关后,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实现“数据业务化”。比如:通过开放型平台,打包出售包括工艺、材料和产能的有关参数,服务整个行业。3.1.2通过数字化,可看到一个用户身上的无数标签这次疫情,让包括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在内的不少医药企业嗅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时至今日,在各写字楼甚至住宅楼内的楼宇显示屏上,天天轮番轰炸的医药、医疗广告就是明证。而这一切,均离不开“成功xx背后的xx”——数字化营销模式的闪亮登场。这种崭新的营销模式,让医药企业发现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与目标客户进行直连、直通和互动的渠道,不但大大降低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投入成本,而且能达到较传统营销模式更为明显的推广效果。为什么?因为数字化营销更加精准。随着海量App及各种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应用,加之移动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医药企业完全可用很低的成本获得临床海量的大数据,通过对患者进行大数据分析、精细“画像”后,药企完全可以对症下药、做到对患者个体治疗过程的精准干预和个性化服务。届时,商家就会发现,数字化可以看到一个用户身上的无数标签。不过“数字化生存”毕竟来自外国,因为早在本次疫情出现之前,大部分外资药企已开始尝试数字化生存。简言之,国内医药企业目前所谓的“数字化生存”,差不多都是別人玩剩下的。因此,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医药企业要想继续获得生存权,就要把使用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当成一种新常态。3.1.3数字化生存场景:数字化技术+管理重构“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工业制造2.0、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字化”才是万丈高楼起的基础。事实上,数字化生存的场景中还有图片、视频、语音等,未来可能还有很多东西可归于数字化之列。以线上问诊为例,如果仅有实体医患连线互动,肯定效率低下。而引入视觉技术赋能的影像学AI进行辅助诊断效率就会提高很多。简言之,就是用AR、VR等技术辅助手段辅助诊疗。当然,这又牵涉到大数据处理和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等。所幸的是,已有春雨医生等医疗公司先行先试了。毕竟,只要输入的数据足够多,AI的学习能力还是相当惊人的。不过,千人千方。同一疾病,平台上A处和B处的医生给出的应对方案可能就不一样,未来患者要想更好地获得“数字化生存”,还需平台有更多的数据积累、分类、分析、调整与完善。对很多制造型医药企业来说,它们的管理模式更多还是偏于“表单+流程+考核”,体现的是19世纪泰罗的科学分工等传统管理思想。随着“数字化”的持续普及,传统型企业和非传统型企业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化——所有企业的数字化生存场景只有一个:“数字化技术+管理重构”。届时,企业组织将更加扁平化,员工自治、自流程及自创新、自反馈、自分享的场景将司空见惯,阿米巴经营模式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商业哲学将完全把泰罗思想取而代之。3.2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醫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3.2.1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3.2.2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3.2.3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3.3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3.3.1研发环节数字化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3.3.2生产环节数字化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3.3.3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戶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发表论文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3.3.4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中台,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3.4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主体是企业本身,不过鉴于我国中小型医药制造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企业资金以及相应的人才储备等存在较多限制,一定程度阻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本地医药制造行业现状,制定相应保障及扶持措施,以推进本地医药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地方政府应引导布局医药研发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搭建涵盖公共信息服务、研发、生产、检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医药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转型发展需求,培育或引入工业互联网运营企业,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物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区域内医药制造企业提供设备在线监测、设备健康维护、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监测等应用。三是积极对接一批知名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咨询服务机构或国家级智库,推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机构对接区域内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医药制造企业,为企业数字化现状进行评估诊断,并为下一步数字化转型提供发展建议或解决方案。四是充分发挥当地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协同聚合优势,定期组织医药产学研等机构交流活动,举办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技术创新等专题的专业培训,加强信息共享及技术交流。3.5基于医疗医保联动的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耦合效应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医药产业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药品监管”“互联网+医保服务”等制度安排相协同,推进和实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场景在2020年以来得到加强,以及医保药品集中采购和“双通道”等政策极大推进了药品流通使用环节信息化。5G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签约等医疗卫生数字化结构,与医药产业的电子监管码、追溯管理和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政策制度形成互动效应,并推进数据、平台经济、药物警戒等数字化要素与传统市场要素相融合,提升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3.5.1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现状(1)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与耦合效应概念数字化转型,旨在转变长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通过数据要素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医药产业数字化调整与转型的政策基础,来自于药品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和2019年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确立“国家建立健全药品追溯制度”,其逻辑基础是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进行升级,进而提升生产的数量以及效率的过程[1];工业大数据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生产资源[2-3];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产品和服务问题,实现生产运营、日常管理与数字技术真正融合[4]。Chakravarty等(2013)[5]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涉及企业业务流程、操作程序和组织能力等转换为信息技术促成的企业转型,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客户需求转变的组织模式[6]。因而,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以数据要素为驱动力,促进商业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耦合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系统耦合具备协同性与自组织性的特点[7]。产业数字化转型耦合是指产业链条上部分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变化,将会促进其他产业链条环节的数字化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包括“三医”联动改革的医疗保险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中观层面包括药品智慧监管、产业促进政策和行业协会服务,微观层面包括医药产业子行业和上下游辅助产业的结构调整。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耦合效应反映在三个层次当中,尤其是中观层面的政府智慧监管和宏观层面“三医”联动改革的耦合效应。(2)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三医”联动改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医”联动改革政策的协同性,是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