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_第1页
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_第2页
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_第3页
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_第4页
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11届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Ⅰ复习提纲PAGEPAGE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太阳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地球存在生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水汽溢出形成水圈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

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H核聚变成He,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重点: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5、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6、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7、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8、黄赤交角:①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1.4地球的结构1、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圈层范

点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7、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8、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9、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四、五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2、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2分布规律分异规律主要分异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地带分异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经度地带分异水分海陆位置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分异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3、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布

局形

态走

向平

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山

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2、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3、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