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司马迁描述某一时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这一描述反映出,当时()A.德治与法治之争加剧 B.争霸战争愈演愈烈C.民族交流交融的加强 D.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矫称蜂出,誓盟不信”可知,这一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当时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动,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传统等级制度被破坏,无法体现德治和法治之争和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AC项;材料所处的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当时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而不是争霸战争,排除B项。故选D项。2.如图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些工程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构建京畿区的军事防卫圈 B.保障政治中心物资供应C.加强关中各地的经济交流 D.利用黄河资源灌溉农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以长安为中心沟通关中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水利工程有利于将关中地区的粮食运往都城,进而保障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B项正确;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主要涉及农业和漕运,与军事防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这些水利工程客观上加强了关中的经济交流,但这不是主要作用,排除C项;据材料图片可知,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以泾水、杜水、丰水、洛水等为主,并没有充分利用黄河资源,排除D项。故选B项。3.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宋代()宋代史料中关于宋代租佃关系的部分记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苏轼文集》主户常若(苦)无客,今岁流移至者,争欲得之,借贷种子,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徐松,《宋会要辑稿》A.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较大 B.佃农租赋负担显著减轻C.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D.租佃制优化了资源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三则材料都说明,宋代地主为了挽留佃户,对细户的利益适当的照顾,否则佃户会流失,这反映了租佃制优化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配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细农租赋负担的对比信息,得不出“显著减轻”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地主适当照顾佃农利益,但不能推断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C项。故选D项。4.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出现的行省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政需要,事毕即撤。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明洪武时期,中书省被撤,行省独存。由此可见()A.行省发展过程漫长曲折 B.行省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C.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 D.行省由军事转为监察机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从临时机构到半固定化,再到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发展过程漫长复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排除B项;行省要服从于中央,故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行省后来成为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C.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由不允许华工出国到被迫允许华工出国,说明中国的权力进一步丢失,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表现,A项正确;英法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促进,排除B项;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了以后,排除C项;清政府最初不允许华工出国,说明政府并不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A.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C.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人士认为“兴民权”是中国走向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这些思想的传播有助于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制度,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是反清革命运动,排除B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C项。故选D项。7.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关键语句为“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关税税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关税收入也得到增加,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当时国民政府并未完全取得关税自主权,税收的增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但没有达到健康发展的程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堰因此发展起来,说明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城市发展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国家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十堰的发展主要与产业迁移有关,与交通的改进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9.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其意在()A.反对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具有特殊国情C.赢得西方对中国改革的支持 D.强调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建设之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可知,邓小平主张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苏关系尚未恢复,苏联没有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排除A项;邓小平的主张强调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并非向世界各国阐明中国国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改革与西方的关系,且中国的改革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支持与否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思想最终被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取代。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A.“所有制崇拜”的束缚已被打破 B.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从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四大,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政治经济事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适当调整,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所有制崇拜”被打破是在中共十五大,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此有学者认为“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这一观点()A.意在说明罗马文明的相对落后性 B.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C.指出罗马始终未能完成文化统一 D.论证了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可知,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罗马文化对地中海的影响,也促使罗马自身文化的变化,说明该学者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文化的交流,而非其相对落后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描述的是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文化统一信息,也没有体现基督教信息,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2.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团体严令禁止商业行为的发生。但到了中世纪末期,教会团体积极开展商品贸易活动,并热衷于将剩余资金借贷放款,类似于早期的银行业务,甚至采取了“委托代理经营”和“合股经营”的方式,几乎是现代公司制和股份制的雏形。这种变化()A.反映了强化王权的需要 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C.根源于社会全面转型 D.得益于城市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末期教会团体积极投身商品贸易、借贷放款、委托代理经营及合股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教会对财富的渴望,投身于攫取财富活动中,D项正确;材料没有王权强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相反可能会扩大贫富差距,排除B项;社会全面转型发生在近代,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助推了()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 B.英格兰银行的创立C.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英国通过为拿破仑战争参战国提供军需用品,推动了英镑的流通使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影响了其他国家,最终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可见拿破仑战争助推了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拿破仑战争对国际货币制度的影响,而非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排除A项;英格兰银行创立于17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4.马克思对启蒙思想有一段评述:“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马克思的这段评述()A.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B.仅涉及政治性理念C.肯定了理性的永恒价值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可知,马克思认为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平等和自由无论是作为纯粹观念还是社会关系上发展了的理念,都是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体现了其以经济基础论述平等和自由理念,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A项正确;平等和自由还作为纯粹观念,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并非仅涉及政治理念,排除B项;平等和自由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仅体现了一种客观论述,并非肯定,且这二者不代表理性的永恒,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资产阶级无关,平等与自由属于一种普世观念,并非仅是资产阶级宣扬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图反映了1870—2010年美英两国市场上相同数量的本国货币所值黄金的相对数量(纵轴数值越小,购买单位商品所需的黄金数量越少,黄金价值高,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价值低)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注:灰色部分代表经济危机或萧条期(Greatdepression大萧条

Greatstaglation滞胀Currenteconomiccrisis经济危机)A.政府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 B.经济萧条时本国货币具有更高价值C.二战后货币汇率变动促进经济复苏 D.滞胀危机时期居民生活成本下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2010年(美英)。据本题材料可知,纵轴数值越小,购买单位商品所需的黄金数量越少,黄金价值高,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价值低,结合图片可知,四次经济危机期间,纵轴的数值都比较小,本国货币的价值较低,所以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A项正确;结合图片可知,经济萧条时本国货币具有更低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货币汇率,排除C项;滞胀危机下货币贬值,人们生活成本上升,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材料二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程序严密;严格赏罚规则;考核机构专门化。作用: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诫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2)措施:定期考核;完善考核制度;采用账簿按事考核。原因: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严肃惩处懒政行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可知,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材料“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可知,考核程序严密;根据材料“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可知,严格赏罚规则;根据材料“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可知,考核机构专门化。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央集权及对官僚体制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如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诫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月有考,岁有稽”可知,定期考核;根据材料“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可知,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可知,采用账簿按事考核。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张居正自身和其制定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严肃惩处懒政行为)。17.【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答案〗(1)背景: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印刷技术的发展。(2)意义: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彰显社会主义与制度优越性;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人才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根据材料“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及所学可得出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根据材料“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可得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根据材料“ 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及所学可得出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印刷技术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及所学可得出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及所学可得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根据材料“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及所学可得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及所学可得出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和人才基础。18.【英国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扩张】材料一17世纪中期是英国急剧变动的时代,其在殖民扩张和对外战略方面表现为重大调整和转换。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达到530万,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总数也达到240万,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520—1690年人口增加了近120%,但在大约1603—1750年增加人口则少于60%。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1621年11月,一艘名为“鸿运号”移民船带来35名乘客;1622年5月底,“麻雀号”移民船带来7个定居者,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摘编自王中宝、洪霞《从被动移民到主动移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北美移民的动因》材料二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传教士们努力创建印度最早的英语教育以完成“文明使命”。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1823年东印度公司按照议会要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摘编自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扩张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在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换”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进行“文明使命”的表现,并结合材料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行为。〖答案〗(1)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国内人口的增加;英国在北美殖民垦殖活动的顺利开展;教派争端和宗教迫害导致民众前往新大陆。(答出两点即可)表现:英国殖民方式由被动殖民走向主动殖民;从直接掠夺转向商业垦殖。(答出一点即可)(2)表现:创办教育机构;进行文学与文化“复兴”介绍科学知识;传播基督教及其伦理。(答出两点,三点)评价: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实质上服务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的需要;推动了亚洲殖民体系的形成。(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原因:由材料一“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可得出:英国国内人口的增加;“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可得出:英国在北美殖民垦殖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派争端和宗教迫害导致民众前往新大陆。表现:由材料一“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可得出:英国殖民方式由被动殖民走向主动殖民;“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可得出:从直接掠夺转向商业垦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世界)。表现:由材料二“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可得出:创办教育机构;“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可得出:进行文学与文化“复兴”介绍科学知识;由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播基督教及其伦理。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可得出: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服务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的需要;推动了亚洲殖民体系的形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学者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地域分布变化,如下表所示:时段基本特征地域分布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