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导论 四川大学课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1C/25/wKhkFmZL81KAbNFVAACzrdxeRlk296.jpg)
![高分子科学导论 四川大学课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1C/25/wKhkFmZL81KAbNFVAACzrdxeRlk2962.jpg)
![高分子科学导论 四川大学课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1C/25/wKhkFmZL81KAbNFVAACzrdxeRlk2963.jpg)
![高分子科学导论 四川大学课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1C/25/wKhkFmZL81KAbNFVAACzrdxeRlk2964.jpg)
![高分子科学导论 四川大学课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1C/25/wKhkFmZL81KAbNFVAACzrdxeRlk29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1四川省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荐单位四川大学所属学校四川大学(部属)课程名称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化学类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四川省教育厅制填写要求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名王玉忠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年6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电位博士职务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传在院系化学学院E-mailyzwang@通信地址(邮编)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2教学情况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48学时本科生2届265人2、《高分子科学导论》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3届697人3、《高分子与现代社会发展》公共课32学时本科生2届75人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选论》专业课72学时研究生5届5、《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专业课54学时研究生5届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8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8人本科生设计实验II 22人本科生毕业论文5届 31人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2009-2012,项目负责人“《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第三期),2007-2009,项目负责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建设”,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主研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以大学本科《高分子科学》为例”,宁夏大学学报,2007,28:42-43.通讯联系人“HowtolearnpolymersciencewellforuniversitystudentswhosemajorisnotPolymerScience”,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EducationalTechnology(EET2010),Wuhan,China,May10-11,2010.通讯联系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近五年连续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获奖本科生王氚(三等)。指导的本科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二等)。获奖本科生邓承梁、夏爽、赵靖四川大学创新人才优秀指导教师奖,2006-20102006-2010年连续多年获“挑战杯”四川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节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第一完成人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阻燃耐熔滴聚酯纳米复合材料”,国家“863”项目(纳米专项),2003-2005,项目负责人。“低成本可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国际重点科技合作项目,2004-2006,项目负责人。“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2009,项目负责人。“纺织用合成纤维的功能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7-2010,项目负责人。“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高性能化的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2013,项目负责人。近五年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5篇代表性论文:“Greencompositefilmspreparedfromcellulose,starchandlignininroom-temperatureionicliquid”,Biores.Tech.(IF=4.453),2009,100,2569.通讯联系人。“AKinkedUnit-ContainingThermotropicLiquidCrystallineCopolyesterwithLowGlassTransitionTemperatureandBroadPhaseTransitionTemperature”J.Polym.Sci.PartAPolym.Chem.(IF=3.821),2009,48,4703.通讯联系人。“SynthesisofHigh-Molecular-WeightAliphatic-AromaticCopolyestersfromPoly(ethylene-co-1,6-hexeneterephthalate)andPoly(l-lacticacid)byChain-extension”,J.Polym.Sci.PartAPolym.Chem.(IF=3.821),2009,47,5898.通讯联系人。“LanthaniapromotedMgO:Simultaneoushighlyefficientcatalyticdegradationanddehydrochlorinationofpolypropylene/polyvinylchloride”,Appl.Cat.B:Environm.(IF=4.651),2008,80,141.通讯联系人。“StructureandPropertiesofSoyProtein/Poly(butylenesuccinate)BlendswithImprovedCompatibility”,Biomacromolecules,(IF=4.169),2008,9,3157.通讯联系人。近五年申请的发明专利40余项.近五年来获得的主要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性技术及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基于PPDO的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工程院,2004。“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六部委和中国科协,2006。
2.主讲教师情况⑴2⑴-1基本信息姓名江波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2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电位博士职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研室主任传在院系化学学院E-mailjiangbo@通信地址(邮编)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⑴-2教学情况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高分子化学》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6届400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基础课48学时本科生3届265人《高分子合成》 专业课54学时研究生6届《分子模拟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2届200人实践性教学:1、本科生毕业论文50人2、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30人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人4、《高分子科学实验》实验课32学时本科生2届80人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系统化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第四期)研究项目,2009,项目负责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建设”,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化学类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改革的深化与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主研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高分子通报,2007,7,65,通讯联系人“系统化、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的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通讯联系人“面向21世纪的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高等理科教育,2008,5,501,通讯联系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创新型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建设”,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第一完成人2⑴-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特种聚苯乙烯与胶粘剂的研究863项目(军口)2002-2006项目负责人2、KDP晶体复合功能化学膜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项目负责人3、新型PVC墙面内装饰材料研究四川省科技厅2004-2006项目负责人4、JG2007057863项目(军口)2007-2008项目负责人5、太阳能高温集热管康达技术项目2008-2010项目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AFacileMethodforPreparationofHollowPolyphenylsilsesquioxaneMicrospheres”,Chem.Lett.2008,37,492.通讯联系人。“PVB掺杂有机无机复合SiO2增透膜的制备和表征”,无机化学学报,2008,24,1104.通讯联系人。“TEMPO-mediatedselectiveoxidationofsubstitutedpolysaccharides”,Carbohyd.Res.2008,343,3112.通讯联系人。“聚氧化丙烯醚对SiO2减反膜性质的影响”,无机化学学报,2008.通讯联系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的Ti3+/SiO2复合薄膜的发光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通讯联系人。
2.主讲教师情况⑵2⑵-1基本信息姓名袁立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2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电位博士职务传在院系化学学院E-maillhyuan985@通信地址(邮编)四川大学化学学院89#信箱(610064)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⑵-2教学情况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1、《有机反应机理》(双语)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3届666人2、《高分子科学导论》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3届703人2、《合成化学》(双语) 专业课16学时研究生2届90人3、《趣味化学》 公选课32学时研究生2届200人实践性教学:1、《高等化学实验》23人2、本科生毕业论文40人3、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6人4、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45人5、本科生设计实验(II)112人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1、“有机反应机理资助讲义”,四川大学,2006-2007,项目负责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9年四川大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有机反应机理双语教学实践探索”,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第一完成人。“《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第二完成人。2⑵-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可编控的超分子动态共价联接嵌段共聚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项目负责人。“孔径可调控的环芳酰胺纳米分子的合成极其自组装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672078),2007-2009,项目负责人。“环芳酰胺纳米管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8-2010,项目负责人。基于刚性环芳酰胺准轮烷的纳米等孔交联膜研究(JS20100329507093),2009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2012,项目负责人JG2008101军工横向(HG200806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2009-2010,项目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EfficientKineticMacrocyclization”,J.Am.Chem.Soc.,(IF=8.091),2009,131,2629.通讯联系人“Hydrogen-BondedOligoamideDuplexesasProgrammableMolecularRecognitionUnits:ASystematicApproachTowardsDirectedSelf-AssemblyandControlledNon-CovalentSynthesis”,Curr.Org.Chem.,(IF=3.23)accepted.通讯联系人“Aromaticoligoamidemacrocyclesfromthebimolecularcouplingoffoldedoligomericprecursors”,NewJ.Chem.,(IF=2.942)2009,33,729-733.通讯联系人“Shape-PersistentMacrocyclicAromaticTetrasulfonamides:MoleculeswithNanosizedCavitiesandTheirNanotubularAssembliesintheSolidState”,Proc.Natl.Acad.Sci.U.S.A.(PNAS,IF=10.231),2006,103,10850.第二作者“SynthesisofCrescentAromaticOligoamides,”J.Org.Chem.(IF=3.675),2005,70,10660.第一作者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⑶2⑶-1基本信息姓名杨科珂性别女出生年月1973年1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电位博士职务传在院系化学学院E-mailyangkk00@126.com通信地址(邮编)四川大学化学学院83#信箱(610064)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⑶-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高分子科学导论》基础课32学时本科生2届610人2、《聚合物分子设计与改性》专业课48学时研究生1届20人实践性教学:1、本科生毕业论文18人2、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20人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2009-2012,主研“《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第三期),2007-2009,主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第三完成人。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以大学本科《高分子科学》为例”,宁夏大学学报,2007,28:42-43.第二作者“HowtolearnpolymersciencewellforuniversitystudentswhosemajorisnotPolymerScience”,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EducationalTechnology(EET2010),Wuhan,China,May10-11,2010.第四作者2⑶-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聚对二氧环己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8-2010,项目负责人。“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聚对二氧环己酮/聚四氢呋喃共聚醚酯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项目负责人。“蒙脱土负载稀土催化剂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开环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项目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Anewapproachtopreparehighmolecularweightpoly(p-dioxanone)bychain-extendingfromdihydroxylterminatedpropolymers”.Eur.Polym.J.,2008,44,465,通讯联系人“Ring-OpeningPolymerizationOf1,4-dioxan-2-oneInitiatedbyLanthanumIsopropoxideinBulk”J.Polym.Sci.PartA:Polym.Chem.,2008,46,5214,通讯联系人“PropertiesofPoly(p-Dioxanone-Urethane)CopolymerswithControllableStructures”,SoftMaterials,2009,7,277,通讯联系人“Effectsofmolecularweightsofbioabsorbablepoly(p-dioxanone)onitscrystallizationbehaviors”,J.Appl.Polym.Sci.2006,100,2331.第一作者。“ABATri-blockCopolymersfromPoly(p-dioxanone)andPoly(ethyleneglycol)”,JApplPolymSci.2006,102,1092.第一作者。近五年来获得的主要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基于PPDO的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第三完成人“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性技术及应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六完成人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⑷2⑷-1基本信息姓名钟安永性别男出生年月1954年7月最终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电位学士职务院长助理,高分子教研室副主任传在院系化学学院E-mailzhongany@通信地址(邮编)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⑷-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功能高分子》专业课34学时本科生5届117人《现代化学专题讲座》基础课51学时本科生3届295人《高分子合成与聚合方法》专业课48学时本科生2届58人《功能高分子材料》专业课51学时研究生实践性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51学时3届95人化学专业设计实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部分)34学时5届170人本科生毕业论文30人近五年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基础课程的建设”,教育部教改项目,2009-2010,主研“化学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主研“化学类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主研2⑷-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聚电解质静电自组装制备超薄功能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项目负责人。“60%高固含量环境友好型压敏保护胶水的开发与攻关”,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科技厅,2006-2007,项目负责人。“UV胶的研制”,横向项目,2009,项目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OrganicMontmorillonite(OMMT)ModifiedPolyacrylateNanocompositebyEmulsionPolymerization”.Iran.Polym.J.,2009,17,555,通讯联系人“Layer-by-Layer
Assembly
of
Acrylate
Copolymers
and
CdTe
Nanoparticles”,Iran.Polym.J.,2009,18,811,通讯联系人“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self-assemblyofcationiccoumarinside-chainpolymer”,J.Appl.Poly.Sci.2008,108,2667.通讯联系人“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lithium-8-hydroxyquinolate-containingquaternaryammoniumcopolymersandtheirelectrostaticlayer-by-layerself-assembly”,J.Appl.Poly.Sci.2008,110,124.通讯联系人“Preparationofan8-hydroxyquinolinelithium-containingcopolymeranditselectrostaticlayer-by-layerself-assembly”.高分子学报,2008,7,708.通讯联系人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王玉忠男1961.6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负责人江
波男1963.2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袁立华男1963.12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杨科珂女1973.1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钟安永男1954.7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陈思翀男1975.7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汪秀丽女1972.6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周
茜女1975.11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王德义男1979.12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讲教师陈
力男1981.6讲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后辅导曾建兵男1981.10讲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后辅导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本课程组教学队伍结构和配置合理,年龄均为介于30~5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其中50岁~60岁1人、40岁~50岁3人、30岁~40岁4人、30岁以下3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师生比约1:30。教学队伍中既有学术造诣深、具较高知名度的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互补性强,在年龄、学历、职称、经验等层次上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不仅使课程建设较好地衔接,也使得青年教师在团队协作中不断成长。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合理,分别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四川大学(含原成都科技大学)等学校毕业,而且骨干教师基本都有国外留学、研究和讲学的经历,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3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建设了多门高分子科学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一些高分子科学相关课程中已成功开展双语教学或学生英语报告;结合教师自身科研项目,编撰和完善了《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讲义,并已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培训计划,完善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和动手能力;在高分子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讨,相关成果在国内外的教育期刊和会议发表;自编了大量的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使用,并选订了习题集;高分子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题库系统正在建设;高分子科学导论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正在建设和完善中。3-4青年教师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坚持新教师上讲台前的试讲制度,在课程组内部定期开展试讲、讨论和总结,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交流,青年教师刚担任主讲教师的课程都有老教师旁听和点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教学效果很好。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动与校外的学术和教学交流,近几年派出多人次参加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青年教授参加校内外的学术和教学讲座,参加教材的编写,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2001年之前:起源与发展本课程是随着本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发展起来,并随着化学一级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末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成立之初即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和几代教师的努力,这两门专业基础课取得极大的发展。以丰富的科研成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将聚苯硫醚的合成、高吸水树脂的制备、苯乙烯的阳离子聚合等科研成果列入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开出了新型的教学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2005,改革与进步这一阶段是招生规模的稳定发展和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的时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都得到巨大和快速发展,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化学一级学科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的建立,促使化学学院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等课程的教学需要面向全院学生,由专业基础课程转型为化学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即是在这一新的发展前提和的需要之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办学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这一形势为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课程在这一阶段开展了如下工作:1、人才培养王玉忠:1994年6月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9年在德国MaxPlanckInstituteforPolymerResearch作DAAD访问教授,2002年在英国TheUniversityofNottingham作英国皇家学会访问教授,先后到近二十个国家进行过学术交流和讲学。1995年晋升教授,1997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先后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会(IUPAC)会员、全国降解塑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阻燃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被评为四川省优秀青年,2004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江波: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随后以优异成绩被公派前往比利时继续学习,198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到四川大学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多门高分子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校期间开展了固定化酶,酶促成的有机化学反应,具有优良电性能的聚酰胺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基金,中国石化总公司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863项目等研究工作,同时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横向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共四十多篇(项)。袁立华: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四川大学,1998年晋升教授,1998年至2005年先后在香港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四川大学“985工程”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超分子材料领域的分子识别、自组装及非天然折叠大分子等研究,近五年论文发表在J.Am.Chem.Soc.、PNAS、Angew.Chem.Int.Ed.和Chem.Commun.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在校期间,先后担任有机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主讲教师,并在化学学院的教学实践中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深受学生的好评。钟安永:副教授,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并留校担任教师,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了《功能高分子》、《高分子新材料与新技术》、《高分子物理》等课程,指导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化学设计实验》等;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研究方法》等课程及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自留校任教以来,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主持或参加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了优异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主持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和聚合物乳液及涂料。已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内教学研讨会议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在国内外SCI、EI收录杂志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杨科珂:工学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1997年毕业留校任教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主讲了多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先后被评为2002、2003、2005、2006年度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降解聚合物和环境友好材料。2、教学改革近两年来,本课程组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一步探索本课程的科学发展之路。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面向社会和学校科研需要,调整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使教学内容更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同时,强化在教学中的趣味性;加强教学中师生互动,通过课堂讲授与提问、课后讨论、开放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学校、学院和本学科的科研优势,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建设高分子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将演示、讲授和思考相结合;针对本科生学习特点和兴趣,尤其是与非高分子专业学生学习相适应,编写了《高分子科学导论》自编讲义,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将进一步加以完善,力争在近期出版。自编了大量的习题和趣味思考题供学生使用,并选用了正式出版的习题集;正在建设高分子科学题库系统;结合教师自身科研项目,编撰和完善了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研究性实验讲义,并已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在实验教学中实行模块化,可根据学生和开课时间,优化内容结构,达到最佳的训练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以上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资助。3、争优与创精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课程组的老师开始向优秀、精品课程努力。目前,本课程在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有志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4-2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前来求学。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高分子在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工、制造、电子信息、分析检测等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高分子科学教学面对的已不仅仅是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它既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科学发展沿革、高分子反应的基本规律、高分子的合成方法,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聚合物的合成工艺、聚合物成型加工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不仅在本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整个化学学科乃至理、工、农、医等众多学科的教学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化学一级学科在教学计划上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看,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熟悉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合成、表征及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把握高分子材料的最新发展。因此本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分子科学基础知识,并进一步与自身专业所结合,从而分析和解决与高分子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的使命。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1 绪论(2学时)1.1 聚合物(大分子)的定义与基础概念 1.2 聚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3 大分子科学技术简史 1.4 聚合物的特性1.5 聚合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 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4学时)2.1 聚合反应 2.2 聚合物的分子设计2.3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3 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2学时)3.1 引言 3.2 聚合物的链结构3.3 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3.4 聚合物的溶解与熔融4 高分子的表征与分析(2学时)4.1 测试标准 4.2 高分子的分子量及其测试方法4.3 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分析 4.4 高分子的力学性能4.5 高分子的热性能 4.6 高分子的流变性能4.7 高分子的形态研究5 热塑性聚合物(2学时)5.1 引言 5.2 聚乙烯5.3 聚丙烯 5.4 聚苯乙烯5.5 聚氯乙烯及其共聚物 5.6 其它重要的热塑性聚合物5.7 热塑性聚合物的加工6 工程塑料(2学时)6.1 引言 6.2 尼龙6.3 聚酯 6.4 聚碳酸酯6.5 聚甲醛/聚醚 6.6 聚苯醚6.7 聚苯硫醚 6.8 聚砜6.9 聚酰亚胺 6.10聚醚醚酮和聚酮6.11 聚硅氧烷 6.12其它工程塑料7 热固性树脂(2学时)7.1 引言 7.2 酚醛树脂7.3 脲醛树脂 7.4 蜜胺树脂7.5 醇酸-聚酯树脂 7.6 环氧树脂7.7 硅树脂 7.8 聚氨酯8 纤维(2学时)8.1 纤维基础 8.2 生产工艺8.3 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 8.4 合成纤维9 橡胶(2学时)9.1 引言 9.2 橡胶的基本性质9.3 天然橡胶 9.4 通用合成橡胶9.5 特种合成橡胶 9.6 热塑性弹性体9.7 橡胶的加工10 涂料与粘合剂(2学时)10.1涂料的历史 10.2涂料基础10.3涂料的种类 10.4涂料的用途10.5粘合剂11功能高分子(2学时)11.1导体与半导体功能高分子 11.2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11.3 高吸水性聚合物 11.4 生物医用高分子11.5 高分子液晶 11.6 离子键聚合物12高分子复合材料(2学时)12.1引言 12.2高分子结构复合材料12.3纳米复合材料 12.4高分子共混物13天然高分子(2学时)13.1引言 13.2多聚糖13.3蛋白质与多肽 13.4核酸13.5其它天然高分子14 超分子聚合物(2学时)14.1引言 14.2基本概念14.3结合单元 14.4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14.5超分子聚合物的特性与表征 14.6超分子聚合物的应用15 高分子添加剂(2学时)15.1引言 15.2填料15.3偶联剂 15.4抗氧剂、热稳定剂与光稳定剂15.5阻燃剂 15.6增塑剂15.7其它添加剂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高分子科学理论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本课程面对的很多是非高分子学科的学生,在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对课程进行全部详细讨论,为此采取以下措施:1、避难就简,突出重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课本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高分子科学的主干脉络有清醒和基本的认识,对于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打下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基础。2、调整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点重组。由于原有教材内容多,知识点分散,因此教学中要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研究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通过新讲义的编写,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和组合在一起。3、保持童心,兼顾趣味性。将上课作为一项艺术品,为了每一句措辞,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安排精心组织,将课本知识以生动形象的、与社会生活高度相关的实例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强化记忆。高分子科学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较抽象,很多学生反映较难理解,因此需要借助于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例如多媒体动画等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学习。4、注意将课程学习与高分子研究的热点内容相结合。在课程学习中,将教材中没有、但属于当前高分子前沿研究的热点内容,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将课堂讲授与课后讨论、开放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4-3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与建设高分子科学理论教材版本较多,同时为了避免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易为学生掌握,在经过探索和试用之后,我们以国外优秀高分子科学基础教科书《GiantMolecules》(第二版)为主要参考书,以2本国内优秀基础教学的教材为辅助参考书(分别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曼君、陈维孝、董西侠主编的《高分子物理》第二版),在参考书籍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完善,将适合于非高分子学科本科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编写了题为《高分子科学导论》的自编讲义,并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本书系统介绍了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高分子分析与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针对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对高分子科学的重要知识用较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介绍,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非高分子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经过学生实际使用情况的反馈,我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保持对高分子科学最新发展的跟踪,兼顾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前沿,以更加直观和趣味性的方式向学生加以介绍,目前已初步成书,并积极争取近期内出版。2、补充性资料使用情况学生使用的扩充性资料主要有4类:正式出版的其它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教材。在上第一节课时,把这些教材的编著者、教材名称、出版社、教材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参考。与高分子科学前沿相关的科普性书籍。本学科领域的一些学术期刊。自己编写的相关章节的一些附录。第一种扩充性资料,主要想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了解不同教材的精华思想,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二、第三种扩充性资料,主要想使学生适当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及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强调:在学好高分子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投入适当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第四种扩充性资料主要想使学生加深对难点内容的理解。3、网络教学环境目前已将或正在将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课件、习题与测试上网。同时在网络上发布主讲教师的相关信息,以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4-4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营造活跃、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此我们积极吸取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创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重视多媒体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板书——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具有教师主动性强、理论推导节奏性好、重点突出等优点。在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要注意传统、现代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我们鼓励教师根据个人情况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高分子科学理论性较强,而且较抽象,需要学生发挥联想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反映较难理解,借助于多媒体动画的手段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我们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避免只是将书本条目简化,照本宣科的方式,而是在课件中大量运用图片,声音,动画,表格,曲线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者联想。同时与传统的实物教学方法(样品、模型等)相结合,从而制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文字概念有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迪,达到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还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加强师生间在课余时间的互动。将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电子教案、习题精讲、课外读物等内容上网,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目的意义、学习方法等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通过课外读物包括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高分子科普知识,高分子科学家逸闻趣事,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科学家简介等的介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的方式加强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促进,大家可以留言交流,发表建设性意见,提出问题与不足。网上互动还留出知识共享板块,教师和学生可以将自己获得的知识上传,大家共享知识资源。通过相关网站介绍国内外相关的高分子科学网站,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目前已经建立了高分子科学导论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重视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阅读英文文献是理科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大量的专业词汇对初次接触本领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巨大的障碍。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程,使学生对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前沿发展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借助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国外留学经历,部分课程逐步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文献的翻译工作,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推荐国外大学相关课程多媒体课件或者国外相关机构科普网站给学生浏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提倡教学互动,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结合本校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将最新、最前沿得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很好地推动了教学,同时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有益的帮助。与此同时我们还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进行换位教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突出和优秀的一面,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使学生全方位提升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资料的调研、翻译与整理和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动画的制作,这样可以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化学辅助软件、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网上检索文献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握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最后,我们还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讨论、开放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模式相结合,向那些对高分子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方式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将课程组教师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沿性课题中的一些有特色有科学价值的科学小问题剥离出来,不设立具体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不仅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有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5教学效果在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本课程先后接受了由四川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评估和检查,专家组均由省内和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深教师组成,在评估期间专家们仔细听取了本课程的部分授课内容,并给予了高度和正面的评价,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校内教学督导组成员先后多次列席旁听本课程,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同时对本课程教师评价很高,认为我们是一支教学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学队伍。关于校内外专家对本课程的评价详见附件。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教务处每年对教师担任课程进行无记名学生评价已经形成制度化,对于稳定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生从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评价,本课程教师均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教务处认定达到了优秀。近三年学生考评结果如下表所示:(满分为100分)。另外,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也列于附件中。最近3年《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的学生评教成绩2007-2008秋季2008-2009秋季2009-2010秋季班级1班级2班级1班级2班级1班级2班级3班级488.1586.0291.7191.8393.3092.9091.4890.914-6课堂录像王玉忠教授教学录像要点题目:绪论,第一讲(第1学时)高分子的定义与基本概念高分子科学基本内涵高分子科学的重要性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内容教学大纲高分子科学历史与发展杨科珂教授教学录像要点题目:高分子的表征与分析,第五讲(第1学时)高分子的分子量及其测试方法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分析高分子的热性能高分子的形态分析袁立华教授教学录像要点题目:超分子聚合物,第十五讲(第1学时)超分子的定义与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与性质超分子化学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质5.自我评价5-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高分子科学导论既是基础课,又与研究前沿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教学互动模式把科研的成果运用到理论教学之中。将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应用到理论教学之中。将复杂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5-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自建立后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紧扣高分子学科发展的主题,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明显提高,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既全面掌握了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又能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为以后在本领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整体来看,本课程的建设成效显著。因此,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处于较先进的水平。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经过建设,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和国内外的同类课程相比仍有差距。高分子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是我国在新时期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出现的新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和面临的任务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与高分子科学最新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对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缺乏借鉴与参考,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来加以完善。另外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和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上还也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这些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6.课程建设规划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课程建设目标高分子科学导论作为化学一级学科的必修课,在基础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课程教学力求使学生全面掌握高分子的基础知识,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科技研究、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运用高分子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下一步的建设规划为:在对各教学参考书和高分子科学最新进展信息更加全面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最新版自编教材的修订和完善,并争取近期内出版。教学及辅助内容的不断更新,将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及时更新。将课程教学进一步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与高分子科学相关的问题。加大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并对已有多媒体课件和在线题库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学校教学评奖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每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提倡教学互动,完善网上交流平台。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2010年~2012年完成全程授课录像的上网;2010年~2012年完成全部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的上网;2010年~2014年完成全部多媒体资料的上网;2012年~2014年完成在线题库和测试系统。6-1-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学大纲内容,三年内逐步完成高分子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录像。具体安排为:2010年完成高分子科学基础部分,包括:绪论、高分子和合成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服务长期合作意向书
- 2025年铜川c1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吴忠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卷
- 数字化办公解决方案手册
- 气象站采购合同书
- 货车司机聘用协议合同
- 烟囱滑模专家论证施工方案
- 电子商务网站运营服务协议及免责条款说明
- 数字化办公趋势探讨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投资合同
- 《西安交通大学》课件
- 重庆市2024-205学年秋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康德卷
- 设备维修绩效考核方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计算题共4165题
- 一氧化碳中毒培训
- 初二上册好的数学试卷
-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工作计划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
- 做账实操-农贸市场的账务处理示例
- 余华《活着》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